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故
- 说点闲话也无妨
批评胡适的“整理国故”为“钻故纸堆”。其实,这“故纸堆”鲁迅也很是钻过一阵的。从1912年履职教育部,到1918年“出山”为《新青年》写稿,这六年是鲁迅一生当中寂寞的时光。那时鲁迅在北京还没有房子,寄住在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里。白天在教育部上班,晚上则回到绍兴会馆的住处,抄古碑、整理古籍。鲁迅校订《嵇康集》《唐宋传奇集》,编《会稽郡故书杂集》,写《古小说钩沉》,写《中国小说史略》,均开始或完成于这一时期。这些工作非“整理国故”而何?非“钻故纸堆”而何?且据周
书屋 2023年2期2023-02-21
- 新文化如何赓续传统*
——陈寅恪《审查报告》中的时代议题
观点恰在回应整理国故、科学方法、融通古今等重大的时代议题。而它们都可以汇聚在一个更高的、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持续思考和探索的题旨之下——新文化如何接续传统,中国文化如何在世界思潮的激荡中守正开新。故此我们应深入到学术史语境和时代关涉之中,以期发掘陈寅恪《审查报告》的远见卓识和参鉴价值。一、从述学文体看《审查报告》的“对话性”在切入《审查报告》的时代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从述学文体的角度,简要剖析《审查报告》包含的“对话性”。陈寅恪为其他学者撰写的学术评议文章,往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12-06
- “整理国故”之原始
一般认为,“整理国故”这个命题是由胡适提出来的。但顾颉刚认为,“整理国故”这一学术风气的形成始于章太炎。1903年,章太炎在《癸卯口中漫笔》中说:“国故民纪,绝于余手,是则余之罪也。”他在这里首先提出了“国故”这个概念,尽管这里所指应该是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后来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一书中则更进一步明确地界定了“国故”的基本范围:语言(文字、音韵、训诂)、文学(历代散文、诗赋等)、诸子等。“整理国故”这个说法是由傅斯年首先提出来的。1918年底,近二十个提倡
书屋 2022年9期2022-05-30
- “整理国故”与中国近代美术发展方向的影响研究
美术学界,“整理国故”借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旗使中国近代美术发展呈现两种方向发展。而以刘海粟、林风眠等为代表的所谓现代主义美术大家,我们则不能简单地将之理解成为新文化运动下、徐悲鸿现实主义道路之外的西学对中国传统美术的改良改造,从而与陈师曾、黄宾虹为代表的中国“新传统文人绘画”截然区分开来。不管这种带有西方现代主义标签的绘画风格在表现形式上与中国传统的美术国故如何冲突,但其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以发扬“中国本位文化”为己任的,是与中国美术“整理国故”中的科学意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11-27
- 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与整理国故运动
——从范文澜的
以范氏著述与整理国故运动之关系为中心,全面检视影响范氏写作《讲疏》的各种因素,以期更好地认识和评价该书在学术史上及范氏职业生涯中的意义。一、关于范文澜佚文《整理国故》1923年岁末,范文澜在南开有过一场题为“整理国故及其方法”的讲演,但因为相关材料的缺失,范氏这场讲演长期以来并未真正得到学界的关注,直到近年来始有学者提及,其中叶毅均的《范文澜与整理国故运动》专就此事作了考证:南开校史曾记载范文澜的一次校内演讲,题目正是“整理国故及其方法”,惜其内容不但未见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5-24
- 事的哲学:章太炎思想的基调※
——以《国故论衡》诸子学九篇为中心
展安内容提要:《国故论衡》诸子学九篇与章太炎之前对诸子学术的论列截然异质,是包含强烈现实关怀的思想型作品。其现实关怀特别表现为对同时代西方和日本文教政制的抵抗,其思想可以概括为“事的哲学”。“事的哲学”是以对“事”的忠诚为特征的哲学,它不是以“事”为“义”或“理”的质料,而是认为“事”本身就彰显了“义”和“理”。由“事的哲学”导引,章太炎回溯了诸子学术之“原”,并从佛学、古文经学、西方哲学等学脉中提炼出“触受”“现量”“质验”“唯物论”等概念对“事”加以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12期2021-04-17
- “新文学”与“新国学”的互缘※
——“整理国故”运动与朱自清“新文学”思想的生成
缘,特别是“整理国故”运动扮演了重要角色。朱自清定义“新文学”的方式与他致力于建构一种平视古今的“新国学”的思路直接相关。而对于“现代生活的学术价值”的高度肯定,正是他从事“新文学”研究与教育的关键背景。通过这一个案,“整理国故”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承继与展开,尤其是与“文学革命”的辩证关系,也能够得到一种新的理解。引 言朱自清1929年春季学期(即“1928—1929学年第二学期”)在清华大学首开“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到1933年后不再讲授,五年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11期2021-04-16
- 钱玄同五四时期语言哲学的内涵与特质
