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流

  • 国家治理与制度规范:明代改土归流意义审思
    50025)改土归流是土司制度研究中的“老问题”,对其研究的科研成果相当丰硕。但学界关注清代特别是有关雍正朝的改土归流论述颇多,对明代改土归流(1)改土归流,又称“改流”“改土设流”“改流革土”“设流改土”“改土为流”“改土易流”等,是指明清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改任流官,以确立对土司地区的直接统治。不过,“改土归流”名称的出现是在清代康熙年间,但此后其内涵不断扩大,逐渐成为规范用语,涵盖了以上几种称呼。需要说明的是,明代文献中多为“改土设流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7期2023-09-12

  • 清代湖南“苗疆” 改土归流时间与秩序考论 ——以雍正《硃批奏折》为中心
    止,学界关于改土归流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硕,研究内容既含括全国视野下改土归流的综合研究,又包括对改土归流原因、目的、过程、善后问题及其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相互关系的专门研究①。 但是,综观已有成果,仍存在部分可商榷与深入之处,如清代雍正时期为大规模改土归流时期,学界对此多有研究,而已有成果对这一时期湖南“苗疆”改土归流时间认知却存在诸多差异。如湖南“苗疆”上下峒长官司改土归流时间,《土司制度与彭氏土司历史文献资料辑录》[1]《鄂西民族地区发展史》[

    青海民族研究 2022年1期2022-12-29

  • 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有研究在探讨改土归流问题时,(2)以全国性土司为研究对象的代表性论著,如龚荫:《中国土司制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吴永章:《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等。以区域性土司为研究对象的代表性论著,如贾霄锋:《藏区土司制度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成臻铭:《土司制度与西南边疆治理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1-26

  • 清季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改土归流研究 ——以镇康地区为例
    加强了对云南改土归流力度,废除大量土司,引进先进制度等,进一步推动了云南的“内地化”进程;但受自然、交通等因素掣肘,滇省沿边土司波及不大,土司制度仍然存在。改土归流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目前学术界对云南改土归流的整体研究是相当丰硕,并在不断创新;而对于云南地方府县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有清一代,镇康隶属永昌府,界连缅甸,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并设镇康土知州一职管理该地。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便对其实行改土归流,此次改流活动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

    保山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6-30

  • 论改土归流对湘西各民族交流互动的历史影响
    (1727)改土归流后,随着民族间的交流合作增多,湘西各民族交往、交融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湘西地区手工业、商业等发展迅速,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逐渐消除了各民族隔阂,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与发展。湘西民族交流的历史背景湘西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的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和我国东部地区通往西南各地的中介区和中转地,是沟通我国东中部与西南的重要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直至今日,湘西仍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

    炎黄地理 2022年8期2022-05-30

  • 改土归流制在黔西南清代布依族乡规民约中的反映
    出种种弊端,改土归流的条件已经成熟。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自雍正四年起,云贵地区的改土归流正式拉开序幕,黔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也随之开始推行。作为一项重要的地方政策,改土归流制度的推行对黔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黔西南清代布依族乡规民约中得到充分体现。一、改土归流制在黔西南的推行黔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制度的推行经过以下三个阶段的发展才得以最终完成。(一)地方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3-02

  • 清代王朝国家观念与云南地区改土归流
    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1](P4)在号称“土司最多”的云南,改土归流不仅有效地防止了土司割据,而且在土司地区促成了王朝国家观念认同,进而形成国家认同与历史认同的融合。近几年来,学术界针对西南改土归流的研究成果颇丰,聚焦云南土司地区改土归流的成果亦不在少数。然而,清代王朝国家观念与云南土司地区改土归流之间是否存在观念与行动的辩证关系,鲜有研究。探索清代王朝国家观念与云南土司地区改土归流之间的逻辑关系

    贵州民族研究 2021年5期2021-10-27

  • 清代四川彝族地区儒学教育的差异及成因研究
    汉杂居区。在改土归流前,其教育形式以家支教育为主,之后受汉文化的影响,儒学教育占主导。其中凉山彝族地区包括“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汉源县大渡河以南区域,大致位于岷江以西、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1]。凉山彝族地区主要分为凉山边缘的浅坝子彝族地区和大凉山彝族腹地地区。彝汉杂居区包括“清末,嘉定府领1 厅,峨边厅;7 县,乐山县、峨眉县、洪雅县、夹江县、犍为县、荣县、威远县。叙州府领2 厅,雷波厅、马边厅;11 县,宜宾县、庆符县、富顺县、南溪县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1-02

