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
- 日常生活趣味,小品文帮你记录
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都可以说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下面我们就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探究一下如何写作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①[宋]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④小品文该怎么写①小品文的标题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
十几岁 2022年32期2022-11-18
- 从《记承天寺夜游》看苏轼在黄州的“突围”
字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元丰三年二月贬官黄州,此时距离初到黄州已过去三年多,三年多的时间,是看开亦或沉沦其中?以苏轼的一向豁达,能否走出困境,这篇看似不起眼的小品文,你能从这85字中读出哪些情绪?我们就着这85字试作品读。“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7期2022-07-10
- 《记承天寺夜游》赏读
杨红莉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创作的一篇经典小品文,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所记录的真实的生活片段。全篇用看似平淡的语言生动描绘出了闲人赏月的情与思,集叙事、写景、議论抒情为一体,展现了作者直率无饰的人品。 一、结构自然 《记承天寺夜游》根据写作结构可以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本句为“起”,交代了苏轼赏月的缘由。秋末冬初,昼渐短,夜渐长,气温逐渐变冷。“解衣欲睡”说明时候不早了,苏轼脱了外衣准备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19期2022-05-25
- 从《记承天寺夜游》看苏轼在黄州的“突围”
字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元丰三年二月贬官黄州,此时距离初到黄州已过去三年多,三年多的时间,是看开亦或沉沦其中?以苏轼的一向豁达,能否走出困境,这篇看似不起眼的小品文,你能从这85字中读出哪些情绪?我们就着这85字试作品读。“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语文天地 2022年7期2022-03-17
-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人与寺
牛积升《记承天寺夜游》是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91个字,题目下内容共85个字,却真实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后的一个生活片断。本文感情真挚,言简意丰;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且起于当起处,止于当止时,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历来为人称道。然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大家都在关注“闲人”,却往往忽视承天寺。笔者将从人和寺的关系这一角度,去挖掘文本的丰富意蕴。人与寺的关系,表现着作者入世与出世的情怀。笔者认为人与寺交织勾连,互相成全。寺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8期2021-09-26
- 记承天寺夜游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1)陶后鲜有闻( )(2)濯清涟而不妖 ( )(3)亭亭净植 ( )(4)相与步于中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文:(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3.甲文運用了 的表现
快乐作文(7.8年级) 2021年5期2021-07-14
-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为乐者④,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⑤步于中庭⑥。庭下如积水空明⑦,水中藻荇⑧交横,盖⑨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⑩少闲人如吾两人者11耳12。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衣打算睡觉,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分享这种快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
快乐作文(5.6年级) 2020年10期2020-12-23
- 游沙湖
鉴赏空间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说自己是一个闲人,“闲”中透露着雅致、豁达和对失意的自我排遣等情绪;而在《游沙湖》中,苏轼则似乎完全摆脱了被贬的阴霾,处处表现出幽默和乐观的情态。本文记录了《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词的写作背景。词中以“流水尚能西”比喻人生应有“再少”之时,激励人们抵制衰老,抗击逆境,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读有所思1.对苏轼所说的“异人”,你有哪些理解?2.结合《记承天寺夜游》和《游沙湖》两篇文章,说说你所理解的苏轼。【注释】①相田:查看
初中生世界 2020年42期2020-12-08
- 游沙湖
鉴赏空间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说自己是一个闲人,“闲”中透露着雅致、豁达和对失意的自我排遣等情绪;而在《游沙湖》中,苏轼则似乎完全摆脱了被贬的阴霾,处处表现出幽默和乐观的情态。本文记录了《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词的写作背景。词中以“流水尚能西”比喻人生应有“再少”之时,激励人们抵制衰老,抗击逆境,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读有所思1.对苏轼所说的“异人”,你有哪些理解?2.结合《記承天寺夜游》和《游沙湖》两篇文章,说说你所理解的苏轼。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20年11期2020-12-01
- 记承天寺夜游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参考答案】1.(1)大约(2)睡觉、眠、卧2.(1)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2)想到(考虑)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3.(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乐之”也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快乐作文(7.8年级) 2020年9期2020-11-02
- 元丰六年的月色
睡了,兴冲冲到承天寺找张怀民赏月。好巧,张怀民竟然也没有睡!于是,两个同是贬谪黄州的男人,一同踱步到承天寺的院子里,任泉水一样空明的月光把他俩浸透。那些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像水中藻荇在他俩身上寂寞浮游。这个月色皎洁的夜晚,被苏轼用85个字记录了下来。那夜,距离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已经过去四年零三个月。惊惧,害怕,绝望,庆幸,谨慎,小心,紧张,失意,彷徨,孤独,旷达,超脱,……这些词语指代的情绪是苏轼渐次趟过的河流,而这些河流在夜晚的时候显然会流淌得更加激烈。他是
