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
- 功能加忠诚原则下纪录片字幕翻译
——以《我在故宫修文物》字幕翻译为例
。 《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全新的视角带领观众深入了解真实的故宫,记录了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展示了“大国工匠”精湛的文物修复技艺,介绍了我国文物修复的发展历史,对传播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一、 功能加忠诚原则诺德在《翻译中的语篇分析》中首次提出“功能加忠诚”原则。 在《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中阐明她本人的翻译观点——“功能加忠诚原则”[2]。 “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 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以及翻
现代英语 2023年16期2024-01-25
- 择一事,终一生
——评绿妖《我在故宫修文物》
月,《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在央视首播,随即迅速走红网络,播放量累计近亿,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纪录片。不同于纪录片对文物修复本身的关注,《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作家深入采访12位文物修复师,更侧重于展现“修文物的人”。他们是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的职业已存在百年,却鲜为人知。书中按文物的类别分为钟表室、铜器组、摹画室、裱画室、木器室、漆器室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重点采访了老师傅和徒弟,配以高清文物图、现场工作照以及部分老照片,生
工友 2023年6期2023-06-27
- 择一事,终一生
——读《我在故宫修文物》
名:《我在故宫修文物》主 编:萧寒撰 稿:绿妖摄 影:严明I S B N :978-7-5302-2222-5装 帧:平装页 数:268页出 版 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日期:2022年6月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2016 年1 月,《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在央视首播,随即迅速走红网络,播放量累计近亿,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不同于纪录片对文物修复本身的关注,《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作家深入采访12 位文物修复师,更侧重于展现“修文物的人”
青春期健康 2023年6期2023-03-16
-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类纪录片对外传播发展研究
——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自在新媒体网络平台播出后便好评如潮,该纪录片讲述了故宫博物院内数十位文物修复师的日常,镜头之下展现了他们与文物之间的日常,让观众也感受文物的生命与力量,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与执着付出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见,我国“非遗”类纪录片在对外传播时应将主体放置在国际化的大视域下,能够极大地推动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播。《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传播策略叙事平民化:打造民族认同感。该纪录片虽然在选题上像以往的纪录片一样,选取了与平民百姓有距离感的故
声屏世界 2022年21期2023-01-22
- 《我在故宫修文物》
e.《我在故宫修文物》证明了许多人对文物修复师的看法是错误的,这让人们意识到文物修复师不是年老、沉闷的“老学究”,而是一些四十多岁、三十多岁甚至二十多岁的非常讨人喜欢的人。【点石成金】该句的主干是Masters in the Forbidden City...antique restorers wrong;al⁃lowing...to the eye 为现在分词作伴随状语,that引导一个宾语从句,宾语从句中又含有一个who引导的定语从句,people为该
疯狂英语·新悦读 2022年12期2022-12-24
- 《我在故宫修文物》
. 《我在故宫修文物》证明了许多人对文物修复师的看法是错误的,这让人们意识到文物修复师不是年老、沉闷的“老学究”,而是一些四十多岁、三十多岁甚至二十多岁的非常讨人喜欢的人。【点石成金】该句的主干是Masters in the Forbidden City...antique restorers wrong;allowing...to the eye为现在分词作伴随状语,that引导一个宾语从句,宾语从句中又含有一个who引导的定语从句,people为该从句
疯狂英语·新阅版 2022年12期2022-12-19
- 探寻中小学影视教育之实践路径与方法
——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片名落点在两个关键词上,一个是“故宫”,一个是“修”。故宫博物院拥有“活”历史之建筑、文物等,许多国宝都珍藏于院内,是后世子孙学习历史了解过去的重要窗口。“修”意为修复,体现匠人的主观能动性,修复对象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修复使原本蒙尘的文物再现往日光彩,同时也以纪实方式呈现故宫文保科技部手工艺人们看似“神秘”却又平常的工作。文物本身是文化;工艺制作是文明传承;人文故事是对人心智心灵的文化启迪,影片的内涵与外延都体现着对文化
戏剧之家 2022年5期2022-11-13
- 修补历史,打通古今,传播文明
——解析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文化价值
3)《我在故宫修文物》以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工作为故事主线,展现了故宫书画、宫廷钟表、织绣等各类中国文物的修复过程,通过文物展现当时中国的社会生活及其历史背景,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缩影,这不仅有利于唤起中国人民对于历史的记忆,而且能够增强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介绍一个不常见的职业——文物修复师,在展现他们高超技艺的同时,将中华文化贯穿其中,以多个人物的工作交叉,历史与现实的双向线,彰显中华文化的历久弥新。一、重拾历史记忆,唤起情感共鸣
今传媒 2022年2期2022-11-05
