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佩 弦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李北海集》版本源流述略
朱 佩 弦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本文梳理了《李北海集》版本的形成、流传、转变的历史过程,陈述并分析了现存三大版本系统的具体情况和内容,对《李北海集》的版本及其源流作了较为全面的概观。
李邕; 《李北海集》; 版本
李邕(678—747),字泰和,人称李北海。祖籍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市),出生于广陵江都(今属江苏扬州市)。李邕的父亲是著名的《文选注》的撰著者李善。李邕早擅才名,其父注《文选》书成,使邕补益之。李邕附事见义,其父以为不可夺,遂两本并行于世。当时名士李峤、张廷珪荐其才高行直,朝廷召为左拾遗。宋璟劾奏张昌宗时,李邕阶下大言助之,名声益振。开元初,为殿中侍御史、户部郎中,因执政忌其才,屡遭贬斥,左迁括州司马、陈州剌史,几中法死。以助杨思朂讨贼有功,累迁括州剌史,后任淄、滑二州剌史。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旋遭吉温、李林甫陷害,敕使就郡杖杀之,时年七十余。李邕才名早著,以文闻天下,工诗文,善正、行、草书,明董其昌尝赞其书曰“右军如龙,北海如象。”[1]尤长碑颂,《叶有道碑》、《东林寺碑》皆其传世名作。李邕虽被贬职在外,但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以金帛求其文,馈赠至钜万,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其比。李邕豪放不羁,不治细行,曾狂言“学我者拙,似我者死”[2]52。李邕颇为当时文士所重,李白、杜甫皆有诗称颂其人。
李邕的诗文,《旧唐书》本传称“有文集七十卷”[3]。 但《宋史·艺文志》已不见著录,殆散佚于两宋间。现可见的李邕诗文,主要见于以下几本书内:
1.曹荃刻本《李北海集》
根据明末曹荃《李北海集序》,崇祯年间曹荃刊《李北海集》时,从绍和征君处得此书,即只有六卷本。四库馆臣称此书“不言为何人所编,大抵皆采摭《文苑英华》诸书,裒而成帙,非原本矣。”[2]1该书共收录李邕赋五首、诗四首、表十四首、疏状各一首、碑文八首、铭记各一首、神道碑五首、墓志铭一首。较之李邕原有文集,“盖已十不存一”[2]1。
2. 《全唐文》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一至二百六十五录存有李邕所作之文五卷,较曹荃本及乾坤正气集本多《端州石室记》等十八篇文章*十八篇文章分别为:《又驳韦巨源谥议》《端州石室记》《滑州大厅铭》《大照禅师塔铭》《晴热帖》《藤偈》《国清寺碑(并序)》《叶有道碑(并序)》《秦望山法华寺碑》《岳麓寺碑》《灵岩寺碑(并序)》《东林寺碑》《大唐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中大夫上柱国鄂州刺史卢府君神道碑》《逸人窦居士神道碑》《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唐东京福唐观邓天师碣》《云麾将军碑》。。此本即清末《湖北先正遗书》所收《李北海集》的底本,后详。
《唐文拾遗》卷一十六又辑补其文九篇:《驳韦巨源谥议》《(上缺)府别驾上柱国任府君神道碑(并序)》《龙山寺碑阴》《久别帖》《比无近书帖》《吏部三弟帖》《胜和帖》《濮王帖》,余者一篇无题。
4. 《全唐诗》
《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录存其诗四首,与曹荃刻本所录四首同。
5. 《全唐诗补编·补全唐诗》
《全唐诗补编·补全唐诗》中又辑补其诗三首:《度巴硖》一首,余者二首无题。
6. 《全唐诗续拾》
《全唐诗续拾》卷十二又补有其诗五首:《游法华寺》《〈日赋〉附歌》《题滑州公府大厅梁上(题拟)》《秋夜泊江[渚]》,余者一首无题。
除曹荃定《李北海集》与《全唐文》外,他者所收的李邕诗文阙漏内容甚多,其最为著名之作《驳韦巨源谥议》*《旧唐书·李邕传》云:“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文士推重之。”考《全唐文》李邕文有《又驳韦巨源谥议》一文,《唐文拾遗》作《驳韦巨源谥议》,当与《批韦巨源谥议》同文异名。亦只剩一鳞半爪。此外姚莹刊刻大《乾坤正气集》本《李北海集》还收录有李邕文章,但所收内容不出曹荃刻本,故此不赘述,后详。
