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渭毅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
清同治七年戊辰十一月三十日(公元 1869年 1月12日),章太炎先生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一作“梅叔”)。因倾慕明末清初爱国学者顾炎武(名绛),改名绛,别号太炎,太炎先生的弟子、后学和仰慕者多以这个别号相称。他的笔名、别号较多,主要有:绛叔、章燐、章缁、章氏学、西狩、日本西狩祝予、陆沉居士、穷荒孤客、台湾旅客、亡是公、猎胡、支猎胡、末底、戴角、独角、支拉夫、支那夫、独立生、毛一、膏兰室主人、牛马走、夜叉、知拙夫、萧海琳、刘子政私淑弟子、刘子骏之绍述者等,又常被称作余杭先生。另有别号菿汉、菿汉阁主,弟子尊称他为菿汉大师。“菿”字音倬,陟角反,菿、倬音同义通,为“明大”之义,太炎先生自称菿汉,有“振大汉之天声”之意。[1]384
1936年6月14日早8时,太炎先生因鼻咽癌(一说鼻菌症)、胆囊炎、疟疾、气喘病四症并发(一说鼻衄病和胆囊炎并发)不治,在苏州逝世,享年69岁。7月9日,国民政府发布了国葬令。
太炎先生去世后,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麓明末抗清领袖张苍水墓侧。1986年,杭州市政府兴建了章太炎纪念馆。1986年6月14日,“章太炎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暨学术讨论会”在杭州举行,发表学术论文51篇,章念驰著有《章太炎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1982—199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章太炎全集》1—8集。
太炎先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学术家和教育家,作为中国思想史、学术史、教育史和民主革命史的巨擘,他的卓越建树彪炳于20世纪中国史册。一方面,他以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激越的思想站在反对民族压迫、推翻封建帝制救亡图存的斗争前沿,另一方面,他又以自己创新的国学思想与实践站在走向峰巅的乾嘉经学、史学、文学和“小学”的学术制高点上。[2]1后人或把他看作有学问的革命家,或把他当作革命的学问家,或把他视为有学问的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对他的思想和学术进行多元的、多层面的探讨与研究,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章学”。作为一位民族的、革命的、有思想的中国学术大家,国学大师是太炎先生当之无愧的学术定位。他学贯古今中外,成就恢宏博大。生前勤于讲学,著述宏富,撰作和发表了大批有巨大学术价值和深远学术影响的论著,其中《国故论衡》就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最具代表性的关于中国语言文字学、文学和哲学思想的概论性著作。
所谓“国故”,是太炎先生首先提出的学术概念和术语。按照胡适先生的定义,“国故”指中国一切过去时代的历史与文化,也包括典章与制度、典故与故事。既包含着“国粹”,也包含着“国渣”。研究国故的学问,叫国故学,简称国学。1920年,胡适先生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里首次明确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学术口号,“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3]532-533他在1923年《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指出:“‘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并且说:‘国故’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他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其中包含了‘国粹’和‘国渣’。”[4]14-15“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3]
