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刘表不是一个“血统纯正”的汉室宗亲

2023-05-06 09:02巨南
文史杂志 2023年3期
关键词:刘表荆州

巨南

摘 要:汉末三国时期,长期割据荆州的刘表不仅是当时公认的一方霸主,而且由于其治理有方,幅员辽阔的荆楚大地成为乱世中的“富庶之地”。然而尽管荆州牧刘表以汉室宗亲身份为后世所熟知,但是其汉室宗亲的身份并非没有疑点。《三国志·魏书·刘表传》和《刘镇南碑》都没有留下刘表是哪位刘氏诸侯王或诸侯的后代的相关记载。根据史书的不同记载,结合汉献帝与刘表的关系演变,刘表很可能不是“血统纯正”的汉室宗亲,而是汉献帝“御封”的汉室宗亲。

关键词:刘表;荆州;汉室宗亲;御封

在汉末群雄之中,掌控荆州近二十年的刘表虽然论功业和名气不如魏武帝曹操,蜀汉昭烈帝刘备和吴大帝孙权,但是毋庸置疑,在汉末三国时代,他也是响当当的一方霸主,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单身赴任荆州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病逝,刘表不仅在蒯越、蔡瑁等人的辅佐下迅速平定内部叛乱,统一荆州八郡,而且由于其治理有方,幅员辽阔的荆楚大地,“余粟红腐,年谷丰夥。江湖之中,无劫掠之寇,沅湘之间,无攘窃之民。郡守令长,冠带章服,府寺亭乡,崇栋高门,皆如其旧;当世知名,辐辏而到,四方襁负,自远若归;穷山幽谷,于是为邦”[1],成为三国乱世中少有的“富庶之地”。

一、刘表的汉室宗亲身份存在疑点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乱世枭雄却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那就是刘表究竟是不是“血统纯正”的“汉室宗亲”?或许不少三国迷们看到这个问题后可能会哑然失笑,关于这点,史书不是记载的很清楚,刘表和刘备一样都是血统纯正的汉室宗亲呀!这个有什么好怀疑的。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现有的史书记载,既有能证明刘表是汉室宗亲的内容,也有难以证明其汉室宗亲的内容。

首先,我们不妨先看看能证明刘表是汉室宗亲的相关史书内容。《后汉书·刘表传》记载: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鲁恭王之后也。身长八尺余,姿貌温伟。与同郡张俭等俱被讪议,号为“八顾”,诏书捕案党人,表亡走得免。党禁解,辟大将军何进掾。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五十六《刘镇南碑》(刘表病逝后,荆州军民在刘表墓址修建记载其功绩的石碑)记载:

于时诸州或失土流播,或水潦没害,人民死丧,百遗二三,而君保完万里,至于沧海。圣朝钦亮,析圭授土,俾扬武威,遣御史中丞钟繇即拜镇南将军,锡鼓吹大车,策命褒崇,谓之伯父;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开府辟召,仪如三公。上复遣左中郎将祝耽授节,以增威重,并督交、扬、益三州,委以东南,惟君所裁。虽周召授分陕之任,不过远也。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魏武故事》中引曹操的《十二月己亥令》(即《让县自明本志令》)记载:

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从这些记载来看,刘表应该是如假包换的的汉室宗亲,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同样有些史书记载却难以证明其汉室宗亲的身份,如陈寿的《三国志·魏书·刘表传》记载: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少知名,号八俊。长八尺余,姿貌甚伟。以大将军掾为北军中候。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关于刘表是哪位刘姓诸侯王或诸侯的后人的任何记载。那么是不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在撰写汉室宗亲出生的汉末三国群雄之时,不喜欢记载传主是哪位刘姓诸侯王或诸侯的后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不妨看看陈寿对于其他汉室宗亲出生的三国群雄的描写。《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记载: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

《三国志·吴书·刘繇传》记载:

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也。齐孝王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繇伯父宠,为汉太尉。繇兄岱,字公山,历位侍中,兖州刺史。

《三国志·魏书·刘晔传》记载: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惪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