  • 清代改土归流后地方社会控制权的交替 ——以湘西永顺地区为例
    地方改为:“改土归流”标志着土司制度在土司区的消亡,但是土司制度的残余力却依然影响着改土归流后的地方社会。另一方面,国家在改土归流地区亦希望建立起一套新的秩序,以将“国家”的概念灌输到地方社会。这就使得清政府会通过一系列手段在地方扶植新的“国家”代言人,以消除土司制度残余力的影响。如此一来,改土归流后的地方社会就成为了各地方群体迎合国家政策,角逐地方控制权的“战场”,地方控制权也由此在不同群体中发生着交替。本文将通过考证清代改土归流后某一区域具有一定时间维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8期2020-03-03

  • 清代改土为屯考辨
    区,大力推行改土归流”[3],亦将黔东南和湘西苗疆地区纳入改土为屯的范围。潘洪钢的这一观点,其实是继承了著名学者凌纯声在民国时期提出的观点。凌纯声于1943在《边政公论》上发表的《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中“清代之土司”部分,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清代改土为屯情况,指出“贵州古州之苗卫,湖南湘西之苗疆,四川理番之杂谷番屯,大小金川之五屯,皆为清代改土为屯之地”[4]754,这里就明确了改土为屯范围主要在黔东南、湘西和川西地区。至于青海撒拉族地区,笔者认为不宜纳入改土

    昆明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1-10

  • 改土归流后的婚俗制度源考 ——以土家族婚俗为例
    ,他们历经了改土归流之前、之后至1949年、1949年之后这样三个大的历史阶段。(一)“改土归流”之前的婚姻形态从无媒婚媾的古代至土司制度时代,土家族人在这段较长的历史时期里土家族的青年男女可以自由选择对象。他们自由选择对象的主要方式是唱土家族山歌和吹木叶,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沟通青年男女双方的思想感情。结婚前,女方也不向男方索礼、不坐轿。结婚时,新娘手拿红丝线,由女方弟弟或妹妹送新娘到男方家成婚。到了土司制度时期,土家族男女青年结婚,一般也只经过梯玛(土老

    新生代 2019年17期2019-11-14

  • 明清“改土归流”后土司任用的途径、原因及特点研究
    明清两朝为了改土归流后新置府州县的稳定,对改流区任用土司途径大致有三:即在新置流官府州县沿用原有土司、异地任职,或新置土司等。此类土司任用举措,对于地方社会稳定、文化交流、经济发展曾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举措长期以来,学界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查阅学界成果,目前对此偶有涉及的论文有《清雍正朝改土归流善后措施初探》[1]《“改土归流”:土司家族政治命运的转型》[2]《明清土司被“和平改流”的途径、原因及其善后研究》[3]等等,以上诸文,为本研究奠定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5-06

  • 民间的力量:改土归流与土民社会的演变 ——以鄂西南容美土司为考察中心
    )目前学界对改土归流论述颇多,一般认为改土归流促进了地方社会的进步与开发,引起了地方社会的文化变迁与社会整合。这些论述多从国家层面、土司阶层和地方社会的整体视角来探讨改土归流对区域社会的影响,较少从土民的视角来探讨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既包括土司,也包括土民。[1]改土归流所带来的“政治运动”与“移民运动”促使了土民社会转型,对土民社会影响深远。笔者认为,改土归流虽是国家力量对土司地区的变革,但这一变革并非单向,土民在这一过程中也并非被动的“接受者”,改土归流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2-11

  • 汉进夷退:清代云南汉族移民与改土归流的关系研究
    ,并最终推行改土归流的历史过程中,借助了汉族移民等外力因素,成功“导演”了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使得云南的内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清朝在西南边疆地区的统治更加稳固,云南真正融入到了王朝国家发展的主流当中。清代云南汉族移民与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是清代边疆民族史上两个重要历史事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长期以来,学界针对两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产生了不少成果。就清代云南汉族移民的研究,诸多学人围绕清代云南汉族移民的背景、原因、动力、类型、分布特点、数量估算、历史意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01-28

