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

  • 三部《俞樾年谱》比较研究
    关于晚清学术大师俞樾的年谱相关著作共有俞樾、尤莹、周云青、徐澂、陈乃乾、干人俊、董朴垞、郑振模、马晓坤所撰九种。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对“周谱”、“徐谱”、“董谱”作对比研究、校读勘误,以厘清三谱的撰写脉络和特点及各本优劣。关键词:俞樾 年谱 比较研究年谱是以时间为顺序编排谱主一生活动与经历的一种特殊史书,具有个人史和编年史的性质,也是一种特殊的人物传记[1]。年谱在反映谱主一生兴衰的同时,也有助于后世学人从中一窥时代形势与背景。年谱这一形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盖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8期2023-08-25

  • 俞樾与吴昌硕的师生情谊
    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俞樾,两人不独有同乡之谊,还有师生之谊。1872年,28岁的吴昌硕负笈杭州,入诂经精舍,拜俞樾为师,习小学及辞章。俞樾是当时的大儒,在述及学习汉字之津梁时坚持“欲通经训必先明小学,而欲明小学则岂独商周之钟鼎、秦汉之碑碣,足资考证而已,虽砖文亦皆有可取焉”。这为吴昌硕日后成为一代宗师积淀了深厚的诗文与金石学术的根底,造就了吴昌硕对石鼓文等多种篆书类型的涉猎。吴昌硕是安吉人,俞樾是德清人,同属湖州。吴昌硕成家后,志于立业,只身离开家乡到杭州、嘉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3年3期2023-04-05

  • 俞樾与吴昌硕的师生情谊
    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俞樾,两人不独有同乡之谊,还有师生之谊。1872年,28岁的吴昌硕负笈杭州,入诂经精舍,拜俞樾为师,习小学及辞章。俞樾是当时的大儒,在述及学习汉字之津梁时坚持“欲通经训必先明小学,而欲明小学则岂独商周之钟鼎、秦汉之碑碣,足资考证而已,虽砖文亦皆有可取焉”。这为吴昌硕日后成为一代宗师积淀了深厚的诗文与金石学术的根底,造就了吴昌硕对石鼓文等多种篆书类型的涉猎。吴昌硕是安吉人,俞樾是德清人,同属湖州。吴昌硕成家后,志于立业,只身离开家乡到杭州、嘉

    老年教育 2023年3期2023-04-05

  • 俞樾晚年诗作与过渡时代的文学感知
    徐雁平引 言俞樾(1821—1907)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共识;在学术著述之外,他的诗文创作数量也相当可观,据张燕婴编辑校点的《俞樾诗文集》(7册)统计,俞樾现存的诗有3 574首,文有1 577篇。①张燕婴编辑校点《俞樾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内有张燕婴辑佚的俞樾诗308首,文257篇。7册诗文统计数据由张燕婴和博士生杨珂提供,特此说明。这种由文学创作和学术著作组成的“大体量著述”现象,由俞樾而下延伸到章太炎、鲁迅,组成一个耀眼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11期2023-01-21

  • 晚清碑学氛围下俞樾金石交游与碑刻鉴藏活动考察
    ⊙ 马其伟一、俞樾与晚清碑学思潮华人德先生对“碑学”一词有详细的解释:“碑学包括两个方面:一为著录、考订、研究碑刻的源流、时代、形制、体例、文字内容及拓本之先后真伪等,为偏重于文物、考证方面的学问,它是金石学中的一部分;一为崇尚碑刻的书派,这是书法艺术中的流派。”[2]自阮元提出《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碑学正式诞生以来,晚清俞樾也受阮元碑学理论的影响,一方面进行以经证金的碑学实践,这从其大量的书法作品上可以得到印证;一方面梯梁后学将乾嘉学派金石考据之

    大学书法 2022年6期2023-01-04

  • 近千万字《俞樾全集》全新系统呈现
    书传意更长——《俞樾全集》出版座谈会”8月4日在线上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忠,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复旦大学文科资深特聘教授陈尚君,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敦和讲席教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虞万里,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程章灿,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俞樾全集》主编、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汪少华,《俞樾全集》主编、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华宝,及凤凰出版社社长、编审倪培翔等与会,围绕俞樾及其著作的学术意义和出版价值等作了交流研讨

    藏书报 2022年32期2022-11-29

  • 中日汉诗观视野下的俞樾诗学理念及其学养渊源
    董韦彤提要:俞樾在《东瀛诗选》中将日本江户诗风的演进概括为“二变三期说”,表现出明显的中日诗歌比较倾向,准确地抓住了二者的源流关系。清代学术从最初的汉宋相争逐渐走向合流,受到学术环境和师承的影响,俞樾养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学术观,成为其宽和允正的汉诗观形成之基础。俞樾以学人为诗,却和晚清宋派诗人所标榜的学人之诗异趣,但与一般文人相较,他的诗学理念又体现出独具学者风格的特点。俞樾学养根基与诗学观的融通互动,构成了其中日汉诗观的内在理路。晚清浙江文人俞樾

