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 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
——杜牧《清明》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春 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端午节: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除 夕: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于謙《除夕》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秋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3年1期2023-05-30
- 四海同寒食:唐宋时期敦煌佛教寺院中的寒食节*
国 立学界关于寒食节的论著极多,“寒食上墓”的节俗源远流长,唐玄宗时期,寒食节被编入国家礼典,成为重要的官方节日。通过对敦煌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唐宋时期敦煌佛教界也开展寒食节活动,僧尼广泛参与,节庆氛围几与俗世无异。佛教本具出世特点,而寒食节则以纪念祖先和表达孝思为核心,因而敦煌佛教寺院中的寒食节活动无疑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唐宋时期寒食节在敦煌的流行王冷然《寒食篇》载:“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寒食节形成历史
中州学刊 2022年7期2022-11-04
- 试论寒食散之终结
201203)服寒食散之风的终结寒食散是风靡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药物,由于服药后需要摄入生冷食物进行调养(又称“将息”)而得名。寒食散组方配伍见诸《金匮要略·卷下》《千金翼方·卷十》等,包括钟乳、赤石脂、紫石英、白石英等多种矿物药,亦因成分而名为“五石散”。需要说明的是,强求史上最后一位服散者,或追溯某年之后再无服散个例,实属胶柱鼓瑟之举,这里仅仅提出约略的推测。余嘉锡先生在《寒食散论》中专辟一节,以历史朝代为子目,论述了见诸史籍的服散个例。其中
中医文献杂志 2022年2期2022-08-02
- 寒食节归宁习俗考
载和诗词中可知,寒食节归宁之风始于隋唐,一度兴盛,代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民间流行的传统习俗。所谓归宁,俗称回门,通常是指出嫁女回娘家探望父母。归宁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至迟周代即已有之。《诗经·周南·葛覃》云:“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毛诗故训传》解释云:“父母在,则有时归宁耳。”中国自古便有新婚三日回门的说法,那么,寒食节归宁习俗又是何时形成的?目前所知,关于寒食节归宁习俗的记载最早见于初唐时期唐临撰写的《冥报记》。
中华瑰宝 2022年9期2022-05-30
- 唐朝的清明节
愿望。唐朝初年,寒食墓祭已在民间蔚然成风。清明扫墓正是寒食扫墓的延续与挪移,在唐朝二者并存。白居易有两首关于扫墓的诗,一名《寒食野望吟》、一名《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从中可见寒食扫墓和清明扫墓同时存在。踏青赏春是清明时节的重要习俗。杜甫《清明》诗中的“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描绘男女老少乘船骑馬、踏青赏春的热闹情景。荡秋千是清明节另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唐朝十分盛行。“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
科教新报 2022年11期2022-05-30
- 千古风流寒食帖
轼的代表作品,《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17行,计129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是苏轼在黄州留下的一篇诗稿,大约写于1082年,这一年苏轼45岁,经过“乌台诗案”的诬陷,几经磨难,下放黄州。这一年是他生命低潮的谷底,却创作了大批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佳作, 不论是诗词还是书法, 都达到了其艺术的高峰。在文学史上传世不朽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都写于这个时期,正所谓低潮期的高峰、苦难中的风
共产党员·下 2022年1期2022-02-13
- 二十世纪以来《黄州寒食诗帖》研究综述
情况的研究《黄州寒食诗帖》(简称《寒食帖》)作为苏轼的真迹从宋代留存至今,其经历可谓颠沛流离,在国内外多处停留。又因其后附多位名家的题跋,而且题跋中多多少少都涉及其流传情况,故而较早地引起学者的关注。关于《寒食帖》流传情况的研究,有日本学者近藤一成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与宋代士大夫》中对最早收藏《寒食帖》的张公裕及其家族作了考证,并对黄庭坚与张縯的题跋过程及时间进行了详细地辨析。由鹤田武良撰文,蔡涛翻译的《原田悟郎先生访谈》中,原田悟郎谈到《寒食帖》由他
艺术品鉴 2021年12期2021-12-03
- 寒食东风御柳斜