专作《汉字革命与国故》[11]285一文,反驳了“汉字革命会扑灭中国文化”的论调,理由如下:第一,文化是常常变迁、常常革新的。钱玄同文化的观念主要着眼于中国新文化。所谓中国现在的新文化,就是“现代的世界文化”(有人称为“欧化”,有人称为“西方化”,都是不妥当的名称)的一部分。批评所谓的扑灭中国文化的那个“中国文化”,“既是寄于汉字的书籍之中的,则当然是指过去的已经僵死腐烂的中国旧文化而言,不是现在的正在发荣滋长的中国新文化,过去的已经僵死腐烂的中国旧文化,
贵州社会科学 2021年9期2021-04-15
- 从“国故之争”到“王国维之死”:近代报刊空间中的五四新文化思想转型
出现”[1]。“国故之争”和“王国维之死”作为民国学术思想史上两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连接着旧学与新学,沟通着古代与现代。学术界往往从思想史角度考察这两种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往往忽视报刊杂志在文化思想上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民国报刊杂志史料为依据,对“国故之争”“王国维之死”等当时的文化界新闻事件始末进行了梳理,认为报刊杂志作为传播知识的媒介,发挥了培养和涵化的功能,催化了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现代化转型[2]920-953。一、近代报刊空间中的“国故之争”论战以19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3-25
- “明是非”与“别真伪”
——对清末民初文史研究取向的检讨
炎:《原经》,《国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章氏自1908年结束《民报》的工作之后,“颇欲潜入旧乡,效宁人故事”,乃“专以讲学为务”,以著书自慰(30)章太炎:《致蔡元培函》(1911年6月21日),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9页。。可是1910年他将那些旨在“明正道,辟邪辞”的文章结集为《国故论衡》出版后(31)《刊行〈教育今语杂志〉之缘起》,《教育今语杂志》,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12-14
- 五四新文化的多重性
化”、被否定的“国故”都面临重估。在此背景下,《新青年》派与《时事新报》同人关于“外国偶像”与“固有文化”的争论,成为傅斯年、胡适调整表述的契机,促使他们使用更折中、开放的口号——“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整理国故”来回应对方质疑,并容纳多元的新派。在这一情境中提出及流行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具有多重属性:胡适在表述上统合种种不一致的新思潮,又暗藏其对中西文化的主张,并针对新兴的“主义”;因其开放性,它在流传中更被不同地理解與使用。这一口号的多重性体现出历史上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0年7期2020-08-04
- Zhang Taiyan on Neo-Confucianism: A Review with a Focus on the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eng–Zhu and Lu–Wang Schools
arning [国故论衡], as well as performing the whole task of compiling his Book Series of Zhang Taiyan [章氏丛书]. These works represented his retrospective review and conclusive summing-up of his life-long academic career. And it was a sig
孔学堂 2020年1期2020-06-01
- 学路历程:顾颉刚报刊编辑活动述论
术耕耘。二、整理国故运动中的报刊实践(一)北大国学门时期《新潮》1919年1卷5号刊登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一文,批判刚刚创刊不久的《国故》月刊。毛子水关于“国故”的观点引起傅斯年、胡适的回应。1919年12月胡适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正式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并系统指出了“整理”的方针与计划,得到北京大学众多学者的响应,从而掀起整理国故运动。为实践“整理国故”的理念,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于1922年1月成立[4]。国学门成立以后,发行《国学季刊》《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2020-01-19
- “社会学转向”与章太炎的“文学”界定
盖极广的范畴。《国故论衡·文学论略》中也有以礼乐释“文”的内容,可以说是对《说例》的延续。《说例》将文学起源归于语言,谓:“文学之始,盖权舆于言语。自书契既作,递有接构,而二者殊流,尚矣。”然而,在语言、书契殊流二分之后,章氏所重在于书契,故他是立足于文字而非语言界定“文学”。而《说例》的主旨就在于“率取文学与雅故神恉相关者,观其会通,都为一牒”。因此《说例》之论文学,实为两条线索,一是小学、文字,所谓“雅故”;二是文学,即以文字之引伸假借解释文学之踵事增
社会观察 2019年9期2019-11-17
- 刘师培中西文化观的历史考察*
师培等人创办了《国故》月刊,被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认为是与倡导新文化的《新潮》相对立的刊物,刘师培也因此遭到批判。实际上,这一时期,刘师培开始回归文化的民族性,并致力于捍卫民族文化。《国故》并不排斥新文化,它与之前国粹派创办的《国粹学报》是一脉相承的。首先,《国故》并不排斥新文化。刘师培创办《国故》月刊的目的是提醒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不要忘记民族文化的保存。1917年,刘师培在老友陈独秀的引介和蔡元培的帮助下,来到北京大学任教,成为北京大学