太炎先生所谓“国故”,其内涵和外延却跟胡适先生的解说不同,指的是 “国粹”,有时称作“历史”或“古学”。根据太炎先生1906年7月15日的《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国粹”就广义说,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5]276太炎先生的国学,即章氏国学,有两种讲法,其一,相对于君学而言,国学“不以人君之是非为是非者”,为历代帝王所排斥,[6]含有反抗君主专制、启迪民智的内涵;其二,相对于西学而言,指中国固有之学术。一般指后者。从太炎先生在不同时期的讲学和著述来看,章氏国学的内容是发展变化的。1906年,太炎先生在日本东京筹办国学振起社,“间月发行讲义”,内容分为诸子学、文史学、制度学、内典学、宋明理学和中国历史六个部分。而由东京秀光社1906年出版、同年在《国粹学报》上连载的太炎先生在东京国学讲习会的讲稿《国学讲习会略说》,分为《论语言文字之学》、《文学论略》和《诸子学略说》三章。[7]1922年4月—6月,太炎先生在上海讲演国学,由曹聚仁记录的《国学概论》可知,章氏国学的本体是经史、经典诸子和历史,治学的方法有辨书籍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底变迁和辨文学应用,“研究国学,无论读古书或治文学、哲学,通小学都是一件紧要的事”。[8]70太炎先生晚年在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的讲稿《章氏国学讲习会讲演记录》则分《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诸子学略说》和《文学略说》五章。[9]以上所述,虽然内容有同有异,但是都包括小学(即语言文字之学)、文学和诸子学(即哲学)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小学、文学和诸子学,构成章氏国学的基本内容。“国故论衡”,顾名思义,“榷论小学、文学、诸子学之要略也。”[9]2全书也就分为上卷小学、中卷文学、下卷诸子学三卷。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太炎先生撰著《国故论衡》,不是为了单纯地整理国故而进行国学研究。作为中国近代学术文化的一代宗师,太炎先生之所以毕生孜孜不倦致力于国学研究,是因为他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国学维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统,关系到民族与国家的存亡,他说:“国粹沦亡,国于何有?”[10]又说:“环球诸邦,兴灭五常,其能屹立数千载而永存者,必有特异之学术,足以发扬其种姓。”[11]321正如章士钊先生所说:“夫一国之所以存立者,必其国有独优之治法施之于其国为最宜,有独至之文词为其国秀美之士所爱赏。”“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12]4太炎先生在他人生的各个时期著书立说、讲学授徒的宗旨,都在于绍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延续国学的命脉,力保国性之不失。这是走近、理解、解读和研究国学大师太炎先生的国学著作的一个重要的认知视角。
关于《国故论衡》的学术定位,时人和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多种评说。陈平原先生从学术史家的高度,把这部书准确定位为一部经过“精心结构”的、能够完整体现太炎先生学术风貌的、令人着迷地以音韵文字训诂学沟连语言研究和哲学分析的“文实闳雅”之作,论证较全面公允。[13]6-19
太炎先生对于《国故论衡》的自我定位,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他生前对《国故论衡》极为重视,评价甚高,在他的《自述学术次第》、《自定年谱》里,将《国故论衡》跟其他国学代表作《訄书》、《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齐物论释》等相提并论。他在《自定年谱》“四十三岁”条说:“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自三十九岁亡命日本,……始治小学音韵,徧览清世大师著撰,犹谓未至。久乃专读大徐原本,日繙数叶,至十余周。以《说解》正文比较,疑义冰释。先后成《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三书,又为《国故论衡》、《齐物论释》,《訄书》亦多所修治矣。”又在《自述学术次第》说:“余所撰著,若《文始》、《新方言》、《齐物论释》及《国故论衡》中《明见》、《原名》、《辨性》诸篇,皆积年讨论,以补前人所未举。”[14]14-67
太炎先生还在书信中经常提及《国故论衡》。1913年夏至1916年5月,太炎先生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在与其长婿龚宝铨的18封通信中,有5封提到《国故论衡》。他在绝食抗争的生死关头,还惦记着《国故论衡》和其他几部重要著作,在1914年5月23日信中说:“夫成功者去,事所当然,今亦瞑目,无所吝恨;但以怀抱学术,教思无穷,其志不尽。所著数种,独《齐物论释》、《文始》千六百年未有等匹。《国故论衡》、《新方言》、《小学答问》三种,先正复生,非不能为也。”[15]586他在嘱咐龚宝铨将《章氏丛书》设法交浙江图书馆木刻刊行时,犹不忘赞颂《国故论衡》,在1915年12月23日信中说:“《国故论衡》原稿亦当取回存杭,此书之作,较陈兰甫《东塾读书记》过之十倍,必有知者,不烦自诩也。”[15]593
太炎先生对《国故论衡》的自我评价,充分说明《国故论衡》在章氏国学乃至章氏学术史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国故论衡》是一部超越前人、千古难得的学术精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国故论衡》的成书,可以从出版时间和所收篇章的完成时间两个方面来看。
