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如何“辨真伪 明是非”

2019-03-14 06:36:24
老年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个人风格用墨书画作品

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用千言万语也说不清道不尽的视觉艺术。与西画相比,中国书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相似,而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中国书画是“表现”的艺术,讲究“以形写神”,追求的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徐悲鸿对此阐述为“绝似又绝非像物者的真通”。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书画早已进入大众收藏市场,被越来越多的书画爱好者投资、收藏。

用笔和用墨是中国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笔讲究粗细、疾缓、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浓处精彩而不滞,淡处灵秀而不晦,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又有最浓和次浓,淡又有稍淡和更淡,有灵活用笔的特色。古人总结出了十八描的线条运用法,用墨讲究勾、皴、点、染互用,干、湿、浓、淡、黑合理调配。

以徐悲鸿笔下的骏马为例,他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从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蜀中纪行》傅抱石

笔墨二字被当作中国书画技法的总称,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书画在上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有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上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有光影的变化。

每件书画作品都具有独特的时代风格,这是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生活习俗以及物质条件紧密相关的。比如,山水画一开始时是不讲究比例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是它的时代特征。因此,早期的山水画多摄取全形。随着历史的发展,画家懂得了只要按照比例就可以将大自然缩写在画幅中时,取景才开始向局部发展。

个人风格通常要比时代风格具体得多。艺术家的思想、性格、审美、习惯,甚至使用的工具都各有特点;作画时的运笔、线条、构图、人物相貌等,无不反映着作者的个人风格特征。尤其是鉴定近现代的书画作品,由于时代相近,个人风格则尤其重要。“熟记画家一百八,书法家九十八”,说的就是要了解历史文化,熟记历代著名书画家的姓名、字、号、别号,以及他们的经历及其作品特征的道理。

印章、签名、题跋、收藏印、著录、装裱都是鉴定书画的有力手段。印章是书画的证明物,作者以此证明确为自己所创作,而鉴赏家则以此表示自己曾鉴定过。书画作品往往会使用同一印或几印,而非每件作品都新刻一印,所以从印章的真伪来鉴别书画的真伪,尤其是通过对数件作品印章的对比来鉴别,是有相当根据的。

另外,材质对书画的鉴定也是极其重要的。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材质上作书画,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在国画和油画等大相径庭的画种中表现尤为突出,即便在同一画种内部,材质引起的差别也不小,而这种差别与画家的喜好以及当时可取的便利条件有关。除此之外,题跋、鉴藏印以及著录也对鉴定书画有一定的帮助。

“辨真伪,明是非”,是书画鉴别的首要目的。收藏者都希望收藏真品,但却因眼力所限而难以鉴别。书画造假由来已久,而鉴定则主要以“目鉴”为主,鉴别的经验越多,鉴定水平就越高。首先看“用笔”,这是关键。从用笔的功力就可看出水平如何。几十年的艺术修为与几年艺术修为的功力是大不相同的,从用笔中便体现出来。鉴别中须将每一笔拆开,看其是否到位。其次看“用墨”。看墨的层次,前笔和后笔能分开,该重则重,该淡则淡,而且有韵味,如同“余音绕梁三日”,黑白、层次分明。第三看“用水”。水为笔墨传情,用之得法即凝于神,如“泼水法”。中国画讲究笔法、墨法,其实最终还有水法。在创作中,水的表现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第四看“用色”。矿物质颜料,历史愈久越漂亮,不会褪色,而植物质颜料则会随时间而逐渐褪色。

《迎春》 赵云壑

需要格外提一点的是,大师之作一般都有明显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是很难造假的。比如,以徐悲鸿为首的“徐派”书画既一脉相承,又各显独特之画风。因此,如若对书画大师的作品风格有了细致的了解,便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收藏的失误。

猜你喜欢
个人风格用墨书画作品
金陵八家的绘画艺术及其个人风格
民族文汇(2022年20期)2022-05-29 21:58:04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紫禁城(2020年4期)2020-05-20 09:01:32
微思考
读者(2018年10期)2018-04-26 02:45:04
从画家书法谈对书法墨法的理解
大观(2017年6期)2017-07-17 10:02:02
克制的宣泄——钢琴家普列特涅夫:浪漫主义、现代审美和个人风格的混合体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53
少儿书画作品8幅
视觉日记的现在与未来
姜文后现代性电影探索的意义
电影文学(2014年24期)2015-01-07 20:38:45
9月书画作品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