江淮论坛 2019年1期2019-11-12
- 平生受益“一部半”书的大师毛子水
年胡适倡導“整理国故”时,第一次提出“国故学”概念的就是毛子水。在1919年4月撰写的((国故和科学的精神》一文中,他就提出:“古人的学术思想,是国故;我们现在研究古人的学术思想……这个学问,应该叫作‘国故学’:他自己并不是国故,他的材料是国故。”这一概念和解释很快被胡适所接受,他不仅随即在《论国故学——答毛子水》一函中加以运用,而且还在后来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对此重新给予诠释,他解释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
名作欣赏 2019年2期2019-09-10
- “整理国故”:为科学在中国寻根
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作为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的纲领。在这一纲领中,“整理国故”是以“再造文明”为根本目的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和步骤。在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诸位思想先进中,胡适却又首先提出要“整理国故”,的确有些出人意外。但在胡适而言,这却是“顺理成章”的。胡适又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发文强调,“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评判的态度,简单说来,只是凡事要重新分别一个好与不好。”也就是尼采所说的“重新评价
同舟共进 2019年5期2019-08-19
-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自觉
议”促成了“整理国故”,整理国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要完全推翻一切中国固有的文艺作品,它的真正意义,不仅表现在要建设中国的新文学观,而且表现在通过整理国故来重新估定传统价值。“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当时,在对待“国故”的态度与方法上千差万别,可以把那时的知识分子群体分为“泥古”“疑古”“考古”和“释古”四
知与行 2019年2期2019-06-11
- 论胡适对儒家思想的践行
设打开通道。二、国故整理中显露的儒学态度(一)国故整理中高度肯定儒家的自省意识在自省中求发展是胡适在国故整理过程中一直秉持的态度。胡适认同孔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观点,称这是“一个圣人的模仿”,并指出“一个民族也和个人一样,最肯学人的时代就是那个民族最伟大的时代”[6]117。孟子“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的观点也影响了他。他认为:“真诚的反省自然发生与真诚的愧耻。”[6]121真诚的反省才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识到不足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6期2019-03-17
- 论胡适的民族文化观及其内在矛盾
胡适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与梁漱溟等人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论争,提出中国文化要“充分世界化”的主张,都反映了他对民族文化的基本态度和为推动民族文化现代转型所做的努力,反映了他在民族文化遭受外来文化冲击时对民族文化复兴的期望。胡适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有很多方面是矛盾的,他发表过很多对民族文化有成见的看法,他的确向往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美国的民主制度,但说胡适有民族文化自卑感,却未必正确。这些矛盾既反映了他个人思想的局限,也是中国一些思想界精英现实态度与学术态度的分裂
江淮论坛 2018年6期2018-11-12
- 策略与方法:整理国故与新国学的几个问题*①
1926年,整理国故的讨论已近尾声,各种观点和言论都已渐渐平息的时候,《现代评论》第4卷第106期突然发表了浩徐的《主客答问》,提出在这辞旧迎新的时节,“希望大家别忙着整顿国故”,认为“整顿国故的工作,真是白费劲儿”,“那些优秀的知识分子的有为的光阴,去认真输入西洋的各种科学艺术,那是多么有益”,而把功夫都用在了整理国故上面,“想起来真是可惜”。这篇文章发表后,作为整理国故学术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胡适,马上给浩徐写信,并由陈西滢作“跋语”后发表在1927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2018-04-03
- 从语篇探析百年国学
0年代,受“整理国故运动”的影响,“国学”逐渐成为一种学术概念[1]。当然“国学”观念的改变并非是某一时间点能够限制的,但是陈来的分析便于厘清“国学”观念的演变。20世纪末至今,“国学”在沉寂了半个世纪后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黄玉顺则对当下“国学”的学术性从性质、方法、形式、地位、作用进行辨析,认为作为学术研究的“国学”应具备五大基本特征:第一,其性质是一种现代性的中国学术;第二,方法上是经典诠释;第三,形式上是统合学术;第四,地位上应是奠基性的学术,可统摄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4-03