其一,从出版时间看,1910年6月7日,《国故论衡》初版本由国学讲习会发行,日本秀光会社铅印出版。
《国故论衡》的成书及其性质,要跟太炎先生在东瀛讲学的学术活动联系起来。1906年7月,太炎先生出狱后,流亡日本。9月,在东京成立了国学讲习会,任主讲人,出版了讲义《国学讲习会略说》。为了“振兴国学,发扬国光”,太炎先生又发起国学振兴社,发行讲义,出版了《国学振兴社讲义》第一册。此后直至1912年归国前,太炎先生在日本的学术活动是讲学与著述相辅相成,他有一批国学基础好、比较成熟、比较坚定的学生,他的讲学规模不大,但教学内容专精,收到很好的成效,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16]131把已经发表的论文编入讲义,再口授给弟子,进行讨论,然后把讲义次第定稿为学术著作出版,是这个时期太炎先生撰写学术著作的的主要方式。《国故论衡》出版后,出版广告对此书的性质看法不一,如有的广告把它看作“余杭章先生近与同人讨论旧文而作”“口授既毕,爰著纸素。同人传钞,惧其所及未广”[11]343的著作,有的广告说它用“讲义体裁,解说简明,学理湛深,诚研究国学者所不可不读也”,[11]344有的广告则说此书“本在学会口说,次为文辞,说解明鬯,学理湛深。”[11]344其实,这些说法并不矛盾,《国故论衡》是太炎先生讲课口授、与弟子讨论在先,用讲义体裁编成专著在后的国学概论性著作,编入此书章节的一些论文,在《国故论衡》前已经发表,有的是旧作,有的加以修订。他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其他几部国学著作,如《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等,也是这个时期以这种写作方式在讲义的基础上写成的。我们说《国故论衡》是讲义式的学术专著,一点也没有贬低它的学术价值。
其二,就所收篇章成文的时间而论,《国故论衡》虽然初版于1910年6月7日,但是其中的11篇,早在《国故论衡》成书前就已经正式发表过,或者在收入本书时或小或大地修订过。
最早发表的是卷下所收的《原学》,见于 1900年太炎先生亲自校订的《訄书》(即《訄书》手校本)第一篇,又见于 1902年出版的《訄书》重印本和 1910年出版的《訄书》手改本第一篇。卷中《辨诗》曾以《六诗说》为题,发表于1909年3月11日出版的《国粹学报》己酉年第二号;卷中《原经》和卷下《原儒》发表于1909年11月2日出版的《国粹学报》己酉年第十号,成书时有改动;卷下《原名》发表于1919年12月2日出版的《国粹学报》己酉年第十一号;卷下《明见》曾以《正见》为题,与卷下《原道》都见于1910年6月7日前(即《国故论衡》出版前)定稿的《訄书》手改本。以上所列七篇,太炎先生都收入1910年的《訄书》手改本。
《国故论衡》卷上《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双声说》,分别刊登于1908年出版的《国粹学报》戊申年第五号和第六号。卷上《古今音损益说》,写成于1907年,载于1908年出版的《国粹学报》戊申年第七号。
据谢樱宁先生考证,卷中《文学总略》,原是《文学论略》一文的改写,《文学论略》曾连载于 1906年10月至12月出版的《国粹学报》第21—23期,因改写幅度大,《文学总略》在收入《国故论衡》的前后,又在1910年6月26日出版的《国粹学报》庚戌年第五号上重登了一回。[17]35-36
另外,卷上《语言缘起说》和《一字重音说》,写成于1907年,正式发表于《国故论衡》。
就版本而论,《国故论衡》有两个版本,即初版本和《章氏丛书》本,后者是增订本,太炎先生生前两个版本各刊印了三次,共六次。清宣统二年庚戌(1910年)五月朔日(6月7日),《国故论衡》初版本在日本印行,封面篆书“国故论衡”四字,铅字排印,共216页,分上、中、下三卷。书末扉页版权页署:庚戌年五月朔日出版,定价日币七十钱;版权所有者:国学讲习会;印刷者:日本秀光会舍。此为《国故论衡》初版本的初印本。初版本于1912年12月再版,1913年 4月第三次印行。第二版、第三版的封面、正文、页码与日本初印本完全相同,变更的只是版权页。我们看到的本子,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的1913年上海大共和日报馆刊印的第三版,书末扉页版权页署:民国元年十二月再版,民国二年四月三版;定价银圆壹圆;著作者章炳麟;印刷者上海大共和日报馆;发行所上海大共和日报馆。
1915年5月,太炎先生把《国故论衡》增订完毕,收入7月上海右文社出版的《章氏丛书》,铅字排印,全书两函24册,是为右文版《章氏丛书》。《章氏丛书》所收的《国故论衡》,内容跟初版本不同。《章氏丛书》右文版错字较多,太炎先生很不满意,在12月19日给龚宝铨的信《致龚未生书》说:“此书错乱百出,校亦难清。”[15]592并多次谈及计划重新刊刻此书。1919年,浙江图书馆出版了《章氏丛书》,对右文版进行校订,刊印精良,是为浙本《章氏丛书》,其内容比右文版《章氏丛书》有所增删,但是,所收《国故论衡》的内容没有变化。1924年,上海古书流通处再版了浙本《章氏丛书》,中多错字。总的说来,浙本《章氏丛书》错误少,向来被看作《章氏丛书》的定本。故此次出版《国故论衡》,我们采用的底本就是浙本《章氏丛书》所收的《国故论衡》,简称浙本《国故论衡》。
