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

  • 孟诸泽:贾至
    :“前几天我接到李邕的信,他说他侄孙正谋齐州的差事,而他自己也可能会调去北海。如果诸事和谐,他明年也许会抽空去齐州住些日子。他说如果我那时恰好逛到那边,最好约个时间找他一起玩儿。齐州那边值得逛的地方也挺多的。再说,明年还早,余下的时日,我还是想在梁宋逛逛。”李十二说:“明年我也正好要去齐州紫极宫,我们倒是又可以一路了。”我说:“李十二兄,你这是要出家吗?”李十二说:“还没完全想好。这也是一个去处,不是吗?”杜二说:“这是你的心愿,我知道你慕道多年,能有这种

    雨花 2023年11期2023-12-19

  • 欧阳修的书法鉴赏观
    “意”。例如对于李邕,他说:“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为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见邕书,追求钟、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然邕书未必独然。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刚刚得到李邕书作的时候,他感到不以为意,并没有发现李邕书法的过人之处,但因为李邕是以书名闻世的人物,而且书法水平得到前代众人一致的认可称赞

    收藏与投资 2023年8期2023-09-07

  • 《唐诗夜航》选辑四
    也应该磨一磨的。李邕斥崔颢轻薄唐代诗人崔颢很有名气,李邕想见一见,打开馆阁等待崔到来。崔颢到时,先献上自己的诗文,第一篇便是:“十五嫁王昌。”李邕斥责崔:“年轻小子不懂礼。”于是不接待他。事见唐李肇《国史补》。一诗不合,竟被李邕赶了出去。李邕年岁长于崔,可算前辈。此人有爱贤的美名,李白曾向他献过诗,把他比成“宣父”(孔子),劝告他不要小看“后生”。杜甫也曾以“李邕求识面”为荣,可见在当时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李邕后来担任北海太守,为李林甫所妒,被杖殺,但英风豪

    文史杂志 2023年3期2023-05-06

  •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一)
    应字例练习巩固。李邕(678-747),唐代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玄宗时任汲郡和北海太守,故称李北海。其工文善书,撰制铭颂,闻名天下,书法初学王羲之父子,后有所创造,自具面貌,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既得其妙,笔力一新,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擅以行楷书碑,笔势雄健,为后世效法。传世李邕所书诸碑,“刻手最精者,推李思训碑”。《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墓碑通高4.1米,宽1.5

    老年教育 2023年1期2023-02-08

  •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一)
    应字例练习巩固。李邕(678-747),唐代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玄宗时任汲郡和北海太守,故称李北海。其工文善书,撰制铭颂,闻名天下,书法初学王羲之父子,后有所创造,自具面貌,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既得其妙,笔力一新,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擅以行楷书碑,笔势雄健,为后世效法。传世李邕所书诸碑,“刻手最精者,推李思训碑”。《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墓碑通高4.1米,宽1.5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3年1期2023-02-08

  • 声华当健笔,风流散金石 ——岳麓访碑记
    时,不知不觉地被李邕的激情和美妙带走,随着大师的步伐,跨越时间的遥远,我的思绪回到1200多年前的唐代。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9月,55岁的李邕刚从遵化(今广西钦州)县尉任上,因讨贼平叛有功,徙迁至澧州(今湖南澧县一带)司马任上不久,应潭州(今湖南长沙、湘潭、湘乡、益阳、醴陵一带)司马窦彦澄之请,为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原称慧光明寺的麓山寺撰文并手书了被后人认为是李邕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屈指可数的行书珍品《麓山寺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1期2022-08-25

  • 李白:我的朋友圈你点赞了吗?
    ”(谁造谣说我和李邕关系不好的?快出来让我揍一顿)记者:李邕先生,外界传言您与李白先生关系不太好呐,您怎么解释?李邕:嗐,提起李太白,之前呢,确实有个小插曲,俗话说得好嘛,不打不相識。想当初我客客气气地摆设筵席招待他,好家伙这个人却在我的酒宴上肆意妄为,毫无礼数,这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人居然也敢在我面前这么放肆?!李白:老夫就是想让你擦亮眼睛好好欣赏我身上的才华。李邕:可别巴拉巴拉了,言归正传——我也不怎么好惹嘛,所以我也没多待见他,他后来直接写了一首诗给我

    中学生博览·文艺憩 2022年8期2022-05-30

  • 李邕:北海安如象?
    怀素的狂草,以及李邕的行楷,每一位杰出的书法家,都有其开拓性,共同构成了包容而个性鲜明的盛唐气象。李邕(678-747),字泰和,有说他是扬州人,也有说他是江夏人,史称李北海,北海之称源自他做过北海太守,并因李林甫之构陷,死于北海太守任上。李邕父亲李善,曾注释过《昭明文选》,李邕自幼受家学熏陶,写文章名重一时,“独步有唐四十年”,书法更是独具风格,后人评价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说法,李邕行书中参有楷法,厚重与灵动兼得,历经千载而不衰,对后世书风影响极大