  • 论鄂尔泰推进云南改土归流的过程
    ,他力陈云南改土归流的重要性,得到雍正帝的批准后开始着手实施。一、“三府”改隶云南,以一事权云南改土归流的重点是乌蒙、东川、镇雄三府。在清初改土归流之前,“东川、乌蒙、镇雄,皆四川土府”[1],但“三府”都远离成都,临近云南,形成“滇、黔有制其之势而无其权,四川有治其之权而无其势”[2]的被动局面。因此,鄂尔泰奏请将“三府”改隶云南。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二十日,鄂尔泰上奏道:“东川与云南省寻甸、禄劝、霑益三州接壤,距云南省城四百余里,去成都二千八百余

    山西青年 2019年20期2019-01-15

  • 国内近四十年来赵尔丰研究综述
    对赵尔丰及其改土归流的历史定位也有了一个基调,对赵尔丰川边改土归流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较为公允。正确认识赵尔丰,对处理我国的民族关系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一、赵尔丰川边改土归流上世纪80年代后,一些资料性书籍的出版为学者们提供了可靠而便利的资料来源,推进了对赵尔丰的研究,如《赵尔丰川边奏牍》①,吴丰培在编成该书的过程中搜集整理了大量赵尔丰以及与其相关人物的奏稿、电文等文字资料,并对相关史实以及地名等做了翔实可

    山西青年 2019年6期2019-01-15

  • 一滴水里的故乡(外一章)
    故乡,用心去切入归流河的涌浪,故乡的河流为思念镀上了一层厚厚的霜色,为了寻找你,我沿着阴山故道一路走来。循着一滴水的光亮,我成为故乡清晨里清亮的露珠。归流归流,我听到故乡母亲在呼唤。归流归流,我是那条大河里一滴永不干涸的水滴!岩羊的影子一闪便消失了站立,站立在兴安岭金色的早晨。一缕微光穿过鹿角繁复的路径,径直泼洒在叶脉清晰的河流之上。影子,一个巨大的影子游移而来,伴随着雷雨的轰鸣,岩羊腾跃的瞬间,便被镌刻进了峭岩,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一条杂驳的山间小路

    散文诗 2018年3期2018-11-15

  • 改土归流与湖广土家族地区的国家认同研究
    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朝廷派流官管理民族地区,改土归流也被称为改土为流、改土设流、改土易流等,①关于“改土归流”一词的使用,学术界虽有争论,但李世愉指出:“改土归流”作为土司制度的专用语,是对历史上改土官为流官这一复杂现象的概括,已被人们所接受,而且在今天的使用中已有其固定的内涵,成为一种规范用语。因此,今天的研究者继续使用“改土归流”一词是没有问题的。李世愉:《关于“改土归流”一词的使用》,《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应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2018-07-02

  • 打破“边界”:明清武陵地区“改土归流”背景下的内聚型移民研究
    土司地带的“改土归流”运动将政治上和地理上的“边界”予以政治话语上的解除,但心理上的“苗疆意识”并没有随之消散。这种针对武陵地带的“化外”之地的观念并不仅仅出现在正统王朝的话语体系中,“苗疆”族群作为区域主体依然保留着“本我”的思考范式,即对“编户齐民”的王朝国家治理体系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隔阂。龚荫指出土司不是奴隶主就是农奴主,是“封土封疆”世袭统治的残余。到了明末,这种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它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阻碍作用,走向社会发展的反面:“一些土司争袭、掠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5-17

  • 西康改土归流期间汉文化对雅江县的影响
    其实在清光绪改土归流之前就有外地汉人入住。有史可查最早进入该地区的汉族人可以上溯到两百年以前。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岳钟琪西征,于雅砻江上设渡口(称中渡),创设木船,从雅州(今雅安)招募汉族水手20名,在此当差。后来政府有待水手,命其子孙永操此业,永居于此。[2]这些可谓是最早进入并定居在雅江县的汉民。后又从内地征集了大量船夫经营渡口,汉地船夫驻河口经营渡口一直延续至清末。到清末时,雅江县沿进藏大道一路,有许多汉族居住。据《民国二十五年雅江县政府报告》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8年6期2018-04-01

