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起 张天健
李太白与磨针溪
据宋人祝穆《方舆胜览》说:“有一条河名叫磨针溪,在四川眉州象耳山下。”长期以来的流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少时曾在山中读书,未学成,便放弃学业准备离开。他经过那条溪河时,见一个老大娘,正磨铁棒。他便问:“老妈妈,你磨它干什么?”老大娘回答说:“想磨它做成针。”“那可要多少时间哟!”李白说了,老大娘继续磨针不再作答。李白深感她铁棒磨成针话中的含意,便转身回到山中,终于完成了学业。听人说那老大娘自言姓武,今磨针溪旁边还有一片岩名叫武氏岩。
事见宋祝穆《方舆胜览》。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民间谚语,就来自大诗人李白青少年的故事。
事情虽有浓郁的民间传说味,我仍然宁肯信其有的。李白也是凡眼肉身,其少时也像大部分青少年一样,贪玩厌学。这位姓武的老大娘磨铁棒,当然不会是磨绣花针。如果为了开山凿石,把铁棒头磨得尖锐一些,作钢钎使用,那倒是十分真实可信的事。李白连类触发,由此联系学业,感悟发奋,这才是他真聪明处。死死抠住铁棒何以能磨成绣花针而否定事实真实性的人,头脑也应该磨一磨的。
李邕斥崔颢轻薄
唐代诗人崔颢很有名气,李邕想见一见,打开馆阁等待崔到来。崔颢到时,先献上自己的诗文,第一篇便是:“十五嫁王昌。”李邕斥责崔:“年轻小子不懂礼。”于是不接待他。
事见唐李肇《国史补》。
一诗不合,竟被李邕赶了出去。李邕年岁长于崔,可算前辈。此人有爱贤的美名,李白曾向他献过诗,把他比成“宣父”(孔子),劝告他不要小看“后生”。杜甫也曾以“李邕求识面”为荣,可见在当时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李邕后来担任北海太守,为李林甫所妒,被杖殺,但英风豪气,一直为时人所仰慕。
崔颢这首使李邕发怒的《古意》是:
十五嫁王昌,盈盈出画堂。
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
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
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此诗前人指出有六朝遗意,“乐府本色语”,自然有点“浮艳之弊”,但看成“轻薄”,却就过分了。不过,把它作“首章”献给并未熟悉的前辈,确有点孟浪。自尊的李邕难怪要怒形于色。
王昌何许人,唐人屡屡入诗?上官仪“南国自然胜掌上,东家复是忆王昌”(《和太尉戏赠高阳公》),王维“王昌是东舍,宋玉次西家”(《杂诗》),李商隐“谁与王昌报消息,尽知三十六鸳鸯”(《代应》),鱼玄机“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赠邻女》),从这些诗,可见一些共同点:其一,与男女相爱有关;其二,他住在墙东,是女主人邻居;其三,是一位公认的风流俊俏的南国青年。这位家在江南的美男子,符合南朝出美男的史载。
崔颢早期曾有江南之游,对吴歌西曲平时也注意学习,习作甚多,除《古意》外,还有《长干曲》等篇,风格肖似乐府民歌,这才使人产生“轻薄”的误解。这是他学习民歌的实践,不是诗人人品真的浮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