    小说林 2022年3期2022-05-19

  • 古人的稿费
    一位著名的書法家李邕。据《新唐书·李邕传》记载,李邕尤其擅长写碑志颂词,朝中的大臣、道观的道士、寺庙的僧人,都拿着绫罗绸缎跑到他家请他写文章,因此他家经常门庭若市。他所写的碑文绕院,满屋子都是绫罗,房梁上都是绸缎。时人曰:“卖文获财者,未如李邕也。”唐代,以文字奇僻险奥而闻名天下的文学家皇甫湜,曾给宰相裴度作《福先寺碑》。裴度很器重皇甫湜,便派人送去很多车马、彩绸作为润笔费。而皇甫湜仍抱怨酬金太少,说:“碑文有三千字,每字应得三匹绢,你们算算,为什么只赏这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21年10期2021-12-21

  • 碑铭仙手李邕
    李白有一首诗《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书法家李邕的赞誉之情。李邕少时在咸宁东南30 公里钟台山石室读书习字,天然石室位于山腰处,冬暖夏凉,深惬人意,侧临桃花泉,近傍古木溪。成天面对石壁读书习字,这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这些时日在文字中的浸润,造就了他集才气、正气、锐气于一身的性情,造就了他舒展遒劲、险峭爽朗的笔法,注

    养生月刊 2021年6期2021-12-02

  • 印象与真相:梁巘书法真伪考辨
    、苏轼、董其昌、李邕和“二王”等,而受李邕影响最大。梁巘用印组合方式及其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署名习惯也有一个由繁到简、渐趋符号化的演进过程。在《梁巘全集》所收131件墨迹中,有29件应系伪作。关键词:梁巘;李邕;《承晋斋积闻录》;用印组合方式;署名习惯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21)05-0077-09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1.05.011梁巘,生年不详,字闻山,号松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1年5期2021-11-27

  • 李邕如象始端州
    《端州石室记》是李邕存世唯一的楷书作品。此作取法北碑,融隶入楷,书风逐渐由清丽到劲健,变妍关为雄强,是其“中年变法”的开始,在初唐到中唐的书风转变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由其发端的雄强、健硕书风,得到了张旭、徐浩、颜真卿等书法家的遥相呼应,大唐盛世气象遂臻完善。董其昌“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评语,把李邕与王羲之相提并论,并得到多数人的赞同。其楷书对后世苏轼、赵孟頫等众多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李邕;楷书;书风;变革;影响李邕《端州石室记》现存

    书画世界 2021年7期2021-09-24

  • 李邕
    时,诗名所提及的李邕(yōng)是当时的渝州(即今重庆)刺史,“上李邕”是说此诗是上书给李邕的。 为什么要上书给刺史李邕呢?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李白为人豪放,不拘俗礼,与李邕交谈时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但李邕这个人,《旧唐书·李邕传》中说他“颇自衿”,也就是自负好名,对待后生颇为骄矜。李邕对李白的态度感到不悦,对他多有训诫,于是李白便大笔一挥,作了此诗,上书给李邕,以回应李邕的不满,证明自己的抱负。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大名士,而当时李白还是一

    小天使·初中版 2021年5期2021-09-10

  • 耿介磊落的李邕
    李乃庆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人,一说江夏人。天资聪慧,幼承家学,因为才华出众,且精于书法,擅长辞章,少年即成名,很年轻时即被召为左拾遗,历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陈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为人耿介磊落,不畏权贵,屡遭贬谪。晚年在北海太守任上,遭人暗算,七十岁时,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狱,宁死不屈,被酷吏活活打死。耿介磊落,宦海沉浮神龙元年(705)正月初二,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乘武则

    清风 2021年7期2021-09-10

  • 李邕书法地位在北宋的确立
    摘  要:李邕书法“碑版照四裔”,在唐代却不以善书之名见于正史。而北宋时期,李邕书迹不仅被官私刻帖多次收录,其墨迹与碑版书迹都得到了时人的追捧,诸多书家一如欧阳修、苏轼和黄庭坚等不仅在实践上学习李邕书法,且对李邕书风作出了高度评价。这意味着李邕书法在唐时的不公正待遇已经彻底得到了转变,其书法地位不仅得到了北宋朝野上下的认可,也得到了此后元明清历代书家的认可。关键词:李邕;书法地位;北宋一、李邕在唐代的书法地位李邕一生仕途坎坷,官职不高,在唐代属于位卑而声名