初次接触科雷的产品是在学校的实习课上,老师带着我们参观印刷厂介绍印前设备时,指着一台科雷的CTP制版机说:“这个牌子大家记一下,中国制造,他们的产品远销海外。”一直很好奇,为什么科雷能占据全球CTP装备市场15%的份额,且新增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30%,当我站在科雷融合智能化与绿色化的生产工厂中,我想我不仅找到了答案,更看到了印前装备领域中国制造的未来。
1.曹荃刻本以前《李北海集》的版本
曹荃《李北海集》刻本出来之前,李邕的文集版本,应分为两个系统,即《李邕集》与《李北海集》。《旧唐书》本传称李邕“有文集七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与《通志·艺文略》则皆著录为《李邕集》七十卷,故李邕的文集,最早应作《李邕集》七十卷。到《宋史·艺文志》时,《李邕集》已不见著录,李邕的文集于彼时应已散佚。宋代苏颂《龙图阁直学士修国史宋公神道碑》一文称宋敏求“纂唐文章之散逸、卷部不伦者,有《李翰林集》三十卷、《李北海集》十五卷、《颜鲁公集》十五卷、《刘宾客外集》十卷、《孟东野集》十卷、《李卫公别集》五卷、《百家诗选》二十卷。”[4]这是宋时《李邕集》已散佚之明证,也是《李北海集》之名出现之始。
明代陈深《世善堂藏书目录》著录有《李北海集》二十卷。沿袭宋敏求所定之书名,惜不见传,按卷数看应亦为辑佚本。又焦竑《国史经籍志》著录《李邕集》七十卷,书名与卷数皆与《新唐书》及《通志》同,今亦不见传。四库馆臣云焦氏《经籍志》“丛抄旧目,无所考核。不论存亡,率尔滥载。古来目录,惟是书最不足凭。”[5]焦竑应为照录《新唐书》及《通志》,明时并无《李邕集》见传。
这几个版本,今皆不复见。故这些版本原书所收之诗文、编排体例、各本之间的关系及其现存诸本之关系已无法可考。
2.现存得见的《李北海集》版本
现存可见的李邕文集皆作《李北海集》,其版本有三个系统:一个是明崇祯庚辰年(1640年)曹荃刻本,一个是清姚莹《乾坤正气集》(即大《乾坤正气集》)刊刻本,再一个是民国时期卢木斋《湖北先正遗书》刊本。
(1) 曹荃刻本。崇祯庚辰年曹荃刊刻本最古,为诗文兼收之六卷本;《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所收《李北海集》,即采用此本。曹荃,生卒年不详,字元宰,号履坦,无锡梁谿人,崇祯戊辰(1628)科进士。初授刑部郎中,后因事坐免,谪漳州知府。自小即奋志读书,劝郑芝龙勤王未果后,葺庐西郊,读书终老。[6]177,[7]曹荃自序云“绍和征君刻唐人集未竟,而余就其家索其遗书,尚存数十种。将并梓以传,力亦未之逮也。初得《李北海集》,而余论定之,为之嚆矢。”[2]6是知曹荃《李北海集》底本得之于绍和征君。而绍和征君此人,笔者认为当即明末学者张燮,原因如下:
① 张燮(1574—1640年),字绍和,漳州漳浦人。“征君”一词,指不就朝廷征辟的士人。天启二年(1622),何乔远曾荐张燮入朝编修《神宗实录》,燮力辞不就,时远近称其为“征君”[6]585*辞召不就并得“征君”美誉一事,《光绪漳州府志》有载,征召年份为结合陈庆元《张燮年表》推断得出。。
④ 《参订诸名公姓氏》有张燮弟张烃叔之名,且直接作“弟张绍科烃叔阅”。
南图本计四册共六卷,版高26.7厘米,宽16.5厘米,每半页有界九行,行十八字,左右双边,版心为白口单鱼尾,宋体字印刷。此书初为清末藏书家丁丙(1832—1899)所藏,第一册封面有“八千卷楼珍藏善本”之印,封二有丁丙题跋*跋文原文为:“《李北海集》六卷,明刊本。唐广陵李邕泰和著,明梁谿曹荃元宰定。邕事迹具《唐书》本传。文集七十卷,《宋志》已不著录,此曹元宰摭拾零奇,编为六卷。前为荃序,有烟波渔父一印。”,首页为曹荃《李北海集序》,其天头有丁丙“四库著录”印章。次承以目录。《参订诸名公姓氏》后,承以正文。正文起《李北海集》卷之一,题“唐广陵李邕泰和著”“明梁谿曹荃元宰定”。第四册书尾有“善本书堂”“光绪癸巳泉唐嘉惠堂丁氏所得”印章,知丁丙于光绪癸巳(即1893年)得到此书,又第一册目录页有“烟波渔父”印记,丁丙亦在跋文中提及“前为荃序,有烟波渔父一印”,则丁氏此书辗转得自“烟波渔父”之手,而“烟波渔父”究竟为何人,今已不可考。光绪三十四年(1908)丁氏后人将丁丙全部藏书低价售予江南图书馆(即今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该本即在其列,时江南图书馆在此本第一册首页天头加盖“江苏第一图书馆善本书之印记”章。此本已非完帙,卷六附录所收“纠谬”之《贺赦表六首》盖仅存二首,其目录与正文标题皆作《贺赦表二首》,“二”字有涂改痕迹,当为丁丙或其之前所有者所改;又《兖州曲阜孔子庙碑》由于印刷错误,“诵习穷垓”句后,仅余“帝念”二字,余者内容皆不见印刷。四库本《李北海集》全依此本次第写就,除正文內容全部为完整的之外,较崇祯庚辰刻本尚少《参订诸名公姓氏》。陈垣于《史讳举例·明讳例》中曾说到“明讳之严,实起于天启崇祯之世”[11],南图本在避讳一层,确实十分严格,如《参订诸名公姓氏》中“甬东杨德周南仲较”,“校”字因避熹宗朱由校讳改为“较”,《泗州临淮县普光王寺碑》中“道宝法钧”句“钧”字避神宗朱翊钧讳作阙笔,《楚州淮阴县婆罗树碑》中“然深识者虽徘徊仰止”句“深”字避宪宗朱见深讳作变体,等等。结合其板式及避讳内容来看,此本当确为崇祯刻本无疑。然其中尚有两处讳例当引起注意,即《赠安州都督王仁忠神道碑》中“为相宁汉”句“宁”与《五台山清凉寺碑》中“恒岳揭其前”句“恒”并作阙笔,考《史讳举例》与《历代避讳字汇典》,知明代无帝王圣贤讳此二字,此当避唐惠昭太子李宁与唐穆宗李恒讳,曹荃本在刊刻时,予以照录,不作改正。
