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

2019-10-20 04:24录商杰
知识文库 2019年10期
关键词:承天寺空明断句

录商杰

师:同学们,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因为两位老友的一次夜游,被定格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成就了一篇经典美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你会怎样读这一题目呢?(生齐读题目)

师:你会在哪里断句?为什么? 生:“记”后面。记述了在承天寺发生的一件事。

师:又可以在哪里断句呢?   生:“承天寺”后面,因为“承天寺”是地点。

生:还可以在“夜”后面断句,“夜”是时间。

师:一个题目涵盖了如此多的信息,那么,这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先从朗读文本入手。大家先自己朗读课文。(生自由朗读课文,展示朗读。)

师:读得很好呢,我把这篇文章读一下,大家注意听节奏、重音、断句、情感,你要模仿的(师配乐朗读课文,生听朗读。)根据刚才的感受和学习到的内容,齐读文章。(生配乐齐读文章)

师:刚才我有几个字进行了拖音处理,你还有印象吗?  生:“但”“盖”“遂”“念”

师:我们来尝试其中的一句吧。“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生拖音朗读尝试)

师:文章只有讀得慢一点,情感沉一点,才能把文言的味道更好地读出来。接下来,大家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有问题等着你呢!(生自我疏通文意,教师巡视解疑。)

师:我们试着填填这个句子:( )( )在( )因为( )游赏,他们( )

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因为月光美而游赏,他们友情很深厚。生:……苏东坡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因为睡不着而游赏,他们感到了友情的重要。

师:那一晚他们的心情如何呢?生:他们很高兴;有一丝忧愁;被贬后的一丝安慰。

师:有忧愁,有被贬后的那种无奈,安慰还有友情,通过填这个句子,我发现大家在两点上有思考:第一是因为什么?睡不着。睡不着的原因是什么?被贬。

师:而且这一晚上又有一个外在的原因。 生:月光特别的美。

师:他们才起来游赏,才有了不同的感受。那么,这一晚的月光到底美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想到的所有感受,到底哪一种更为合理?这就是我们值得去探究的两个问题了。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这一晚的月光究竟美到了什么程度。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句话的画面感。生:月光照进庭院里,如积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盖竹和松柏的影子。

生:月光照进院子,像积水那样清明澄澈,一片明亮,仔细看,发现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师:通过描述,这句的景色特别的美。我们齐读这句话。

师:这句话怎样划分节奏呢?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句的重音怎样来标注?会重读哪些字? 生:“如”“空明”“交横”“盖”

师:把节奏和重音加进去来读读这句话吧?生:齐读。

师:如果在这句话里加上两个语气词,大家觉得加哪个词合适呢?(生讨论)第一处?

生:“诶”“哇”“呀”“咦”……我填了“诶”,表达作者看到景色后的惊讶之情。

生:我觉得是“啊”。用“啊”可以引出后面是月光照进来,产生的视觉效果。

师:我们再看第二个填什么?生:“啊”,表示瞬间恍然大悟的样子。

师:那第一个空,哪个词最合适?  生:“咦”。第二个空填什么? 生:“喔”。

师:分别表示疑问和恍然大悟。我们试着读出这些语气吧!(生朗读增加语气词的这个句子)

师:课前预习的时候,有位同学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没有人物描写,是不是特别单调?基于这样的疑问,我把这个句子改了一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吾与怀民谈论声,入耳清晰。”加了什么?生:“吾与怀民谈论声,入耳清晰。”

师:这样改行不行呢?你要联系句子里面的词谈谈理由。(小组讨论)

生:我认为月景非常美,因此苏轼和张怀民可能会沉迷于这些景物之中,陷入沉思,不会说话。生:两个人都陶醉在美景中,不愿意破坏这种和谐的感觉,所以他们都通过眼神来交流。

师:他们这天晚上真的没有说话吗?生:说了。

师:为什么这个句子里不会去写他们的语言?生:加上人物的语言会破坏掉这种意境。

师:那么这个句子的意境美究竟表现在哪里?从句子中找词语来感受。生:“交横”“空明”