- 顾颉刚“古史辨”思路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响。例如,“整理国故”运动激发了美术史学界对古代画学文献科学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古史辨”思潮推动了古代画学问题的专门考证。在这些影响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其疑古辨伪的思路对当时美术史研究有着极其重要而具体的影响。一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先后任教于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创办过朴社、民俗学会、禹贡学会、边疆研究会等学术团体。顾颉刚受新文化运动和新史学观念的影响,承袭了胡适“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4期2018-04-02
- 论国学观念的历史与重筑*
——以中西学术话语权之争及其得失为中心
,分别为国粹学、国故学两说。国粹学由晚清士大夫以及当时诸多留日学人所持。19世纪末,日本借助之前的全盘西化政策,国力大盛,甲午一战大败中国而立于强国之林,与此同时为在世界中确立自身,国粹运动也日益兴盛。当时中国在战事上一败再败,且西学东渐、中学衰微,保国全种之声日隆,于是以其为借鉴,也兴起了自己的国粹意识。梁启超便认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即国粹,保存光大之才能养成国民。[注]黄遵宪: 《法时尚斋主人复简》,见《饮冰室师友论学牋》,《新民丛报》,1902年第2
思想与文化 2018年2期2018-04-01
- 漫论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的转型(下)
孔家店、整理 “国故”、问题与主义、科学与玄学等。经过这些争斗与讨论,几千年建构的经学价值系统终于化神奇为腐朽。以下从三个方面简要叙述之。1.降经学为史学在中国古代的很多领域里,排座次一直都是很重要的。谁排第一,谁排第二,这个千万马虎不得。不仅人的排序重要,连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学中的经、史、子、集也注重排序,其实这样的排序也是一个价值序列,价值大的在前,价值小的在后。但是,在近代,经学排名第一的身份受到了严峻挑战,随着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到章太炎将经
名作欣赏 2018年16期2018-01-27
- 从保存国粹、整理国故到国学新生
了保存国粹、整理国故和国学新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思想线索和国家盛衰状况。【关 键 词】保存国粹;整理国故;新媒体;国学经典出版【作者单位】白中林,商务印书馆。【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复兴是一个民族走向富强和兴盛的标志,这种复兴必然也是充分吸纳外来文化影响之后的复兴。在此意义上,国学经典的出版就是一种新生,尤其是在当下新媒体环境中,国学经典的出版更加具有活力。
出版广角 2017年20期2017-11-28
- 论国学的内涵及马一浮国学论的立教义旨
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这是胡适给出的关于国学的第一个定义。依照胡适的看法,国学就是国故学,也就是研究所有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国故”这个词,是章太炎的发明,辛亥革命前他旅居日本时写的一本书就叫《国故论衡》,该书正式出版在1910年。所以胡适说:“自从章太炎著了一本《国故论衡》之后,这‘国故’的名词于是成立。”然而“国故”这个词,在“五四”前后所引起
社会观察 2017年8期2017-11-21
- 从一件小事谈起(节选)
章太炎师称之为‘国故。他的《国故论衡》,便是谈中国学术的专著。我曾称之为‘国故学,也曾为国内学人所共许。可是,‘国学一词,约定俗成,一直和‘国故一同流传着,也就算了。以类推之,乃有国乐、国剧、国术、国医等名词。大家心中明白,这便是中乐、中国戏、中国武术、中医的意思,不待细说了。”一方面,“国学”“汉学”“中学”这一类名词,有着和“西学”对抗的意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是物质文明,中学是精神文明”,都有着阿Q式的夸大狂心理作用。清末维新志士们说
读者 2017年20期2017-09-26
- 从一件小事谈起(节选)
章太炎师称之为‘国故。他的《国故论衡》,便是谈中国学术的专著。我曾称之为‘国故学,也曾为国内学人所共许。可是,‘国学一词,约定俗成,一直和‘国故一同流传着,也就算了。以类推之,乃有国乐、国剧、国术、国医等名词。大家心中明白,这便是中乐、中国戏、中国武术、中医的意思,不待细说了。”一方面,“国学”“汉学”“中学”这一类名词,有着和“西学”对抗的意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是物质文明,中学是精神文明”,都有着阿Q式的夸大狂心理作用。清末维新志士们说过
读者·校园版 2017年20期2017-09-26
- 호적과 김태준의 진화론적 문학사
국 고정리(整理国故) ’운동을 제창하면서 “중국 모든 과거의 문화역사는 우리의 국고인데 국학이라고도 칭한다 .국고는 국수를 포함하고 찌꺼기도 포함한다 .……국학의사명은 국민들로 하여금 중국 과거의 문화사를 알게 하는 것이다”(10)라고 주장하였다.“무엇이 국수인지 무엇이 찌꺼기인지를 과학적으로 판단하기 위해 공을 들여 국고정리를 해야 한다”는 말에서 알 수 있듯이 호적은중국의 고전문학을 전반적으로 부정하지 않