  • 鄂尔泰与雍正对云南改土归流的“君臣对话”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朱批奏折选件
    司问题,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均是通过奏折上呈、批示,反复酌商后确定的。这些折子对研究雍正时期滇、黔、桂三省土司问题及改土归流政策的施行甚为重要。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收录的《雍正朱批谕旨》所载录鄂尔泰的奏折,均是以《雍正朝宫中档奏折》原件为依据,加以增删修改后编纂而成的,此举更显现出原件奏折的重要性。本文即选出部分朱批奏折,从奏折内容与雍正的朱批谕示,来说明雍正与鄂尔泰的君臣关系、鄂尔泰及雍正对云南改土归流推行过程的“君臣对话”。并对本文所提的奏折原件与《雍正

    思想战线 2018年4期2018-03-31

  • 改土归流与国家治理
    重要措施,即改土归流。目前学术界对改土归流的评价不尽相同,或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这主要在于改土归流一直伴随土司制度而存在,且形式多样,因此,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针对不同土司的改土归流,其结果及社会反响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当我们换一个视角来观察改土归流,就会发现,不论何时何地的改土归流,其结果不论成败与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体现了国家对土司地区的治理。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朝推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它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改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2-09

  • 明清时期政府对贵州改土归流策略论析
    治者对贵州的改土归流清朝前期的各朝代为了保持对贵州的统治,实行了不同的统治策略。从隋唐开始的土流并治到元朝实施的土司制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是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上看,土司制度毕竟是一种落后的制度。对处在偏远地区的贵州来说,经济、政治、文化教育落后,这种封闭的管理,阻碍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经济技术的传入,延缓了贵州的历史发展进程。土司统治下的土民,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司的土地上,承受着沉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2018-01-31

  • 浅论鄂尔泰的改土归流策略
    南地区开展的改土归流,是西南民族史、西南边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学术界有关研究成果很多。鄂尔泰作为改土归流的主帅,也得到了学术界较大的关注,对他与西南改土归流关系的研究相当全面,从他对改土归流建议的提出,开展改土归流的措施与实施方案,到西南改土归流后如何促进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各个环节都有深入的研究。本文选取鄂尔泰改土归流策略这一环节进行研究,主要基于这个环节的研究目前还稍显薄弱,相关研究结论还有进一步推进之处。关于鄂尔泰改土归流的策略,有关研究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1期2018-01-28

  • 明清土司被“和平改流”的途径、原因及善后研究*
    君 李红香“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朝廷依法对土司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举措。从实现途径看,大致分为“武力改流”与“和平改流”两类。“和平改流”主要指朝廷通过非暴力手段,将自愿呈请改流以及违规、无嗣等土司废除,并在其领地内置流官府州县,派驻流官加以管理,最终实现从土司治理到流官治理的行政转型。此类转型由于是不流血的“和平改革”,故有利于地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因此梳理、分析这一改流途径、原因及善后举措,对于丰富和完善土司学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土司;“和平

    广西民族研究 2017年6期2018-01-03

  • 浅谈土家族婚俗中女性地位的演变
    本文主要探讨改土归流前后土家族女性地位的转变。改土归流以前,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女性的择偶权力比较自主。改土归流后,从土家婚俗中可以看出,女性在婚姻中都处于不平等的从属的地位。土家婚俗自清朝改土归流以来,有很大的不同,从这些不同中,我们可以窥视当时女性地位在其中的变化。土家族;婚俗;女性地位1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婚俗中女性的地位据研究发现,改土归流前,土家族人多居住在封闭的山里,交通不便,与其他民族交往比较少,由于受地形环境的影响,土家族保持着自己原有的婚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2期2017-11-25

  • 改土归流与土民身份转型 ——以鄂西南容美土司为例
    30073)改土归流与土民身份转型 ——以鄂西南容美土司为例陈文元(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改土归流不仅包括土司,也包括广大土民。革除土司后,流官的行政干预与移民运动引发了土民社会的深刻变革与转型。土民身份转型是土民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为政治身份、社会身份、文化身份的转型。土民身份转型,是地方社会变革的动态转变,反映了地方社会逐渐整合进王朝国家的历史过程。改土归流;土民社会;身份;转型土家族被确认为单一的少数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3-07