    浙江学刊 2022年1期2022-11-17

  • 信札里的俞曲园先生
    。晚清著名朴学家俞樾,是此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其生平不喜交游,平日里常常杜门不出,谢绝应酬,但其个人形象却从未在晚清士人圈中缺席。借由日常信札中的文辞、书法甚至亲自设计的信纸图案,一位名为“曲园先生”的儒者形象逐渐被构建起来。对于不善交际的学者而言,通过书信与人“见面”,不失为一种礼貌而高效的替代方式。信札,也由是成为晚清士人塑造个人形象的重要载体。一、 曲园先生的隶书:由信札锻造的书法风格上海图书馆所藏的一封手札显示出俞樾对于信札书体的特殊偏好。此封信札

    读书 2022年8期2022-05-30

  • 俞樾晚年文学创作活动与学术观照
    型的时代背景下,俞樾以突出的文学观念和务实的治学实践声誉海外。他躬身于学术活动,著述繁富,尤其告别官宦仕途,安居苏杭期间的文艺创作活动与文学艺术主张皆具研究价值。二、隐逸情怀的外化建构同治七年(1868),俞樾主讲西湖诂经精舍,“讲舍数楹高据圣湖,紧傍孤山”[1]391,于是泛舟湖上,“兴之所至,纵其所如”[1]403。摆脱官羁后高唱“老夫无别好,所好只山林”[1]210,标榜“但存山林意,便存猿鹤心”[1]391。同治十三年(1874),俞樾在苏州鸠工经

    文化学刊 2022年10期2022-03-23

  • 俞樾为何如此青睐《三侠五义》
    ,晚清著名经学家俞樾对其进行改编修订,并更其名为《七侠五义》。在出版商的炒作下,《七侠五义》盛行于大江南北,俞樾亦因此以小说家名于世。晚清“新小说”兴起,为启蒙与抬高通俗文学地位,新小说家又大肆宣扬俞樾小说家的身份,并基于自身需要重新解读《七侠五义》。《七侠五义》由娱乐向政治属性的逐渐转移,是清代中后期小说发展与转型的生动写照。关键词:《三侠五义》;《七侠五义》;俞樾作者简介:石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北京  10073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

    求是学刊 2021年5期2021-12-04

  • 俞樾女性传记“礼”之辨及其女性观的通变
    。本文重点考察的俞樾,无论是在女性传记文创作的数量上,还是在讨论上述问题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他创作了女性传记文110篇,其中包括“传”54篇、“寿序”31篇、“墓志铭”16篇、“墓表”5篇、“圹铭”1篇、“墓碑铭”1篇、“墓碣铭”1篇、“诔”1篇。他在这些文章中塑造了符合传统妇德的妇女形象,同时也对节烈贞孝现象、妇职范围以及女性传记创作等问题表达了与主流不同的观念。在讨论这些问题时,俞樾特别强调“例以义起,文随事变”[6]的观念,并将其运用到女性传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11-30

  • 俞樾书法美学探究
    陈秀彬摘 要:俞樾是晚清时期的经学大家,也是当时篆隶书体的代表人物。俞樾的书法美学以崇古尚朴为基本取向。这种独特的书法美学思想,一方面与当时碑学复兴运动有关,一方面也与俞樾服膺阮元与曾国藩的书学思想,以及对自身儒家士大夫身份的坚守密切相关。通过对俞樾书法美学思想的探究,可以窥见晚清文人书法美学的形成机制。关键词:俞樾;崇古尚朴;碑学;篆隶一、俞樾其人俞樾(1821-1907年),生于道光元年,卒于光绪三十二年,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省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6期2021-09-06

  • 俞樾首创的私房菜
    孤山寺)与俞楼(俞樾寓所)之间,20世纪50年代后期,楼外楼迁至东面的湖畔老店太和园的旧址。西湖醋鱼最早在此店应市。说起西湖醋鱼这道名菜的来历,比较可靠的说法是,此菜为俞楼主人、清末儒学大师俞樾根据前人所积累的经验首创。比俞樾早些时候的清代文人梁绍壬,在他所著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一书中曾说:“西湖醋鱼,相传是宋五嫂遗制,近则工料简涩,直不见佳处。”到清末民初,西湖涌金门一带有一家名叫“五柳居”的菜馆,在烧西湖醋鱼时,于配料上下功夫,加入了火腿丝等辅料,易名

    杭州 2021年5期2021-05-23

  • 晚清朴学大师俞樾与好太王碑 ——从俞樾隶书书法与好太王碑关系谈起
    睐。晚清朴学大师俞樾不仅在文学、经学、古文字学等领域具有卓异的成就,同时在近代书法史上亦是名家,尤其是他独特的隶书书法别具一格,与高句丽好太王碑碑文书法具有相似之处。因此,以往人们在谈到好太王碑碑文书法对近代以来历史人物的书法具有较大影响时,往往会举其为例。那么俞樾隶书书法是否取法于好太王碑?围绕好太王碑,其是否有研究著述,成果如何?其得见好太王碑拓本又是在何时,来源于何处?笔者不揣鄙陋,略作探讨,还望有识者批评指正。一、俞樾隶书书法与好太王碑之间的关系最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4-01