韩国语教学与研究 2017年4期2017-03-07
- 古典学知识与民族精神的双重建构*
——当代中国国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词,就是所谓的“国故学”。1906年9月章太炎在日本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成立了国学振起社。章太炎又称“国学”为“国故”,并著有《国故论衡》。《国故论衡》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论小学,共十一篇,讨论语言、音韵问题;中卷论文学,共七篇;下卷论诸子学,共九篇,通论诸子学的流变。章太炎所说的“国故”一词,“国”当然是指作为国家、国族的中国,“故”则是指中国历史上已经过去的古典学术,“国故”也就是“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可见,“国故”显然是一个中国古典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1-14
- 研究国故的方法
胡适研究国故,在现时确有这种需要。但是一般青年,对于中国本来的文化和学术,都缺乏研究的兴趣。讲到研究国故的人,真是很少。这原也怪不得他们,实有以下二种原因:(1)古今比较起来,旧有的东西,就很易现出破绽。在中国,科学一方面,当然是不足道的;就是道德和宗教,也都觉浅薄得很,这样,当然不能引起青年们的研究兴趣了。(2)中国的国故书籍,实在太没有系统了。历史书,一本有系统的也找不到;哲学也是如此。就是文学一方面,《诗经》总算是世界文学上的宝贝。但假使我们去研究《
中外书摘 2016年11期2016-10-22
- 目的决定声音:“整理国故”与“创造国新”
声势浩大的“整理国故”运动。回顾这场“整理国故”运动的发起、发展以及结局,可以看到其与新文化运动者在文学革命潮头上所表现出的狂飙突进有着鲜明的对比,体现着他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旧文学的某种别样态度。此外,“文学革命”与“整理国故”的关系,这几乎可以看成是放大了的“白话”与“文言”,这两组概念的冲突和境遇着实耐人寻味。1919年,《国故》月刊创刊,宣称要“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其主要作者为罗常培、张煊等北大学生,以及后来常大骂胡适“白话文运动”的刘师培、
书屋 2016年3期2016-03-29
- 既是历史,也是现实
——国学的历史界定与现实处境
实的国学定论即以国故学之立场,其界定相对中和。钱穆在《国学概论•弁言》中说:“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实际上,今日国学便是当时国故学的省称。“国故学”并无褒贬之意,词语本身略显客观,不仅包括“国粹”,也囊括“国渣”。今天,人们对国学普遍有两种认识。其一是广义的国学,这通常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楚辞、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典籍等一套完整
大众文艺 2016年13期2016-01-27
- 毛子水与“整理国故”
用了大量章太炎《国故论衡》等资源。而留美期间就关注《国粹学报》的胡适,对毛子水旁征博引却最终得出“调辞气”这一经验式的结论毫不在意,反而对毛氏本人产生了兴趣。据说因此毛子水“得到了胡适的赏识,此后,便常出入于胡家,……以致有人把毛子水戏称为‘胡宅行走”(季羡林《北大校长胡适》)。受到胡适器重、与傅斯年这样的学生领袖过从甚密,再加上聆听过章太炎反“孔教”的教诲,毛子水也就顺理成章地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中。一九一九年,傅斯年、罗家伦创办新潮社与《新潮》杂志,毛
书城 2015年9期2015-05-30
- 晚清民国时期国学论争主要问题研究综述
中在“国学”是“国故学”的简称还是特指中国学术,恰恰体现了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具有纠结性和争议性。1919年毛子水受章太炎《国故论衡》的启发,论证出“国故”的定义,即“国故就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5]。进而又阐发了“国故”与“国故学”的关系:“古人的学术思想,是国故;我们现在研究古人的学术思想,这个学问,亦就是我们的国新了。这个学问应该叫做国故学:他自己并不是国新,他的材料是国故”[5]。这篇文章发表后张煊对此进行了驳斥,对“国”与“故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2015-04-10
- 整理国故与民国文论的体系书写
代发凡起例的整理国故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深化的产物,它所体现出的科学理性和系统眼光推动了民国文论书写的独立进程,显示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一、进化论视野下的文论书写“国故”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我国固有的文化(多指语言文字、文学、历史等)”。在古代意味着国家遭受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它至晚清被赋予新义,魏源《定庵文录叙》为龚自珍文集作序:“其书以六书小学为入门,以周秦诸子、吉金乐石为崖郭,以朝掌国故、世情民隐为质干。”[1](P239)其中“国故”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04-10
- 在整理国故运动的历史语境中考察《国学丛刊》的思想渊源