(2) 大《乾坤正气集》本。大《乾坤正气集》是一部丛书,为清姚莹(1785—1853)携顾沅(1799—1851)所编,潘锡恩(1785—1866)校对并刊刻[15]*大《乾坤正气集》潘锡恩序云:“右余同年生桐城姚石甫观察,述其辑《乾坤正气集》之意如此。时道光二十三年,石甫缘事入都,道经袁浦,谈次谆谆,以梓是集为属,余慨然任之。及阅其目,仅六十三家,且有四库著录之书未经列入者。爰从文宗阁所藏补抄,并属顾湘洲广为搜访,节次付梓。起自癸卯,迄于戊申,凡六年,始竣事。”顾沅序又云:“癸卯秋,桐城姚石甫亷访,道出金阊,相与諙旧及之。石甫谓同年潘芸阁河帅性伉爽好义,当以捐资,商之河帅,慨然应允。遂将各公古近体诗先付梓,名曰《乾坤正气诗集》,仍复加意搜访各文集,汇萃付刊,共得一百有一家,分为五百七十四卷。……是役也,工钜费繁,得好义如芸阁河帅,独立任之,遂克成此盛举。初为搜访,继为襄校,实始终其事。而助余校理者则陈小松明经……”则知《乾坤正气集》实由姚莹组织发起,潘锡恩出资刊刻,顾沅与潘锡恩共同搜罗书籍并作校理工作。。共五百七十四卷,收录自屈原至明朱集隽的辞赋杂文集一百零一家,每半页有界十二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单鱼尾。《乾坤正气集》编集之目的在于以“公而无私,计一国不计一家,为天下不为一身,至舍其身家以为国,而及天下”的前贤之正气对当世起到“革顽懦”“资劝惩”的教化作用。李邕不畏强权,仗义执言,屡遭贬谪,其凛然正气可昭后世,是以其集得以序列其中。是书“每集各冠以小传”,《李北海传》亦在其列,每集之小传,总汇于第一册,不与文集之正文编列一起。该本的《李北海集》六卷收李邕的辞赋杂文,其目录及文章顺序编排基本沿袭了曹荃刻本《李北海集》,只是将《石室记》(乾坤本作《崧台石室记》)从卷五移至卷一《鹘赋》后,并将卷一《高适和〈鹘赋〉》、李邕诗四首、杜甫和《登历下古城员外孙新亭》诗一首、时人和《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七首除去(另,卷六中附录部分亦除去),以与其只收辞赋杂文,不收诗篇的体例相符[15]*大《乾坤正气集》凡例即已点明:“各家集内兼有诗文者,《诗集》(即《乾坤正气诗集》)既有,另编是集专刊文,故与原书卷数不尽符合;各家集虽全载,其原序、评、跋、年谱、志、传等附见者并从删削,以符体例。”。其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则多与《全唐文》李邕文(即《湖北先正遗书》本《李北海集》)相同,如《谢书上考表》作《谢元宗书上考表》,《谢赐慰喻表》作《谢恩慰谕表》,《嵩岳寺碑》中“缘起所以广玄成”句乾坤本和先正遗书本并作“缘起所以广元河”等等,疑此本当参考曹荃本及《全唐文》本删略并校勘而成定本。此本清道光二十八年初刻,清同治五年、光绪元年、光绪七年、光绪十八年递有重印。
(3) 《湖北先正遗书》本。而民国初年沔阳卢靖木斋(1856—1948)氏编《湖北先正遗书》所收《李北海集》,则完全是《全唐文》卷二六一至卷二六五李邕文的照抄(照《全唐文》影印),每半页有界九行,每行二十二字,白口单鱼尾。上海书店《丛书集成续编》所收《李北海集》亦即此本。《湖北先正遗书》本拟分为三辑刻印:第一辑为《四库全书》著录的91种;第二辑为《四库全书》中存目的201种;第三辑为《四库全书》以外有关湖北省乡贤的著述若干种。此套丛书于1918年开始策划,1923年秋第一辑印出,共75种、720卷。后因种种原因,《湖北先正遗书》第二辑、第三辑未能完成。《李北海集》即在第一辑刊印之列。该本编排与曹荃刻本、乾坤正气集刻本完全不同,按赋、表、状、记、铭、帖、偈、碑、神道碑、碣、墓志铭顺序收录李邕文,不录李邕诗,六卷本中时人所和诗文与附录亦不著录,卷一前附有李邕小传。《湖北先正遗书》凡例提及“是辑先就四库著录之本付印,存目及未收之本择要续刊;所辑各书皆选择善本,其无传本者则借印文津阁本”[16],知卢木斋在选择《李北海集》底本时,以《全唐文》作为善本,当是见其选文较其他本多文十八篇,而四库本较其仅多诗四首之故。此本收有《又驳韦巨源谥议》,其名篇《驳韦巨源谥议》之续作。此文驳斥了太常博士李处直欲赠“昭”之谥号与韦巨源的建议,列举了韦巨源与武氏集团勾结,窃据高位,扰乱国政的罪恶。《驳韦巨源谥议》原文今虽散佚残缺,但通过《又驳韦巨源谥议》一文应能推见其原文之大概。另外,此本较曹荃刻本异文频出,亦多同文异题之例,疑与曹荃本辑自不同之唐宋类书。