  • 注釋學視野下的《太上感應篇》研究* ——以惠棟、俞樾對《太上感應篇》的注釋爲例
    上感應篇;惠棟;俞樾;注釋學;比較研究《太上感應篇》,宣揚天人感應,勸善懲惡,是中国第一部勸善書。經文簡短,僅1277字,約撰成於北宋仁宗朝前。(1)李冀(2017)最新研究指出,《感應篇》編纂者應是收集、整理《萬壽道藏》的道士或官員,該篇成於政和六年(1116)十月至政和八年(1118)十月之間(李冀:《〈太上感應篇〉文本來源及其成書時間考析》,《宗教學研究》,2017年第1期,第111頁)。《太上感應篇》書名下題“李昌齡傳,鄭清之贊”,“傳”是對經書的

    古籍研究 2020年1期2020-12-11

  • 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俞樾笔记创作研究
    改变等多种变化。俞樾是晚清经学大家,在晚清世变当中,俞樾潜心著述,久为人师,为时局变换中的文化传承贡献巨大。然而,生逢晚清,俞樾不可能不受时代风气影响,他在经学研究之余,致力于笔记创作,成为晚清士大夫笔记的重要代表作家。俞樾的“学术与教育思想影响了同治、光绪年间的许多学者。他既是晚清汉学的最后绝响,又是清末民初学术重新勃起的前奏”[1]。俞樾的笔记创作兼有袁枚才子型风格与乾嘉以来学者型笔记的特色,可以说是清代笔记创作的集大成者。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下,他对笔记

    现代交际 2020年22期2020-12-01

  • 没有好态度,出不了好考题
    漏。话说这一年,俞樾(1821—1907,清代文学家、经学家、书法家,现代学者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皆出自其门下)担任河南学政,负责童生考试的出题工作。俞樾自视才高,不太看得起童生考试,认为在出题上不用太费心机,采取“截搭题”的办法应付一下即可。于是,他拿起《孟子》,随手翻到一页,从密密麻麻的文字中,任意截取了五个字“王速出令反”抄录下来,接着又从《论语》中随便截取六个字“君夫人阳货欲”,也抄录下来,交给手下人,印制成考试正题和备用题。拿到试题,考

    文史博览 2020年7期2020-12-01

  • 古籍再點校應遵循的標準續論
    以不誤爲誤。針對俞樾《茶香室叢鈔》中華書局點校本,本文從甄別採納校勘成果、糾正底本錯訛、補出底本缺漏、訂正排印錯訛及點校者妄改、完善點校本引號、改正斷句錯誤等六方面做具體闡述,以供古籍整理者、讀者檢驗。关键词:古籍點校;俞樾;茶香室叢鈔中图分类号:H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5-0070-08點校,是當代通常採用的古籍整理形式,也是古籍整理諸種形式中最基本最切合實用的一種整理形式。“點”

    三峡论坛 2020年5期2020-10-15

  • 没有好态度,出不了好考题
    漏。话说这一年,俞樾(1821-1907,清代文学家、经学家、书法家,现代学者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皆出自其门下)担任河南学政,负责童生考试的出题工作。俞樾自视才高,不太看得起童生考试,认为在出题上不用太费心机,采取“截搭题”的办法应付一下即可。于是,他拿起《孟子》,随手翻到一页,从密密麻麻的文字中,任意截取了五个字“王速出令反”抄录下来,接着又从《论语》中随便截取六个字“君夫人阳货欲”,也抄录下来,交给手下人,印制成考试正题和备用题。拿到试题,考

    文史博览·文史 2020年7期2020-08-07

  • 浅谈俞樾“温柔敦厚”词作的艺术成就
    104]晚清巨儒俞樾(1821—1906)“精研朴学,旁及艺文”,经学研究成果丰硕,有《春在堂全书》五百余卷。坚持“忧时感事”的论诗主张,坚守现实主义精神和儒家诗教传统。其诗歌语言晓畅,直抒胸臆,真挚感人又观照历史、关注民生,《春在堂诗集》存录一千六百余首,堪称晚清江南诗坛之巨擘。尽管俞樾始终致力于学术研究,诗文创作高产,但其“词之道尊”的词论和词作不乏特色,有《春在堂词录》三卷存世。尽管有学者认为俞樾词作的艺术性不高,但纵观其经世治学又写诗填词的一生,其

    名作欣赏 2020年32期2020-07-13

  • 取之有道 :俞樾书信中的请托
    陆建德清末大学者俞樾(1821-1907)俞樾书信集,汪少华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俞樾书信集中很多内容与请托有关,或谋求职位,或寻求资助,还有诸多细节是今人想不到的,如向地方官商借公家轮船、小炮艇乃至士兵等,今日读来,不难窥见传统官场和社会的特色。近日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俞樾书信集》(汪少华整理),很多短札属于便笺一类,未见于光绪二十八年《春在堂全书》中的《春在堂尺牍》和《袖中书》。集中颇多作者请托和理财方面的内容,笔者略作摘录,连