    美与时代·下 2021年5期2021-07-19

  • 李邕书法史的地位思考
    330022)李邕(675-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官至北海太守,故时人称“李北海”。李邕少负才名,工诗文,尤长碑颂。其诸体兼擅,尤以行草见长,别具一格。其书法初学“二王”,又参以北碑、唐初诸家楷书及行书笔意,变革二王书风,自成一家。同时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称其为“书中仙手”。唐代书法成就斐然,实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有唐三百年间,欧、虞、褚、薛,颜、柳,是以法度严谨的楷书而闻于世,张旭和怀素则以草书而声名大噪。然而中唐的李邕等却没

    大众文艺 2021年6期2021-07-12

  • 李邕《李秀碑》的风格与价值探析
    赵永远摘 要:李邕《李思训碑》和《麓山寺碑》向来为艺林所重,而《李秀碑》却由于好的拓本不多,流传不广,知之者甚少。文章结合李邕其他书迹,分别从用笔、结字和章法三个角度对《李秀碑》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李秀碑》雄浑深厚,沉着痛快中兼有含蓄浑融之妙,可被视为李邕晚年书风的典范。此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这种风格的形成对于唐代书风从初唐向盛唐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关键词:李邕;《李秀碑》;书法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上饶师范学院校级自选课题(20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4期2021-06-20

  • 李邕对苏轼书法的影响
    赵永远摘要:李邕作为唐代的书法名家,其书法在北宋因时而风行,对当时很多书法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其晚年师承李邕的书学经历,亦得到了当代多数人的肯定,只是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尚未明了。本文结合历代文献与二人书法作品,从书体、用笔结字以及书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认为李邕对于苏轼书法的影响,不仅在于风格的传承,还有行真书体和书学观念的影响。关键词:李邕;苏轼;书法;影响一、对苏轼行书书体的影响李邕在书法史上以擅长行书而出名,他的行

    收藏与投资 2021年2期2021-05-04

  • 略论苏、黄、米对李邕书法的接受与创变
    摘  要:李邕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书法大家,然而他的书名被其文名掩盖。作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对李邕书法的接受一方面来源于官方的认可,另一方面源自对“二王”书法的尊崇,确立了李邕在北宋书法史上的地位。李邕开创了行书入碑的先河,其“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的书学观对苏轼、黄庭坚、米芾影响极大。本文以李邕书法在北宋的接受情况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其被苏轼、黄庭坚、米芾接受后的创变,以期有所启示。关键词:宋四家;李邕;书法;接受作者简介:丰俊青(1990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0期2020-11-18

  • 观画·鉴字
    闻见记》里讲的“李邕鉴字”,就是一桩笑谈。原来,唐玄宗时有位书法家李邕,常自夸能鉴别书法。有个人写了字交给他看,他总是不赞扬。那人恨李邕压低自己,就伪造了几幅古字帖,冒称是家里珍藏的王右军真迹,又拿去给李邕看。李邕见这字帖纸张墨迹陈旧暗淡,根本不懷疑它是假的,赞叹说:“确是真品,平生未见。”在座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过了几天,那人暗暗等到李邕宾客云集的时候,对李邕说:“您一直不赞扬我写的字,前几天呈上的几张字,是我幼时写的,您为什么说它是王右军真迹呢?鉴别力

    杂文月刊 2020年8期2020-10-28

  • 大唐会日本,攒下黑历史
    ),当世书法名家李邕任海州刺史。海州是唐朝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很多外国使团都选择在这里登陆。一次,海州口岸来了个日本使团,成员多达500人,一共乘坐10艘大船,里面装了无数珍奇宝物,可谓价值连城。他们声称带有日本天皇的亲笔书信,要去长安觐见唐玄宗,并将这些珍宝悉数进贡。办过一系列相关程序后,李邕将日本使者全部安排到驿馆住下,好生招待,但禁止他们随意出入。日本使者怎么也没想到,当晚,李邕竞偷偷派人将他们船上的珍宝全部搬运下来,随后将那10艘大船搞沉。次日一早

    百家讲坛 2020年1期2020-09-02

  • 风流犹在,残楮断墨间 ——麓山寺与《麓山寺碑》
    碑饮誉后代的,是李邕李邕是唐朝书法大家,人称“李北海”,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把他与王羲之并称: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李白写过多首与李邕有关的诗,如《东海有勇妇》:“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诗中颂扬了李邕的德政;李邕死后,李白还写下《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诗表示怀念。杜甫一出道就受到了李邕的关照,在他著名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就有“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后来又写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等诗

