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震

  • 基于分布调幅法的钢框架结构主余震易损性分析
    %的地震(以下称主震)发生后,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二次地震(以下称余震)[1]。 由于主震发生后,余震到来的时间会非常短,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主震发生后损伤结构未及时处理,以及人员尚未安全撤离即遭受到余震。 例如,2010 年9 月,新西兰南岛西部发生里氏7.4 级主震,虽然主震中无人员伤亡,但是在随后的余震中却导致181 人遇难。 2011 年3 月,日本发生了里氏9.0 级主震后,紧接着发生了50 多次余震,没有发生倒塌破坏的损伤建筑结构在余震作用下加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23年3期2023-11-02

  • 考虑多次余震作用的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余震出现。然而,主震作用致使结构产生了一定的损伤破坏,当短时间内遭遇余震再次作用时,通常由于灾后救援与修复工作尚未全面展开,已受损的结构性能没有得到有效恢复,从而可能导致“小余震、大灾害”的严重损失。例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0级强震,后续的一个月内发生5.0级以上余震多达30余次,大量主震后摇摇欲坠的房屋在多次余震中完全倒塌[1];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主震后的33个小时内便发生了1起7.0级强余震和4次5

    振动与冲击 2023年17期2023-09-20

  • 考虑主余震序列作用的砌体结构易损性分析
    发生在中国汶川的主震(8.0级)后,在72小时内发生了104次大于4.0级的余震,其中5次余震的震级大于6.0级[1],导致大量房屋震害加重甚至倒塌。又如,2015年4月25日在尼泊尔博克拉发生的8.1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毁,同年5月12日发生的7.3级余震,同样造成了218人死亡和3 500多人受伤[2]。因此,开展考虑主余震序列作用的结构抗震研究非常必要。近年来,国内外已有较多学者开展相关研究。HOSSEINPOUR等[3]对钢筋混凝土

    世界地震工程 2023年2期2023-05-12

  •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边坡位移响应及地震动参数相关性分析
    能量未释放完全的主震断层或者临近断层的破裂产生,因此余震与主震在发震时间和空间位置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主余震的时空分布特性对工程结构的动力响应也有较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主余震联合作用下的边坡响应进行有效评估。事实上,目前针对建筑结构在主余震作用下的损伤已经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关注,且较多关注“主震+最大震级余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例如:朱瑞广等[18]通过振动台试验研究了真实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非延性框架的动力响应,并指出主余震序列的频率特性与结构损伤存

    工程力学 2023年3期2023-03-14

  • 主-余震作用下框架-核心筒错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的。通常情况下,主震和余震间隔时间较短,余震的震级要比主震震级小。如1999年发生在我国台湾的集集地震[5],在7.6级主震过后,5.8级以上的强余震达5次之多;2008年发生在我国四川的汶川地震[6],在8.0级主震过后,便发生5次6.0级以上的强余震。2014 年在智利北部[7]发生8.2级主震,随后发生了7.6 级强余震。国内较早开展主-余震作用下地震动对结构影响的是吴开统[8],阐述了余震及强余震的危害以及余震发生导致震区再次遭到破坏。刘洁亚等[9

    地震工程学报 2023年1期2023-02-13

  • 静阵风对主余震序列型地震下桥梁响应影响分析
    历史资料表明,在主震之后发生1次至多次的各等级余震是非常普遍存在的现象。一般在经历强主震之后,结构物都会产生一定的损伤,随后还需要抵抗住余震的作用。因此,虽然余震的等级绝大多数情况是比主震小很多的,但其造成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的滦河大桥,在M7.8级的主震中并未倒塌,却被M7.1级的余震震垮了[1]。1999年的台湾集集镇发生了M7.6级的大地震,之后余震频繁,在主震发生1 h后的一次M6.8级的余震,造成了这次地震灾害最严重的房屋

    四川建筑 2022年4期2022-09-23

  • 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序列静态应力触发研究
    以有效分析前震-主震-余震序列间的相互联系,为后续地震的发震时间及地点提供参考价值[1-6]。万永革等计算唐山地震等4个大地震第一次子破裂事件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的结果均表明对后续破裂存在触发作用[2];又通过计算汶川MW7.9地震对周围大断裂带的库仑应力变化,揭示了部分断裂上的大震发震时间受其影响被触发或抑制[3]。沈正康等[4]通过黏弹性介质模型计算出东昆仑断裂带上地震间的触发作用。Robinson等[5]在已知断层滑动性质条件下,可以有效预测余震的发震