从《国故论衡》两个版本的内容上看,初版本和浙本的内容各有增删,互有不同,两个版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篇数不同,篇目各有增删。初版本《国故论衡》上卷小学有十篇,包括小学略说、成均图、一字重音说、古今音损益说、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双声说、语言缘起说、转注假借说、理惑论、正言论。中卷文学有七篇,包括文学总略、原经、明解故(上)、明解故(下)、论式、辨诗、正赍送。下卷诸子学有九篇,包括原学、原儒、原道(上)、原道(中)、原道(下)、原名、明见、辨性(上)、辨性(下)。
浙本《国故论衡》中卷、下卷篇目与初版本相同,但是上卷有十一篇,包括小学略说、成均图、音理论、二十三部音准、一字重音说、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双声说、语言缘起说、转注假借说、理惑论、正言论。浙本删去了初版本的《古今音损益说》一篇,增加了《音理论》、《二十三部音准》两篇。
其二,两个版本中的相同的篇目,文字互有损益,内容各有差异。一般是浙本在初版本基础上增补和改订,但也有浙本删除初版本的内容。根据我们的统计,浙本增补的内容有82条,浙本改、删的内容有96条。
关于《国故论衡》两个版本的差异,太炎先生生前已经指明了。《太炎先生著述目录初编》卷上“已刊之部”的“《国故论衡》三卷”条下按语说:“谨按:《国故论衡》有先校本,庚戌年五月日本国学讲习会刊行。先校本修正二十四则,先师自书眉云:‘此初校本语亦有校定本所未载者,他日当集合刊之。’”[14]71对于这个按语,“章学”权威学者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太炎先生所云“初校本”是1910年日本刊行《国故论衡》初版后的一个校本,1915年上海右文社出版的《章氏丛书》所收《国故论衡》,即太炎先生所云“校定本”。先有《国故论衡》,然后才有初校本,修正的二十四则见于《章氏丛书》右文版。“右文版另增《音理论》、《二十三部音准》,文字亦有损益。凡‘修正二十四则’。”[11]348
第二种说法指出,《国故论衡》初版前就已经有先校本,即初校本,日本1910年刊行的《国故论衡》初版本就是先校本,《国故论衡》初版本修正了二十四则。《章氏丛书》所收《国故论衡》,即太炎先生所云“校定本”。[16]161
由于我们没有看到太炎先生加眉批的初校本,而且《章氏丛书》本《国故论衡》实际增订的内容要多于24条,我们无从判断这两种看法孰是孰非,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章氏丛书》1915年右文版和1919年浙本《国故论衡》,跟1910年初版的《国故论衡》初版本相比,内容有损益,太炎先生希望“他日当集合刊”出两个版本的《国故论衡》。2010年8月至12月,商务印书馆委托笔者以《国故论衡》浙本为底本,参校初版本,重新校点全书,力图全面展示两个版本内容的异同,实现了太炎先生生前的愿望。商务印书馆实在是为学术界、尤其是为“章学”做了一件大好事。
《国故论衡》初版本与《章氏丛书》本,出版时间相隔 5年,内容有增删改订,差别不小。我们把初版本跟浙本进行比较,从浙本增补的82条和删改的96条内容里,可以发现太炎先生语言文字学、文学和哲学思想嬗变和发展的一些重要的线索和不少有价值的学术信息,这是以往的“章学”研究者忽略的地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解读《国故论衡》的内容,评价其学术价值,必须建立在比较两个版本内容同异的基础之上。
以卷上为例。我们发现,太炎先生在初版本和浙本的《转注假借说》里,分别用了他在两个不同时期的古韵分部学说讨论字音的归类,具体说来,初版本没有《二十三部音准》一章,采用的是《文始》的古韵23部系统,而浙本改从《二十三部音准》的古韵系统,队部的归字有所不同。太炎先生的弟子们后来提到并采纳章氏古韵23部分部的结论,大多以浙本所收的《二十三部音准》的古韵系统为准,即队部只包括去、入声的字,不包括平、上声字,即黄季刚先生所谓“没部”。而王力先生创立的脂、微分部的学说,却是受到了太炎先生《文始》队部从段玉裁、王念孙脂部中分出平、上字的启发而提出的。[18]117
至于两个版本内容的全部差异及其学术价值,我们将另文具体阐述。
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是一部体大思精、影响深远的国学名著,研读《国故论衡》,成为广大国学研究者的必修科目。因此,《国故论衡》的校勘和整理工作,向来受到学界的重视。国内通行的《国故论衡》校本有陈平原先生导读、点校的《国故论衡》(简称陈校本)和庞俊、郭诚永先生点校、疏证的《国故论衡疏证》(简称庞、郭疏证本)。陈校本以1910年日本秀光会社刊行的《国故论衡》初版本的初印本为底本,参校右文版和浙本,未收录浙本增加的《音理论》、《二十三部音准》两篇论文,采用简体横排,按现行标点符号标点,有少量校注,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庞、郭疏证本以1919年浙本《国故论衡》为底本,旁征博引,疏证细密,未收录初版本原有的《古今音损益说》,采用繁体竖排,按新式标点符号断句标点,2008年中华书局出版。
这两个校本的底本不同,内容不尽相同,整理工作也各有侧重。为了凸显《国故论衡》两个版本内容的差异,并为全面研究章氏国学提供有价值的学术线索,2010年8月,笔者受商务印书馆委托,重新校订和标点了章太炎先生的国学名著《国故论衡》,并编写了《章太炎先生学术年表》。这部新的《国故论衡》校点本,作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于 2010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谨以此书纪念《国故论衡》出版100周年、“革命元勋、国学泰斗”章太炎先生逝世74周年。