散文百家 2020年3期2020-04-07
- 初中语文教学导语内容的确定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出发点,以《记承天寺夜游》作为例案内容,对初中语文教学导语内容的确定展开讨论。一、导语写作要求导语牵引着的是文章以及阅读人的兴趣,一篇好的导语就仿佛是待人开启的潘多拉宝盒,它是神秘而有吸引力的。导语并非需要对文章面面俱到的进行描述,就像一块奶油蛋糕,你知它香甜便一下子吃完,但过后肯定会觉得过于甜腻,对它失去兴趣,之后也不愿继续吃。不如换一种方式,知道蛋糕好吃,于是只吃一部分,过一过瘾,留下的等以后再吃,这样你会想着它,认识到这块蛋糕是有多么吸引人,不但不会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2期2020-02-23
- 记承天寺夜游
此去不远,便是承天寺,何不寻怀民一同赏月?江水滔滔,昼夜不息,眼前便是临皋。所幸今日未骑马前来,踏碎这玉盘琼瑶。明月皎皎,如美目流转;江月有情,似老友相伴。至承天寺,见西厢房一灯如豆,噫,怀民知我!屋中已备薄酒,小酌两杯,相与步于中庭。月华笼罩之下,天地仿佛被装进澄澈空明的水中,竹柏似水草摇曳身姿,怀民不禁感叹:“子瞻,月色如水,藻、荇浮动,我俩何其有幸,共赏此景!”我闻之朗声大笑:“你我何不做两尾游鱼,畅享于天地之间?”此身虽非我有,然天地之大,江月无主
作文新天地 2019年35期2020-01-02
- 记承天寺夜游
皎,忽忆起黄州承天寺那一夜的月亮。那一夜,十月十二日,月未满。夜色染上天空,无聊之意涌上心头,解衣欲睡。忽想起与子由家书未成,起身披衣,踱步桌旁,提笔之际,却被泻入门框的清辉夺去目光。推门而望,目光顺着枝丫一路向上,在梧桐树苍寒的叶片上停留。往上,未满的明月泛着皎洁;往下,浸在寒意中的雪堂因月光透出淡淡霜华。孤枕难眠。于是灭灯,添衣,行至屋外,庭院深深,月光白。再过三四日,即是满月孤月易伤情,望向京城的方向心中平添一缕伤感。糊涂难得,我却自寻烦恼。五载逝去
作文新天地 2019年35期2020-01-02
- 基于统编教材教学的读写结合实践探索
——以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改写为例
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后“积累拓展”,设计了一道写作题: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这是典型的读写结合的练习设计,体现了统编教材编写的意图。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关于教学方式强调“写作的专题设置,意在强调一课一得,通过分解训练达到综合运用的效果”,也指出“教师要重视二度开发教材,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材以及教学用书中提供的资源,形成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1]从《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中我们至少可以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36期2019-12-31
- 书上元夜游
小品文。与《记承天寺夜游》一样,本文也记叙了一次“夜游”,但并未着墨月色,而是主要写了夜游路线和市井见闻。从文中可见,苏轼与当地居民相处融洽,对海南的乡风民俗感到亲切,心中乡关万里、海角天涯的飘零之感似已淡去不少。“孰为得失”一问,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得失的辩证思考,表现了其乐观豁达的情怀,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异曲同工之妙。1.文中“欣然”“纷然”两个词中,“然”的用法和意思一样吗?在学过的文言文中,你还能举出同样的例子吗?2.同是月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9年11期2019-12-17
-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
篇经典美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你会怎样读这一题目呢?(生齐读题目)师:你会在哪里断句?为什么? 生:“记”后面。记述了在承天寺发生的一件事。师:又可以在哪里断句呢? 生:“承天寺”后面,因为“承天寺”是地点。生:还可以在“夜”后面断句,“夜”是时间。师:一个题目涵盖了如此多的信息,那么,这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先从朗读文本入手。大家先自己朗读课文。(生自由朗读课文,展示朗读。)师:读得很好呢,我把这篇文章读一下,大家注意听节奏、重音、断句
知识文库 2019年10期2019-10-20
- 苏轼的精神困顿与生命突围
录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创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是苏轼黄州文学的精品,亦是其谪居生涯的精神结晶。全文虽仅85字,在苏氏小品文中短小罕见,但是其中寄寓的生命诉求却极为丰富。因为篇幅短小,文章书写,如叙事、描写、抒情皆点到即止,这无疑也增大了文章理解和课堂教学的难度。许多解读尝试将“闲人”作为理解文章主旨的切口,教材配套教参亦主张“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谓‘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文章主旨的呈现依托于叙事
语文建设 2019年7期2019-09-17
-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
李云缺供稿)记承天寺夜游【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参考答案】1.(1)大约(2)睡觉、眠、卧2.(1)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2)想到(考虑)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3.(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答“心
快乐作文(7.8年级) 2019年9期2019-09-10
- 三次比较
后,苏轼在黄州承天寺同样“无眠”。他同样描写了庭中的明月,如何写的?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师:我们比较一下,这两处月光有什么不同?生:《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光显得很幽静,而《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显得月光像在来回走动一样。师:《水调歌头》中的月光真的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完全不一样吗?《记承天寺夜游》最后三句是什么?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并非每夜有月,也不是每处都有竹柏,月与竹柏在哪里
科教新报 2019年9期2019-09-10
- 体味东坡的闲情逸致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不到百字,我一分钟写得干干净净,一点不拖泥带水,可我为什么如此“情有独钟”于它呢?只因为我了解到这篇短文后的东坡为人与遭际,读出几许文中“闲人”的特别“闲情逸致”。读者个人如我就浅薄地体味出文中五处闲情逸致。《记承天寺夜游》一开头就是交代时间。夜晚,是人们忙碌了一天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7期2019-08-27
- 确定导语内容的三要素
