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邕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书法大家,然而他的书名被其文名掩盖。作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对李邕书法的接受一方面来源于官方的认可,另一方面源自对“二王”书法的尊崇,确立了李邕在北宋书法史上的地位。李邕开创了行书入碑的先河,其“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的书学观对苏轼、黄庭坚、米芾影响极大。本文以李邕书法在北宋的接受情况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其被苏轼、黄庭坚、米芾接受后的创变,以期有所启示。
关键词:宋四家;李邕;书法;接受
作者简介:丰俊青(1990-),女,山东聊城人,硕士,吉林建筑大学书法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0--02
前言:
清代书家梁巘《评书帖》云:“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1]言简意赅地对各个朝代的书法风格进行了概括。唐代崇尚法度,以帝王为中心引领的“二王”书风占据了整个朝代的主流。李邕是唐代学习“二王”书法的集大成者。《旧唐书·李邕传》载:“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斋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2]李邕早年以才学出名,长于碑颂,“往求其文”“受纳馈遗”等说明他在时人中的地位以及对有才者的赏识,故而后人对其评价曰“文章、书翰、公直、词辩、义烈、英迈为一时之杰。”[3]可以想见李邕对世人的影响。于书法而言,其幼承家学,旁涉北碑,尤重“二王”书法,广泛涉猎,融会贯通,集众家之长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书风。
及至宋代,由于皇室对“二王”书法的宣扬,李邕书法顺势而起,进入人们的视野。姜夔在《续书谱》中有说:“李北海字,倡导大小参差不齐,而开北宋书体之变。”[4]宋初,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和官僚制度的腐败,许多士大夫不堪心理上的重负,文人士大夫将目光转向了碑刻古玩,于是出现了“尚意”的书法审美。苏轼、黄庭坚、米芾作为“尚意”书风的引导者,在对李邕书法的认识上可谓是以独特的视角阐释着其价值和意义。然而李邕书法在北宋的接受情况不同,本文将探讨苏、黄、米对李邕书法的接受现象,进而论及在接受基础上的创变。
一
苏轼在书史上的地位很高,最为人周知的莫过于《黄州寒食诗帖》,被奉为天下第三行书,加之其位列“宋四家”之首,影响尤为想见。其书法承继家学,博取众长,书法取法“二王”、颜真卿、徐浩、杨凝式、李邕等。但他的一生经历坎坷,仕途不畅,导致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一生师古崇古但不拘泥于古法,求新求变,于李邕受益良多。苏轼自己曾说,“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觉如此。世或以为似徐者,非也。”[5]在这里,苏轼肯定了自己书法学习李邕的观点,足以想见李邕在他眼中的地位。黄庭坚《跋东坡自书所赋诗》中云:“东坡少时,规摹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余;中年喜临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李北海书,其豪劲多似之。”[6]黄庭坚作为苏轼的学生,说苏轼晚年喜欢李邕的书法,结合他的作品,苏体与李邕风格有相似之处。除了欹侧的体势外,更多的则是豪劲之风,这种气格与苏轼豪迈的情性颇为吻合。又《题东坡小字两轴卷尾》言:“此一卷多东坡平时得意语,又是醉困已过后书,用李北海、徐季海法。”[7]再如黄庭坚在《题苏子瞻(元祷题目帐目帖)》后云:“苏公长年书笔力豪壮,兼李邕、徐浩之所在,士大夫乃以为不如少时书,此阳春白雪难为和者耶!”[8]都可以证实苏轼对于李邕书法的学习与创新。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载:“李北海书以拗峭胜,而落落不涉作为。昧其解者,有意低昂,走入佻巧一路,此北海所谓‘似我者俗,学我者死。”[9]李邕的书学观很少,但“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的书学理念针砭时弊,引导人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求新求变。苏轼终其一生都在践行这一书学理念,他的书法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就在于人生的中后期做出了变法创新。其在《跋黄鲁直草书》中说:“草书祇要有笔, 霍去病所谓不至学古兵法者为过之。去病穿城蹋鞠, 此正不学古兵法之过也。学即不是, 不学亦不可。”[10]这里以兵法比喻书法,说明学习古法也不行,不学古法也不行,意思是要在继承古法上要进行创变。在《跋山谷草书》中,苏轼写道:“昙秀来海上,见东坡,出黔安居士草书一轴,问此书如何?坡云:‘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吾于黔安亦云。他日黔安当捧腹轩渠也。丁丑正月四日。”[11]同样的,这里借用张融的话说明创变的重要性。