  • 浅谈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
    谈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湖南 刘孙贤改土归流也称土司改流,是指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永久世袭的土官改为由中央政府随时任免的流官的一项政治措施。改土归流始于明代,清朝雍正年间大规模地推行。明朝中叶前后改土归流开始施行,最初只在一些具备改土归流条件的地区进行,一般改流的规模较小。如在贵州地区的改土归流是从1413年(永乐十一年)开始的。1413年,思州宣慰使思琛和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因争地而仇杀,明成祖遣使臣蒋廷瓒前往勘查,田琛及田宗鼎被密捕来京斩首。于是裁撤土司,“分其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4期2017-02-17

  • 近三十年来清代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研究综述
    代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研究综述刘 虹*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土司制度始于元代,是在唐代羁縻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土司世袭而治,逐步在辖地形成割据之势,为患边境。改土归流始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大规模实行,以西南地区较为集中。关于清代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问题的研究从未间断,学术界对此不断探索,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对近三十年来清代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归纳整理,从改土归流的渊源、方式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清代;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综述元

    山西青年 2017年14期2017-01-31

  • 试论“新辟苗疆”与改土归流之关系
    新辟苗疆”与改土归流之关系李世愉(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清雍正朝的“新辟苗疆”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为了使这一研究能够深入,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即“新辟苗疆”与改土归流的关系。雍正朝改土归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流土俱不受的“化外生苗”的征服,这些地方多设厅,清政府称之为“新辟苗疆”。因此,开辟“苗疆”不仅是雍正朝改土归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雍正朝改土归流的一大特点。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察:首先,开辟“苗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2017-01-28

  • 民族整合视野下的湘西改土归流
    目前学界“对改土归流与国家治理、改土归流后的地方治理及社区重构等问题关注不够。”[2]民族整合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土司制度建立以及改土归流中均有所表现,故笔者以此为视角对湘西改土归流相关问题进行一番初步探讨。一、土司制度对湘西民族整合的双重影响民族整合,即多民族国家的治理过程,是多民族国家综合运用政策措施,对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以实现国内民族关系、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和谐。[3]中国古代的民族整合,主要表现为中央王朝为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2017-01-27

  • 清王朝不对甘青土司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原因探析
    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原因探析武 沐,贾陈亮①“改土归流”是清王朝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一项重要政治举措。此项措施在西南地区的实施,加强了清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但是清王朝却未在甘青地区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这一问题很值得进行深入探讨。这既表明甘青土司与南方土司类型不同,也说明甘青土司的存在不是清王朝在西北民族地区统治的障碍,相反却有着积极作用。相比南方土司的强大势力,甘青土司势力薄弱,而不断的

    思想战线 2016年5期2016-04-11

  • 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2015年度科研报告 (上)
    研究;其三是改土归流研究;其四是中国土司文化研究;其五是中国土司个案研究;其六是土司遗址申遗地研究;其七是土司人物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为构建 “土司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而且为土司文化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可能。但在研究视角、话语体系、研究内容与方法、史料整理、学术专著、团队合作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改进。这里,主要评述前3个方面的研究情况。中国土司制度;土司文化;研究;年度科研报告一、前言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3-29

  •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社会治理研究
    u-song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社会治理研究文/郗玉松 Xi Yu-songStudy on Tujia Social Governance after the Reform of Chieftains to Bureaucrats清初,土家族地区相继完成改土归流,进入到土家族地区的流官群体取代了土司贵族的统治。上任之初,他们即到民间开展调研,采取了诸多措施,如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以维护社会稳定、整顿吏役以提升管理效能、发展公益事业以促进社会和谐等,这些措施对维护

    山西档案 2016年4期2016-02-03

  • 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后的筑城活动与居民生活的变迁 ——从湘西地方志中几篇筑城记入手
    旗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后的筑城活动与居民生活的变迁 ——从湘西地方志中几篇筑城记入手李大旗(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清代湘西“改土归流”是学术界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土司制度及历史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这里从现存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地区方志中的几篇筑城记入手,讨论清代湘西“改土归流”后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圈的形成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筑城活动不仅能够起到防御作用,更重要的是起着区分及教化人群的作用,湘西“改土归流”后的筑城活动对于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12-23