以下笔者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分别从时间、地点、人物三方面为内容来设计教学导语。一、以“时间”为内容设计导语时间是记叙文六要素之一,这个“时间”既可以涉及某段时间也可以是具体时间。因为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文章中的人、事、物、景必须要处在一定的时间里。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人和事,讲的是发生在夜里的事情,这篇题目中提到的这个“夜”字限制住了活动的特定时间,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夜”字来设计导语,内容如下:“同學们,就今天社会的发展来看,人们还在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9年2期2019-07-08
- 读文中读人
、学习。教《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时,笔者思考,要让学生读懂这个时期的苏轼,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品读、认识。一、知人论世,铺垫形象为了更好地读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等,学生首先可以围绕作者,了解时代,了解其人,即所谓知人论世。在七年级时,我布置学生读完《康震评说苏东坡》一书,读完后,学生对于苏轼盖世的文学艺术才华、坎坷跌宕的政治命运,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以苏轼为对象,模仿任先青的《诗人 领袖》一诗,进行仿写。新课开始时,让学生说说对苏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3期2019-06-20
- 苏轼的精神困顿与生命突围
录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创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是苏轼黄州文学的精品,亦是其谪居生涯的精神结晶。全文虽仅85字,在苏氏小品文中短小罕见,但是其中寄寓的生命诉求却极为丰富。因为篇幅短小,文章书写,如叙事、描写、抒情皆点到即止,这无疑也增大了文章理解和课堂教学的难度。许多解读尝试将“闲人”作为理解文章主旨的切口,教材配套教参亦主张“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谓‘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文章主旨的呈现依托于叙事
语文建设·上 2019年7期2019-05-30
- 记承天寺夜游
重读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百余字,尚不及今人一条微博的长度,却是情景交融,意蕴丰赡,成为千古名篇。尤在今天,此篇能带人多少作文章的启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
文苑 2019年6期2019-03-16
- 夜游承天寺记
重读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百余字,尚不及今人一条微博的长度,却是情景交融,意蕴丰赡,成为千古名篇。尤在今天,此篇能带人多少作文章的启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脫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
文苑·经典美文 2019年3期2019-03-14
- 确定导语内容的三要素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以下笔者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分别从时间、地点、人物三方面为内容来设计教学导语。一、以“时间”为内容设计导语时间是记叙文六要素之一,这个“时间”既可以涉及某段时间也可以是具体时间。因为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文章中的人、事、物、景必须要处在一定的时间里。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人和事,讲的是发生在夜里的事情,这篇题目中提到的这个“夜”字限制住了活动的特定时间,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夜”字来设计导语,内容如下:“同学们,就今天社会的发展来看,人们还在
语文天地 2019年5期2019-03-05
- 书上元夜游
文苏 轼《记承天寺夜游》拓展阅读——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陈振鹏、章培恒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鉴赏空间本文为苏轼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在海南儋州贬所写的一篇小品文。与《记承天
初中生世界 2019年42期2019-01-11
- 承天寺文化价值与保护初探
崔烨【摘要】承天寺是西夏初期建造的皇家寺院之一,当时佛教在西夏迅速发展,承天而建的佛塔表达了西夏皇族对佛教的崇拜之情。历经近千年,如今的承天寺几经修葺,已与从前不同,但其遗留下的建筑中仍保留着明显的西夏文化特色,是西夏时期佛教发展的见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关键词】承天寺;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保护【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一、佛塔及寺院起源与发展佛塔最初产生于印度。塔,是梵文的音译,佛经中译为“堵坡”。在印度,关于佛塔的产生有一个传说:佛陀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8期2018-05-14
-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2)湖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8年10期2018-04-25
- 浅说《记承天寺夜游》之“闲”
杨波《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编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心境。对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大家基本认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復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
文学教育 2018年3期2018-03-24
- 报告老师,考题太简单,全做完了!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曰:“ 吾欲睡,安”。—— 《记不了承天寺夜游》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不作。—— 《岳阳楼没有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不胜酒力,遂断片。—— 《前赤壁赋没有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遂打开导航,顺利回家。—— 《桃花源记现代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
文苑 2017年24期2017-12-01
- 游银川二塔
云银川有二塔,承天寺塔和海宝塔。一塔以高名,一塔以形胜,有幸登临,远眺塞外雄浑景色,实乃人生之快事。于是借探亲之便,利用在银川转车的间隙游览了二塔,多年向往,终如愿以偿。承天寺塔(俗称西塔)位于银川老城西南隅承天寺,宁夏博物馆院内,为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始建于900多年前的西夏时期,清初因地震塌毁,后修复。塔高64.5米,在全国上万座古塔中,这个高度在前10之列。塔身收分较大,秀峭挺拔,像一把刺向蓝天的多梭尖锥;流连塔下,思古之情油然而生。一阵风袭来,檐