上就要到清明节和寒食节了。小读者对清明节都很熟悉,但提到寒食节,有人可能就比较陌生了。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600多年前。歷史上,寒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尤其是唐代,清明和寒食合一假期最长可达6天。唐代诗人韩翃在《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幕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可见唐对寒食的重视。为何“寒食”寒食节,顾名思义,是一个吃“寒食”的节日。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吃已经冷掉的食物呢?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
学与玩 2021年4期2021-07-30
- 漫谈唐诗中寒食节的习俗
首,题目中出现“寒食”的共154首;诗歌内容(包括题目)提及“清明”的共134首,诗歌内容(包括题目)提及“寒食”的共201首。另外,诗歌题目中提及“上巳”的共有43首,而诗歌内容(包括部分题名)中有“上巳”的共27首。由此可见,有唐一代,在诗人笔下,“寒食”之名更为普遍而流行。根据唐诗探索唐代的寒食节、上巳节和清明日习俗,或许可以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上述三个节日的历史演变。一、初唐和盛唐诗中的“寒食”(一)初唐诗歌中的“寒食”初唐(618—712)时期描
课外语文·中 2021年4期2021-06-24
- 禁火寒食节
寒食节是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这个后来和清明节合而为一的节日起初禁烟火,只吃冷食,后来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等风俗。古人是怎么过寒食节的?让我们在诗词中寻找答案吧。孤 独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寒食寄京师诸弟》【唐】韦应物不 平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唐】韩翃思 念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
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 2021年4期2021-06-15
- 清明 柳花飞过 万物清明
大内涵。清明节吃寒食。寒食初为节时,禁烟火,吃冷食。它曾是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如今,人们早已将寒食和清明融合为一。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曹操觉得寒食节这是个陋习,于是就颁发了一道《明罚令》废止了这个节日。原文说:“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
餐饮世界 2021年4期2021-05-25
- 漫谈唐诗中寒食节的习俗
首,题目中出现“寒食”的共154首;诗歌内容(包括题目)提及“清明”的共134首,诗歌内容(包括题目)提及“寒食”的共201首。另外,诗歌题目中提及“上巳”的共有43首,而诗歌内容(包括部分题名)中有“上巳”的共27首。由此可见,有唐一代,在诗人笔下,“寒食”之名更为普遍而流行。根据唐诗探索唐代的寒食节、上巳节和清明日习俗,或许可以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上述三个节日的历史演变。一、初唐和盛唐诗中的“寒食”(一)初唐诗歌中的“寒食”初唐(618—712)时期描
课外语文 2021年11期2021-05-17
- 跨界类比的书法审美探索
展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以下简称《寒食帖》)的图片,并让大家谈谈对这幅“天下第三行书”的看法。一个学生发言:“老师,我觉得这幅《寒食帖》一点都不好。”他指着帖上的“年”“海”“夜”等字说:“这些字的笔画都粘连在一起,写糊了。而且这些字忽大忽小,一点儿都不整齐,行间距也忽大忽小,每行字都歪歪扭扭,上下也对不齐,看起来非常杂乱……”见这个学生这样评价《寒食帖》,老师忍不住打断他说:“你认为的这些缺点恰恰都是《寒食帖》的优点!”对《寒食帖》的赏析,这对师生居
美育 2021年6期2021-02-03
- 另辟蹊径谈语文教学创新
——以《寒食》为例
创新力。三、以《寒食》为例浅析语文开展创新教学的有效策略(一)营造特定情境,激发创新灵感营造良好的情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创设情境是通过声音、视频等元素创设一个与特定文章中描述的场景、表达的情意相符的环境,创设情境后,课程变得更加丰富有趣,阅读时伴随着声音、视频,学生更容易进入文章中描绘的场景,切身感受文章传达的情意,结合视频,学生更多灵感被激发。这样学生的灵感不仅被启发出来,而且他们不会再刻板地理解诗歌,甚至还能提笔,即兴写一篇文章。通过创设情境,教师
课外语文 2021年36期2021-01-03
- 旧钟新鉴
——读王贡南《诗钟话》之二
钟所嵌之字当是从寒食节截来,其实前人也有。元代诗人有《临江仙》词云:『三月禁烟寒节到,坟前宝马车乘。』写寒食节欲不落俗套,其贵在不即不离,因此颇难着笔,很难写好。于是作者另出机杼。诗钟源于改诗。《诗钟话》说:『十四字字字须从古人诗句割裂而出,不容以己意参加一字,要在错综变化。』这是说字字当有来历。『五夜』即五更、五鼓。五夜亦自有源。宋代诗人孙锐《殊胜院柬悟雪禅人》诗云『百年萧寺古云间,五夜焚修昼掩关。』『薄寒』一词,前人使用颇多。例如杜甫《重简王明府》诗:
对联 2020年7期2020-11-18