杂志。彼时,整理国故运动正在学术界如火如荼地展开。整理国故运动由北而南波及全国,这成为《国学丛刊》应运而生的诱因;而《国学丛刊》的创刊也正是东南大学国学研究会直接参与“整理国故运动”的结果。本文的重点是理清“整理国故运动”的发展脉络,明确整理国故运动中存在着不同的两派:国粹派与新思潮派。并以此为基石,追溯东南大学国学研究会“整理国故”的思想渊源。一、整理国故运动的酝酿期整理国故运动肇始于章太炎。清季,国粹欧化之争大行。闭关锁国许久的中国人一旦睁开眼看世界,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3-26
- 以西学为阐释视角的整理国故
——傅庚生批评史学研究
为阐释视角的整理国故 ——傅庚生批评史学研究赵静芸(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从具有传统意义的诗评文到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建立,始终面临着如何处理中西关系的问题。对此,傅庚生主张以西学为阐释视角,重整梳理中国传统的诗评文;在整理国故的同时,关注对西方文艺理论思潮的借鉴与融合,在接受和传播四要素理论的同时,探寻四要素理论与传统诗评文的相通之处,并以此为理论框架,建构批评史学观念。这种以西释中的视角,超越了传统考据、注疏层面的批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2-22
- 论整理国故运动对齐鲁文化发展的启示问题
3165)论整理国故运动对齐鲁文化发展的启示问题王凯,李先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整理国故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影响最大的文化思潮之一,它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由于其学术理路的一些缺陷及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导致这场运动的最终衰竭。本文对整理国故运动这段历史的兴衰原因进行简要探究,并从致用与求真两个视角解读整理国故运动对当下齐鲁文化发展的启示问题。整理国故;齐鲁文化;社会责任;中国梦;学术求真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由传
枣庄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1-31
- “五四文化圈”里的传统文化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之后倡导的“整理国故运动”以及种种努力同样对发现与重新评定传统文化价值有着重要作用。如果仅就一些言论就来判断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是一个全盘否定的态度,或者认为传统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只是被扼杀与打倒也太过于片面。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但可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不管是支持的和反对的人都围绕着传统文化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无疑传统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里获得了勃勃生机。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予了传统文化一个先天发展的背景,倡导一种科学精神来重新评定传统文化
参花(上) 2014年1期2014-12-11
- 走进国学
章太炎,提出了“国故之学”,章太炎著的《国故论衡》一书,主要论小学、文学和诸子学,涵盖了国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但这本书不太容易读。中学、汉学、国粹、国故等名称都不是总揽全局的概念,最后学者选定了“国学”这一称谓,因为它有纵览诸家、包罗万象之意,这是“国学”一词的大体渊源。国学的源头活水究竟是什么?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即“先秦之学的生发”,这是对国学简洁而明了的论述。“先秦”一般界定在西周、春秋和战国时代。国学是一个融汇百家的开放性学术体系。公元一世纪到二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11期2014-10-21
- 现代化潮流中的国学思潮及其使命
文化运动的“整理国故”运动,其目的在于运用西方学理批判、清理和改造中国旧有的学术体系,引导其汇入现代国际学术潮流。这是现代学术史和教育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国学思潮。“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口号,较早由毛子水、傅斯年在1919年5月的《新潮》杂志提出,经胡适等人极力提倡而形成一种学术风气。为推动此项学术工作的开展,1922年1月,北京大学率先成立了研究所的第一个专业分支研究机构国学门。随后,又由胡适代表国学门同人起草《〈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详细阐述了“整理国
中国思潮评论 2014年0期2014-08-15
- 重建斯文
当务之急。“昌明国故”、“融汇新知”, 才能让中国“斯文”如今我们要重建斯文,再创中华文明的辉煌,不应该被简单地理解为要重建一个“儒教中国”。“因革损益”本来就是孔子面对儒学之“变”而提出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儒学之所以始终是一个活生生的传统,就在于她能够保持开放,不断吸收其他的思想传统。传统文化也并非能囊括今日“斯文”之一切。因此,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分,对于目前我们所当重建的“斯文”,都是值得吸收的资源。因此,对于“斯文”,我们首先得有
