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市试题
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第1~5题。(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④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④相公:原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
2.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相与步于中庭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更有痴似相公者
4.【乙】文画横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横线的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分别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第51页)
四川眉山市试题 徐玉根
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與游者相乐。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湖中人鸟声俱绝(隔绝)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边)
D.偷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3.下列对选文文意理解、概括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三则选文都有叙事。【甲】文写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写的是到湖心亭赏雪,【丙】文写的是游览小石潭。
B.三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景致,【乙】文写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景色,【丙】文写了水中鱼儿嬉戏的画面。
C.三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抒发了苏轼被贬谪的悲凉,【乙】文抒发了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丙】文抒发了柳宗元遭贬后的失意、孤凄。
D.三则选文画线句子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采用白描手法,形神兼备;【丙】文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
(参考答案见第52页)
推荐理由
基于语文的核心素养,突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2018年山东枣庄市与四川眉山市文言文阅读试题体现的共同理念。两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多篇课内经典作品作为命题材料,采用关联文本组合的“主题阅读”的方式来命题;在考查内容上,两地试题都主要考查“积累”“理解”“感悟”与“运用”等。
山东枣庄市试题选取了《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两篇完整的短文。命题者巧妙地选择两个文本的核心内容,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加以比较、印证。第5题,以对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两个文本情感、内容的理解,设题巧妙,具有浓浓的文言味道。学生答此题需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要求学生阐释理由,使试题有了考查的深度。
四川眉山市试题的命题材料是三篇文章节选内容的组合,更具“综合”性。第3题,命题者较好地把握了三篇文本相互关联的核心价值。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实则内涵丰富,它与简单的“筛选、提取、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类题目不同,既有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也有对文本写法及其作用(效果)的探究。
(徐玉根/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