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应邀上一堂公开课,内容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上课前,我踌躇了一番:面对这首大多数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的词,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我选择了比较阅读这一方法。
比较阅读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师:苏轼这首词的前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实这两句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一诗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两组诗词有什么类似的地方?
生:都突出了月亮和青天。
师:在这首词中,苏轼也许身处一个小小的院落,但他以“明月”“青天”相映照,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广阔的世界。
师:在如此广阔的世界中,个人会显得如何?
生:渺小。
师:苏轼与李白的诗词区别在哪里?
生:气势上有差异,苏轼的诗词明显更加豪迈奔放。
比较阅读二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照无眠”是什么意思?
生: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师:几年之后,苏轼在黄州承天寺同样“无眠”。他同样描写了庭中的明月,如何写的?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我们比较一下,这两处月光有什么不同?
生:《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光显得很幽静,而《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显得月光像在来回走动一样。
师:《水调歌头》中的月光真的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完全不一样吗?《记承天寺夜游》最后三句是什么?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并非每夜有月,也不是每处都有竹柏,月与竹柏在哪里?
生:在苏轼的心中。
师:对,只要心中有这样的明月相伴,就能让内心回归平静。苏轼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为何还能做到“千里共婵娟”?
生:心中有明月相伴,即使相隔千里,同样可以共享明月。
师:此时,苏轼的内心还特別纠结吗?
生:我想已经逐渐变得平静了。
比较阅读三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师:这三组诗词,写于不同时期,都是描写月光,说说共同之处?
生:平静、美丽。
师:说得好。不过,苏轼在写这三组诗词时,都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他为何始终能看到平静、美丽的月光,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心境?
生:乐观。
师:对,正是有了这种心境,让他可以平静地面对一切艰难。 徐志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