  • 改土归流在贵州的实施情况与影响
    50001)改土归流在贵州的实施情况与影响张 娜(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550001)改土归流是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对西南地区,尤其是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其不仅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贵州的控制,使贵州成为我国版图上一个新的行省,极大地影响着贵州的发展;而且更大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地区的进步,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土司制度;贵州;改土归流;影响改土归流是我国历史上一项历史长远、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改

    安顺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12-19

  • 简述近代以来新疆哈密地区的“改土归流
    的札萨克制,改土归流。由于哈密回王②伯锡尔率军抵抗起义军,最后以身殉清,清廷为表彰其忠勇之举,在新疆建省之时,唯有哈密的扎萨克制被保留下来。然而,此后围绕哈密王制的改土归流问题不断涌现,哈密地区成为新疆变乱的多发地,先有光绪三十三年的吐尔巴克-和家米雅斯起义,又有民国元年的铁木耳起义,再有民国十九年的金树仁改土归流以及之后的哈密事变,这些事件均围绕反对哈密王的专制统治和改土归流等问题发生、发展及变化,因而理清这一时期哈密地区的改土归流问题的来龙去脉,对客观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4期2015-03-29

  • 纳楼与儒林:一个关于清代滇南改土归流的对比分析
    关于清代滇南改土归流的对比分析郑伟林(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清廷在滇南的改土归流,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迁。清代,滇南元江、临安两府土司职衔品最高的是儒林土司与纳楼土司。通过这两家土司的受职、传袭、辖地的对比分析,可从实证研究角度对滇南改土归流及边疆治理情况做出新的判断。纳楼土司; 儒林土司;改土归流;对比分析一 引言清廷在滇南的改土归流,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迁。改土归流因此成为一些研究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如王钟翰(1980)梳理了雍正改土归流的过程。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3-28

  • 关于“改土归流”一词的使用
    32)关于“改土归流”一词的使用李世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改土归流”作为土司制度的专用语,是对历史上改土官为流官这一复杂现象的概括,已被人们所接受,而且在今天的使用中已有其固定的内涵,成为一种规范用语。因此,今天的研究者继续使用“改土归流”一词是没有问题的。改土归流;规范用语[主持人语]自本专栏开办以来,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认可。现有许多研究者向本刊投稿,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欢迎,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子能够在这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01-31

  • 论明代云南的改土归流
    论明代云南的改土归流王文光,李吉星①明代,朝廷针对云南各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历史特点,在云南有目的地进行了改土归流,当时的改土归流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对于不服从朝廷进行反叛的土司坚决进行改土归流,这是一种制度变革;在已经进行了改土归流的地区,为了维护社会安定,仍然保留部分级别较低的土官土目,这是不完全的改土归流,也属于制度变革;对于那些还具有强大政治力量的少数民族土司和不具备改土归流的地区,为了不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就不勉强推行改土归流;对

    思想战线 2014年6期2014-04-09

  • 制度变革、政策杠杆与社会进步:容美地区改土归流前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步:容美地区改土归流前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龚义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 400015)18世纪,土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向基层延伸,特别是土司管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的体制性障碍,土司经常出境劫掠也不同程度地危及到周边地区的社会安定。因此,中央王朝废除土司制度,委派流官治理原土司管辖地区,使原土司地区社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制度变革成为容美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力。制度变革;政策杠杆;容美地区;改土归流;社会进步一、前言改土归流对原土司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2014-03-28

  • 论播州改土归流后的社会重构*
    5)播州地区改土归流作为明清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始于明末平播战役,止于清中期贵州省改流结束,是改土归流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播州改土归流是以政治军事为干预先导,以商业经济为渗透手段,以文教融合为辅助策略,以中原先进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生产关系代替播州境内其它不同经济制度为基础的系统工程。”[1]这一系统工程带来的是播州地区一系列的社会重构。换句话说,改土归流的复杂性与深刻性直接影响着此后播州地区的种种面相,这一重构实际上也是中央政权主导下汉文明与播州少数民族文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3-26