    地震工程学报 2022年4期2022-08-25

  • 针对应急救援的强余震特征统计
    中附近地区造成比主震更严重的破坏[1]。此外,强余震对于震后救援影响很大,强余震造成建筑物破坏对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都会构成生命威胁。当地震发生后,快速判断最大震级和不同震级余震发生概率对实际震后救援有重大意义。针对余震序列,国内外开展了较多研究,其中包括国外学者LUTZ(1986)[2]和ALEXANDRA 等(2021)[3],国内学者周蕙兰等(1982)[4]、吴开统等(1990)[5]和蒋海昆等(2007)[6]等均对余震序列相继做了详细研究。周蕙兰

    世界地震工程 2022年3期2022-08-04

  • 基于主余震理论的余震地震动PGA衰减关系研究
    而很多建筑结构在主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相对完好,但是在余震作用下会出现损伤甚至倒塌的情况。地震动特性(幅值、持时、频谱特性等)和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有密切关系,因此有必要掌握地震动本身的参数信息,从而对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有进一步的了解。目前,许多学者专注于建立和优化地震动的衰减关系,他们在研究中大多将地震动参数转化为震级、断层距、剪切波速和其他场地条件的函数。Boore等[1-2]、Campbell[3]和Graizer等[4]在研究地震动的衰减

    青海大学学报 2022年2期2022-06-20

  •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下典型村镇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民用建筑及桥梁在主震中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之后在强余震作用下震害加剧以致倒塌,损伤累积效应十分明显,并造成大范围伤亡[5]。吴波和欧进萍等[6]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主余震作用下的确定性和随机性的地震反应分析,指出余震对结构的不利影响。温卫平等[7]采用Opensees 有限元软件研究了单自由度体系在主余震作用下的反应。结果发现,余震继续作用下结构的滞回耗能较主震单独作用时均有所增加,通过所选取的实际和构造的主余震对该单自由度体系进行大量

    自然灾害学报 2022年2期2022-05-10

  • 基于余震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研究青海玛多MS7.4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和断裂形态
    ,玛多MS7.4主震产生了显著的地表破裂(潘家伟等,2021;杨君妍等,2021).地表同震形变资料显示,该断裂带整体呈N105°E走向,主震发生在断裂带中部附近,东西两端走向变化显著且有明显分叉现象(Zhang et al., 2021; http:∥geophy.pku.edu.cn/tpxw/353689.htm).震后野外地质考察表明,此次地震在海拔4200~4600 m的高原面上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剪切裂隙、挤压鼓包和裂陷等多类型破裂雁行状组合

    地球物理学报 2022年2期2022-02-23

  • 基于主余震序列的高拱坝极限抗震能力损失研究
    地震一般由前震,主震和余震构成。统计表明,约90%的强主震伴随着强余震的发生[1],主震强度越高则伴随的余震强度越大[2]。近年来一些大震如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和2015年尼泊尔Gorkha地震等,均伴随发生了大量强余震[3-5]。大量震害资料表明强余震也具有较大的破坏能力。当主震导致结构损伤后,在强余震或多次余震的作用下,结构的损伤将会进一步累积,并可能最终导致结构倒塌。因此,有必要在目前高坝的抗震设计中进一步考虑余震的影响。国内外已有

    振动与冲击 2022年3期2022-02-22

  • 主余震作用下高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易损性分析
    的经验表明:一次主震(强震)后往往会发生一次或多次较大震级的余震,由于地震的时间间隔短,无法对受损结构进行修复和加固,余震产生的“二次损伤”可能使结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因此研究主余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十分必要,众多学者也进行了主余震作用的相关研究[1~3]。吴波等[4]和欧进萍等[5]对主余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损伤模型和设计方法;RAGHUNANDAN 等[6]研究了主震中结构的破坏程度与余震倒塌能力的对应关系,量化了视觉评价标准

    世界地震工程 2022年1期2022-02-19

  • 全球MW≥8.0浅源地震的前震序列研究
    列, 最大前震距主震约43km, 整个前震序列分布在主震NE方向100km范围内。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8.6级地震震前90d发生了7.2级前震序列, 最大前震与主震震中相距约20km, 前震序列分布在距主震震中66km的范围内。2014年4月1日智利伊基克8.2级地震震前15d发生了6.7级前震序列, 最大前震与主震震中相距42km, 前震序列分布在主震周围75km的范围内。这3次大地震的前震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Meredithetal., 201