- 传统节日
。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風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使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0年12期2020-04-14
- 渐行渐远寒食节
芮梓博“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望寒食已至,午睡初醒的李清照远眺山川,眼波流转,将笔蘸满了墨,在纸上行云流水,笔走龙蛇,铁画银钩,鸾漂凤泊,莞尔着勾勒寒食春景与民间习俗——“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公元前636年,晋文公率领部下,在巍峨绵山遍访介子推而不得。晋文公为使自己曾经的恩人一介子推做官享福,只得下令放火焚燒山林,欲逼其出山。可未曾想,介子推宁可与老母共焚,也不求功名利禄。晋文公颇为感伤,含泪下诏:
新作文·初中版 2020年2期2020-01-19
- 命运多舛的《黄州寒食帖》
书法家园《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写的。它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17行,129字,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也穷困潦倒。在元丰五年,即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苏轼有感而发,作了两首寒食诗抒发心中的惆怅,诗句中处处流淌着他孤独无助的心境,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南宋初年,宰相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
百家讲坛 2019年15期2019-11-27
- 《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
情趣,苏轼《黄州寒食帖》可谓宋代书法的精华。苏轼年轻字写得很漂亮,《黄州寒食帖》是在他的人生摔一大跤后出来的,此时的他就不在意美,而是写得很自然,而正是这份自然,造就了一份看似“丑陋”的美。2 、“天下第三大行书”——《黄州寒食帖》《黄州寒食帖》幅面高189毫米,长342毫米,诗文17行,共计129字,诗稿现藏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书法大家黄庭坚在诗稿后作题跋,被后人称为“苏黄双璧”。苏轼于《黄州寒食帖》上作寒食诗共两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
新生代 2019年10期2019-11-13
- 论苏东坡《寒食帖》的艺术特色
片来自于网络)《寒食帖》是苏东坡撰诗并书写的一篇文章,是苏东坡被贬黄州而写的两首五言诗,在书法上,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原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苏东坡的书法,结体上,被戏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3期2019-07-22
- 唐代的寒食风俗
王赛时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旧俗以冬至为起算点,过一百零五日即为寒食,恰在清明前二日。寒食的起源由来已久,诸说纷纭,一般多以介子推的故事为发起之因,后代相衍成习,从纪念活动演变成节令风俗。唐代社会格外注重节日,每逢节令到来,举国上下为之欢庆,而其饮食、好尚、游乐、交际等社会活动及家庭生活也紧密相应,形成独具的特色。唐代节令众多,最隆重的有八节,即元日、上元、中和、寒食、上巳、中秋、重阳、冬至。寒食是唐代八大节之一,尤受人们的喜爱。敦煌文书中存有王冷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4期2019-07-15
- 传统节日
清明与寒食清明本来是一个节气,隋唐以前,带有祭祀意味的节日其实是寒食节。传说介子推拥立晋文公有功,却不受禄,带着母亲逃到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结果把介子推和他母亲一起烧死,所以民间在这一天禁火冷食以纪念他。事实上,寒食节的由来是先民“换火”习俗的遗留。到了每年三月,就要熄灭旧火,重新点燃新火,以驱除旧年灾秽,除舊布新。寒食节不举火,就是这一习俗的遗留。由于寒食是清明前一天,家家都在寒食和清明这两天去扫墓,然后顺便在野外踏青,久而久之,两节的文化内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9年9期2019-03-19
- 寒食节的兴盛与消亡
李凤能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寒食节也叫“冷节”,由于它一度被定于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故又名“百五节”。寒食起源于远古的改火,那时每年春季,人们都要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然后重新钻燧取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改火要度过短暂的无火期,这就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的时间,文献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记载。禁火的日子,人们必须以冷食度日,这就是“寒食”。后来