-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看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变化
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走红中,最为特别的一点是它的走红主要归功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而不是依靠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我在故宫修文物》在CCTV-9首播之后并未引起轰动,但是在播放一个多月后,该纪录片却意外在一个弹幕视频网站走红,网络点击量在短时间累计超过了100万次,并成功成为众多社交软件的热点。纪录片是由纪录电影延伸出来的,纪录电影有许多优秀作品,可是时至今日纪录电影依然是电影类型中的小众分支,甚至并不在主流之内。各大电影院线从来都不是中国纪录片的主要传
声屏世界 2022年13期2022-10-10
- 国宝背后的隐名者 《我在故宫修文物》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与观众见面之前,大家很难相信有这样一群人,在故宫的院落里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面对安静如斯的文物器具。《我在故宮修文物》最初脱胎于同名纪录片,制作团队是很年轻的80、90后,最初,团队将纪录片的主题定为物(物件)事(事件)人(人物)非(非物质文化遗产),聚焦于故宫的藏品、工艺、鲜活的人物和情感情怀。将镜头对准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想法,《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导演萧寒从2011年就有了。中国有严格的文物保护条件,由于拍摄对象太过特殊,萧寒一直没有找
中国银幕 2022年5期2022-05-09
- 电影海报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应用
——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计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海报,将该纪录片中的“故宫文物”和指代工匠精神的“我”用视觉形象巧妙地结合了言、象、意,既传达表意也展现深刻内涵,构图简约但同时又充分诠释文字含义。一、《我在故宫修文物》海报设计中的传统元素(一)传统工艺美黄海设计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海报选用了故宫收藏的精美工艺品作为海报的主题图形,分别有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元代“剔红水仙花纹图盘”、明代“边景昭竹鹤图轴”、明代“自在观音像”、清代“黑色绸绣菊花双蝶图竹柄团扇”、清晚
河北画报 2021年22期2021-12-08
-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多维适应与选择
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全新视角走进古老故宫,摒弃宏大叙事,平实地记录了文物修复师的日常,近距离展现国家级文化遗产的技艺与传承人的修复工作和喜怒哀乐。该片不仅向观众展示了故宫收藏的稀世 “珍宝”,而且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文物修复的发展历史,揭秘“大国工匠”高超的文物“复活”技术,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进程中,翻译的桥梁作用不容小觑。翻译理论林林总总,其中,中国本土创立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受到广泛关注。2001年,清华大学胡庚申教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1-29
- 国产纪录片的成功路径分析
——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视纪录片的优秀之作纪录片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素材,表现真人真事,并对其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我在故宫修文物》重点记录故宫的书画作品、青铜器、木器、陶瓷、宫廷织绣等传统文化领域的稀世珍宝从破碎旧到走进展台的修复过程以及在故宫工作数十年如一日的修复者的真实生活故事,以平实、小切口的讲述方式记录了具有工匠精神的修复师的日常生活,是一部很出色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运用新闻
声屏世界 2021年2期2021-11-14
- 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诞生之前,以故宫为题材的纪录片屡见不鲜,诸如1998年的《故宫至宝》、2005年的《故宫》、2010年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2014年的《故宫100》。宏大叙事、情景再现的手段、精美的画面、富于变换的特效技巧,全方位地展现故宫气势恢宏的景观和饱经风霜的历史文化是这类纪录片的普遍特征。而《我在故宫修文物》则另辟蹊径、以小见大,巧妙地把拍摄对象替换为文物修复师,以小切口呈现澎湃鲜活的生活和有人情味、有生命力的内容,平实中见真情,还原普
声屏世界 2021年3期2021-11-14
- 目的论视角下探究《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字幕进行翻译后,对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加以探究。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一共可找到6篇外国语言文学类文章,相关研究主要从译者的主体性和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展开,从目的论视角进行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该纪录片第二集和第三集的字幕翻译,从目的论视角解决文化负载词翻译问题,总结翻译策略,希望能够提供新视角和解决方案。一、目的论框架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
散文百家 2021年10期2021-11-12
- 媒体融合视角下“网红”纪录片的发展研究
其中《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纪录片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和各种新媒体进行合作的基础上收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在纪录片成功的基础上更是创作了相关的电影,走向了院线。因此可以说《我在故宫修文物》对于研究我国的纪录片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选择了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分析其成功之道,并结合实际就我国的纪录片创作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从而实现我国纪录片制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我国的纪录片行业的不断发展。关键词:新媒体;《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2021-11-10