师:“空明”本来是用来形容水的,这里却形容了月色。这么美的景,我们不忍心去打破。所以“空明”这个词就让这一晚的景色变得如此的迷人。但是有一个疑问:“明”这个字本身就是透明,那为什么还要再加“空”这个字呢?你读“空明”时有什么感觉?生:安静。旷达。很孤独。悠闲。

师:古诗中有很多句子用到了“空”这个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生齐读诗句)

师:这些句子中“空人心”“空山”“春山空”,“空”字用来形容景的。表面写的是景,实际上写的是心情。看到这些景的那个人的心情。我们再回到这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一个“明”字足以表现月光的美,但是又加了“空”字,更能表现月光的澄澈,其实这句话暗含了看到景物人的心情。所以“空明”二字,表面写的是月色,实际上写的是人心。(板书“空明”)那么,这句话里真得没有人吗?生:(沉思)有,人的心在景里。一个“空”字就能看的出来。

师:如此的月色,有两个独具慧眼的人在众人沉沉睡去的时候,去欣赏它们。这两个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表露心声?生:“闲”“闲人”(板书:闲)

师:什么是“闲人”呢?生:清闲的人。有闲情雅致的人。有时间做其他事情的人。

师:那这一晚上,苏轼闲吗?生:闲着赏月、闲着散步、闲着谈天……

师:你们认为苏轼很闲,但是他真得闲吗?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生活真得是这样的吗?我们来看助读资料: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偏僻的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没有住所,没有薪俸。他就在农舍附近租了50亩荒地,当农夫,还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号“东坡居士”,有诗为证: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师:苏轼闲吗?生:不闲  师:他在为什么而忙? 生:生存。

师:真对!再看张怀民:张怀民,东坡老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迁谪之事。

师:就这样两位境遇相同,志趣相投的人在这一晚却自称为“闲人”,我们再回到这个“闲”字。在古代,“闲”字的写法是“閒”(板书“閒”),一個门,里面一个月,那古时候什么是“闲”啊?生:倚在门上看月亮。师:很会联想。其实是指入夜后居家而无所事事的状态为“闲”。我们通过这个“闲”字,联系两个人的生平经历,联系整个文章的内容,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一晚两个人是怎样的?生:有忧愁。有悲凉。有赏月的欣喜。有感慨……

师:同学们陷入了深思,其实这天晚上有高兴,有感慨,有一点点悲凉,有一点点无奈,还有一点被贬之后的小郁闷。即使是悲凉,也没有打倒苏轼。苏轼有个最大的爱好,就是和大自然交朋友。他说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他想做大自然的主人,就要成为一位闲者。于是他同大自然做朋友,从大自然中汲取了能量,在这一个夜晚以“闲者”的心情去观赏那一轮美妙的明月,所以,他的闲是一种宁静、空灵、旷达的闲。这个晚上,月亮是空明的,人呢?拥有了一颗闲者心。(板书空明月  闲者心)这一夜是用一颗闲者的心来赏一轮空明的月。(板书“赏”字)。因此,这个夜晚被定格在了中国的文化史上。而这个夜晚成了苏轼一生中很多夜晚的缩影。苏轼做官四十年,被贬了三十三年。有人说“历典八州,行程万里”是对他最真实的评价。三十三年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漫漫长夜,在被贬的时间里,苏轼写下了许多作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完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生:乐观、豁达、豪放、旷达、开朗、不计较个人得失……

师:是不是满满的正能量啊?因为苏轼有这样的闲者心,又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他才能把自己那种苦难的生活过得悠闲如诗。我们再次回到承天寺的这个夜晚,也带着苏轼一样的正能量,像苏轼一样的闲者心去赏那一轮空明的月。齐读文章。生:配乐齐读文章,下课!

注:本课获“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山东省优课第一名。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承天寺空明断句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人与寺
江岚诗词二首
月夜里的“遇见”
夜游承天寺记
承天寺文化价值与保护初探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妙用标点巧断句
记承天寺夜游
断句难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