文史杂志 2019年2期2019-02-27
- 古人为何将“寒食节”并入“清明节”
□ 刘绍义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晋国忠臣介子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了汉代,有的地方甚至要一个月都吃冷食。《后汉书·左周黄列传》云:“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官府寒食禁火时,查得极为严格,常常将一根羽毛插入炉灰中,如果羽毛变焦,就犯了死罪。当然,不光是老百姓禁火,皇帝赐宴,也是冷菜冷食。唐·张籍在《寒食日内宴》中这样写道:“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
中外文摘 2018年24期2018-11-21
- 诗词飞花
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唐﹞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千门尚烟火,九陌無尘土。——﹝唐﹞李正封《洛阳清明日雨霁》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8年13期2018-05-22
- 古人为何将“寒食节”并入“清明节”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晋国忠臣介子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了汉代,有的地方甚至要一个月都吃冷食。《后汉书·左周黄列传》云:“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官府寒食禁火时,查得极为严格,常常将一根羽毛插入炉灰中,如果羽毛变焦,就犯了死罪。当然,不光是老百姓禁火,皇帝赐宴,也是冷菜冷食。唐·张籍在《寒食日内宴》中这样写道:“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既
文史博览·文史 2018年4期2018-05-07
- 毒药与良方:寒食散的两面
原毒药与良方:寒食散的两面章原(上海中医药大学 科技人文研究院,上海 201203)服散是魏晋风度的标志之一,然而关于寒食散的评价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多数人视其为毒药,但文献中也有其为治病良方的记载。梳理相关文献并探究这种分歧的成因可以发现,不能武断地全盘否定寒食散的药性。事实上,寒食散是一类方剂的总称,其本为疗疾而创设,如果药物对症,服食得宜,确能奏效;反之,“平人无病”,却妄加服食,又不知节度,则会疾患丛生而后患无穷,堪称“毒药”。服散;寒食散;魏
天中学刊 2018年5期2018-01-28
- 诗语再表述下的民俗文化研究
带七分“寒”意的寒食节更添几分忧感:年老思乡而作《小寒食舟中作》、对月思家而作《一百五十夜对月》、回首往事而作《熟食日示宗文、宗武》等等。笔者认为,杜甫通过其诗赋予了寒食节一种品格象征,即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关键词:杜甫;诗歌;节俗;寒食作者简介:向虹瑾(1989.8-),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专业,研究方向:博物馆文化研究、杜甫诗歌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2期2017-11-24
- 学书心得(六)
机关书画协会主席寒食一帖传千载,黄州空余冷灶台。雪泥鸿爪伤情处,风摇衰草向日哀。重读苏轼《寒食帖》,不觉悲从中来,得此四句。东坡居士一生大部分时光是在被贬谪的路上,正其所谓雪泥鸿爪是也。但作为一代文豪、诗人的他,却总是以满怀豪情和练达乐观的态度对待多舛的命运。《寒食帖》是个例外。我们从中读出的是一股浸人肌骨的悲凉与无奈,只有从他那如刀似锥的笔锋中体察到诗人的强项和人格。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称为书法史上冠亚季三大行书。愚
中国书画 2017年6期2017-10-13
- 寒食、清明与诗
化为传统节日,与寒食节密不可分。《荆楚岁时记》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据说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介子推历尽艰辛,帮助流亡太子重耳,返国为君,功成之后,隐绵山不仕,晋文公为逼他出山为官,于清明前夕下令焚山,子推抱树焚死,留下血诗一首,其中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之句,晋文公读罢遗诗,痛悔至极,便封绵山为“介山”,规定每年从子推烧死之日起禁火三天,所食不温,“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三日就成了寒食节。因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4期2017-05-11
- 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
,人们就会将其与寒食节联系起来,甚至说清明节是由寒食节演变来的。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顾名思义寒食就是禁火,不生火做饭,吃冷食,因此寒食节亦称禁烟节,这是我国唯一以饮食命名的节日。寒食节的时间有3天、5天,甚至长达一个月。寒食节的由来最为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有一群人跟随着他漂泊,其中就有介子推。重耳在流亡十九年后取得了晋国的政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后