李邕七十卷文集散佚以后,文人学者对李邕的研究重点多在其碑颂书法上。虽历代有人将李邕诗文裒辑成《李北海集》,但仍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直至今日,有意识从事《李北海集》整理和研究的学者仍然很少。据笔者所知,唯前文所提到的《全唐文》《全唐诗》等书编辑时对李邕诗文有所补益,又《中国古籍总目》等书目对《李北海集》版本有简单的罗列叙述,此外并无对此书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目前对《李北海集》的文献学整理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 1 ] 董其昌. 书画禅室随笔[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445.
[ 2 ] 李邕. 李北海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 3 ] 沈昫,等. 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 1975:5043.
[ 4 ] 苏颂. 苏魏公文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88:775-776.
[ 5 ] 永瑢,等. 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中华书局, 1965:744.
[ 6 ] 沈定均. 光绪漳州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 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 7 ] 于琨,等. 康熙常州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 上海书店,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552-553.
[ 8 ] 陈庆元. 张燮年表[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3(1):188.
[10] 丁丙. 善本书室藏书志[M]∥续修四库全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434.
[11] 陈垣. 史讳举例[M]. 北京:中华书局, 1962:166.
[12] 严绍璗.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M]. 北京:中华书局, 2007:1419.
[13] 徐景熹,等. 乾隆福州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M]. 上海书店,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206.
[14] 姚思廉. 陈书[M]. 北京:中华书局, 1975:486.
[15] 姚莹,等. 乾坤正气集[M]. 同治求是斋刻本, 1866.
[16] 卢靖. 湖北先正遗书[M]. 沔阳卢氏慎始基斋刻本, 1923.
【责任编辑:李美丽】
Editions’OriginofCollectionsofLiBeihai
ZhuPeixian
(Humanities School,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circ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ditions ofCollectionsofLiBeihaiis combed. The specific situations and contents of three existing editions are Presented and analyzed.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is made on the editions and their origins ofCollectionsofLiBeihai.
Li Yong;CollectionsofLiBeihai; edition
2014-03-27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0ZD093)。
朱佩弦(1988-),男,湖北监利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2095-5464(2014)06-0786-04
G 256.22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