    南方周末 2020-05-282020-05-28

  • 浅谈晚清巨儒俞樾的诗歌创作
    摘 要:晚清巨儒俞樾经学成就显著又诗文创作才华横溢,一生著诗填词颇丰,其诗词创作“温和典雅,近白居易”,语言晓畅,直抒胸臆,真挚感人又观照历史,关注民生,是晚清江南诗坛之巨擘。关键词:俞樾 春在堂诗编晚清巨儒俞樾(1821—1906),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著名经学家、文学家。“早入翰林,殚心著述,启迪后进,人望允孚”a。其经学成就斐然,著有《春在堂全书》五百余卷。《清史稿》赞誉其“生平专意著述,先后著书,卷帙繁复,而《群经平议》 《诸子平议》 《古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4期2020-03-01

  • 浅谈俞樾“温柔敦厚”词作的艺术成就
    要: 晚清巨儒俞樾一生致力于经学研究,诗文创作丰富,但其词作创作时间短,数量不多,有《春在堂词录》三卷存世。尽管后学者多有批评之辞,但俞樾遵循“词之道尊”的词论,其词作坦露真性情,毫無矫饰之感,也别有情趣。关键词:俞樾 春在堂词录 “温柔敦厚” 词风晚清巨儒俞樾(1821—1906)“精研朴学,旁及艺文”a,经学研究成果丰硕,有《春在堂全书》五百余卷。坚持“忧时感事”的论诗主张,坚守现实主义精神和儒家诗教传统。其诗歌语言晓畅,直抒胸臆,真挚感人又观照历史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1期2020-02-04

  • 春江有月明
    得过于土气,偏偏俞樾喜欢连名带姓地叫她,“沈、春、江”,一字一顿,像嘴里含了颗糖舍不得咽,总要在唇齿间翻来覆去地细细碾过一遍又一遍。沈春江听了,只好把脸一沉:“叫沈老师。”俞樾眯着眼点头,把手边的谱子翻过一页,第二天仍旧这么叫。时日久了,沈春江也懒怠再纠正,只在俞樾吐出第一个字时便走到他身边,冷声冷气:“什么事?”俞樾把被琴弦硌出红痕的手指摊开来给她看,单眼皮耷下来:“沈春江,是不是我的指法不对?”可怜兮兮,像只巴儿狗。沈春江毕业以后开了家琴行,卖琴也卖课

    南风 2020年31期2020-01-02

  • 俞樾与孙锵鸣交游考
    常密切。孙衣言与俞樾系道光三十年(1850)同科进士,孙衣言与孙锵鸣又为同胞兄弟,按理,俞樾与孙锵鸣应当多有交集。然而,考察俞、孙两人的生平事迹,无论在翰林院任职,还是在各大书院讲学期间,皆未发现他们之间交往的记载。笔者遍查文史资料,终于在俞樾《闽行日记》及闽行杂诗中,发现他们曾有过两次晤谈。二人的因缘,当是因兄及弟,通过孙衣言建立起来。而自从孙锵鸣女婿宋恕师从俞樾后,孙、俞两人的关系也愈发密切。一、同是天涯“沦落人”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

    浙江档案 2019年12期2019-12-17

  • 俞樾篆书《泽以山因六言联轴》赏析
    行斋俞樾此集李斯《峄山刻石》“泽以长流称远,山因直上成高”篆书六言联轴,纸本,尺寸166cm×34cm×2,约10.2平尺;上款人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诗人、灯谜大师黄开泰,与大家共享!作者介绍:俞樾(1821—1907),浙江德清人。字荫甫,号曲园,晚号曲园老人、曲园叟等。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一代经学宗师。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任阅卷官,河南学政,奉直大夫,资政大夫等。受咸丰皇帝赏识。与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9年4期2019-12-12

  • 读《古书疑义举例》有感
    摘 要: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总结了传统训诂学,又开了近、现代训诂学的先声。重点讨论了该书在传统的训诂学、语法学和修辞学上的贡献。 关键词: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 训诂学 贡献《举例》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總结了传统的训诂学,又开了近现代训诂学的先声。 一、《古书疑义举例》在训诂学上的贡献 1、提供了一把阅读古书,整理古籍的钥匙 先秦、两汉典籍流传至今,人们读起来困难很多。主要原因,一是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8期2019-09-10

  •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成书原因研究
    张思桐摘要:俞樾是中国著名经学大家,他夫人过世后,精神颓废。但著书《右台仙馆笔记》在清文言小说中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俞樾著成该书的原因学界众说纷纭,所以本文将全面阐述该书形成的原因。第一章考察俞樾的文学功底以及题材来源,这是写成该书必备的文学底蕴和材料来源。第二章考察俞樾与姚夫人。姚夫人的离世是俞樾著书的直接原因,他希望记述旧闻,已销暇日,并且体会“听人说鬼便欣然”中“欣然”的含义。第三章考察俞樾的情感与情怀。通过这本书的成书与作者晚年提出“废医论”中情感间