决策探索 2017年7期2017-04-22
- 唐代荆州流寓诗歌中的节日情怀
尤其是以荆州本地寒食和端午两个传统节日为契机引发的感慨,最能反映流寓诗人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屈宋情结,也可以视为流寓诗人在荆州传统节日下的文化体认。关键词:荆州;节日情怀;寒食;端午作者简介:徐烈(1991-),女,汉族,湖北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胡建(1990-),男,汉族,安徽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
青年文学家 2017年9期2017-04-19
- 巧用反衬,亦庄亦谐
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赏析】孟云卿,字升之,平昌(山东省商河县西北)人,唐朝诗人。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崇。孟云卿在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于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漂泊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寒食节在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以繁花竞丽的感觉。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7年4期2017-03-13
- 从地区性的哀思到全民性的欢愉
——寒食节的诠释史研究
民性的欢愉 ——寒食节的诠释史研究张小稳改火说和子推说是目前学术界关于寒食起源的两大观点,一直以来争论不休。其实这两种观点是古人对寒食起源不同解释的延续。两汉魏晋南北朝,子推说是寒食起源的唯一阐释;隋唐时代出现了改火禁火说并很快占据主流地位,玄宗时以国家意志固定下来,成为后世关于寒食起源的定论。寒食起源的诠释之所以在隋唐时期发生改变,是寒食节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唐王朝为加强统治,而为其注入新因素的结果。寒食节的重新诠释,成为皇权宣示统治合法性、借儒家思想来
民俗研究 2017年6期2017-01-28
-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纠葛
梁丽红清明节与寒食节的纠葛□ 梁丽红国务院于2006年5月20日正式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便名列其中,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可见一斑。但不管是与人交谈,还是课堂教学,我发现为数不少的人以今天的民俗为准,认定清明节就是寒食节,甚至把二者的来历都当成是一样的,谬之甚远。一、 清明与寒食的起源清明,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其由来已久,《逸周书·时训》就有记载:“春分之日玄鸟至……清明之日萍始生……。”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
华夏文化 2017年2期2017-01-27
- ТРИ ШЕДЕВРа
ь ши те»寒食帖) кисти Су Ши.«Предисловие к стихотворениям, написанным в Павильоне орхидей» кисти Ван Сичжи - наиболее известная работа мастера. Она оказала глубокое влияние на дальнейшее развитие китайской каллиграфии, литературу и ф
中国(俄文) 2016年7期2016-09-18
- 苏轼《寒食帖》
苏轼《寒食帖》《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
江苏教育 2016年25期2016-07-25
- 清明节的由来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这一天,人们不生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因为担心凉食伤身,所以,这一天,古人会参加一些活动,如荡秋千、蹴(cù)鞠(jū)、放风筝、踏青游玩,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既有扫墓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新作文·小学低年级版 2016年4期2016-05-14
- 关于寒食节的典故
寒食节在每年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后的105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有“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之称。因寒食节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春秋初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避祸,出国逃亡19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不离左右。有一次,他们断炊绝粮,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晋文公把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也不向晋文公邀功请赏,就带着母亲隐居