作文周刊(综合版) 2017年8期2017-07-10
- 月色婵娟意阑珊
苏轼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月色”以及表现技巧。【关键词】苏轼 月色 美【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65-0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明月在天,会引出人多少的思绪啊!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每每在月亮升起的时候,走进自己的情绪世界,写出优美的诗篇。写月的名篇贯穿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成为文學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意象。月亮的魅力来自她皎洁柔和的美。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月亮是母性阴柔、温存的象征。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0期2017-06-14
- 记承天夜游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释:① 元丰六年:公元1080年。元丰为宋神宗年号。② 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张怀民:字梦得,苏轼的友人。③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这里形容月光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闫宏斐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学硕士。黑龙江省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哈
美文 2016年20期2016-11-25
- 《陋室铭》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训练题目】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3)念无与为乐者(4)相与步于中庭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3.甲乙两文的“文眼”各是什么?请用文中两个字来概括。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活动的环境,两者有什么共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6年27期2016-09-21
-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东坡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篇84字游记历来被奉为中国散文中的神品。“神”在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在笔者看来,本文用极为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回旋激荡、曲折多致的内心。文章层次清晰,结构明了。开篇叙事,共 47字,记叙的六要素清楚明白——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与张怀民; 事件:夜游承天寺;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中间写景,共18字,一句话,连用两个比喻:“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不着
教师·下 2016年8期2016-07-10
- 人间有味是清欢
东坡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篇84字游记历来被奉为中国散文中的神品。“神”在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在笔者看来,本文用极为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回旋激荡、曲折多致的内心。文章层次清晰,结构明了。开篇叙事,共 47字,记叙的六要素清楚明白——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与张怀民; 事件:夜游承天寺;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中间写景,共18字,一句话,连用两个比喻:“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不着
教师·下 2016年8期2016-07-10
- 品味《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字
玉英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虽然只有84个字,却言简义丰、字字珠玑,尤其是结尾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字值得品味。一、闲从何来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时把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期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差一点就丢了性命。由于好友范镇、张方平等人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时苏轼获释出狱,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张怀民被贬黄
知识窗·教师版 2016年5期2016-06-17
- 森林中的一棵树
桂磊《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课教学我是按照“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进行设计的,先用较少的时间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线索与主要内容。我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2期2016-05-12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5000)《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设计研究周定常(湖北恩施白果乡初级中学 湖北恩施 445000)《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著名的游记小品文,短短的字句表达出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本文从教学案例设计着手,加大了对《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流程内容的规划,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案例 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是九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为了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深入理解体悟苏轼所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进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2期2016-03-03
- 《记承天寺夜游》的章法
