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铭》拓片(局部) 唐.李世民
《晋祠之铭并序》,简称《晋祠铭》,唐太宗李世民撰并书。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二十六日刻,现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碑额高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飞白书9字。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并头下垂。碑阴刻有长孙无忌、萧、李、张亮、李道、杨师道、马周诸功臣姓名。碑文行书,28行,行44至50字不等,全文共1203字。晋祠为祭唐叔虞(叔虞为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封于唐,故史称唐叔虞)之祠,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时曾经祷祝于此。统一全国后,太宗李世民至此,撰文作铭并书于石,以报神佑之恩。此碑文用行书,为唐太宗刻意之作,甚得二王笔法。古来碑版惟篆隶书,六朝始有正书,以行书入碑刻,则始于此铭,是唐碑之创举。
此碑虽存于晋祠,但因历久年深,碑石表面已漫漶不堪。初上石镌刻时较浅,后人又挖之始深。许多细节,在人为破坏中丧失殆尽。然而,从字形体貌中,我们仍可以寻得王羲之的影响,也可以感受到一代雄主的霸悍气象!从结字方式中,我们可以探寻到唐太宗灵活驾驭点画,百变横出而又体势周正的行笔特点。从书法史角度考量,坚润的石碑与灵动多变的笔画之间在豪迈的唐朝建立了联系。古人性情流露的瞬间,被刻石更好地保留下来。我们可在刀痕中领略毛笔划过平面的力度与速度,似与古人对谈。
《云麾将军碑》拓片(局部) 唐.李邕
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父善,有雅行,善以《文选》讲授诸生,邕能补益其意。邕少知名,既冠,见李峤,请假直秘书,未几,奥篇隐帙,了辨如响。峤叹曰:“子且名家!”由此可见,文人总是爱惜有才华的少年。李邕跌宕起伏的人生,伴随着他豪迈的气息、爽朗的笑声,给后人留下峻拔昂扬的书法面貌。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邕始为括州刺史,喜兴利除害,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哪知祸患生于毫末,复坐诬枉且得罪,天子识其名,诏勿劾。
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评曰:“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骄之意拟之。”从李邕代表作品《云麾将军碑》来看,其点画坚实,下笔狠辣,虽有欹侧之态但用笔绞转复归周正。可以说,李邕碑刻中的豪纵之气,拓展了书法的表现领域。后世书画兼修的米芾、赵孟、董其昌等,皆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