    广西城镇建设 2020年1期2020-03-02

  • 以书自名,必有深趣 ——李邕书史地位及其行书创变价值刍议
    时局发展之必然。李邕(678—747)善行书,工碑文。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翰墨文章,少已知名。他身处初唐和盛唐书风转变的关节点,书法受“二王”及初唐欧、虞、褚等楷书大家影响,但其能不为所囿,以筋骨立形。他既能尊奉同朝先贤,参欧、虞、禇之瘦硬圆劲,唐太宗、孙过庭之丰润饱满;又能取法碑学,涉其雄壮与泼辣。笔圆形方,方圆互用,阴阳互藏,其书既有圆润、中和、洒脱之韵味,又有阳刚、劲健、扬厉之美感。故何绍基在《东洲草堂金石跋》卷五称:“北海书发源北朝,后以其干将

    文艺研究 2019年4期2019-12-21

  • 杜甫“早充观国宾”当为开元十八、十九年前后 ——由太学获监举参加科考事考辨
    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由于“观国宾”有由乡贡参加科考的含义,且杜甫又云他曾“中岁贡旧乡”“忤下考功第”(《壮游》),表明他开元二十三年或二十四年曾由乡贡参加过进士考试,古今注者遂把“早充观国宾”释为“中岁贡旧乡”之事。此说其实是存在不少疑点的,若作开元十三年至十九年之间入太学、由国子监举荐参加科考解,不仅更为合理,也可对杜甫早年的生平事迹有更为准确细致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对他的思想、诗歌有新的理解。一、“早充观国宾”为开元二十三年前后预乡

    杜甫研究学刊 2019年4期2019-11-12

  • 豪放纵逸的《李思训碑》
    为唐碑中之巨制。李邕撰文并书,行书,30 行,行70 字。碑现存陕西蒲城县西7 公里的麦田中。碑下截已漫漶不清,上截亦布满石花。碑文内容为李邕为其叔伯、唐代著名将军兼画家李思训立的神道碑。书作者李邕(678—747 年),字泰和,江都(今扬州)人,工书法,以行书著名,开元中为官汲郡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独创其体,以雄肆豪放胜,被誉为“书中仙手”。传世书作有《麓山寺碑》《叶有道碑》《法华寺碑》《任令则碑》等,尤以此《李思训碑》为著名。

    江苏教育 2019年61期2019-09-25

  • 盛唐风范 雄强之气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考察记
    之一,著名书法家李邕撰并书,篆额“唐故右武卫大将军李府君碑”十二字,亦为李邕所书。此碑碑形高大,高约400 厘米,宽130 厘米,碑文行书30 行,每行70 字,下截文字多漫漶,上截亦石花满布,不可卒读。该碑书法用笔自然,笔法瘦劲,结字纵长取势,奇宕流畅,其顿挫起伏顾盼有神,奕奕动人,继唐太宗《晋祠铭》之后以行书入碑,一改碑文以正书端刻之风,妍丽之中寓有雄强之气,犹显盛唐风范,为李邕精心之作,为历代书家称道。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若唐碑则怀仁所集之《

    江苏教育 2019年61期2019-09-25

  • 萦辔回策 尽有蕴藉 ——李邕《李思训碑》书法欣赏
    李邕(678-747),字泰和,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代著名学者李善之子。李邕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李邕才华横溢,有文章翰墨之才,文章盛名远扬,所谓“独步有唐四十年”,其行书独具一格,后世推崇备至。李邕书法初学王羲之,其后形成了敦厚开张的个人书风,可与王羲之分庭抗礼。李邕一生擅长书写碑版,大都以行书入碑,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李秀碑》《端州石室记》《法华寺碑》等碑传世。《李思训碑》(见图1),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

    江苏教育 2019年45期2019-07-15

  • 显晦有时:明后期李邕两种书法摹本的流传
    《大照禅师碑》是李邕(678—747)为嵩岳寺撰写的碑文,原石不存,明后期有硬黄纸本流传。《奂上人帖》是李邕为撰写《大照禅师碑》事向嵩岳寺僧众致意的函件,晚明有数份仿制品。明代后期是它们流传的重要时期。这里所说“流传”,不仅指摹本,也包括摹本的仿制、临摹或刻石等。本文观察李邕撰写这两种文献的背景,讨论知识人对李邕书法的鉴赏与这两种摹本流传的关系。一、李邕撰《奂上人帖》与《大照禅师碑》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刊行的《全唐文》收有李邕撰《大照禅师塔铭》①。比

    文艺研究 2019年4期2019-06-15

  • 运用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古诗词理解能力探究
    解。以李白的《上李邕》教学为例。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李邕在担任渝州刺史时,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因为不拘礼俗使李邕不悦。李邕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生态度颇为傲慢,李白对此不满,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詩,以示回敬。如果学生不了解写作背景,在实际学习中单就离别赠言诗而言,很容易让学生以为是对李邕的赞赏,在不了解李邕的品性:下很容易对此诗产生错误的理解。虽说诗歌常读常新,见解也难免会有更新之意,但就单一作品而言,有作者具体的处境心情和思想在