    雨露风 2019年1期2019-09-10

  • 俞樾的纸短情长
    事,又怎么能不提俞樾。在褚铭编著的《鹤园札记》俞樾卷中,收录的信札皆为曲园老人俞樾致洪尔振父子所写,共有77通,156页,还有信封三张,其中大部分是写给洪尔振。洪尔振的妻子正是俞樾的从孙女俞氏,因此俞樾在信中总是称洪尔振为“鹭汀从孙倩”,但二人的情意,已不止限于是简单的祖孙关系。从洪尔振鹤园的命名,到俞樾书信里的纸短情长,都能看出这位老者与洪家父子之间的深深情谊。鹤园里的“曲园”印记由东向西,走进古城里的巷子马医科,会看到一片粉墙黛瓦的中式建筑。那是晚清著

    现代苏州 2019年11期2019-06-24

  • 鹤园洪家的往事
    吴昌硕、郑孝胥和俞樾,信札所涵盖的时间大约为1894年至1916年。为了解江南文人在生活习惯、日常交往、情绪变化、以及艺术探索和成长等各方面的细节,提供了第一手的证据。壹吴昌硕(1844—1927)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集大成的人物,是诗、书、画、印皆精的一代巨匠。郑孝胥(1860—1938)则是闽派诗的首领、“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这些遗物中有他们二人的信札共三十四通,五十七页,另外还有信封三枚,印章一方。此三十四通书札中,有二十六通为吴昌硕致洪氏一家,其

    现代苏州 2019年11期2019-06-24

  • 留园花落春仍在
    人不是别人,正是俞樾。曾、俞自此定交,日后曾国藩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俞樾侄子俞明震,两个显赫的世家大族开始了联姻,名家、高官辈出,家运隆盛,逾百年而不衰。在皇帝荣宠下,咸丰四年(1854),俞樾放任河南省学政。面对清王朝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久思效北海一鹗之举”,却“因循未发,坐损年华”。为政不比为学,然此君是读书人,耿直不阿而不谙官场,自不免被同僚挤轧。咸丰七年秋,俞樾出棚试士,遭到御史曹登庸的弹劾。他出了三题,第一题据说被指责为过于戏侮,第二、三题的含义

    书屋 2019年4期2019-04-24

  • 俞樾未刊信札两通》订误
    8年第1期侯倩《俞樾未刊信札两通》介绍了俞樾两通未刊信札,饶有意思。然而释读有误,必须订正。俞樾致盛宣怀一函,经核对,“学业不粗,堪造就”原作“学业亦粗堪造就”,谦逊而有分寸,“亦”误读为“不”则涉嫌自夸;“止写信与小孙商议”之“止”原作“已”,表示完成,而释读为“止”,表示限止,则俞樾何以知之?其实俞箴墀还给俞樾写过信;“承公哀怜,设法使之回南”之“承”原作“求”,是请求盛怀宣“设法使之回南”,释读为“承”,则表示承受到,“设法使之回南”已经完成。而把落

    书屋 2019年1期2019-01-25

  • 俞樾注释学方法初探
    要:晚清经学家俞樾继承了乾嘉学术运动之余风,遍注“群经”、“诸子”,于典籍的注释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其“通经致用”的注释宗旨,“发挥经义,自抒心得”的注释原则以及“正句读, 审字义, 通古文假借”的注释方法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注释学史。本文拟以《群经平议》为范本,通过分析实例来探讨俞樾的注释学特点。关键词:俞樾 通经致用 通假借 注释学清代经学之盛仅次于汉代,与之相应的注释学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儒家经典流传至清代已历经千年,正如清代学者戴震说:“昔之妇孺闻而

    西部论丛 2019年2期2019-01-17

  • 俞樾
    名家俞樾(1821年—1907年),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他擅书法,以隶书名于世,是清代碑学兴盛之际“抑帖扬碑”的代表人物之一。以隶笔作楷书,独树一帜俞樾“自幼不习小楷”,“工篆隶”是俞樾书法的主要风貌。他的书法在清代复古派“抑帖扬碑”大潮中可谓独树一帜,目前存世的俞樾书法多是以篆、隶法作隶书,以隶笔作楷书。清代考据学派的莫友芝、江声等一批书法家均写有前一种字,而以隶书的笔法写楷书却是俞樾的典型特色。他书写的楷书,既有隶书的古朴,还有楷书的端庄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8年8期2018-10-30

  • 简评《古书疑义举例》
    疑义举例》七卷是俞樾以举例的方法,揭示古文大义、分析修辞、发疑正误的集大成式归纳古书文法的训诂学著作,在汉语语言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现代语言学的眼光看,《古书疑义举例》一书虽然不尽完美,但是该书归纳出的理论及运用的方法、材料都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在当代仍然值得学习、借鉴。关键词: 《古书疑义举例》 俞樾 价值 不足《古书疑义举例》是清代俞樾所撰,共七卷。俞樾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是清末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章太炎、吴昌硕