-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诗意化表达方式分析
要:《我在故宫修文物》记录了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中的古代艺术珍宝文物的修复过程以及修复师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纪实性与诗意间处理得恰如其分,运用诗意的镜头语言、诗意的艺术解说成就了此部纪录片的诗意色彩。关键词:纪录片;诗意化;表达2016年1月央视9套出品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豆瓣评分高达9.5分。记录了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中的古代艺术珍宝,如西洋钟表、名家字画,宫廷织绣、青铜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等领域的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以及修复师富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2期2021-11-10
- 王炸!《我在故宫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素材大赏与妙用范本
作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不仅延续了《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温情日常和有趣细节,更多了几分特殊节点上传承的意义,让人慰藉。伫立百年的故宫建筑;与故宫建筑同在的故宫守护人;开着弹幕看嗨了的观众……叮!你的故宫素材包又可以更新啦!素材扫描一厚重历史,紫禁城砖瓦的文明密码《我在故宫修文物》主要关注的是修复可移动文物,比如钟表、青铜器等。《我在故宫六百年》关注的是不可移动文物,也就是建筑物本身。《我在故宫六百年》以“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大修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7期2021-06-11
-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文化价值探讨
要】《我在故宫修文物》一书是在纪录片的盛名之下应运而生的,但切入的角度与呈现的方式与纪录片却并非如出一辙,与纪录片带来的视觉上直接的感官刺激不同,书中的文字、图片所呈现出来的是更为浓厚的文化韵味,在故宫的工匠们娓娓道来的话语背后,传达出他们更为深厚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带领读者去领略慢生活的意味,感受匠人精神的平凡与伟大,并秉持始终如一的诗意情怀,来耕耘内心的花园,在寂静中沉淀、开悟。本文拟从“慢的意味”“寂静中的花开”两个方面来探讨本书的文化价值。【关键词】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4期2021-04-18
- 浅析《我在故宫修文物》真人真事纪录片反映的工匠精神
。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这是国内近段时间以来较为火爆与话题度较高的一部的纪录片。它在深受年轻人的追捧的同时也告誡人们: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有工匠,只是缺少对于工匠的尊重。关键词: 真人真事;纪录片;工匠精神;平凡视角一、概述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自播出以来,就在互联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首先,播放量很高。不仅在网站点播率达数千万,而且还有着超高的评分;其次,它揭示了故宫的神秘,展示了故宫修复者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与延续数千年的文物的对话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2021-02-18
-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讲述
50《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为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而拍摄的电视纪录片,于2016年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随后在多个视频网站热播,引收视与评论热潮。该纪录片共3集,每集48分钟,是最早的成体系讲述故宫文物修复故事的纪录片,播出之后产生较大影响。《我在故宫修文物》摒弃了以往故宫系列纪录片的宏大叙事手法,没有华丽的场面、全知的视角、精美的语言,没有单纯展示故宫的庄严恢宏,而是将镜头对准文物修复师,通过拍摄文物修复师的工作与生活,赋予了故宫本身以生命力,将悠
数字传媒研究 2021年7期2021-01-31
-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海报设计的美学分析
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海报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在故宫修文物》于2016年上映,以纪录片的形式播放,三集内容皆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们在幕后的工作为主题,讲述了他们一天生活的开始到结束。围绕这一纪录片所设计的影视海报也分别以片中的6件国宝级珍贵文物为背景,分别是: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元代“剔红水仙花纹图盘”、明代“自在观音像”、明代“边景昭竹鹤图轴”、清代“黑色绸绣菊花双蝶图竹柄团扇”和清晚期“掐丝珐琅万寿无疆中碗”。一、《我在故宫修文物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1-31
- 发展传播学视域下文化类纪录片传播效果研究
——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三、《我在故宫修文物》爆火的原因分析《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映首周票房过500万,最初在央视播出之时,尽管这部纪录片在黄金时段晚8点播出,跟其它的历史纪录片一样,反响平平,然而在偶然被人传至B站后成了网红爆款,豆瓣评分高达9.5分,超过了《琅琊榜》,单集播放量超过50万,弹幕累计6万余条。(一)基于叙事学分析其叙事方式从叙事主题上来看,当下火热的纪录片的选择更加迎合时代特色,在体现我国文化价值的同时,开始注重受众的收视心理需求,重视受众的收视期待,如《我在故宫
