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采笔,绾春住”

2009-01-18 08:34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6期
关键词:落花

王 蕾

次女绣孙,倚此咏落花,词意凄婉。有云:“叹年华、我亦愁中老。”余谓少年人不宜作此,因广其意,亦成一阕。

花信匆匆度。算春来、瞢腾一醉,绿阴如许!万紫千红飘零尽,凭仗东风送去。更不问、埋香何处?却笑痴儿真痴绝,感年华、写出伤心句:春去也,那能驻?

浮生大抵无非寓。漫流连、鸣鸠乳燕,落花飞絮。毕竟韶华何尝老,休道春归太遽。看岁岁、朱颜犹故。我亦浮生蹉跎甚,坐花阴、未觉斜阳暮。凭采笔,绾春住。

俞樾(1821一1907),字荫甫,号曲园,清季汉学名家,以进士官编修,提督河南学政,以“试题割裂”罪名被参劾罢归,后讲学于杭州诂经精舍等,为一时朴学之宗。俞樾著述甚丰,有《春在堂全书》五百馀卷传世,他自谦“自来经生多不工词翰”,然诗词亦工。

作品“温和典雅,近白居易”(《清史稿》卷四八二)。俞绣孙,字彩裳,俞樾次女,钱塘知府许佑身室。颇有才情,身后俞樾辑其所余遗作为《慧福楼幸草》,附入《春在堂全书》。从作者小序中可见,这首《金缕曲》(花信匆匆度)是一首诲女抒怀之作。

春景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之一。赋早春气象者多乐感之作,如“山红涧碧纷烂漫”(韩愈《山石》)、“黄四娘家花满蹊”(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等。暮春之咏,则以伤感为胜场,虽不乏精品,总不出惆怅芳年,愁伤心绪的陈套。尤其“落花”这一暮春的中心文学意象,由于花朵盛开时的鲜艳美丽与季末的飘转挣扎形成的强烈对比,较易唤起词人们的悲剧性审美,“伤逝”成为其典型内涵。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等,寄寓的俱为悲怀之慨,真可谓“万点落花词客泪”(黄协埙《过筠溪吊故友黄瘦竹》,见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一)。落花难咏,难在如何自出机杼,言志之诗尚有龚自珍的“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墨感玉皇恩”(《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心裁明朗,为人称道,倚声之道则素乏脱俗之作。俞绣孙所作“叹年华、我亦愁中老”,辞意清婉,但亦春恨一路。从这个意义上,俞樾的《金缕曲》(花信匆匆度)胸襟宽迈,豁达中见自信,旷逸中见真情,景意交融,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人间词话》),俞词正是具有这样一种独特的心境界,确为暮春落花词中的佳作。

词的上片主在叙事,表明对女儿落花词咏中作凄婉之语所持的批评态度。俞樾承认百花有盛有衰,终归飘零的事实。古人以“二十四番花信”计算春天,自小寒至谷雨五日一候,共二十四候,每一候都以一种应时的花为代表,花信一过,春天结束。面对芳菲落尽,词人发出“匆匆”、“瞢腾一醉”的感慨。黄遵宪“一醉瞢腾如梦里”(《即事》),此处词人用“瞢腾一醉”来形容春去不觉,“绿阴”则具有秋天到来的象征意义,所谓“绿阴秋意好”(顾奎光《自山前步入草庵》,见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卷七九)。俞词的高妙之处在于不沉溺于这种伤感,他笔锋一转,落花已随东风去,去则去矣,何处埋香并不重要,更无探究的意义。“痴”本是呆傻之意,这个词形象地描绘出俞绣孙的伤春情貌。一个“笑”字,两个“痴”字,看似平淡,实则委婉道出作为父亲,对女儿人生感伤心态的深深隐忧。俞绣孙自幼喜吟咏,深得父亲钟爱,将她的书楼命名为“慧福楼”,期以“福慧楼中人”。俞樾认为“慧则付之自天,福则修之自我”,诗词当以“和婉为字,欢愉为主,方为福慧双全人语也”(《春在堂尺牍》)。言为心声,从俞绣孙所制落花词中,俞樾敏感地察觉到,女儿词句情怀狭隘,执着于怜春自怜不可自拔,对已逝时光一味痴念伤心,反映出对生活的悲观理解,不利身心。事实证明,俞樾的不安并非杞人忧天,忧使心伤,俞绣孙于34岁的华年早逝,令俞樾悲痛欲绝,写出“去岁哭儿今哭女,那教老泪不干枯”的诗句。