    地震地质 2021年5期2021-12-06

  • 余震对重力坝损伤破坏影响研究
    震事件包括前震、主震及余震,据许多地震实测资料记载,强震过后短时间内往往会有大量余震的产生。在抗震研究初期,人们只研究主震对结构的破坏作用,但随着对抗震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多数学者开始注意到强余震对结构的损伤破坏有着重要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Mahin最先选取实测主余序列对非线性单自由度体系进行动力分析,结果发现相比于单主震作用,主余震作用会增加结构的延性需求。Ludovico等[1]通过试验研究了余震对受损钢筋混凝土柱的作用,结果发现钢筋混凝土柱的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1年11期2021-12-04

  •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结构增量损伤比研究
    50090)一次主震的发生往往可以激发多次余震,其中不乏具有较大强度的余震。这些强余震甚至会造成比主震更大的结构损伤和人员伤亡。例如:发生在2010 年的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的7.1 级主震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在2011 年发生的6.3 级强余震却导致了146 人遇难和300 人失踪[1]的严重后果。大量历史地震资料表明,余震往往会给主震损伤结构带来不可忽视的“二次损伤”,本文称之为“余震增量损伤”。然而,国内外现行抗震规范仅考虑一次地震作用,并未充分考虑余

    工程力学 2021年11期2021-11-17

  • 主余震对重力坝抗滑稳定性影响研究
    1.1 强余震与主震的震级统计关系由于地震的不可预测性,对地震发生的机制尚不是很清楚,不能准确推断出主余震震级关系,文献[4-6]利用我国西南地区1900—2008年期间主震震级Ms≥5.0的81个主震和203个余震的地震序列资料,得到一个月以内的最大强余震Ma与主震的经验关系如式(1):Ma=0.72Ms+1.05(1)式中:Ma为余震震级,标准差为1.05;Ms为主震震级,标准差为1.24。1.2 余震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余震的震级及震中距与主震关系密切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1年5期2021-10-21

  •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6.4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
    中开裂和倒塌等。主震后1h和2月21日分别发生了MS5.2和MS5.1强余震。图1 区域构造与历史地震分布Fig.1 The regional tectonic map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五角星为伽师MS6.4地震震中,红色圆圈为1996年至今的伽师及周边6级以上地震震中,三角形为地震台站,其中L6505和L6513为主震后增加的流动台站,黑色圆圈为主要城市。F1 柯坪断裂;F2

    地震地质 2021年2期2021-06-30

  • 基于Copula 理论的序列型地震动随机模型
    地震被称为余震,主震与余震共同组成序列型地震动,在其作用下,已损伤结构会发生二次损伤,甚至造成倒塌。最典型的是2010 年的新西兰基督城地震,7.0 级的主震使城市中的小部分建筑遭受了严重破坏,而数月之后的6.3 级的强余震使已损伤的建筑进一步受损,导致了大量建筑破坏和倒塌,造成了比主震严重的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1]。在我国1999 年集集地震以及2008 年汶川地震中,序列型地震动不仅造成了大量的结构破坏,而且加大了灾后救援的难度,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

    工程力学 2021年1期2021-01-27

  • AP1000核岛结构在主余震序列下的响应研究
    年东日本大地震,主震(Ms9.0)发生不到一个月后的与主震几乎同一位置发生里氏7.4 级强烈余震,造成女川核电站和东通核电站分别出现含放射性物质的水溢出以及外部电源失灵,造成3 人死亡,132 人受伤,损失总额高达约1.36 万亿人民币[2]。因此,研究核岛结构在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目前对核岛结构在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鲜少研究,大多数有关文献[3-5]研究核岛结构在单一主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没有考虑到主震余震的影响

    结构工程师 2020年6期2021-01-25

  • 广西北流—广东化州5.2级地震及前震的矩震级测定
    是13 km ,主震MS5.2发生于26.66秒纬度22.15°经度110.52°深度是10 km,地点为广东化州。速报地震工作中依据《地震速报技术管理规则》被统一命名为广西北流5.2级地震,之后正式编目时修定为:前震MS4.6发生于24.59秒纬度22.155°经度110.535°深度是13km, 主震MS5.1发生于26.66秒纬度22.149°经度110.541°深度是9 km,参考地名修改为广西北流、广东化州交界。对于发震时刻接近的两个或多个事件,