    决策探索 2019年8期2019-05-16

  • 桃花尖村:长在深山人未识
    大名鼎鼎的李善、李邕父子联在一起。据说,李邕六七岁时,李善带着他回到祖居的江夏,看中了远离尘嚣环境清幽桃花流水的钟台山。于是,在李善的指导下,李邕在这里开始了为期四五年的苦读。游客来到桃花尖村,不仅能观赏钟台山、桃花泉的美景,听到桃花洞的美丽传说,还能想起那千百年前钟罄悠悠、书声琅琅的情景,能感受到李善和李邕这两位咸宁历史文化名人的风貌。从大幕乡到桃花尖,首先要经过桃花尖村八组章尤,这里有被当地村民称作“夫妻树”的两棵千年红豆杉。所有来过这里的人,都会不约

    农家书屋 2019年4期2019-05-15

  • 石上经典(十四)
    片(局部) 唐.李邕北海如象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父善,有雅行,善以《文选》讲授诸生,邕能补益其意。邕少知名,既冠,见李峤,请假直秘书,未几,奥篇隐帙,了辨如响。峤叹曰:“子且名家!”由此可见,文人总是爱惜有才华的少年。李邕跌宕起伏的人生,伴随着他豪迈的气息、爽朗的笑声,给后人留下峻拔昂扬的书法面貌。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邕始为括州刺史,喜兴利除害,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哪知祸患生于毫末,复坐诬枉且得罪,天子识其名,诏勿劾。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评曰

    老年教育 2019年2期2019-03-14

  • 李邕书风变革探源
    吴晓彬李邕(675—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祖籍江夏(今湖北武汉),郡望赵郡,世称李北海。李邕资性超悟,才气纵横,且刚毅忠烈,有称“文章、书翰、公直、词辩、义烈、英迈为一时之杰”[1]。他不仅文名隆盛,“独步有唐四十年”,且以擅长行书而声高一代。然而其一生仕途坎坷,几翻起落,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最后于北海任上被杖杀。一、历代书论对李邕的评价对于李邕书法的价值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我们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唐

    文史杂志 2019年2期2019-02-27

  • 古亭话名士
    (今青州市)太守李邕恰好也在济南,于是一场叙旧加迎宾的宴会便在历下亭里开始了。之所以说叙旧,是因杜甫、李邕两人早已相识,而且他们还是忘年之交。当时,作为书法家的李邕已名满天下,而杜甫还没有太大名气,但慧眼识珠的李邕认为杜甫是个人才,就主动与其结交。“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说的是李邕寻求机会和杜甫见面,王翰愿意与杜甫结为近邻。王翰也是一位著名诗人,其《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同样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李

    走向世界 2019年1期2019-01-24

  • 唐代江夏异僧如晓及其灵泉寺*
    海太守,大书法家李邕(675-747年,生卒年参见附表)之子,为躲避父亲蒙难可能遭遇连带性的追杀,化名李洞,经过一段时间的辗转后,与堂兄李暄选择江夏山,凿山建屋定居。后以宅作寺,出家为僧,法号晓然,后更名如晓。从乡邦文献纷繁的记述中,笔者梳理李洞出家修行、云游求法的脉络,发现此僧及其创建的灵泉寺,非同凡响。一、奇异幽僻的寺院环境寺院自然环境奇异之处在于其方位、朝向、幽僻及周边的地理物象。方位:诰轴峰丛和天马峰丛犹如两条巨龙,呈东西走向并行,延绵十里,横卧在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4期2019-01-11

  • 米芾讥评李邕书法的历史真相
    君德忱帖历来谈到李邕书法,学书者基本分为两派,一类以董其昌“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评李书为主,虽不甚了解其中之意,但因出自董其昌之口,故深信不疑。另一类以米芾评李书“乍富小民,举动屈强,礼节生疏”“乏纤秾”为主,对李邕书法不屑一顾,然亦是人云亦云,未能解米芾之意,造成李邕书法今日的尴尬局面。笔者仅以此文尽力还原米芾眼中李邕书法的真实面目。一、早年厌恶李书原因北宋以来,“尚意书风”兴起,不仅促使了手札行书的风行,同时,也引发了书法品评的风潮。相较之北宋专门性书

    艺术品 2018年11期2018-12-25

  • 古代的假古董
    两位书法家萧诚和李邕。萧诚以写见长,李邕以评论见长——萧诚老想让李邕品评一下自己的字,可李邕却根本不给他面子。萧诚把自认为写得最好的字给他,他都不看。次数多了,萧诚觉得,李邕是嫉妒自己,就是想在气势上压着他。萧诚写了几幅字,还给做旧了,天天在人面前把玩。有天见着李邕,萧诚说:“我家有王羲之的字,啥时候您给看看?”李邕立马答应了。可是过了十几天,萧诚也没再提这事儿。李邕说:“哎,那王羲之的字,你都答应了却不拿出来,别是忽悠人吧?”萧诚一拍脑门儿,赶紧让家童回