环球首映 2021年12期2021-01-14
- 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传播效果研究及启示
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另辟蹊径从小人物的角度出发,呈现出文物修复者的工作经历、内心情感,通过多种媒体平台途径进行传播,收获了好口碑和高点击播放量。本文分析关注该记录片传播效果带来的社会影响,浅谈该纪录片的热播带来的启示,以期为国产纪录片的革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我在故宫修文物》;传播效果;文化;启示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22期2020-12-29
- 北京故宫博物院纪录片的创新传播研究
要:《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献礼的纪录片其创新的内容以及拍摄策略的传播模式值得学习。其以修复师们修缮文物的日常为主题,给观众展现出故宫博物院不同的一面;以平民化的叙事视角看待神圣的故宫及珍贵的历史文物,拉近了普通人与昔日帝王宫殿的距离,为这座神圣权威的宫殿添加了一丝温度。片中传达的“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体现出了修复师们乐于奉献的“匠人精神”。关键词:《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博物院;创新传播;匠人精神中图分类号:J95
传播力研究 2020年9期2020-10-15
- 浅谈黄海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海报视觉艺术分析
海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海报,它作为国产影视海报中的典型范例,对我国的文化瑰宝和其中的艺术底蕴做了更深层面的探索与研究,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底蕴。以中国古文物作为主题元素,把艺术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群众的眼前,向我们毫不保留地展现着中华艺术之美。关键词:海报设计;视觉特征;文化内涵;中国传统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0-00-02从《黄金时代》开始。黄海这位设计师,其设计的电影海报变成了一种
艺术大观 2020年20期2020-10-09
- 新媒体视角下“网红”纪录片的发展研究
文以《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意外走红为例,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纪录片如何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市场优势。此外,本文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挖掘“受众”的需求,解析在“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策略,为国产纪录片长远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新媒体;“网红”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139-02如今,新媒体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不断有专业视频网站、专业纪录片频道出现和开放、移动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1期2020-09-10
-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看国产纪录片的成功之道
】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为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而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于2016年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该片一经播出便收获了几千万的点击量,豆瓣评分高达9.4分。这部总投资150万元,摄制团队7人,摄像机仅两台的低成本纪录片如何“以小博大”打赢收视战,为何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将从选题开掘、叙事视角、人物塑造、精神内核和传播特点五个方面浅析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之道,以期为国产纪录片的创作者提供有益参考。【关 键 词】《我在故宫修文物》;国产
出版广角 2020年8期2020-06-01
- 千秋万步始回眸
——观《我在故宫修文物》
◎ 湖北省仙桃中学高一(3)班紫禁城的台阶,一层层历经数百年风雪。古人的宫殿已成为一处寂寞的所在,只剩文物,一个一个地等待着交心之人,为它们揭开崭新的生命画卷。一、半世钟情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的”,这是宝玉与黛玉见面时欢喜的遇见;“相逢一瞥,一眼一生”,这是文物修复师与文物决定一生的遇见。这遇见,也是因经历了心理斗争并作出了最终抉择,才谓之“
作文新天地 2020年7期2020-04-08
-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豆瓣评分9.4,获得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评委会特别雷米奖,第一次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世界级的文物修复技术及故宫文物的原始状态,其字幕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张德禄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为指导,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表达层面分别对此片字幕翻译进行示例分析,探究各个模态是怎样相互配合诠释出纪录片的整体含义,有助于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故宫文化。关键词: 多模态;字幕翻译;《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图分类号:H315.9
今传媒 2020年2期2020-03-17
- 光影纪事:《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艺术特征分析