    华南地震 2020年2期2020-08-13

  • 带可更换连梁的剪力墙结构主余震易损性分析
    只考虑一次地震或主震作用,假定可以在主余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内完成更换过程,忽略了余震效应。但是,强余震通常会在接下来的几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发生,例如,2011 年3 月11 日,东日本大地震后,在接下来的两周内发生了3 次震级强度大于7 的余震以及50 余次震级强度大于6 的余震。因此,在主震结束后,立即完成损坏的可更换连梁的更换并将剪力墙结构修复至未损坏状态是不现实的。金属RCB 的能量耗散机制取决于金属的非线性变形,在序列型地震作用下常常会发生多次超过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7期2020-07-24

  • 水力劈裂对主震损伤混凝土重力坝的影响
    震序列包括前震、主震和余震,其中前震发生次数较少且震级较低;地震加速度最高的一次或多次地震称作主震主震发生的次数少,释放能量高,对建筑物的破坏力强;主震过后数年内都有可能发生余震,余震次数极多,且震级分布不一,无常规的规律性可言,以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为例,自5月12日发生大地震至6月初,地震灾区共监测到超过九千余次余震活动,最大的余震震级为里氏6.4级,很多建筑物在5月12日的大地震中受到一定损伤,但仍然具有一定安全性,却被随后发生的余震所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0年3期2020-05-21

  • 华北地区地震条带的统计分析
    的条带中,有2个主震前存在2个条带交汇的现象,分别是1992年1月23日南黄海5.3级(第4页图2)和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5.7级地震(见第4页图3),这2次主震发生在条带交汇处,另外在九江5.7级地震前还存在较短的1个近NS向条带(见图3a);存在的2个条带分别对应了2次地震的情况,即表1中条带5对应了1978年辽宁营口5.9级和东沟5.0级地震,条带28对应了2013年辽宁灯塔5.1级和黄海5.0级地震;还有一些主震前存在不同时段不同起始震级

    山西地震 2019年1期2019-03-20

  • 全球浅源巨大地震序列统计特征
    区域、序列类型、主震震源机制解类型、震源区局部构造应力水平和大地热流等地球物理特征都可以表现为序列参数的显著差异(Kagan et al,2010)。对余震序列参数特别是早期参数特征(蒋海昆等,2007a)的研究一直是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应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pidemic-type aftershock sequence,简写为ETAS)”模型研究了不同区域地震序列参数,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Guo et al,1997;Ogat

    中国地震 2018年4期2019-01-10

  • 2009年7月9日姚安MS 6.0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
    进行重定位,所得主震震源位置为25.568°N、101.034°E,震源深度为7.6km,地震序列余震分布优势方向为NWW向,与节面Ⅰ走向相近。地震的孕育、发生都与断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断层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董运洪等,2014)。姚安地区位于云南中部偏北的川滇块体内,宏观上来讲,整个地区分别以程海断裂、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为西北、西南和东边界(任纪舜等,1980)。自2000年以来,姚安及附近大姚一带共计发生4次6级以上地震,这4次地

    中国地震 2018年2期2018-09-17

  •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序列与1973~1976年松潘强震序列比较研究
    NNW方向展布,主震位于余震区中心位置,两侧余震分布较为均匀,为典型的双侧破裂,余震区宽度较为狭窄,呈较好的带状分布,不同于1976年8月16日松潘7.2级地震发生后余震的空间演化特征。因此九寨沟序列的空间演化与松潘震群不具有相似性。图2 九寨沟7.0级地震序列与松潘强震序列ML≥3.0地震M-t图2 序列M-t图的比较绘出了2017年九寨沟地震、1976年松潘震群和1973年松潘黄龙地震的序列M-t图(参见图2)。九寨沟7.0级地震序列(参见图2a)的余

    四川地震 2018年1期2018-04-25

  • 宁夏及邻区M S≥5.0地震的前震和广义前震特征分析
    7.3级地震,其主震前25m in发生了5.2级前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其主震前2个多小时发生4.7级前震(刘蒲雄等,2012)。大震前有明显前震的震例不多,而平静异常的时间尺度可为几天至几个月,故前震往往难以作为临震判据(刘蒲雄,2000)。多年的地震预测实践表明,中强地震发生前出现前震的概率很低,目前发现的有前震现象的中强地震与总的统计样本量之比小于10%(陈颙,1978;Chen et al,2008),且对其的识别、判定与中强震预测同样困