    读者 2018年4期2018-02-02

  • 崔颢:大招不能轻易出
    、作诗协会老干部李邕。为了与李邕会面,崔颢做了精心准备。他要证明,即便是写儿女情长,自己也可以写出好诗。这一天终于到了。崔颢带着他最新、最满意的一首五言律诗去了李邕家:“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这首诗把一个女人从芳华妙龄到懒得化妆的黄脸婆写得传神入骨。他一定要让李邕震惊。结果,李邕的反应是震怒。崔颢刚念出“十五嫁王昌”这五个字,李邕就大喝一声:“小儿无礼!这种庸俗之作就不要给我看了!”当时,崔颢的内心是崩溃的。这种崩溃的情绪在几

    百家讲坛(红版) 2017年10期2017-12-11

  • 情谊绵邈 比况深长
    李邕之秦王昌龄别怨秦楚深,江中秋云起。天长梦无隔,月映在寒水。这是一首深情的送别诗。李邕是诗人的朋友,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新唐书》说他“词高行直”,“素负美名,颇被贬谪”。“之秦”就是到秦州(唐时地处陇东的一个边防军事重镇)去。诗中的“楚”即“楚州”(治所在今江苏淮安),时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到过楚州,并写有《楚州淮阴县婆罗树碑》一文。当时,李邕是王昌齡的前辈,因李“能文养士”,故此他与晚辈诗人王昌龄、李白等都有交往。这首诗是诗人为送别李邕到秦州去而写的。

    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7年5期2017-12-07

  • 唐代文豪李邕为何遭人诬陷?
    丁启阵唐代文豪李邕为何遭人诬陷?文 丁启阵李邕的高才、多金、慷慨,有些人会发自内心地嫉妒,有些人会认为是对自己权位的威胁。不久前写的几篇短文,关于著名诗人崔颢、李白和杜甫的,都涉及李邕李邕喜欢谁,不欣赏谁。估计会有一部分读者对李邕其人感到陌生,会觉得有点奇怪:崔颢、李白、杜甫都是赫赫有名的诗人,李邕算什么角色,他是否喜欢、欣赏重要吗?挺重要的。因为在唐朝,在他们生前,李邕的名声很大,名望很高。至少,他是崔颢、李白、杜甫等人所仰望的人物。有新旧《唐书》本

    北京观察 2017年10期2017-12-01

  • 李邕书法技法解析 ——以《麓山寺碑》和《李思训碑》为例
    □连程峰李邕书法技法解析 ——以《麓山寺碑》和《李思训碑》为例□连程峰赵孟頫《兰亭十三跋》里说过一段著名的话:“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另外他还说过:“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不精,虽善犹恶;字形不妙,虽熟犹生。”(《论书》)下面笔者就从字法(字形)和笔法这两个层面并以《李思训碑》和《麓山寺碑》为例来论述李邕的书法技法以期为学习李邕书法的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有意义的学书参考。一、字法众所周知,字法是书法技法的

    中国篆刻 2017年11期2017-11-24

  • 唐朝人就是这么随性
    年曾先后投奔名臣李邕和名将张守珪,可惜两次都动身太晚,这两位名臣都翘辫子了,因此范液不无感慨地作诗道:“举意三江竭,兴心四海枯。南游李邕死,北望守珪殂。”他的叔父范纯非常富有,也很同情他,经常私下里周济他。一天,范纯想测试一下范液的诗文功力,就对他说:“你虽然有才,但是困于贫穷,你可作一首自咏诗,也不枉我常年的救济。”范液张口就来,他的诗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苍天啊,大地啊,你为什么不睁开天眼瞧瞧呢,为什么像我这样的国士却贫病交加,而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却非

    百家讲坛 2017年16期2017-11-07

  • 唐朝人就是这么随性
    年曾先后投奔名臣李邕和名将张守珪,可惜两次都动身太晚,这两位名臣都翘辫子了,因此范液不无感慨地作诗道:“举意三江竭,兴心四海枯。南游李邕死,北望守珪殂。”他的叔父范纯非常富有,也很同情他,经常私下里周济他。一天,范纯想测试一下范液的诗文功力,就对他说:“你虽然有才,但是困于贫穷,你可作一首自咏诗,也不枉我常年的救济。”范液张口就来,他的诗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苍天啊,大地啊,你为什么不睁开天眼瞧瞧呢,为什么像我这样的国士却贫病交加,而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却非