党建文汇·上 2014年6期2014-07-04
- 章太炎的国学思想与阅读观
候,有“国粹”“国故”“国学”等多种不同的说法。1905年2月《国粹学报》创刊,章太炎为主要撰稿人。1906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组成国学讲习会,章太炎为主讲人。1910年章太炎在日本讲演的文字集结出版,即《国故论衡》。胡适说:“自从章太炎著了一本《国故论衡》之后,这‘国故’的名词,于是成立。”[1]胡适认为国学就是国故学,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一文中,他这样说道:“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4期2014-07-02
- 国文 国史 国伦
国学”一词,为“国故之学”的简称。所谓“国故”,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之故实,此前清人多有用例,如魏源认为,学者不应迷恋词章,学问要从“讨朝章、讨国故始”(《圣武记》卷十一),这探讨国故的学问,也就是后来所谓之国学。经清末民初诸学者(章太炎、梁启超、罗振玉、王国维、刘师培、黄侃、陈寅恪等)阐发和研究,“国学”所涉领域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约与现代人文学的文、史、哲相当,但突现了中国固有学术的内容,自有其存在与发展的根据。“国学”包括中国传统学术的
书屋 2014年4期2014-05-26
- 黎庶昌与《全黔国故颂》
3002)《全黔国故颂》(简称《国故颂》)是黎庶昌收录编撰的一部贵州从汉到清历史名人的专题资料集*注释:本文引文未出参考文献者,均见《全黔国故颂》稿本。。全书仿方志人物传体例,分名臣、忠义、循吏、儒林、文苑、孝友、货殖、方技、列女、土司、奸臣十一类。加上附录共收录一百三十五人,约69万字。除抄录了有关传主的各种资料外,还增加了以赋体形式对所收人物立身行事及功业德行、学术、文学成就作的概略评述的“颂”。由于现存全书是以稿本存世,并未完成,黎庶昌撰写有颂的仅何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5期2014-04-17
- “整理国故”:“五四”激进文人的驳难与作为
081)一“整理国故”是1920年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在经学走向边缘的民国初年,当1919年11月胡适于《新思潮的意义》中揭橥“整理国故”口号的时候,更多偏重于广义的史学范围和批判畛域。正如胡适1924年再次于东南大学的演讲所说:“两年前来宁的时候,曾在贵校讲演‘研究国学方法’。那时有许多朋友都说:‘是偏于破坏方面,提倡坏古;于建设方面,多未谈及’”。①殊不知破坏或者说批判的趋向在1923年前后就发生了改变,新旧人物无论是名流巨擘还是学界新秀纷纷追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4-01
- 国学与国民教育
。他认为国学是“国故学”的简称。“国故”一词是章太炎的发明,他早年的一本书就叫《国故论衡》。那么什么是“国故”呢?国故就是所有的中国历史文化,包括礼仪、制度、人物、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工艺、服饰等等。如果对所有这些内容作研究都叫做“国学”,那么“国学”的概念便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定义难以成立。因此,国学是国故学的简称这个定义,并没有被学术界采用,后来大家一致认可的说法,是国学为中国固有学术,包括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代理
教师博览 2013年2期2013-11-25
- 近代国学的新旧、中西之维
解为“国粹”、“国故”或者与后两个概念互用。“国粹”概念始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本指民族文化的精髓,旨在突出为一国所独有、他人难以模仿的文化特性,后来更多指承载着这种文化独特性的物质产品;“国故”指民族历史文化的一切遗产。可见,“国粹”侧重价值判断,指本国文化之精华;“国故”侧重固有之旧,主要指世代的历史传统和积淀。二者各有侧重,却共同指向国学之作为一国之学为本土固有的不可或缺。一言以蔽之,古代意义上的“国学”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视域中进行的,近代意义上的“国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11期2013-08-15
- “国故学”与“中国学术”的纠结*——民国时期两种“国学”概念的争执及其语境
文祺在《重新估定国故学之价值》中提出:“整理国故这种学门,就叫做国故学,国故是材料,国故学是一种科学。从来没有人替国故学下过定义,我且来替它下一个定义吧!”①吴文祺:《重新估定国故学之价值》(1924 年2 月12 日) ,许啸天编:《国故学讨论集》第1 集,上海:群学社,1927年,第 41 页。当代学者也有认为吴文祺所讲的,“多半都是在发挥或系统化毛子水、胡适、曹聚仁先已提出的观念,很能提示当时少年新进那种目中无人、横扫一切的气慨”②罗志田:《西学冲击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2013-01-22
- 章太炎和他的《国故论衡》
1)一、章太炎《国故论衡》的名义清同治七年戊辰十一月三十日(公元 1869年 1月12日),章太炎先生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一作“梅叔”)。因倾慕明末清初爱国学者顾炎武(名绛),改名绛,别号太炎,太炎先生的弟子、后学和仰慕者多以这个别号相称。他的笔名、别号较多,主要有:绛叔、章燐、章缁、章氏学、西狩、日本西狩祝予、陆沉居士、穷荒孤客、台湾旅客、亡是公、猎胡、支猎胡、末底、戴角、独角、支拉夫、支那夫、独立生、毛一、膏
