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炜
(德清县图书馆 ,浙江 德清 313200)
〔作者信息〕朱炜,男,地方文献室副主任。
清末伴随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与侵入,尤太平军乱后,江南典籍毁失殆尽,一批清廷要员主张振兴儒家,重扬道统,奖励著述。自曾国藩首设金陵书局专事刊刻图书,各省纷纷仿效。同治三年(1864),浙使杨昌浚、王凯泰呈请浙抚马新贻批准,在杭州万安桥小营巷报恩寺设立浙江官书局。同治六年(1867)四月二十六日,浙江官书局开局,即为学界瞩目。浙抚马新贻向同治帝奏称,本局将遴选笃实绅士分司校勘,首先恭刊“钦定”“御批”“御选”几种,昭示圭臬,其余有关学问、经济、讲诵必需者,随时访取善本陆续发刊。
而追溯浙江官书局的历史,从原报恩寺址,到光绪间迁至中正巷三忠祠,又到民国二年(1913)并入浙江省图书馆,凡四十五余载。一度以学者云集、刻书精良、刊工一百数十人,跻身于晚清规模较大的官书局之列。晚清名宿薛时雨、孙衣言、俞樾等先后被聘主持其事,尤以俞樾历时最长、收效最显、贡献最大。
在执掌官书局前,俞樾的身份是诂经精舍山长,时已有“一代宗师”之名,于经、史、小学无不精,又著述宏富。加之他极善读书、藏书、著书、教书,今延他涉刻书事,自是当仁不让。他在任书局总办期间,为中国刻书史开前所未有之事,典例有二:
第一,在本局精刻子书二十二种(即《二十二子》)。以明世德堂刻本为底本,从光绪元年(1875)始刊,至光绪三年(1877)刊成,用梨板三千三百六十片、六千三百二十七页,海内称为善本。俞樾亦自称:“浙局所刻子书,外间颇称善本。”
查官书局选用底本,有不少赖杭州著名藏书家丁丙善本书室所藏,如局刻《荀子》所本,就是取丁氏藏书作底本照样发刻的。又如《墨子》所本,“《墨子》毕(沅)本之为孙氏(诒让)《闻诂》未出世以前之最佳本……是一例也”。绍兴王诒寿在书局任校勘时,曾有《缦雅堂日记稿本》四册(惜未见流传),子书中的《荀子》、《墨子》、《吕氏春秋》即为他所校,据说都“饶有灼见”。他当时与俞樾往来颇密,从中得俞樾教益最多。1918年,钱穆先生用生平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论语>文解》稿酬购置了一套《二十二子》,而后耗精瘁神治《墨子》,足见兹书为学者所宝爱。
其实,在《二十二子》未汇刻之前,时居苏州的俞樾就已在考虑如何使刻本做到又“精”又“博”。他在给浙抚杨昌浚的函中云:“不精固不足言善本,不博亦不足成巨编”。当发现官书局购得《十子全书》一部,欲做底本时,他致函杨昌浚,力言不可:“《十子全书》本非佳刻,而此重镌本又坊间逐利杂凑而成,体例不一,未可依据。”同时,又推荐一批可校勘子书的局中学者,“如黄以周、潘鸿,皆局中知名士”,“将来校勘子书,亦必得力”,“如尚须罗致,则冯一梅、徐琪均其人也”。(《与杨石泉中丞》)后,黄以周分校《管子春秋》,以俞樾《诸子平议》辅之,真可谓“名士相惜”。
第二,在杭州、苏州、扬州、南京、武昌五局分刻《二十四史》(浙江官书局刻两《唐书》及《宋诗》)。俞樾本为曾国藩门生,且与时任江南各省督抚的湘淮军大员极其稔熟。他的四省五局会刻《二十四史》计划甫被提出,便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同年,清廷亦批准五局合刻,并明诏:“俟各书刊成之日,颁发各学书院,并准书肆贾人随时刷印,以广流传。”由于各方重视、经费保证、名家校阅,亦属佳刻。
五局会刻之时,俞樾在精舍以“会刻全史章程”命题,让学生探讨各书局应如何分刻以及选择何种版本,而后作文以进。肄业生潘鸿(字仪父)草拟的课艺作业深得俞樾首肯。为此,他将潘所拟四条录于《春在堂随笔》,意在指出这套重典除殿版外,尚有汲古阁本、明南北监版本,其单行之佳者更多,“其间异同不一,应作校勘记附末”。简言之,即广储副本,详参众本以资考订。
有反例。上海同文书局所翻印《二十四史》虽系殿版,但因校勘者所任非人,导致改是成非,错讹百出。可见俞樾召集浙江官书局中人共同协商,统一体例、版式和字数,统筹校勘方面之功甚巨,其间他本人必也是惟勤惟谨,务精务善的。
可以说,俞樾的这两个举动,对晚清刻书事业乃至现代丛书的编纂出版均大有裨益。殊不知,俞樾还曾建议搜集乾嘉以来经学著述并及乾嘉以前阮刻之漏遗者,刊刻《皇清经解续编》。德清戴子高,昔游于俞樾门下,尽管科名甚微,却是继龚自珍、魏源后又一今文大家。时戴子高在金陵书局,因“好读先秦古书”,且熟悉经书版本,俞樾请之择今世经学要籍。子高于是采摭九十四种书,又附列宜补刻、重刻等意见,然则终未见用,一直为俞樾珍藏篋中,并录于《春在堂随笔》卷三,以待后人以偿其愿。光绪十四年(1888),王益吾于南菁书局刊成《皇清经解续编》,收书二百零九种。览总目,发现内含俞樾著作十四种,内容繁富,新义迭出,隐然为群籍中之“殿版”。
〔1〕俞樾 .春在堂随笔〔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邓文锋. 晚清官书局述论稿〔M〕.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1
〔3〕胡学彦. 清末杭州的浙江官书局〔J〕. 出版史料,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