州时的微文《记承天寺夜游》,曾被林语堂先生赞誉为“绝世妙文”。这篇只有84个字的文章,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只是短短的一段话。这篇平白如话的随笔,即兴地写了一次生活中的偶感,看似简简单单,却表现出简短之中的精致与奇美。它美在篇幅的精短,美在内容的丰满,美在结构的灵动,美在月色的描写,美在情感的波澜。其章法与文采的优美,尤其值得我们品味与欣赏。所谓“章法”,就是文章作法,即文章写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结构特点、顺序特征、详略处理以及使文章整体严密关联的手法。不细心
新作文·初中版 2015年12期2015-12-18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的设置
教学目标。《记承天寺夜游》单元阅读主题是“江山多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美丽江山中寄托的无奈又超然的复杂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寥寥百字,就把夜游的时间地点、同游者、周围环境交代清楚,还抒发了作者特殊的情感。学生学完此课,既能领略秀丽的景色,又能感受作者真切的情感。因此,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目标一:诵读夜游之情,读出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这一份情感该如何把握呢?唯有把反复诵读作为教学目标,方能解得其中味道。阅读,不仅仅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8期2015-08-19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的设置
教学目标。《记承天寺夜游》单元阅读主题是“江山多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美丽江山中寄托的无奈又超然的复杂情感”。《记承天寺夜游》寥寥百字,就把夜游的时间地点、同游者、周围环境交代清楚,还抒发了作者特殊的情感。学生学完此课,既能领略秀丽的景色,又能感受作者真切的情感。因此,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目标一:诵读夜游之情,读出韵味。《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这一份情感该如何把握呢?唯有把反复诵读作为教学目标,方能解得其中味道。阅读,不仅仅是诵读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2期2015-05-05
- 问出语文的本真特质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质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中学生学习报社曹书云☉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李旭东(特级教师)语文教学为何缺少语文味?原因只有一点,就是缺少了语文的本真特质,没有走在语文教学的路径上。语文的本真特质是什么?是涉及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范畴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将语文的本真特质落实在语文教学之中?下面以苏教版八上教材《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从“五问”的教学设计中问出文体知识、文化背景、文化人格、文化意象、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在追问中深度阅读,在深度阅读中走进文
语文知识 2015年4期2015-02-14
- 初中语文教学导语内容的确定
甚少。现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谈谈教学导语“内容”的确定。一、以“记”导入,从文体角度设计导语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按文学样式可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这种文体界定,古代早已有之,发展到现在就更为完备。以文体为导入内容,就是对所及课文的体裁形式进行或简或详的强化,以增加对所及体裁的记忆和印象。《记承天寺夜游》属于古代典型的记叙文,其标志是题目中的“记”字,而且这个字用于题首,体裁特征非常鲜明,完全可以围绕这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7期2014-09-18
- 让补白为文言文课堂增添光彩
以教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谈谈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补白的具体方法。一、文题补白,揭示意蕴在文言文文本中,文题往往是全文的眼睛,是我们阅读和品鉴全文意蕴的窗口。因为作者在文题中往往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全文的中心。鉴于此,教学时,如果能够有效地把握文题的特点引导学生精心补白,就可以引导学生找到解读文言文的突破口,继之顺利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与作者和文言文文本进行多层面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为构建美丽的文言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1期2014-02-21
- 透明的孤独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东坡志林》中的这八十四个字一直为讲中国古代散文者所称道,当代散文家林语堂认为这是苏轼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可以与“赤壁词”“赤壁赋”同膺光艳。一“赤壁词”中苏轼在自己营造的一个精神世界中任意将几缕忧伤化为满腔激情;“赤壁赋”,苏轼同样在秋冬江上的现实世界之外幻想出了一个道家仙境,穿越出了一个
教师博览 2013年1期2014-01-17
- 怎一个“闲”字了得——由《记承天寺夜游》看苏轼的审美人生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是收录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中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当解衣欲睡之际,忽东月朗照,激发了诗人的游兴,想到“无与为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才到承天寺找好友张怀民一同赏月。承天寺院里,两人漫步于庭,月光如水,清澈透明又微微涌动。作者由此产生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诗人仅用八十三个字就巧妙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11期2011-02-19
- 《三峡》《记承天寺夜游》艺术比较谈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是苏轼在1083年(元丰六年)贬官到黄州(今湖北黄冈)的第四年写成。当时他身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实际上是以罪人的身份被安置在黄州。《三峡》一文是郦道元为《水经》中《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我们不妨把这篇短小精悍而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和郦道元的《三峡》相比较,可以看出两种观赏景物的态度,不同的写作方法,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游记描写山水景物,跟山水画相通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2期200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