    百家讲坛(蓝版) 2017年8期2017-10-18

  • 唐朝·李邕
    李邕(公元六七八—七四七年),字泰和,廣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官至北海太守,故世称李北海。李邕资质极为优秀,才力超出常人,并且刚毅忠烈,嫉恶如仇,擅长文章的名声最为盛大,当时被称有“文章、书翰、正直、辞辩、义、烈”六绝。李邕书法得力于二王,又能变其法而参以碑意,自成一体,当时有“书中仙手”,“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美誉。《宣和书谱》记载:“当时奉金帛而求邕书,前后所受巨万余,自古未有如此之盛者也。”李邕靠写字而至巨富,但他却崇尚义理,爱惜人才,周济贫寒学

    视野 2017年10期2017-05-26

  • 李善生平及其著述考略
    身,所以李善之子李邕等一直自称江夏李氏,同时期的李白、杜甫等亦称李邕为江夏人,皆因江夏为李氏郡望所在。两《唐书》记载李善为扬州江都人,是以居住地而言。李善本出自赵郡李氏,李恪是李善家族迁居江夏的渡江之祖。李善曾历任太子右内率府录事参军、潞王府记室参军、兼沛王侍读、兰台郎 、经城令等官职。 李善一生的荣辱与贺兰敏之息息相关。他受贺兰敏之举荐任崇贤馆学士,又因贺兰敏之出事受到牵连被流放姚州。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李善遇赦还扬州。李善寓居江淮,后来又移居郑汴

    殷都学刊 2017年4期2017-01-28

  • 从《兴福寺半截碑》到 李北海书法
    那么,中唐时代的李邕李北海,则是临王羲之最成功的书家。李邕的一生,书写过八百多块石碑,最著名的有《李思训碑》、《叶有道碑》、《岳麓山寺碑》、《端州石室记》、《法华寺碑》、《东林寺碑》、《卢正道碑》、《李秀碑》、《任令则碑》等大量的碑刻。传世墨迹有《古诗十七首》、《出师表》,以及在《淳化阁帖》传世的《晴热帖》等。明朝书画家董其昌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这当然说的是他们的书法气势。而清朝诗人冯班则说:董宗伯云王右军如龙,李北海如象;不如云王右军如凤,李北海如俊

    收藏界 2016年9期2016-11-30

  • 中国 石刻 简介 (二十八)
    年(730年),李邕撰文并书,楷书。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岳麓书院南面护碑亭内。碑为青石,高272厘米,宽133厘米,圆顶。有阳文篆额“麓山寺碑”四字,碑文28行,行56字,共1400余字。因年久碑面风化,部分断裂,现存1000余字。碑文叙述自晋泰始年间建寺至唐立碑时,麓山寺的沿革以及历代传教的情况。词章华丽,笔力雄健,刻艺精湛。因文、书、刻工艺兼善,故有“三绝碑”之称。《东林寺碑》,全称《庐山东林寺碑》,又称《唐东林寺碑》《唐庐山东林寺碑》,李邕撰并书,唐开

    老年教育 2016年4期2016-09-06

  • “钟繇三体”视阈下的晋唐行书演进态势
    ,涌现出王羲之、李邕等名家,但随着楷书系统内部的融合统一,作为其草体的行书也逐渐融通为一。关键词:钟繇三体;行狎书;李邕;晋唐时期;书法东汉末年,主导书体由隶书系统向楷书系统转型,这里的楷书系统包括楷书正体及其相应的草体,就东汉末年书体演变的实际情况来看,作为隶书草体规范化的章草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系统,其向今草的演变自成路数,而与从隶书系统演进出来的楷书正体相应的草体实际是行书,当时称为“行狎书”,取其书写轻松便捷之意。而楷书正体在从隶书演进出来的过程中,由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7-19

  • 浅论李邕的书法
    薛娟摘 要:李邕在书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历代评价甚多,褒贬不一。众所周知,他是行书入碑的代领人物,确有不小影响,但观今日书法,他对后世的影响的确不大。因此,他既有成就又有缺憾,应持辩证态度评之。本文梳理历代书家对李邕的评论,客观分析其书法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关键词:李邕;碑版;历代评论;影响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077-01历代对李邕的评价甚多,新旧唐书均有李邕传,但是对其书法未作记录,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6期2016-05-14

  • 家之南,是大幕山
    文化名人李善携子李邕在此静心苦读的场所。刚正不阿的李善为官遭贬,在李邕六七岁时,他带着爱子回到祖居的江夏。当他看到不远处清幽静雅的钟台山,认定这桃花流水的世外桃源为修身之地。在冬暖夏凉的石室,他悉心指导儿子李邕,读诗文,论古今,博闻强记。四五年的闭关苦读,邕学业大有长进。少年时便以擅长辞章而闻名。李邕能诗善文,工书法,长行楷书,为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一生济贫救苦,仗义疏财,文人学士莫不以交邕为荣。李白、杜甫多次辗转拜访李邕,留下流芳千古的佳话。邕为人光明磊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6年7期2016-05-14

