阴阳两重天情溢两世界
——浅谈余华《第七天》中的真情

2017-01-28 07:05贾娜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名作欣赏 2017年5期
关键词:刘梅李青养父

⊙ 贾娜[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阴阳两重天情溢两世界

——浅谈余华《第七天》中的真情

⊙ 贾娜[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本文通过论述余华《第七天》折射的三种情——悲情与温暖相交织的亲情,真诚却残酷的爱情,最凄凉的“死无葬身之地”却是最动情的“乌托邦”的爱——表达了余华的情感创作方向:利用文化思想中相反相成的观念,给读者以震撼的力量。

情感 相反相成 文化

在中国文化思想中,《易经》用阴阳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阐释着万事万物。《老子》提出世上每一事物都是好坏兼有,喜恶并存。后世的哲学家也常用分合、两一、相反相成等话语表达着一个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在这种文化思想观的影响下,作家在作品中表达感情与这一文化也相得益彰。每一种情感并不都是单一的喜或单一的悲,快乐的背后可能是痛苦,痛苦中却也蕴含着快乐,两种感觉相辅相成,互相映衬。

余华,一个极力表达自我、宣泄自我感情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对情感的表达很独树一帜,每一种情感都不是单纯存在的,两种阴阳相生、两极相依、相反相成的情感存在于一个事物,这种淋漓尽致的表达最动人心魄,最震撼人心。尽管《第七天》的定位是:比《兄弟》更荒诞,比《活着》更绝望。而我在阅读之后却在荒诞和绝望中清晰地感受到浓浓的真情,这种真情里有暖有悲,有真诚有残酷,相互交织,相依相偎,共同向读者展示一幅叩击人心的情感画卷。

一、人间之亲情——悲情与温暖相交织

《第七天》中着重描述了主人公杨飞与养父生死相依、悲暖交织的眷恋之情。我们的目光凝聚在小说的字眼上,感受着杨飞的亲情,尽管有点悲情,但悲情之外又渗透着些许温暖。读罢小说《第七天》,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主人公杨飞与养父生死相依的眷恋之情。人与人的相遇或许是缘分所使,是那么的戏剧化,那么的命中注定。

杨飞的出生就可谓戏剧化。母亲在火车上上厕所的时候,急不可耐的杨飞出生了,早产二十多天,并顺着厕所的圆洞溜了下去。而当时杨飞的养父杨金彪是一名铁路工作者,被“遗弃”的杨飞幸运地被养父发现并收养。养父为了不拖累儿子带病离开儿子,儿子找寻养父的路程跨越了人间阴间,以及他们都是亡人。这些读来是悲情的,但他们这种“生时相依为命,死后仍要在一起”的眷恋是温暖的,他们生前互相关爱的点点滴滴是温暖的。这便是杨飞与养父之间悲情与温暖相交织的亲情。

这趟“寻找之旅”从一个世界延续到了另一个世界,杨飞无所畏惧、坚持不懈、饱含信心地寻找着。寻找让一切坚持变得更加有意义,只是出乎意料的是殡仪馆穿蓝衣服的接待竟然是杨飞苦苦寻找的养父,这是他从李月珍那里打听到的消息。在养父看来,每个人死亡后首先来到的是殡仪馆,所以他到这儿工作是为了能更早地见到杨飞。而杨飞在来到另一世界这七天,始终迈着寻找养父的脚步,不停地走、不停地寻找着。

亲情,是血脉想通,是骨肉相连,是那份天摇地动都割不断的眷恋。《第七天》着更多的笔墨阐述了杨飞与养父之间割不断的亲情,这份情虽然没有血液的融合,但几十年的养育早已让两人的心生死相依。

二、人间之爱情——真诚却残酷的真爱

本雅明曾经说过:“所谓写小说,就意味着在表征人类存在时,把其中不可通约的一面推向极致。处身于生活的繁复之中,且试图对这种丰富性进行表征,小说所揭示的却是生活的深刻的困惑。”

在《第七天》中,杨飞和李青的爱情算不得轰轰烈烈,却也温柔细腻。李青是公司所有男职员心中的女神,是属于“可读而不可亵玩焉”的女人。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李青拥有的不只是让人垂涎的动人美貌,更拥有能够征服众人的人格魅力。

李青是个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这样的女子,放弃众多条件甚好的追求者,爱上了公司里很不起眼的小员工——杨飞,没有雄厚的资产,没有出色的背景,没有疯狂追求的勇气。然而每个人终究会沉入世俗的生活,李青终究不甘心平庸的生活,而杨飞期待的只是一家人简简单单地生活在一起。思想的巨大差距逼迫他们选择了离婚。

即使两人分开了,但分离背后却渗透出了真爱的温暖。杨飞的死亡多多少少是和李青有关系的,人间的最后一刻,他坐在谭家菜的饭馆里吃饭,看到了报纸上李青自杀的消息,他全部身心都在李青身上,以至于饭馆着火他依然沉浸其中,回忆着自己与李青过去的点点滴滴。这个女人对于杨飞来说就是他生活的全部、生命的全部。在阴间,二人相遇,单单凭借一件睡衣,一件刻着李青名字的睡衣——李青一眼就认出杨飞——那件睡衣是两人真爱的见证。直到他们离婚,两个人都是深爱着对方。但是终究面包战胜了爱情。