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 2016年5期2016-05-14
- 秋千与寒食、清明
推延,唐时集中于寒食、清明节前后。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开元天宝遗事》,中华书局,2006,41页)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唐代寒食节京城长安蹴鞠、秋千的热闹情景,而由杜甫的“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清明》),更可知清明秋千戏在全国之流行程度。唐以后,秋千一直在寒食最为流行,有文献可证:宋代皇帝祭祀祖宗的惯例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4期2015-08-13
- 望江南·超然台作
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赏析】从题目来看,这首词是作者登超然台之后所作。上片以“风细柳斜斜”,点明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换,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6期2014-10-09
- 寒食
韩翃寒食[唐] 韩 翃春城无处不飞花,②寒食东风御柳斜。③日暮汉宫传蜡烛,④轻烟散入五侯家。⑤今译:春天的长安城处处飞舞着落花,寒食时节御苑的杨柳随风飘动。傍晚时宫中传送出赏赐的蜡烛,袅袅轻烟飘入权贵们的府邸中。注释:①寒食: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家家禁火,只吃现成的冷食,晚上还禁止点灯。②春城:春天的长安城。③东风:指春风。御柳:皇宫御苑里的杨柳。④汉宫:借指唐朝宫殿。传蜡烛:皇帝对宠幸之臣传赐蜡烛。⑤五侯:汉朝曾同日封五人为侯王。这里泛指贵族宠臣。
快乐作文·高年级 2014年6期2014-08-16
- 清明时节话秋千
推延,唐时集中于寒食、清明节前后。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唐代寒食节京城长安蹴鞠、戏秋千的热闹情景;而由杜甫的“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更可知清明戏秋千在全国之流行程度。唐代以后,秋千一直在寒食节最为流行,有文献可证:宋代皇帝祭祀祖宗的惯例是“上元结灯楼,寒食设秋千,七夕设摩喉罗”;元代“寒食清明,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明代“寒食,架秋千”;清代清明,“庭院设秋千戏”,寒食日
百科知识 2014年7期2014-04-03
- 从儒家思想的影响看寒食节从汉到唐宋的兴衰
了儒学化的倾向。寒食节是我国古代重要节日之一,它的发展经历了汉代兴起、魏晋南北时期衰落、唐宋复兴而后更加繁荣的跌宕历史。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儒学化进程导致了其发展的兴衰变化。一 兴于秦汉追溯寒食节的源头,可以从介子推说起。《庄子·道跖》中记载了介子推的故事。“介子堆①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堆怒而去,抱木而燔死”。[1]而介子推与寒食发生关系要推移到汉代桓谭在《新论》中指出:“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堆故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8期2014-03-12
-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之—清明
说“三月清明断火寒食”,可知晋时寒食在距冬至105日的清明。由于汉末寒食从冬季移到春天并选择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所以到了南北朝末便将寒食后两天的107日作为清明,一直沿袭到隋唐宋时代。唐代清明由朝廷赐新火。新火仍是平明而钻燧献入。钻火是在宫中进行,《辇下岁时记》记载的具体情形: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唐诗中咏清明出火的作品很多,表现出寒食终了的喜悦心情。宋朝宫中也有钻火之仪,完全承袭唐代。而至于元以后见不到钻火之仪了。墓 祭至少从秦
老同志之友 2009年7期2009-05-07
- 苏轼的传世极品——《黄州寒食诗帖》
作品主要有《黄州寒食诗帖》(亦称《寒食帖》)、《前赤壁赋》、《新岁展庆帖》、《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等,其中尤以《黄州寒食诗帖》最为著名,有“苏书第一”之称。《黄州寒食诗帖》为牙色纸本墨迹卷,横189厘米,纵34.2厘米,上有苏轼所写《黄州寒食二首》诗,行草书,文17行,共129字。第一首诗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汗燕支雪。阁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第二首
知识窗 1998年8期199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