    文教资料 2018年25期2018-10-23

  • 书籍环流与晚清士人学术权威的建构
    李越摘 要 俞樾是晚清一代大儒,在著书过程中他有意识地传播自己的著作,并建立起广泛的书籍环流网络,同时在书籍环流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的书籍往来活动逐渐获得当世之名,而对身后之名的忧虑又促使他将已经建立的书籍网络向不同维度延伸。关键词 俞樾 书籍环流网络 学术权威分类号 G252.1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6.0160 引言学者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 曾提出书籍“交流循环”的模式,主张通过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6期2018-09-21

  • 俞樾未刊信札两通
    侯靖俞樾的著述,在其生前身后曾数次结集增订,皆名《春在堂全书》,其中以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订刊本较为精审,而光绪末刻本则最为完备。目前较易见到的版本是台北环球书局及凤凰出版社的影印本,分别据光绪二十五年及光绪末刻本影印。然而,自民国迄今,又陆续有曲园手稿等新资料被发现,其中为《春在堂全书》所未收者甚多。例如早稻田大学藏有岛田翰所寄赠之《春在堂尺牍》第七卷,王宝平、赵厚均先后对其加以研究,辑录俞樾佚函三十五通。此外,近年各拍卖会亦陆续有俞樾未刊手稿面世

    书屋 2018年1期2018-02-06

  • 俞樾“废医论”新解 ——从《春在堂杂文》一篇佚文谈起
    引言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曾写《废医论》一文,全文共分本义篇、原医篇、医巫篇、脉虚篇、药虚篇、证古篇、去疾篇7个篇章。这篇文章的出现,使得俞樾成为近代中国废除中医第一人。关于俞樾提出“废医论”的原因,学界已有研究。代表如刘泽生认为受李鸿章洋务派等人的影响以及日本学者的影响、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等是俞樾提出废医的主要原因[1]。郝先中则认为俞樾是因为对中医的一知半解和家人悲惨的遭遇才提出废医[2]。前辈学者的观点不无道理,但有些并不是直接的、根本的原因。关于刘泽生的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年8期2018-01-28

  • 俞樾不忘师恩
    口县广播电视台)俞樾是晚清大学者(1821一1907年)。他是楹联高手,又活得长,因此经历了师友们一个个先行离去的痛苦,所撰的挽联也不少,而且多是精品。俞樾和李鸿章一样,是曾国藩的门生。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殁于两江总督的任上,清廷赐予他的谥号为“文正”。曾公生前也是楹联高手,此时轮到诸位亲友、门生给他送挽联了。俞樾挽恩师联是:是名宰相,是真将军,当代郭汾阳,到此顿惊梁木坏;为天下悲,为后学惜,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上联对老师的功勋作崇高评价,将其比作郭

    对联 2017年9期2017-11-14

  • 为恩师写挽联
    ,死者墓木成拱。俞樾是晚清大学者,亦是楹联高手。他所撰的挽联数量多,且多是精品。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殁于两江总督的任上,清廷赐予他的谥号为“文正”。曾国藩生前也是挽联高手,此时轮到诸位亲友、门生送挽联了。俞樾挽恩师联是:“是名宰相,是真将军,当代郭汾阳,到此顿惊梁木坏;为天下悲,为后学惜,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上联很好懂,对老师的功勋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将其比作郭子仪,能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下联便道出了老师对他的知遇之恩。道光三十年,29岁的俞樾会试及

    爱你 2017年5期2017-11-14

  • 为恩师写挽联
    ,死者墓木成拱。俞樾是晚清大学者,亦是楹联高手。他所撰的挽联数量多,且多是精品。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殁于两江总督的任上,清廷赐予他的谥号为“文正”。曾国藩生前也是挽联高手,此时轮到诸位亲友、门生送挽联了。俞樾挽恩师聯是:“是名宰相,是真将军,当代郭汾阳,到此顿惊梁木坏;为天下悲,为后学惜,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上联很好懂,对老师的功勋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将其比作郭子仪,能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下联便道出了老师对他的知遇之恩。道光三十年,29歲的俞樾会试及

    爱你·健康读本 2017年2期2017-09-18

  • 西泠拍卖
    ,其中《吴昌硕、俞樾致洪尔振父子信札专场》将特别呈献数量最为巨大的俞樾家书150页,及吴昌硕信札诗稿39页,内容涉及家庭琐事、亲人病况、诗词唱和、日常问候、科举考试、为人处事等,时间跨度之久,实属罕见,以此纪念俞曲园逝世110周年及吴昌硕逝世90周年。而今年的西泠印社2017春拍将于7月13-14日预展、7月15-18日拍卖,拍品优中选优,突出江南文人特色。2017西泠(绍兴)春拍 俞樾 为徐琪作《销寒吟》册页2017西泠(绍兴)春拍 俞樾 为徐琪作《销寒