    中国地震 2017年1期2017-09-04

  • 主余震下增量动力时程分析及主震易损性分析
    量动力时程分析及主震易损性分析王 菲(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以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为研究对象,将调幅后的主震与余震串联,对结构进行主余震作用下的增量动力时程分析(IDA分析),并探讨了仅考虑主震作用下的部分样本的易损性,对日后钢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的震害评估及安全性能评定提供了依据。框架结构,增量动力时程分析,主余震,易损性1 概述在我国的广阔土地上,有许多地区位于地震高发区。根据大量历史信息及既有建筑的震损情

    山西建筑 2017年7期2017-04-14

  • 连续梁桥在主震-余震序列波下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92)连续梁桥在主震-余震序列波下的地震易损性分析袁万城,王征南,庞于涛,钟 剑(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地震通常以地震序列的形式发生,主震后通常会伴随余震。结构在主震中发生损伤后,即使较低震级的余震仍然会造成很强的结构破坏,并产生严重的后果。为了研究余震对于连续梁桥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易损性方法,以一座三跨连续梁为例,利用OpenSees程序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选取并整合75条实测主震-余震序列波,分别在考虑余震及不考虑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6年12期2017-01-17

  • 大森-宇津定律的一种可能机制 ----以唐山大地震为例*
    该模型可用于模拟主震后断层蠕变和震源区应力调整触发的余震序列以及蠕变停止后余震终结、介质恢复到弹性状态、断层重新闭锁和积累下一次地震的整个过程.有限元方法可用来计算非均匀黏弹性地震震源体模型中主震和每次余震所引起的应力场及其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采用开尔文黏弹性地震震源体概念模型和有限元方法模拟了1976年唐山MS7.8地震余震序列.结果表明:经验的大森-宇津定律可以用开尔文黏弹性震源体模型来解释,这意味着余震衰减的频度取决于蠕变的速率;余震序列持

    地震学报 2016年4期2016-12-17

  • 走滑破裂型大地震中前震的发生
    与本研究所涉及的主震震源深度(小于30km)似乎并不相关;这意味着,对于不同震源机制和位置的地震,正应力增加可能对前震发生有不同的影响。在本研究的数据集中,未发现前震与主震震级之间的确定性联系。在线资料地震序列空间分布图断层几何形态等震线图0 引言1975年中国海城地震(Wangetal,1976)、1995年希腊科扎尼—格雷韦纳地震(Bernardetal,1997)和2001年希腊斯基罗斯岛地震(Thanassoulas and Klentos,201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16年5期2016-10-21

  • 1989 —1999大同地震序列的隐伏断层研究:库仑应力分析和余震JHD重定位
    法,计算前震对于主震,以及前震和主震对于余震的库仑应力触发关系,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破裂模型,即1989年前震沿北西西方向发生左旋破裂,之后主震和余震沿北北东方向发生右旋破裂.根据这种破裂模式计算得出,前震发生后,主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增加了约2×105 Pa,余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出现下降;主震发生后,余震处的库仑应力出现回升,最后余震处的库仑应力几乎没有变化.基于大同地震台网的近场观测数据,用JHD(Joint Hypocentral determinatio

    地球物理学报 2016年2期2016-07-28

  • h值和h’值在2016年门源Ms 6.4级地震序列中的应用
    s6.4级地震为主震—余震型序列,序列衰减正常;给出地震序列强余震的可能震级为ML4.3±0.3的预测结果。经检验,认为h值和h’值方法有助于此次地震序列的快速判定。地震序列类型判定;强余震预测;h值;h’值0 引 言一次显著地震发生后,政府及社会更加关注后续地震活动强度和震情趋势发展。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出震后震情的发展趋势,快速判定地震类型,给出最大余震震级的估算,可以为震后决策指挥提供参考依据。前人在对中强地震序列的快速判别和强余震的预测已进行了比较深

    高原地震 2016年4期2016-02-17

  • 应力影区的全球搜索
    引言地震会调整主震破裂周围地壳中的应力,因此应该会改变地震活动率。这对未来的地震概率和风险模型有一定影响(Working Group on California Earthquake Probabilities,2003)。由地震波通过某地引起的动态应力(Belardinelli et al,1999;Cotton and Coutant,1997;Gomberg et al,2003;Kilb et al,2000),或由断层错动引起的静态应力(Das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15年2期2015-12-24