这种爱或许我们常人不能理解,我们所期待的爱是在一起,认为爱就应该在一起。而杨飞、李青告诉我们,虽然他们在世人眼里分开了,但他们的姓名、相貌等一切早已铭刻于对方心上,填充了对方全部的身心。在杨飞与李青身上,真诚与残酷相伴随。

三、“死无葬身之地”中“乌托邦”式的爱

《第七天》中大多数人因为没有墓地可安息,都聚集到了“死无葬身之地”,无处安息这是多么凄凉的一件事,意味着自己成了孤独无依、随处飘零的孤魂。但就是这个凄凉之地,却处处是真情,是现实世界人人渴望的“乌托邦”式的爱。

“乌托邦”三个字中,“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他们表面是指“空想的国家”;更深层的意义,“乌托邦”是指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是一个美好至极的、人人平等的、没有压迫的,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的世界。“乌托邦”是指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乌托邦”式的爱是指那些“死无葬身之地”中的人们,不管是否认识,他们都没有嫌隙,互相帮助,让这个看似凄凉之地充满了人情暖意。这种爱超越现实,可谓大爱。

小说中,伍超用生命为刘梅购置了一块墓地,净身时他们纷纷掬着手从河边舀着水来为刘梅净身。之后几十个在制衣厂呆过的女性都帮忙为刘梅缝制她的新裙子。刘梅终于能安身了,人们打心眼里为刘梅开心,或许有羡慕,有嫉妒,但每个人的笑容都是真心的、善意的。

警察张刚和李姓男子,人间是仇人的两人在阴间却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相互的陪伴、相互的乐趣。他们每天处于下棋—悔棋—争论—下棋—悔棋—争论的循环中。李姓男子是有墓地的,李姓男子却放弃栖息地,一直陪着张刚,或许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守护。

李月珍,一个热爱孩子的女性。杨飞可以算是吮吸着李月珍的乳汁长大的。小时候,杨飞就经常在李月珍家吃饭睡觉,李月珍待他也就像对亲生孩子一样,甚至都超越了她的亲生孩子,所以当李月珍出车祸去世后,杨飞自告奋勇、心甘情愿地为李月珍举牌位以此送别他心目中的母亲。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从人间到阴间,这种浓浓的爱意绵延不尽。

小说的文末,杨飞在阴间碰到了伍超,伍超面对眼前的流水、青草、树木,像杨飞第一次见到这些景色时一样惊奇和欣喜,他惊讶地问杨飞这是什么地方,杨飞说道:“死无葬身之地。”

的确,死无葬身之地。没有墓地就无法安身,墓地是阴间的房子,是灵魂的栖息地。众多没有墓地的人们只能四处游荡,在这个小地方聚集,生命从此相依,他们和谐、快乐地生活着,所有人真心地为着对方。这俨然成了他们的安乐所、庇护所。他们喜欢并深爱这里。因此,就算是没有墓地无法栖息,就算只能在这个小地方生活,就算彼此陌生,人性的美好仍旧牵引所有人聚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成长。

读着杨飞与养父、生母的故事,我感受着那浓浓的亲情的力量。读着杨飞与李青、刘梅与伍超的故事,我为他们之间那“爱情至上”的真爱所折服,这是世间很多爱情主义者的最高信奉。读着“死无葬身之地”中的故事,我为他们这些毫无血缘却真情流露、恩爱有加的情意所感动,幸福地掉着眼泪。“死无葬身之地”中“乌托邦”式的爱,其实我是羡慕的,我们所有人都是羡慕的。现实的太多无奈已经让部分人变质,失去了本质、丧失了自我、违背了人性,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信任慢慢地被恶意消磨吞噬,我们向往那个“乌托邦”的世界。但我们知道污浊很微小,犹如偌大天空中的一颗星星,世界是美好的,人性是美好的,微小的污浊在人性的照耀下日渐消失,人间依旧如每天的阳光一样温暖可人,普照大地。同时余华也借“死无葬身之地”中这种“乌托邦”式的爱表达了自己对人间人际关系的理想期望:人人平等,互帮互助,共建和谐,即“死无葬身之地”。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向读者展示的真情,这种真情闪现着人性的光辉,永久亮眼。

本文跨越人间和“死无葬身之地”两个世界,论述了三种无坚不摧的情,每一份情都足以让人疯狂。余华的每一部作品都把这种情感用这种方式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阴阳相生、两极相依、相反相成的情感最动人心魄,最震撼人心,让读者笑着流泪,泪水中也是幸福。

[1]余华.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2]周明全.以荒诞击穿荒诞——评余华新作《第七天》[J].当代作家评论,2013(6).

[3]洪治纲.寻找,是为了见证——论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11).

[4]陈国元.“死无葬身之地”是真正的安息地——读余华的《第七天》中理想型生存状态[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9(6).

作者:贾娜,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刘梅李青养父
多元表征,让理解落实于课堂
女人的心思你别猜
不事张扬的爱
纸鸢风与少年
李青作品
反思错因正确解答
一个女博士的自述:遇见你,是我人生不幸中的大幸
各有所好
春天里
“色诱”房东,女白领遭遇“乌龙”强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