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年首播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黄金时段。这部制作成本仅150万元、拍摄与后期剪辑共耗时5个月、只有3集的纪录片,重点讲述了故宫中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稀世文物的修复过程与修复者的生活故事。该片用灵活的镜头表现、巧妙的光线运用和独特的叙事手段,让观众既了解到故宫文物工作者那些不为人知的默默付出与独特的匠心精神,也讲述了关于故宫文物保护以及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使观众从多种视角更好地感受到了文物
传媒 2019年24期2019-12-17
- 浅析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叙事手法
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作为一部人文类型纪录片精神上给予观众生活化的感觉,叙事上带来的更多是连续不间断,说明这不是简单在描绘故宫,而是讲述在故宫修文物的这群人和这件事。当代纪录片都不单纯的表现事件的发展,而是越来越注重叙事手法的运用。本片由解说词和人物的采访来体现内心活动,通过叙事把握观众观看时的心理节奏,描绘了文物修复者的一份忠于国家和历史的崇高工作。关键词:故事化叙事;细节化叙事;塑造匠人形象;板块式叙事;一、《我在故宫修文物》故事化叙事方式《我的故宫文
青年生活 2019年8期2019-09-10
- 新媒体时代下国产纪录片的发展策略探析
——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将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探析在新媒体时代下,国产纪录片的发展状况以及策略。一、国产纪录片发展概况(一)国产纪录片发展现状2010年,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推动纪录片发展,随后各电视台增加了纪录片的播放量,各种视频网站也开始陆续播出纪录片。下表为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数字统计表:来源:《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从上表的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纪录片产业发展进步明显,资本融入一直在增加,纪录片产值不断上升,播出总量与首播节目量更是逐年增长。对比2015、2016两年与
大众文艺 2019年14期2019-08-08
- 我在故宫修文物:传统工艺秀
式。《我在故宫修文物》表现出了匠人们的精神与日常,引发了年轻人文化认同的审美与思考,使其社会价值得以发挥,在此之中获得对于传统工艺这一类型的“秀”正确性和宣传性间寻求既符合道德又吸引更多注意力的传播范式的可能性。关键词:“秀”;我在故宫修文物;匠人精神;正确性;宣传性一、引言面对当代社会新媒体的到来,国内兴起了文化产业的热潮,给予了传播传统工艺的多种新机遇。笔者将《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纪录片篇作为一场真人秀的观点出发,来寻找文化类的秀正确性和宣传性的之间的
神州·中旬刊 2019年6期2019-07-08
- 从个体视角诠释现代匠心
——分析《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创作特征
平凡《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故事围绕文物修复者们展开,把修复文物作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来讲述,摘去了他们身上“专家”这一“生人勿近”的头衔,呈现文物修复者和万千大众一样的日常生活,从而使得人物形象变得生动起来。全片虽然是在讲述“修文物”的故事,但着眼点却放在了平凡的“我”身上,呈现出的内核也升华成了“平凡的我默默地做着伟大的事”,着眼于“人”,使得该片更具人性化色彩。(二)点滴叙事,呈现细节《我在故宫修文物》打破宏大叙事纪录片的传统手法,不再以物料和解说的方式呈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7期2019-03-22
- 《我在故宫修文物》对古籍修复工作的启迪与思考
引言《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纪录片,并于2017年编辑成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我们讲述了故宫里被历史尘封的世界顶级破损文物和修复它们的师傅们,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深深触动了无数年轻人。2017年11月,美国总统访华期间,习近平夫妇专程陪同特朗普夫妇参观故宫文物医院,参与体验书画修复技法。国家领导人对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视,再一次引发公众尤其是90后对文物修复的浓厚兴趣。图书公藏界也有这样一群技艺高强的师傅们,他们让久经岁月风霜
传媒论坛 2019年21期2019-03-20
-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视听语言特色分析
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拍摄了故宫稀世文物的修复,重点记录了文物修复过程和文物修复师的生活故事,2016年1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后在网络上获得了良好的反响。截至2019年3月31日,在豆瓣电影上,经过超8万人的评价,该片豆瓣评分9.4,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441.1万次,弹幕总数9.3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与其视听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对其进行研究能为文博类纪录片拍摄提供启发。一、《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镜头语言分析法国电影理论学家马塞
视听 2019年6期2019-02-20
- 千秋万步始回眸
——观《我在故宫修文物》
毕 越紫禁城的台阶, 层层既经百年风雪。 故人的宫殿已成为一处寂寞的所在,只剩文物,一个一个地等待着交心之人, 为他们揭开崭新的生命画卷。【一·半世钟情】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的”, 这是宝玉与黛玉见面时欢喜的遇见;“相逢一瞥,一眼一生”,这是文物修复师与文物决定一生的遇见。这遇见,也是因经历了心理斗争并做出了最终抉择,才谓之“决定一生”
中学语文 2019年26期2019-01-30
- 《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因素分析