  • 2012年4月11日M8.6印度洋地震的深远影响:短期全球触发后为更长期全球阴影
    著变化分别发生在主震前和主震后的6天内,以及相对于背景发生率的量度(Pollitz et al,2012)。我们将M≥6.5的地震标绘在图1d,图中显示相对于主震前3个100天内的地震发生率(平均约为0.1个地震/天),主震后的地震活动率表现为短暂升高(10天中为0.4个地震/天)。虽然其他特大地震触发过全球的小地震和颤动,但通常根据地震波的通道(例如,Prejean et al,2004;Velasco et al,2008;Gonzales-Huiza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15年2期2015-12-24

  • 云南地区前震时空分布及其统计特征研究
    的主要问题是,在主震发生前如何识别前震活动。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部分前震在某些特征方面表现出与一般震群的差异性(吴开统等,1990;崔子健等,2012;程万正等,2003a;Chen et al,2013),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种通用的、有效且可以从一般地震活动背景中识别前震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全球前震比例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前震定义的不确定性有关。但在同一前震定义条件下得出的不同地区发生前震的概率不同是真实存在的,如Michel等(2013)

    中国地震 2015年2期2015-09-04

  • 前震序列的图像特征研究
    引言前震无疑是与主震发生物理相关的前兆。利用前震进行预测,特别是临震预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或多个地震在主震之前发生并位于主震附近,很显然这个或这些地震被认为是主震的前震。尽管如此,从背景地震活动中区分出前震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本文研究前震序列的原因。前震序列是包含了很多前震的地震丛集。根据前震的不同定义(Wyss,1991;Seggern,1981),我们总结了如下 4 点:(1)前震序列是一种高频率的地震活动,比如,前震的活动频率比背景地震的活动频率

    中国地震 2015年2期2015-09-04

  •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的震源参数
    MS7.3地震,主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带上。该地震序列主震前后具有较丰富的前震和余震序列,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较好地监测到了该序列的发展过程,并提供了丰富的波形资料。本文采用地震波谱分析技术(朱新运等,2008),利用遗传算法计算了该序列地震矩、视应力、拐角频率等震源参数,这对于了解序列发展的物理过程和主震前区域介质性质的变化以及探索区域强震前的前兆信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 观测资料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分布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距于田MS7.3地震序列主震

    中国地震 2015年2期2015-09-04

  • 2000年以来南美板缘强震对2014年智利MS 8.2地震触发关系的初步研究
    ;一些研究者根据主震震源机制解或破裂模型以及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验证了主震对其强余震存在触发作用(万永革等,2000;刘桂萍等,2002;郝平等,2004;刘强等,2007;周龙泉等,2008);还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强震间存在触发作用,即先前发生的大震增加了后续大震的发震风险或使其发震时间被前移(Stein et al,1997;傅征祥等,1999;Papadimitriou et al,2001;万永革,2001;Wan et al,2003、2004)

    中国地震 2015年3期2015-09-03

  • 多塔斜拉桥在主震-余震序列波下地震位移研究
    而总是基于结构在主震中的非线性峰值位移来进行评估。然而,桥梁等结构在遭受地震时,总是会历经前震、主震与余震等一系列地震波动。余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地震具有丛集的特征。主震发生之后通常伴随着余震,主震震级越高,余震对结构的破坏越大。其次,余震强度的大小与主震发生后的时间并没有关联。在主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震级的余震都有可能发生。再者,余震的数量比较大。如中国汶川大地震,里氏8.0级主震后至今共发生了超过5.0级的余震31次。2010年2月27

    结构工程师 2015年5期2015-06-28

  • 华北构造区主震型段和多震型段划分与强震孕育模式初探
    80)华北构造区主震型段和多震型段划分与强震孕育模式初探朱红彬 邢成起 张洪魁 李 红 岳晓媛 武敏捷 (北京市地震局,北京 100080)以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为主要依据,将华北构造区主要地震带统一划分为长度数百千米的若干地震构造段;再以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特点等方面的相似性为主要依据,将华北构造区主要地震带划分为主震型段和多震型段两种类型。本研究拟在华北构造区北东东—南西西向、近水平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背景下,探讨主震型段和多震型段的强震