    收藏·拍卖 2017年5期2017-05-19

  • 俞樾函札收件人订补
    历史文献整理研究俞樾函札收件人订补颜春峰(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杭州 311121)俞樾函札收件人的确认是重点,也是难点,张冠李戴或不知不详则严重妨碍了对函札史料的认知。俞樾函札整理中有5位误释者应予订正:“李古渔”不是湖南新化人李洵,也不是广西永福人李洵,而是江苏上元人李滨;“铁花”不是胡适父亲胡传,而是官至金华知府的冯誉骢;“纯伯”不是姚文倬,而是陆心源之子陆树藩;“米生(米孙)”不是蔡汇沧的小名,而是童宝善的号;“江小云”不是子虚乌有的江人骥,而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4-04

  • 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春在堂全书》稿本述略
    本国会图书馆藏有俞樾《春在堂全书》的部分稿本,是经由近代日本汉学家岛田翰流入日本的,其上批改累累。将之与俞樾著述的通行本相比较,可见出稿本的修改过程,以及俞樾为诗为文的严谨态度,亦可体会到一代大儒的精密文思。而若将之与俞樾其它已知稿本相比较、对读,不少异同亦值得细思、推究,可发掘出更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既显示了稿本的独特价值,也为进一步拓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用的资料。俞樾春在堂全书稿本岛田翰内容贴在原文之上。我们以稿本《春在堂诗编九》为例,可知作者的批改主要

    长江学术 2016年2期2016-10-17

  • 夸死人是需要大学问的
    ,死者墓木成拱。俞樾是晚清大学者,生于1821年,卒于1907年,活了86岁。他是楹联高手,又活得长,因此他所撰的挽联数量大,且多是精品。俞樾和李鸿章一样,是曾国藩的门生,曾国藩、曾纪泽、曾国荃去世后,俞樾都送过挽联。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殁于两江总督任上,清廷赐予的谥号为“文正”。曾生前也是挽联高手,此时轮到诸位亲友、门生送挽联了。俞樾挽恩师联是:“是名宰相,是真将军,当代郭汾阳,到此顿惊梁木坏;为天下悲,为后学惜,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上联很好懂,

    视野 2016年14期2016-09-28

  •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俞樾书札考述
    州文化博物馆馆藏俞樾书札考述文/姚国文陈琪图1 俞樾致汪宗沂先生书札之一(1) 30cm×24.5cm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图2 俞樾致汪宗沂先生书札之一(2) 30cm×24.5cm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俞樾(1821—1907), 浙江德清人。字荫圃,号曲园,晚号曲园居士、曲园老人,又署曲园叟、曲园波(有印章)、茶香室说经老人,室名右台仙馆,自号右台仙馆主人,又在达斋、乐知堂、好学为福斋、春在堂、俞楼、鹤园,别称德清太史,自称海内翰林第二。道光三十

    书画世界 2016年4期2016-09-28

  • 夸死人是需要大学问的
    ,死者墓木成拱。俞樾是晚清大学者,生于1821年,卒于1907年,活了86岁。他是楹联高手,又活得长,因此他所撰的挽联数量大,且多是精品。俞樾和李鸿章一样,是曾国藩的门生,曾国藩、曾纪泽、曾国荃去世后,俞樾都送过挽联。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殁于两江总督的任上,清廷赐予的谥号为“文正”。曾生前也是挽联高手,此时轮到诸位亲友、门生送挽联了。俞樾挽恩师联是:“是名宰相,是真将军,当代郭汾阳,到此顿惊梁木坏;为天下悲,为后学惜,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上联很好懂

    北方人 2016年14期2016-08-08

  • 夸死人是需要大学问的
    ,死者墓木成拱。俞樾是晚清大学者,生于1821年,卒于1907年,活了86岁。他是楹联高手,又活得长,因此他所撰的挽联数量大,且多是精品。俞樾和李鸿章一样,是曾国藩的门生,曾国藩、曾纪泽、曾国荃去世后,俞樾都送过挽联。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殁于两江总督的任上,清廷赐予的谥号为“文正”。曾生前也是挽联高手,此时轮到诸位亲友、门生送挽联了。俞樾挽恩师联是:“是名宰相,是真将军,当代郭汾阳,到此顿惊梁木坏;为天下悲,为后学惜,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上联很好懂

    南都周刊 2016年8期2016-04-18

  • 試論俞樾《〈管子〉平議》*
    耿振東試論俞樾《〈管子〉平議》*耿振東《諸子平議》是俞樾於戰亂流離之際完成的一部校詁傑作,其中的《〈管子〉平議》在清人《管子》校詁研究中具有承前啓後的學術地位。就文本校勘而論,《〈管子〉平議》體現出六個鮮明特色: 批判性地對待大型徵引類書籍、選擇性地引用他證、多用文本内證、寓文義疏通於校勘之中、凡校勘必有斷語、不避師諱。就文本訓詁而論,他在繼承王念孫聲訓的基礎上,時有對《管子》思想義理的闡發,這在之前的《管子》訓詁中是没有的現象。與王氏一字之證博及萬卷相比