  • 萧诚、李邕与襄阳
    萧诚、李邕与襄阳萧诚书碑,据同治版《襄阳县志》记载,在襄阳的有三块:一是《襄阳令库狄履温颂》;二是《襄阳牧独孤册遗爱颂碑》;三是《襄阳牧卫玠遗爱颂碑》。第一块碑碑文为周择从撰,后二块碑碑文皆为书法家李邕撰。书体均为行书。萧诚,兰陵人。生平不详。文献中记载很少,米芾《海岳名言》曰:“御史萧诚书太原题名,唐人无出其右。为《司马系南岳真君观碑》极有钟、王趣,余皆不及也。”洪迈《容斋随笔》卷八《赏鱼袋》云:“衡山开元二十年所建南岳真君碑,衡山司马赵颐贞撰,荆州府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3-27

  • 《李北海集》版本源流述略
    较为全面的概观。李邕; 《李北海集》; 版本一 、 李邕其人及其现存诗文李邕(678—747),字泰和,人称李北海。祖籍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市),出生于广陵江都(今属江苏扬州市)。李邕的父亲是著名的《文选注》的撰著者李善。李邕早擅才名,其父注《文选》书成,使邕补益之。李邕附事见义,其父以为不可夺,遂两本并行于世。当时名士李峤、张廷珪荐其才高行直,朝廷召为左拾遗。宋璟劾奏张昌宗时,李邕阶下大言助之,名声益振。开元初,为殿中侍御史、户部郎中,因执政忌其才,屡遭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2014-09-25

  • 古代文人靠写什么赚钱
    手。如唐代,诗人李邕文笔出众,当地及邻近州县官衙纷纷拿钱请他写奏折,李邕一生代写公文800余篇。《新唐书》中记载:“李邕代撰官折受筹银巨万,据此为豪富者。”另外,贺知章、宋之问、骆宾王等也曾是代写公文的高手,所得报酬均都不菲。再是写文赋,西汉时期,陈皇后失宠,为表明原委,她请几个文人给汉武帝写文赋,但陈皇后看了都不满意。这时有人推荐以写《子虚赋》扬名的司马相如,陈皇后便凤辇亲驾来找司马相如。他听完陈皇后的倾诉,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文思泉涌,挥笔而就一篇凄楚委

    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版) 2012年8期2012-09-22

  • 李邕之死与玄宗朝的立嫡之争
    261061)李邕(675—747)①关于李邕的生年,一些工具书如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均作“高宗仪凤三年(678)”,乃是承《新唐书》天宝六载正月李邕被杖杀于北海郡“,时年七十”而误。而据李昂所撰《李邕墓志》,天宝六年正月“,年七十三卒于强死”,则其生年当为高宗上元二年(675),与《旧唐书》“年七十馀”正相符。,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一说为湖北江夏)人,著名学者李善之子,盛唐文学家、书法家。初为谏官,历任郡守。天

    潍坊学院学报 2010年5期2010-08-15

  • 崔沔卒年考
    理由如下:(一)李邕撰、徐珙书墓志开封博物馆藏石《有唐尚书左仆射崔孝公之墓》有北海太守江夏李邕撰、颍阳县丞徐珙书《有唐通议大夫守太子宾客赠尚书左仆射崔公墓志》一篇,墓志明确记载崔沔卒于开元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这一文献当属可靠。又李邕自称其为崔沔“故人”,对其身世应该极为清楚。邕撰《有唐通议大夫守太子宾客赠尚书左仆射崔公墓志》文末云:“邕十三同学,廿同游,昼连榻于蓬山,夕比烛于书幌,直则为友,道则为师,一刚一柔,厥迹颇异;好文好义,职允攸同。情以久深,心以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03-21

  • 唐朝作家富豪榜
    里“金帛盈积”。李邕不但文章写得好,书法也一流,朝廷中的达官贵人和各地的寺庙,纷纷拿着金钱请他写文章。李邕一生,这类文章写过数百篇,“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杜甫有诗描写李邕家的豪华奢侈:“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钧,麒麟织成罽(毯子一类东西)。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新唐书》上说,当时大家公认,自古以来,因为写文章获得钱财者,没有人可以比得上李邕。韩愈是文章高手,很多人找他写墓志铭,他的“谀墓”收入很丰厚。韩愈写了一篇《平淮西碑》,唐宪宗将这文

    百家讲坛 2009年12期2009-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