看了這些记载,我们便会明白,陈寿之所以没有描写刘表汉室宗亲的身份,显然是认为刘表并不是哪位刘姓诸侯王或诸侯的后人。

更值得关注的是,满腹经纶、知识渊博的裴松之在给《三国志·魏书·刘表传》作注时也没有提及刘表是汉室宗亲的任何内容,这说明他应该是认可陈寿的看法,即刘表并不是哪位刘姓诸侯王或诸侯的后人。另外有意思的是,《刘镇南碑》虽然有“圣朝钦亮,析圭授土,俾扬武威,遣御史中丞钟繇即拜镇南将军,锡鼓吹大车,策命褒崇,谓之伯父;……虽周召授分陕之任,不过远也”等可以证明刘表汉室宗亲的内容,但是在开头介绍刘表时只提及“君讳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君膺期诞生,瑰伟大度,黄中通理,博物多识。为郡功曹,千里称平”[2],却一字未提及他是哪位刘姓诸侯王或诸侯的后人。这样疑问就来了,刘表究竟是不是汉室宗亲呢?

二、陈寿的记载更值得信赖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楚哪些史书记载更值得信赖。相对其他史料,《三国志·魏书·刘表传》的记载更值得信赖。理由如下:

一是陈寿撰写《三国志》时,正处于三国晚期,并且曾经在西晋朝廷任职,有机会接触到众多与刘表相关文书和档案。如果刘表确实是哪位刘姓诸侯王或诸侯的后人,与刘表无怨无仇的陈寿没有必要刻意隐瞒。与陈寿的《三国志》相比,范晔撰写的《后汉书》成书于南北朝的刘宋时期,此时距离三国有一百多年之久。从史料的可靠性而言,《后汉书》不如《三国志》。

二是刘表次子刘琮投降曹操后,曾官拜青州刺史,后迁谏议大夫,爵封列侯;三子刘修后官至东安太守,属于典型的达官显贵阶层。到陈寿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刘表后代应该依然在世。如果刘表真的是某位刘姓诸侯王或诸侯的后人,陈寿却没有记载——考虑到在当时是否拥有汉室宗亲身份对于刘表后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无疑会得罪刘表后人。关于这点,陈寿在撰写《三国志·魏书·刘表传》时也不可能没有顾虑。

三是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距离刘表逝世只有半个多世纪,当时对于刘表家庭出生知根知底的官员和学者不在少数。如果刘表真的是某位刘姓诸侯王或诸侯的后人,陈寿却没有记载,那应该属于重大纰漏。但是《三国志》成書之后,社会舆论却给予高度评价,西晋元老重臣张华赞扬陈寿为“一代良史”。后人对于三国志的批评也主要集中在其奉曹魏为正统,对于曹魏君主和文臣武将多有溢美之词,对于司马氏篡夺曹魏江山多有掩饰和开脱,却唯独没有提及陈寿漏记刘表汉室宗亲这件事。这说明刘表很可能不是哪位刘姓诸侯王或诸侯的后人。

三、刘表很可能是汉献帝“御封”的汉室宗亲

如果刘表并不是哪位刘姓诸侯王或诸侯的后人,那应该如何解释其他史书中关于刘表是汉室宗亲的内容呢?要想破解这个谜团,笔者认为,必须从《刘镇南碑》中的汉献帝认刘表为伯父说起。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专擅朝政的董卓被吕布、王允暗杀之后,在贾诩的建议下,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收集西凉散兵,杀回长安,重新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由于李傕、郭汜之间的相互残杀,以汉献帝为首的东汉朝廷辗转流亡故都洛阳。此时的东汉朝廷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记载:

是时蝗虫起,岁旱无谷,从官食枣菜。诸将不能相率,上下乱,粮食尽。奉、暹、承乃以天子还洛阳。出箕关,下轵道,张杨以食迎道路,拜大司马。语在杨传。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

同传裴注引《魏书》记载:

乘舆时居棘篱中,门户无关闭。天子与群臣会,兵士伏篱上观,互相镇压以为笑。诸将专权,或擅笞杀尚书。司隶校尉出入,民兵抵掷之。诸将或遣婢诣省阁,或自赍酒啖,过天子饮,侍中不通,喧呼骂詈,遂不能止。又竞表拜诸营壁民为部曲,求其礼遗。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也。

为了打破困境,汉献帝派人出使荆州。《后汉书·赵岐传》对此有过详细地描写:

兴平元年,诏书征岐,会帝当还洛阳,先遣卫将军董承修理宫室。岐谓承曰:“今海内分崩,唯有荆州境广地胜,西通巴蜀,南当交址,年谷独登,兵人差全。岐虽迫大命,犹志报国家,欲自乘牛车,南说刘表,可使其身自将兵来卫朝廷,与将军并心同力,共奖王室。此安上救人之策也。”承即表遣岐使荆州,督租粮。岐至,刘表即遣兵诣洛阳助修宫室,军资委输,前后不绝。

在以汉献帝为首的东汉朝廷处于饥寒交迫,正统性和权威性被各路诸侯熟视无睹的关键时刻,已经在荆州站稳脚跟的刘表“遣兵诣洛阳助修宫室,军资委输,前后不绝”,无论是汉献帝,还是董承相信都会喜出望外。为了拉拢刘表,也许是汉献帝本人的意思,也许是董承的建议,汉献帝派使到荆州拜刘表镇南将军的同时,尊刘表为天子的伯父即给予刘表汉室宗亲的身份也不足为奇。不要忘了,刘表虽然可能不是刘邦和刘秀的后代,但是他毕竟也姓刘。如果将汉献帝与刘表的各自的家谱倒退到先秦时代,汉献帝和刘表或可以勉强算是一家人;更何况,此时的汉献帝还有求于刘表。给后者一个宗室的头衔换来一个强大的外援对于汉献帝而言是一笔很合算的政治交易。而对于刘表而言,自己遣使入贡,解决了汉献帝的燃眉之急,不仅能够树立“不忘旧主”的忠臣形象,有利于占据道德至高点,而且换来的“天子伯父”的宗室头衔对自己强化荆州的统治也具有重要意义。

换句话说,刘表并不是像刘备、刘焉那样是一个“血统纯正”的汉室宗亲,而只是一个“御封”的汉室宗亲。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会明白曹操为什么在《让县本自明志令》中指责刘表“自以为宗室”时充满了不屑。在曹操眼中,由于政治需要而获得“天子伯父”头衔的刘表以宗室自居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刘镇南碑》开头没有记载其为哪位刘姓诸侯王或诸侯的后人,于此也可以得到解释;因为如果那样去攀上汉室宗亲,即无异于无中生有,胡编乱造,会被天下耻笑。

至于陈寿在撰写《三国志·魏书·刘表传》时,同样认为刘表仅仅是一个“御封”的宗室,而不是血统纯正的汉室宗亲,所以当然不可能在刘表传记中记载其为哪位刘姓诸侯王或诸侯之后。但是到了范晔撰写《后汉书》之时,毕竟距离三国已经过去了近二百年。考虑到“说三分”故事的风靡程度以及不少三国枭雄都是血统纯正的汉室宗亲,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很难想象像刘表这样的一方霸主怎么可能不是汉室宗亲。这一时期的刘表后代则很可能利用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以及之后的南北朝对峙等长期战乱导致许多名门望族的家谱丢失的情况,有意编造出一个刘表为西汉鲁恭王之后的家谱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事实上,这种攀附名人为祖先的情况在我国古代社会十分常见,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对此曾经有过精彩的评论:“世俗好与同姓人认族,不问宗派,辄相符合,此习自古已然。李唐自以为出老子后,追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并以《史记·老子传》升于列传之首。郭崇韬以汾阳王(郭子仪)为远祖,西征日,路过河中,祭汾阳墓,哭甚哀。南唐王李昪以唐吴王孙祎有功,子岘为相,遂以吴王为祖,自岘以下五世名皆有司所撰。此攀附明德,以为光宠者也。”[3]

经过长时间的以讹传讹,到了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范晔对于刘表为西汉鲁恭王之后也深信不疑,并最终写入自己的《后汉书·刘表传》。此后,在《三国演义》等民间文学的广泛传播的影响下,刘表和刘备一样都是“血统纯正”的汉室宗亲的观念自然会变得深入人心,牢不可破了!

注释:

[1][2](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五十六《刘镇南碑》,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362页、1363页。

[3](清)赵翼:《陔馀丛考》卷三十一《认族》,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645页、646页。

作者:浙江省乐清市党校教师,厦大台研院历史学硕士

猜你喜欢
刘表荆州
三国战争话荆州(下)
三国战争话荆州(中)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刘表: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刘备为何不在赤壁大战前取荆州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虎狼之地难中立
刘表托孤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