7)《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从拍摄到后期制作历时一年时间,一共3集,每集50分钟时长的纪录片,讲述了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文物修复专家们修理和复制国家顶级文物的过程。笔者将从内容题材、叙事手法、传播手段等三个方面,分析该片走红的原因。一、内容题材1.传统文化与手工技艺的融合有学者曾说:“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古老, 但有着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空间”。1近年来,全国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异军突起,《中华好诗词》、《国家宝藏》等多部电视节目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下,并
大众文艺 2019年13期2019-01-28
- 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文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浅谈该剧在字幕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字幕翻译所具有的翻译特点,总结出字幕中常用的规律,为字幕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关键词:《我在故宫修文物》;字幕翻译;中国特色词汇一、引言《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中国文物修复类纪录片。这部纪律片主要内容是关于故宫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对外输出显得尤为重要,好的电影配上优质的字幕翻译,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对于字幕翻译质量的好坏,见仁见智,但就翻译而
速读·下旬 2018年12期2018-12-05
- 叙述·描写·论证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三重话语
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平实的视角聚焦文物修复师这一特殊群体,纪录故宫大红门背后稀世文物的修复故事,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创作者运用各种视听元素进行叙述、描写、论证三种话语的呈现,并使其在片中有机交织、互为对方服务地运行,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美国电影与文学批评家、叙事学家西摩.查特曼在其关于叙事修辞学研究的专著中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话语或文本——叙述、描写、论证。叙事区别于描写和论证的独特性在于它是时间性文本,无论是文本自身的呈现亦或组成情节的系列事件发生
华夏文化论坛 2018年2期2018-11-13
- 文物修复的社会性认知
——关于《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的关注
家,《我在故宫修文物》正是在这样一个雄厚国力的背景下拍摄的。中国的社会基本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的转变使得人们有精力去关注文化精神领域。其次在各大会议及会面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重点提及,这些国家政策给予了故宫等重点单位诸多优惠政策。国家提倡和鼓励对文物的保护及修复也为这部纪录片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因素。一、故宫的神秘性《我
大众文艺 2018年20期2018-07-12
- 略析《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艺术风格
关于《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热播,促使更多的学者来研究这一领域潜在的视听媒体语言,以及蕴藉深厚的艺术风格。《我在故宫修文物》虽然力图以IP电影的营销和推广手段去提高热度,并拉高票房和排片,但经岁月无常所积累形成内伤的市场显然不给其一个生存机会,依旧按照既定的规则敷衍了事这类看着便不赚钱的作品,更让路演也变成了一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抛开这些种种桎梏不说,电影在电视剧版前身的基础上,通过剧情拼接和大量剪辑减少了纪录片固有的大篇幅旁白,更是通过年轻的视角去
戏剧之家 2018年8期2018-05-16
-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将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探讨大众传播媒介如何接受后现代主义影响,运用后现代手法,实现纪录片制作和传播的创新。[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 大众传播媒介 我在故宫修文物后现代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数字化的普遍应用、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欲望的极度膨胀,这些共同导致了一次合法化的秩序变迁。后现代主义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其实质是一场泛文化思潮运动,几乎卷席了人文科学、意识形态、媒介传播等所有领域,是对先前而来的现代主义的否认与取代,表现出愿意接受碎
新闻前哨 2018年2期2018-04-23
-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纪录片的传播内容导向
——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再一次打破沉闷的市场,引发了关注热潮。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述《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为庆祝故宫博物馆建院九十周年而拍摄的献礼纪录片,是我国第一部文物修复类纪录片。该片由叶君、萧寒执导,历经5年的项目调研和为期4个月的拍摄,最终以150万元的成本完成制作。按修复门类共为三集,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2016年1月,纪录片《
视听 2018年12期2018-04-01
- 无解说词环境下纪录电影的价值表达
——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索。《我在故宫修文物》却独辟蹊径,无论是在前期的策划、中期的拍摄还是在后期的剪辑,运用极小的成本创造出极为惊人的精神财富。镜头的焦点不再是故宫本身,而是脱胎于历史厚重,聚焦于以故宫为代表的那一群共和国的匠人。采用无解说词的艺术形式,极大地拓展画面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与深层内涵。而在无解说词环境下,主题音乐、环境音响等影视声音的运用更是表现出浓浓的生活气息,采用微末叙事的手法,表现出文物修复师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和其中所深深体现出的大国工匠精神,从而构成了纪录电影最