词的下片,俞樾教导女儿,在永恒的面前,万物都只是暂时寄寓人间,对鸣鸠、乳燕、落花、飞絮这些春天的象征,不必着意流连。俞樾在此摆列出的这组诗词意象是一个从春来到春尽的完整过程,后两者更常在绣孙词中与愁绪相关合。如“落花流水两悠悠。莫道春愁禁不起,还是春愁”(《浪淘沙》)、“正三月、落花飞絮。岁岁魂消,绿波南浦” (《长亭怨慢》)。俞樾规劝女儿莫怨春天去得太快,作为季节中的一种,春之离去,不能停驻,是天地规律之所必然,本着这个哲理看通人世间的无常变化,才能有年复一年,春去春来的达观心态,毕竟人的青春还在。词的结笔,俞樾跳出一般诗歌咏暮春的窠臼,用一位父亲的主观体验教导女儿,虽然仕途断绝,从为官到为文,蹉跎了不少岁月,如今闲坐花荫之中,欣赏西斜的残阳,本来这样的场景最易引起人生衰老的悲哀之感,但自己并无黄昏思想,有信心通过著述把握留驻生命之春。从词句可见,俞樾对自己的学术成就,十分自信和珍惜。“采笔”,也就是五色笔。这一词语来自南朝文学家江淹的故事,相传江淹得郭璞所传五彩笔后文采横溢,妙句纷呈,被索回后遂无佳作(《南┦•江淹传》),后以“采笔”比喻文才。李商隐便有“我是梦中传采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的诗句。

“境由心造”,俞樾的这首暮春词,成功之处正在于心境的广阔。在这首词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规律的尊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人力的信心。青年俞樾便是凭借词中所体现的入世胸襟知遇于曾国藩。道光庚戌(1850)俞樾参加礼部复试,考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开”,俞樾当场所作五言律首句“花落春仍在”为曾氏激赏,力排众议,举为第一。曾国藩以“善相士”名,善于细微之处发现人才,左宗棠挽其“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薛福成说:“曾国藩知人之誉,超秩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这些赞美确实所来有自。当年曾氏认为俞樾的诗“此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春在堂随笔》)他所看重的,正是俞樾咏落花而无衰瑟意,体现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乐观襟怀和坚韧态度。俞樾终生以此事自豪,将所居命名为“春在堂”,文集命名为《春在堂全书》。这首《金缕曲》秉持了“花落春仍在”的襟抱,不借落花悲叹年华易逝,摆脱了暮春的忧伤气息,豪情自出,与俞绣孙的词句相较,人生境界高下立判。俞樾此词可贵之处还在于以人生的阅历进一步回答了“如何留得春在”的问题,俞樾自言“倘有一字流传,或亦可言春在乎”(《春在堂随笔》),他选择“立言”的道路——“凭采笔,绾春住”,以等身著述圆满完成了心愿,在学术史上永远留系住了属于他的春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おおお

杜牧之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此诗脍炙人口,不知何人改“木”字为“未”字,论者转以“未”字为胜。余谓此不知诗者也。以一句论,则“秋尽江南草未凋”似有意味。若以全首论,则改“未”字不通矣。此诗作意全在“草木凋”三字。盖“青山隐隐水迢迢”,言此地之胜也。“秋尽江南草木凋”,言虽有胜地,而惜乎其非时也。故继之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无限感慨。若改作“未凋”,则胜地自故,何处不可吹箫乎?诗意全失矣。此乃感叹之词,非赞美之语。读之令人有生不逢时之感。

俞樾《九九消夏录》卷八

猜你喜欢
落花
落花
落花
落花有感
悼玲秀
故乡的落花
落花
一树花开
雨后竹咏
又是一年落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