邯郸学院学报 2011年3期2011-08-15
- “整理旧文学”与“整理国故”
——论郑振铎治学思想的形成
旧文学”与“整理国故” ——论郑振铎治学思想的形成李 俊*(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作为一代历史记忆,“整理国故”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运动。延至文学领域,胡适以历史方法考证文学,开文学考据化的风气之先。在此背景之下,郑振铎提出“整理旧文学”,其整理范围和方法与“整理国故”遥相呼应,并借助《小说月报》等文学传播媒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个性与研究范式。整理国故;治学思想;胡适;郑振铎作为新文学建设过程中最早提出“整理旧文学”的郑振铎,继胡适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1期2011-08-15
- 胡适与实验主义史学新探
验主义史学;整理国故如果把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看作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可谓是这场“复兴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胡适先生著作等身,在文史哲等领域皆有造诣。在史学上,其主要史观为实验主义史学。他也是按照实验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治中国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胡适的实验主义史学思想(一)实验主义与实证主义“实验主义”一词,有人也称之为“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等。但胡适认为“实验主义”更恰当。实验主义不仅注重经验和过程,还强调实践。实验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就是用科
黑龙江史志 2011年7期2011-08-15
- 矫枉过正,退而自省
—— 胡适思想论战策略初探
在影响深远的整理国故与中西文化论战中,胡适这种“矛盾”言论与思想论战策略尤值得深思。探讨胡适的思想论战策略,对于理解胡适,对于时下的中国,具有理论与现实的意义。胡适;矫枉过正;退而自省;思想论战;整理国故;全盘西化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暴得大名”,继而成为引领中国现代思想界之旗手,除了个人卓绝的学识外,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思想论战策略也是分不开的。其思想论战策略,概言之,即矫枉过正、退而自醒:在论战之始,他往往采取过于激烈的言辞,置论敌于措手不及之境,颇有纵横捭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2011-03-19
- 胡适和他的《希望》
——现代“歌诗”赏析(三)
话文学革命、整理国故、自由主义的热切期待和一往情深的形象写照。在这当中,白话文学革命的成功和整理国故的卓有成效,都曾让胡适感到希望成为现实的欣慰,唯独自由主义,一直到他逝去的那一刻仍然只是他心中不愿放弃的希望。1970年代,这首诗经过陈贤德和张弼的谱曲,台湾救国团青年自强活动的教唱,以及银霞、包美圣、刘文正等歌手的演绎开始流传,到了1980年代以台湾校园歌曲的名义在大陆风靡一时,在那个吉他盛行的年代,这首歌成了学习吉他弹唱的启蒙曲。只不过,这首歌的歌名不再
名作欣赏 2010年16期2010-08-15
- 梁启超与近代“国学”概念的提出
——兼论中国近代国学思想形成的几种分析路径
中学”“旧学”“国故”“国粹”等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位于“国学”,与梁启超对国学的独特阐释有着一定的关联。梁启超把国学与“旧学”从区分到合并,确立了“国学”的学统;国学与“新学”的对立,树立了“国学”的中心位置;“新国学”与国故运动的交锋,标明了“国学”的完整内容。梁启超;国学;汉学;新学;新国学“国学”最早的确切含义是指国家一级的贵族学校,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为国学,是大贵族子弟的学校;各地所设的乡学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2010-04-11
- 略谈胡适的小说考证与整理国故
,而应是当时整理国故的内容之一。胡适恰好既是新文学运动的发起者,又是整理国故的号召者,这使他由推崇白话小说进而从整理国故的视角去作认真的学术研究。“国故”这一概念亦是二十世纪初年出现的,它体现了一种学术思潮。晚清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加剧,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力图保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国粹”,从而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因而于1903年冬在上海倡议成立国学保存会。此会于1905年正式成立,创办《国粹学报》,刊行《国粹丛书》,宣告国粹学派的兴起。章太炎是国粹学派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3期200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