传媒论坛 2018年7期2018-03-28
- 纪录电影的特质与宣发意识
就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和《生门》,两部纪录片IP的电影试水之路给予纪录电影创作者很多启发。本文从凸显纪录片自身特质、符合电影观看特点和建立电影宣发的观念等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关键词:纪录电影 《我在故宫修文物》《生门》电影宣发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将久违的中国纪录片重新拉回到人们的视野后,不仅收视爆红,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类似纪录片的热播,随后由原班人马打造的纪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走进院线。近年来,中国纪录片进入影院放映的作品不断增多,在一片商业声
参花(上) 2018年3期2018-03-08
-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名叫《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网络上火起来。这是一部讲述一群年轻的文物修复师在老一辈工匠的带领下,在故宫修文物的故事。随着故事的一步步展开,我看到了工匠們对自己负责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过程。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耐心、专注、严谨、专业、敬业、坚持的态度,他们身上闪耀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体现在影片里是耐心。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安静是非常可贵的。纪录片中,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华丽的台词,有的是修复师傅们不断地敲敲打打、反反复复地推
琴童 2017年11期2018-03-05
- 《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网络的原因及现象分析
传播《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的献礼片,拍摄时间为2015年4月至7月,制作成本仅150万元,这与同是故宫题材的集国家顶尖制作力量的12集纪录片《故宫》相比,实在是“帝王”与“布衣”的对比。《我在故宫修文物》于2016年1月在央视9套纪录片频道播出,播出后回应平淡,但是后来投放于哔哩哔哩动画网之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一向客观、“高冷”的豆瓣上取得9.3分的成绩,可见大众对《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认可。手机已经成为收看网络视频的第一终端,年轻人更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9期2018-02-26
- 论专题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策略
题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九十周年而拍摄的,该片一经播出便引发热议,观众们探讨修复工作者的匠人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历史文化专家探讨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媒体工作者则探讨它的创作理念和叙事策略。本文主要就专题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结构、叙事指向、叙事视角等方面对该片的叙事策略展开探讨。1 专题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概述《我在故宫修文物》于2016年1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一开始并没有引发太大关注,而后在年轻人喜爱的弹幕视频网站播出后成了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9期2018-02-22
-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
——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首播《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在B站走红,继而进入院线放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足见新媒体的影响力。但由此断言其春天已然到来还为时尚早。唯有不断探寻其网络化生存之道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二、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视纪录片存在的问题(一)内容主题狭隘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定位主要着眼于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其题材多集中于政治与历史,贵族精英色彩浓厚。内容主要反映边缘群众、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不免曲高和寡,缺乏对普通人的观察和思考,仅停留在图解宣传任务、玩味自然景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8期2018-02-22
-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平民化表达技巧探析
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通过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有着特殊职业身份的手艺人——文物修复师。表现了他们“干一行,爱一行”的工匠精神,向公众展示了故宫文物背后的修复师的生活与工作状态。本片并没有单纯讲述文物修复的步骤与方法,而是将说理性的镜头转化为平实质朴的画面语言,每个镜头的衔接都如此流畅自然,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片段。片中人物的言语交流、表情神态以及情感表达都是自然而然流露在荧屏之中的,这也就是本片让观众感到亲切温暖的原因。平民化的表达技巧能够让观众更全面地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5期2018-02-21
- “一带一路”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方式解读
