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为“大”,“富”和“强”之外,还应有“文”
这里所谓文化与文明之“文”,指的更是精神方面的造诣,即人文修养、人文关怀、弘扬正义、为了人的尊严。一个缺乏人文教养的民族,很难在物质方面取得灿烂与辉煌的文明。历史上,中国之为“大”国(伟大之国)、“中”国(天下中央之国),靠的主要都不是武力与财富的征服。反过来,即使中国一度为异族武力征服,最终的结果,也还是异族建立的政权被中国传统文化“斯文”之“大”所“化”。所谓异族,也都在这种“大而化之”的过程中,逐渐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一句话,历史上中国之所以被视为“大国”,更多的是由于中国在文明程度上备受世人瞩目的高度成就。
如今,中国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富强”,在此情况下,中国要想真正在世界上建立一个“伟大”之“大国”的地位,而不仅仅是作为财富和武力意义上的“超级大国”,就尤其不能不认真思考如何重建中国文化与文明的“斯文”这一问题。
为什么在“富强”之外还要强调“斯文”
为什么在“富强”之外还要强调“斯文”?因为只有“富强”,可以让人“畏惧”,但不能使人“敬重”,更遑论“喜爱”了。中国只有在“金钱”和“武力”之外更有“礼义”,重新成为一个“礼仪之邦”,才能真正作为一个“崛起”了的“伟大”国家屹立于世界。只有“富而好礼”、 “威而不猛”, 中国人才能让人心悦诚服,由衷地欣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建“斯文”,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当务之急。
“昌明国故”、“融汇新知”, 才能让中国“斯文”
如今我们要重建斯文,再创中华文明的辉煌,不应该被简单地理解为要重建一个“儒教中国”。“因革损益”本来就是孔子面对儒学之“变”而提出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儒学之所以始终是一个活生生的传统,就在于她能够保持开放,不断吸收其他的思想传统。传统文化也并非能囊括今日“斯文”之一切。因此,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分,对于目前我们所当重建的“斯文”,都是值得吸收的资源。
因此,对于“斯文”,我们首先得有恰当的了解,然后才能结合其他“文明”与“文化”的传统,如此方能“昌明国故”、“融汇新知”, 实现中国“斯文”传统的综合创新。否则,在中西既有相通又有不同的价值系统之间,势必两头落空,重建斯文,也就无从谈起了。
(摘自《北京日报》 彭国翔/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