李邕的书法在结体上多呈现欹斜取势,斜画紧结的体态使得字内空间更加紧密。苏轼晚岁受李邕影响较大,尤其是欹侧、左低右高的结字能看出对李邕书法的继承,如其传世作品《江上帖》《与柳子玉书》《示慈云老师偈》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忠于一家之法,而是遍习众家之长,将“变”字贯穿书法学习的始终,从而确立了其在书坛的影响力。
二
黄庭坚作为苏轼的学生,在书法取法上自然会受影响,尤其对李邕书法的学习应该是意料之中的。目前关于黄庭坚学习李邕书法的记载很少,可从只言片语中了解一二。王恽在《玉堂嘉话》卷二中记载:“李北海《毒热帖》临本。李北海手简。后题观者黄鲁直、张浮休、邵?、王诜、张舜民等凡六十九人。”[12]这里是从观摩并题跋李邕书迹的角度来说的。再如梁巘《承晋斋积闻录》:“山谷书秀挺伸拖,其摆宕处似苏,而逊其雄伟浑厚。晚年一变结构,多本北海。”[13]又说“黄山谷《戏赠米元章帖》,其动宕处皆出于李北海。”[14]从梁巘的评述来看,黄庭坚对李邕书法的学习主要在于结构,故而黄庭坚学习李邕书法并受益得到证实。
黄庭坚生活在书香门第,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转学“二王”,兼颜真卿、怀素、杨凝式、苏轼等众家之长,又受到焦山摩崖石刻《瘗鹤铭》的启发,熔鑄一炉。其在《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云:“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今来年老,懒作此书,如老病人扶杖,随意颠倒,不复能工。顾异于今人书者,不纽提容止,强作态度耳。”[15]从这段自述来看,他的书法师承是建立在学古之上的,注重在古人的书作中汲取营养。
黄庭坚对于李邕书法的学习应该说是间接受苏轼的影响。从黄庭坚晚年书迹《松风阁诗》、《经伏波神祠诗》等来看,与李邕的《端州石室记》和《麓山寺碑》这一类作品的风格比较相像。所谓的“像”,更多的是欹斜的结体。但他并不满足一家,而是把“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作为学书宣言,终其一生身体力行。
三
米芾是李邕的忠实拥护者,蔡京的儿子蔡絛在《铁围山丛谈》中说:“米芾元章有书名,其投笔能尽管城子。五指撮之,势翩然若飞,结字殊飘逸而少法度。其得意处大似李北海,间能合者,时窃小王风味也。”[16]又赵宦光《寒山帚谈》云:“李北海、米襄阳诸人,用笔求正,是以划必担子,竖必挺胸,此又因药成病,贤者之过也。”[17]从蔡絛和赵宦光的评述来看,米芾的用笔、结字都受到了李邕书法的影响,主要是欹斜的结字和方整的用笔。不仅如此,米芾还到处寻访搜集李邕的书迹墨迹,甚至用张萱的画、徐浩的字来换取李邕的书作,足可知道他对李邕书法的喜爱。
米芾的书法由颜真卿入手,后又师法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周越、苏子美、“二王”、李邕等。其在《自叙帖》中叙述了学书历程,文中说:“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米芾《自叙帖》)”[18]这一点可以在钱永的《书学·唐人书》中得到证实:“昔米元章初学颜书,嫌其宽,乃学柳,结字始紧。知柳出于欧,又学欧。久之类印板文字,弃而学褚,而学之最久。又喜李北海书,始能转折肥美,八面皆圆。”[19]
从米芾的学书历程来看,他的一生都在求变,他的“变”是建立在师古上,从他转益多师可以看出米芾的传世书法作品与李邕有很多相似之处,以《蜀素帖》为例,微微倾斜的笔画及欹侧的结体。相较而言,米芾将欹斜变化的更加强烈,通篇跳宕恣肆。
结语:
总之,苏、黄、米对于李邕书法的接受是建立在师古基础上的,且都是晚岁变法,继承创新。虽然他们在接受上的程度不一样,但相同的是在结体上受李邕影响极大。其中的原因与李邕自身的藝术魅力脱离不了关系,同时更与时人的敬仰有关。这种风尚既是对李邕书法的传承与发扬,也对北宋书法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注释:
[1][13]梁巘. 评书帖[A]. 历代书法论文选[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84,583.
[2]《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5043.
[3]朱关田.中国书法史[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1989:91,99.
[4]朱关田.李邕[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25.
[5]苏轼.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