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宁习俗在中国历史悠久,从历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可知,寒食节归宁之风始于隋唐,一度兴盛,代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民间流行的传统习俗。
所谓归宁,俗称回门,通常是指出嫁女回娘家探望父母。归宁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至迟周代即已有之。《诗经·周南·葛覃》云:“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毛诗故训传》解释云:“父母在,则有时归宁耳。”中国自古便有新婚三日回门的说法,那么,寒食节归宁习俗又是何时形成的?
目前所知,关于寒食节归宁习俗的记载最早见于初唐时期唐临撰写的《冥报记》。该书卷下云:“隋大业中……(某洛阳男子)早丧父,其母寡,养一男一女,女嫁而母亡,亦十许年矣。寒食日,妹来皈家。”由此可见,早在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洛阳民间已有寒食归宁之俗。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名出嫁女归宁时并未参加祭墓活动,“洛下俗以寒食日持酒食祭墓,此人乘驴而往……妹独在兄家”。
寒食节出嫁女回娘家省亲,既可慰藉与父母离别后的相思之苦,如“牵衣膝下,好话别离情”(清·华宜《满庭芳·清明归宁舟中作》),又可畅叙重逢相聚之欢,如“多应寒食归宁女,阿母欢然聚”(清·徐玑《虞美人·荆南游春词》),实乃合乎人情、顺应天理之举。
代代相传
自隋代以降,寒食节归宁之俗可谓代代相传。
南宋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云:“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宋淳熙年间,辛弃疾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寒食时节,词人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徘徊于花草缤纷的原野中。蓦然从桑间小路传来柔媚的笑语声,只见几名回娘家探亲的少妇缓缓走来,青春健美,神采飞扬。这应是一幕当时民间常见的出嫁女归宁场景。
金元时期,归宁习俗在民间依然流行。时人笔下多有描述,如金代刘瞻《春郊》诗云:“桑芽粒粒破春青,小叶迎风未展成。寒食归宁红袖女,外家纸上看蚕生。”寒食时节,桑叶初长,幼蚕萌生,出嫁女回娘家探视,并顺便帮父母侍弄春蚕。
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寄女严三首·其一》云:“鹳崖鱼窟路间关,旬月无由一往还。寒食归宁见邻女,举家回首望西山。”元好问的次女元严远嫁卢氏县(今属河南三门峡),距离元好问任职的地方—内乡县(今河南南阳)三百余里,路途崎岖艰险,平时难得回娘家一次。寒食节,邻家出嫁的女儿纷纷归宁,元好问一家翘首向西遥望,期盼严远也能回来。可见,这一时期,出嫁女寒食归宁已成民间传统。
又元代刘因《寒食道中》诗云:“簪花楚楚归宁女,荷锸纷纷上冢人。”寒食节归宁女和上冢人并行于路,络绎不绝,风俗之盛可见一斑。一边是寒食祭祖,一边是出嫁女归宁,真是合家团聚的日子。
归宁俗盛
降及明清时期,寒食归宁之俗犹盛。
明嘉靖朝进士王三接《杏花吟》诗云:“寻芳正值二三月,无情风伯被花吹……归宁寒食谁家女,拾翠王孙碧草时。”又明末清初河南鹿邑县女诗人刘氏有诗题作《寒食归宁途中口占》,叙述了自己在寒食节回娘家途中的所见所闻:“烟草连云淡,春风入柳斜。悠悠驱马去,怕踏路旁花。”想到马上就要回到熟悉的故园,与日思夜想的父母相聚,诗人心中不由得轻松自在起来。
明清时期的寒食节,出嫁女依俗例归宁,多打扮得花枝招展,与绿杨争奇斗艳,抢占春光。明末清初诗人高珩《寒食偶感》诗云:“归宁儿女争红袖,寒食风烟让绿杨。”这点出了明清时期寒食归宁习俗的一大特点—出嫁女盛装出行。
清初词人徐玑《虞美人·荆南游春词》中“多应寒食归宁女,阿母欢然聚。前迎为整玉交梅,怪问几时消瘦这腰材”,生动描绘了一幅寒食节荆南(今湖北荆州江陵县)地区出嫁女回娘家的真实情形:女儿回家归宁,母亲喜出望外,赶忙迎上前去,一边为其整理佩饰,一边察气色、观肥瘦,为女儿的消瘦心疼不已。寥寥数语,一位母亲对女儿的舐犊之情和拳拳之爱便跃然纸上。
又清顺治、康熙年间人万树《七律二首·其一》诗云:“寒食归宁春又去,东家小妇织流黄。”康熙年间状元王式丹《菜花绝句》云:“寒食归宁谁氏女,也随文杏上钗梁。”康熙年间诗人朱霞《前题次平山韵》亦云:“我来正值清明近,两两归宁陌上娃。”透过这些诗篇不难发现,至清代时,寒食归宁之俗依然盛行不衰。
归宁祭祖
在清代,寒食归宁期间,一些地方的出嫁女还要参加祭祖活动。
据清初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记载,在邹平县(今山东滨州邹平市),“寒食,嫁出女皆归宁母家祀祖,以正月所积面点磨为粉,合家食之,不举火,犹古禁烟遗意焉”。大意是说寒食节这天,出嫁女归家与娘家人一起参加祭祖仪式。
另据清雍正、乾隆年间人孙景烈《例封太孺人显妣刘太君行述》记载,孙景烈的外祖父母无嗣,其母哀慕之心老而弥笃。“忆吾母归宁,时值寒食,外祖父母潸然相谓曰:‘我两人盖棺后,刘氏坟前谁为此日拜扫者。遂大哭,母亦大哭。自外祖父母殁,每届寒食,不孝等省其墓,岁以为常。”原来,刘氏经常于寒食归宁,父母殁后,每逢寒食节则由其子辈代为返乡祭扫。
清代诗人乔亿《代内述哀》诗云:“拳拳寒食归宁命,遽曰归方在疚难。长恸望归人不见,依稀懿德影堂看。”诗注云:“内子以庚戌年冬十一月六日返安宜,外姑订以明年二月归宁,未一月而讣至。”乔亿之妻系安宜(今江苏扬州宝应县安宜镇)人,雍正八年(1730年)冬十一月初回娘家,与母亲约定来年二月寒食节归宁。孰料一个月后,其母溘然长逝,自此天人永隔,不得再见,只能悲痛祭母。乔亿遂代其妻赋诗一首,以表哀痛之情。往事历历在目,却永失至爱,创巨痛深。
“万古人心生意在,又随桃李一番新。”(元·刘因《寒食道中》)寒食节归宁之俗历千余年而不衰,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出嫁女与父母、家族之间的伦理親情是人间亘古不变的至情,绵长而隽永,历久而弥新。
马荣良,任职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