    地震科学进展 2015年9期2015-05-13

  • 美国南加州地区1981—2011年MW≥6.0地震前发震应力场与构造应力场趋于一致现象研究*
    震震源机制相对于主震震源机制平均空间旋转角的变化.地震震源机制是指震源区在地震发生时的力学过程. 由震源机制解可以得到发震应力场(即P轴、T轴和B轴), 其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 虽然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的发震应力场的主压应力P轴统计平均与构造应力方向并不完全一致(Yamakawa, 1971), 但一定区域范围内大震(特别是M≥7.0大震)的发震应力场主压应力(P轴)的优势方向则可认为与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大体一致. 大震前震源区小震震源机制趋

    地震学报 2015年6期2015-04-18

  •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余震序列时间域衰减特征分析
    互交叠干扰并受到主震面波尾波的影响,其中一些余震波形信噪较低,通过测震台网常规分析方法只能在震中距最近的一个台站检测到较清晰的P、S波震相到时,即为单台记录地震事件。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地震目录中存在大量单台记录地震事件。地震观测报告未给出其震中位置,且给出的震级可信度较差。精确估计单台记录地震事件的震中和震级,能够补充完善现有地震目录,为余震序列特征分析、震后趋势快速判断和强余震预测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以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

    地震科学进展 2015年9期2015-03-29

  • 云南地区中强地震前应变释放特征
    例, 占7%. 主震为孤立型的前兆地震序列, 其减速或数据少类型所占比例远大于加速型; 主震为走滑型的前兆序列, 其加速型序列要比主震为正断型或逆冲型序列多15%左右. 搜索半径与前兆序列持续时间呈反比关系. 对前兆地震序列模拟结果表明, 主震的预测震级和时间误差为±0.3和0.5年.应变释放加速 幂指数 中短期预测 云南地区引言类临界破裂点模型是将地震孕育过程看作是地球内部的一种临界破裂现象, 近年来得到国外地震学家的广泛关注(Main, 1995; B

    地震学报 2015年3期2015-03-20

  • 从2014年4月1日智利地震认识前震*
    千米的速度向未来主震震源区迁移;主震前2天,在主震的成核点10km 范围内发生MW7.3地震(图1a)。从MW9.0地震后取得的海底大地测量数据来看,在前震序列活动过程中断层已缓慢滑动[5-6],但主震发生前监测到断层不再缓慢滑动[7]。Bouchon等人认为,大约70%的板缘地震主震前几个月有类似序列活动[8]。由此来看,某些大地震或许是可以预测的。这种新的乐观主义受到两个主要的科学和实践问题的限制。首先,在缺少最大主震的震群中识别主震前出现的较高地震活

    地震科学进展 2015年7期2015-03-14

  • 基于序列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模式中一般只涉及主震的发生。这些显著震级的事件是在时空上集中的事件序列内鉴别。另一方面,地震序列中的余震可看作是由主震触发的。每个序列的特征被认为只依赖于触发事件的震级和位置,是有条件地与过去的历史无关(随机意义上)。在这些前提下,Yeo和Cornell(2009)发展了余震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APSHA)来表示类似于主震的余震危险性。事实上,余震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结果是用地震动强度测度(IM)阈值的超越概率表示。这对于主震后的应急期是很有用的,见 Yeo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14年3期2014-12-24

  • 云南地震序列最大余震的估算*
    大且发生时间距离主震时间比较长时,可能对震中附近地区造成比主震更严重的破坏。因此,地震趋势判定中最大强余震估算尤为重要。例如,1970年1月5日通海7.8级地震,2月5日发生5.7级最大余震,而在主震后第3个月的3月13日还发生了5.5级强余震。从20世纪60年代起,全球地震研究国家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地震趋势判定、类型判定方法,尤其是最大余震估算方法,发表了诸多研究成果。刘正荣(2004)提出了b值判定方法,利用频度衰减判定

    地震研究 2014年1期2014-12-14

  • 基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汶川地震余震频次研究
    )等因素的影响。主震导致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是余震尤其是早期余震活动的最重要原因(Das et al,1981;Troise et al,1998;Hardebeck et al,1998;Stein,1999)。基于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从“应力触发”角度对余震活动已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所谓地震“应力触发”,是指前期发生的地震在研究区产生的应力变化对研究区未来地震活动的促进或抑制作用(Harris,1998)。对于主震后余震区的余震活动而言,一般认为若主震产生的