——以工匠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如《我在故宫修文物》,最早是在央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尽管反响一般,但还是受到一部分观众的关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该纪录片的知名度与美誉度。1.2 视频网站扩大传播《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播出后,又上传在知名弹幕网站“哔哩哔哩”,其后在各大视频网站均有资源。视频网站的独特优势,扩大了传播范围。首先,视频网站提供了存储和随时观看的功能,具有时空上的自由性。视频网站将各种信息进行细分归纳,受众可通过实时搜索功能,自主选择影片,不受时空的干扰。在观看过程中,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4期2018-02-21
- 多重之美: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审美特征研究
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于2016年1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反响强烈,在许多视频网站上被年轻观众追捧。独特的题材、全新的视角和精心设计的叙事策略保证了这部电视纪录片的成功。本文以纪录片美学理论为研究视角,从真实之美、人文之美和过程之美三个维度来分析该片的审美特征,从而为同类型纪录片的制作提供有益启示。【关键词】纪录片审美特征;真实美;人文美;过程美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064-02近
戏剧之家 2018年32期2018-01-02
- 纪录片叙事策略的探究
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播出后迅速走红,其原因在于抛弃了类似传统纪录片《长征》《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以小见大具体表现文物修复专家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运用人文关怀的叙事策略展现平民视角下浓浓的生活气息,使得纪录片在创作新时期成功突围。同时,通过以人为本的独特视角,通过精细的工作展示“文物修复”这一传统工艺以及背后的“工匠精神”,这一独特的叙事策略成功吸引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关键词】《我在故宫修文物》;以
戏剧之家 2017年21期2017-11-23
- 解读《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影像表达与文化传承
解读《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影像表达与文化传承毛腾飞,李 祯(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4)作为纪录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桥梁”,非遗题材类纪录片的出现既是受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浪潮的影响,也与中国现代纪录片体系的构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不仅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记录与传播,同时在影片“讲故事”的同时也表达了创作者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本文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案例,分析非遗纪录片中的内容构建以及独特的价值,从而揭示纪录片
戏剧之家 2017年15期2017-11-16
-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看纪录片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方法
就是《我在故宫修文物》。本片讲述了在故宫工作的顶级文物修复师的故事,用平视朴素的镜头,透过一件件的精美绝伦的文物看手工匠人们的“匠人精神”。本片为故宫博物馆建馆90周年的院庆而拍摄,投资仅150万元,不到十人的拍摄小组,历时四个月完成。在央视首播并为向《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放映就爆红,反而通过在网络视频媒体上的传播,吸引了80、90后年轻人的目光。网友们成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自来水”纷纷在微博、微信、空间等网络平台上推荐该片,甚至片中几位修文物的专家也成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9期2017-11-08
- “文物医生”蒋晓娜:不靠颜值靠手艺
——一个女孩“主演”的现实版《我在故宫修文物》
实版《我在故宫修文物》□玲儿铛铛2017年年初,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遍大江南北,截至目前,它在豆瓣上的评分依然遥遥领先。电影中,每一个文物修复者匠人般的精神,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无数人肃然起敬。在辽宁朝阳,也有这样的一个女孩,她叫蒋晓娜,不爱红妆只爱旧物。用她的话说,自己有着二十岁的面孔,却有双六十岁的手。在文物的世界里,她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做一个和过去快乐对话的“文物医生”,而经过她手修复的瓷器,即使经过专业的仪器检测,也丝毫检测不出曾修复的痕迹
职工法律天地 2017年15期2017-09-20
-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因素分析及启示
要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其不同寻常的反向传播的模式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和思索。它从小人物的角度出发,观照小人物的内心真实感受,通过多种媒介广泛传播,得到观众的喜爱。回顾我国纪录片的历史,在其网络化的发展道路上,出现了种种问题一度陷入无人问津的困境。因此,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脱困转型使得纪录片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网络化生存之路,始终是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在互联网时代未来发展的革新之路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5期2017-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