现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故论衡》新的校点本体例说明如下:
1.1913 年上海大共和日报馆刊印的《国故论衡》初版本第三版,简称初版本。1915年上海右文社出版的《章氏丛书》所收《国故论衡》,简称右文版。1919年浙江图书馆出版的《章氏丛书》所收《国故论衡》,简称浙本。我们以浙本为底本,参校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的初版本和右文版,比勘互校,辨析同异,以随文加校注的形式,共出校记近二百条,全面体现浙本和初版本两个版本内容的异同。为简明起见,浙本增补或删改的内容,在此书中一般择取整句话或整段话中的前后几个字,表示整句话或整段话的内容。
2.浙本删去了初版本卷上的《古今音损益说》,为了展示《国故论衡》两个版本的差异,并为全面了解和考察太炎先生《国故论衡》音韵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依据,我们根据初版本,在此书附录补收了此文。
3.此书采用繁体横排,按照现行标点符号,重新断句标点。原文标点有误或不妥之处,都予以改正。原文的引文错误,我们经核对后,也一并加校注予以改正。
4.承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九盈先生指示,太炎先生1906年发表的《论语言文字之学》、1908年发表的《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是研读《国故论衡》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中国语言学史重要的纲领性文献。为此,新的校点本附录分别依据《国粹学报》丙午年(1906)第12、第13号和《国粹学报》戊申年(1908)第4、第5号予以收录,都用繁体横排,按现行标点符号重新断句、标点。
5.此次重新校点《国故论衡》,我们吸取了陈校本和庞、郭疏证本的成果,谨致谢忱,我们还对这两个校本的一些误、漏、衍之处做了订正。此次整理编辑《国故论衡》的工作,是在商务印书馆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得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何九盈先生的热心指导和编辑陈洁老师无私的帮助,谨在此一并致谢。
[1]沈延国. 章太炎先生在苏州——菿汉大师解[M]//陈平原,杜玲玲. 追忆章太炎. 北京:三联书店,2009.
[2]王宁.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前言[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3]胡适. 新思潮的意义[M]//胡适文存:第1集. 合肥:黄山书社,1996.
[4]胡适文集:第3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6]邓实. 国学无用辨[J]. 国粹学报,1907 (6).
[7]章太炎. 国学讲习会略说[G]//章太炎讲国学. 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
[8]国学概论[G]//章太炎讲国学[G]. 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
[9]章氏国学讲习会讲演记录[G]//章太炎讲国学. 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
[9]郭诚永. 国故论衡疏证上卷序[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10]汤志钧. 章太炎政论选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汤志钧. 章太炎年谱长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章士钊. 国学讲习会序[G]//章太炎讲国学. 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
[13]陈平原. 国故论衡导读[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4]王云五. 民国章太炎先生炳麟自订年谱[G].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15]马勇编. 章太炎书信集[G].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16]姚奠中,董国炎. 章太炎学术年谱.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17]谢樱宁. 章太炎年谱摭遗[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8]王力. 上古韵母系统研究[G]//王力语言学论文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