    中国地震 2014年1期2014-09-04

  • 考虑NGA地震动衰减关系的主余震概率损伤分析
    的影响规律,结合主震与强余震统计关系和NGA地震动衰减关系构造了主余震地震动序列,采用改进的截面损伤率计算方法分析了算例结构在强余震引起的附加损伤率,并从概率角度刻画了强余震造成的概率累积损伤.研究表明:强余震引起结构的附加损伤随着其超越概率的减小而呈现增加的趋势;结构的主震损伤率与余震附加损伤率呈现近似负相关关系;当结构遭受主震后的损伤率较大时,即便较小的余震造成的损伤也会导致结构概率累积损伤发生较大的变化;如果余震的卓越周期与主震下受损结构的自振周期相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4年6期2014-06-15

  • 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地震相关长度增长现象①
    生。空间范围:以主震为中心(北纬34.5°,东经104.18°),大致5°的范围(北纬32°~37°,东经102°~107°)。震级下限:ML2.5。以上区域和地震分布如图1。图1 以主震震中为中心,5°×5°范围内地震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in the area centeredat the epicenter of main shock with 5°×5°range根据中国地震局发布的甘肃岷县漳县6.

    地震工程学报 2013年3期2013-09-06

  • 论余震更名为续震或后震
    震特别大,即称为主震。在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称为余震。关于余震的词义和定义很值得商榷。下面笔者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一 “余震”不符合用词习惯看看《辞海》中关于“余”的释义:“一:1、我,2、阴历四月的别称,3、姓;二:1、剩,多余,2、表示成数后的不足零数,3、以外,以后。”“余震”的余字,乍看起来,与这“剩,多余”,特别是与“以外,以后”很是贴近,似乎无懈可击。但仔细推敲,汉语词汇往往讲究搭配关系,特别在对比事物的时候,

    中国科技术语 2012年1期2012-12-29

  • 1950年察隅8.6级巨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
    西藏察隅M8.6主震的震源断层,结合余震分布、极震区分布、震源机制、地震条带和活动断层相互验证了震源断层的科学合理性。1 使用ISS数据重新测定6级以上地震震源位置根据《中国地震目录》选取1950年8月15日察隅M8.6主震及其之后1年内发生的M≥6.0强余震和主震发生前1个M6.0的前震共计16个地震,采用应用广泛的现代定位技术——改进的Geiger法和J-B表重新进行定位计算。对于所选的地震序列,所用震相数据全部取自ISS观测报告,所用全球台站约260

    地震科学进展 2012年6期2012-10-29

  • 汾渭地震带中北部中强地震前的中等地震异常平静
    期平静后直接发生主震(或仅在震前短期内发生信号震)的有5次(占22%),都发生在中部,也就是说,晋冀蒙交界所在的北部尚没有在长期平静的背景下突然发生5.5级以上地震的震例。(3)长期平静被打破后2.5年内发生主震的有7次(占30%),多数(6次)位于北部且都是5.8级以上地震。其中5次震前1.5~2.5年打破长期平静后直接发生主震(包括1次震前1月发生信号震),1次震前1年左右发生显著地震打破长期平静、震前6月发生信号震,1次震前2年打破长期平静、震前9~

    地震科学进展 2012年6期2012-04-02

  • 福建顺昌ML4.9级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震源机制及其地震构造背景分析
    为:顺昌地震为双主震型的震群活动,其主震的破裂方向应为北东向,其发震机理是在北西向主压应力为主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的北东向的右旋走滑断裂。震源机制;福建顺昌地震;序列特征;地震烈度;地震构造背景引言福建省顺昌县位于福建西北,武夷山脉南麓,境内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属南平地级市管辖。2007年3月13日10时,福建顺昌相继发生ML4.9、4.7级双主震型震群活动,全省各地都有震感,南平、三明地区震感十分强烈,房屋建筑有轻微到中等程度的破坏。此次主震为福建

    华南地震 2011年2期2011-12-22

  • 统计地震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对应力的依赖关系*
    ,这里 t是距离主震的时间,k是余震序列的发生率,p是幂律指数,c是幂律余震衰减速率起始前的延时。对于 c值的争议很大[4-10],研究人员[11-12]断定 c接近于零,大于零值就是 (至少部分是)由于主震后 (特别是主震尾波期间)数据不完整造成的人为结果。2004年加州帕克菲尔德M6.0地震[13]和 2004年日本新泻县中越M6.6地震[8]后的研究表明,主震后立即对微震进行仔细识别,估算出的 c值较小,但仍非零。我们对南加州和日本的研究结果表明,将

    地震科学进展 2010年3期201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