    诸子学刊 2016年2期2016-02-02

  • 俞樾治《诗》的特点
    030006)论俞樾治《诗》的特点蔺文龙(山西大学文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俞樾治《诗经》,尤重汉儒训诂考据之法,他认为要通训诂须通晓音韵、文字之学和语法规律,从校勘入手,总结古书注释通例,最后才能达到真正了解古训目的。俞樾推本训故,吸收前人研究的各种成果,对《诗经》进行全方面考证,使许多疑难问题涣然冰释,总结了《诗经》研究的基本方法,将其纳入科学的研究轨道,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俞樾 因声求义 乾嘉汉学 文例俞樾(1821-1907),字荫圃,号曲

    社科纵横 2015年11期2015-04-08

  • 文献学视域下的《春在堂随笔》考略*
    要]清代朴学大师俞樾,生平治学重在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父子,大要在正句读、审字义、通古义假借,且能诗词,重视小说戏曲。其著述总编为《春在堂全书》,共约500卷。《春在堂随笔》是作者根据平日所作笔记整理而成,共10卷,大体按年代排序。结合晚清文化和学术之思潮,首分10类,条分缕析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揭橥了其在晚清杂著类笔记中的特殊地位。[关键词]俞樾《春在堂随笔》文献学[分类号]G256*本文系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维视域

    图书馆学刊 2015年3期2015-02-12

  • 俞樾与浙江官书局
    薛时雨、孙衣言、俞樾等先后被聘主持其事,尤以俞樾历时最长、收效最显、贡献最大。在执掌官书局前,俞樾的身份是诂经精舍山长,时已有“一代宗师”之名,于经、史、小学无不精,又著述宏富。加之他极善读书、藏书、著书、教书,今延他涉刻书事,自是当仁不让。他在任书局总办期间,为中国刻书史开前所未有之事,典例有二:第一,在本局精刻子书二十二种(即《二十二子》)。以明世德堂刻本为底本,从光绪元年(1875)始刊,至光绪三年(1877)刊成,用梨板三千三百六十片、六千三百二十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5年1期2015-02-12

  • 俞樾题联轶事
    ●李远荣俞樾,字阴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现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就是他的曾孙。俞樾能诗善文,尤善对联,联作颇多而高雅,功力超凡,堪称楹联大师。一年冬季,正值雪霁天晴,冬日暖暖,俞樾乘撰述之暇,外出观雪。看着杭州望雪小筑,联兴骤至,随口吟出:微灯无翠袖;小雪似梨花。上联用苏轼《聚星堂雪》诗句:“恨无翠袖点横斜,只有微灯照明灭。”作者进行溶缩翻新,别具韵味。下联又巧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工稳雅丽地描绘出雪映杭州的千

    对联 2014年15期2014-07-11

  • 俞樾废中医之谜
    章原俞樾(一八二一——一九零六),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县人。晚清著名朴学大师,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曾主讲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等,海内外求学者甚众,被尊为“东亚唯一的宗师”。一生笔耕不倦,著有五百卷巨著《春在堂全书》。这样一位严谨治学、造诣颇深的著名学者,却提出了偏激的“废医论”,成为近代史上反对中医“第一人”,于情于理都令人难以索解。对于其提出“废医”的原因,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赵

    读书 2014年2期2014-01-09

  •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的近代意识
    321004)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先生,也称旧史氏、曲园叟、曲园老人、曲园居士等,浙江德清人,是晚清嘉道年间著名的文学大师。他一生专于治学著述,《清史稿》称其“生平专意著述,先后著书,卷帙繁富”,[1]有作品集《春在堂全书》,多达五百卷之巨。俞樾在考据学方面成就最为突出,被张之洞誉为“守朴学于经籍将息之秋”,“列儒林真无愧色”。[2]虽然俞樾本人并不看重他的小说,但其成就却非常突出。正如陈节先生所说:“清末的文言小说作家中,俞樾的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01-29

  • 晚清耆儒俞樾在明治日本①
    018)晚清耆儒俞樾在明治日本①王宝平(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杭州310018)浙江德清人俞樾为清末中国著名的经学家、古文字学家,学界已对他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通过挖掘俞樾健在时日本对他的有关记载,来分析俞樾在当时的学术地位和历史意义,从而弥补前人研究之不足。俞樾;清末;中日交流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30岁(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咸丰五年(1855)为河南学政,未几罢官。此后寓居苏州,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年6期2010-02-09

  • “凭采笔,绾春住”
    凭采笔,绾春住。俞樾(1821一1907),字荫甫,号曲园,清季汉学名家,以进士官编修,提督河南学政,以“试题割裂”罪名被参劾罢归,后讲学于杭州诂经精舍等,为一时朴学之宗。俞樾著述甚丰,有《春在堂全书》五百馀卷传世,他自谦“自来经生多不工词翰”,然诗词亦工。作品“温和典雅,近白居易”(《清史稿》卷四八二)。俞绣孙,字彩裳,俞樾次女,钱塘知府许佑身室。颇有才情,身后俞樾辑其所余遗作为《慧福楼幸草》,附入《春在堂全书》。从作者小序中可见,这首《金缕曲》(花信匆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6期200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