  • 改土归流
    由此而观之,改土归流,势在必行。改土归流七百载自明朝中叶开始,朝廷便拉开了改土归流的序幕。明朝的改土归流主要在今贵州、四川、云南、广西4省进行。明代最早实行改土归流的省份在广西,从洪武年间明朝政府便对广西实行了收缩的政策,共有16处实行了改土归流。洪武元年(1368年)将忻成土司改为流官知县;弘治十八年(1505年)上思州黄姓土司“叛服无常”,被明军讨平后改设流官知州;嘉靖年间因思恩土府土官岑浚屡出兵侵掠邻境,明朝出兵征讨,杀了岑浚,改设流官知府。朝廷对贵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1期2014-03-11

  • 清代滇东北改土归流研究之文献回顾与展望
    嗣)即要进行改土归流。但明朝时期,有条件改土归流的土司还不多,对一些势力很大的土司,只有通过“众建诸蛮”来削弱其势力。[1]在明代土司制度的基础上,清代的土司制度只是稍有改变。各土司的延续时期、割据性、独立性方面不断降低,清雍正以后,土司制度逐渐在一些地区消亡。改土归流是历史上历时长远,且意义深远的政治改革。建国以来,学术界对改土归流的研究成果丰硕,文献浩如烟海。本文把关于改土归流研究的文献回顾范围限制在清代对滇东北的改土归流研究上,分为三个大的方面:改土

    昭通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8-15

  • 雍正时期昭通地区的改土归流及其归滇事宜
    在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规模宏大,彰显史册,而在西南昭通地区的改土归流虽然只是其中之一部分,但对云南的行政区划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且具有典型意义,甚有研究之必要。有关改土归流的研究论著可谓灿若繁星,然而从区域史角度来研究昭通地区改土归流的文章尚不多见。①由于新史料的批露与史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史学界对昭通地区的改土归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新的观点。笔者出于对史学之热爱与昭通之关切,谨撰此文,以飨读者,并期望对昭通区域史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改流起因与雍正朝

    昭通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8-15

  • 改土归流打破封闭促交流
    文 史继忠改土归流打破封闭促交流文 史继忠长期以来,人们把研究贵州史的重心放在西半部,重视牂牁、夜郎,而于东部地区多有忽视。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夷为牂牁郡”固然重要,而在此之前166年,即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秦夺楚巴黔东地”,在川、鄂、湘、黔毗连地区设黔中郡,黔东北及黔东南便纳入行政建制。这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56年贵州有行政建制之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处于前列,贵州简称“黔”也始于此。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社

    当代贵州 2012年14期2012-10-21

  • 改土归流后湘西民族地区教育快速发展之因
    16000)改土归流后湘西民族地区教育快速发展之因郗玉松(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改土归流后,湘西民族地区的教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考察这一时期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改土归流后,土民在政治上获得了人身自由,并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而当时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为教育提供了较好的政治保障。另一方面改土归流后,土民在经济上的负担大大减轻,外地先进的生产技术的传入促进了湘西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当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改土归流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1期2012-08-15

  • 民国时期云南改土归流述略
    民国时期云南改土归流述略马亚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边防部队士官学校,云南 昆明 650000)民国时期云南改土归流的起因与前朝不同,目的是巩固云南边防,抵御法英侵疆。受当时云南处于多事之秋的客观环境影响,在急进与缓进的指导思想之下,云南政府与土司经过博弈,土司辖地最终形成土流并存的政治格局。民国时期云南改土归流体现的治边思想依然是传统治边思想的延续,但其实施方法有所创新。当然,改土归流的失误也显而易见,对流官的任用不当导致了边疆民族的诸多起事。民国;云南;土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2期2012-03-20

  • 海峡两岸“土司制度与边疆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者分别就“改土归流与土司制度”、“不同区域土司制度述略”、“文学视域下的土司制度”、“发掘档案资料,解读土司制度”、“关于土司研究的展望与思考”等问题进行报告,并展开了深入、细致地交流与探讨。一、改土归流与土司制度“土”指土司。明袭元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安抚司、土知州等各级行政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土司可以世袭,在其辖区内有高度的自主权,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然土司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定量的贡赋、调兵从征,土司

    广西民族研究 2011年1期2011-12-24

  • 清代湘西地区改土归流考略
    的政策。所谓改土归流,就是清王朝在中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统治,设置流官,建立直接统治的政策。一、清代湘西改土归流伊始早在康熙初年,湘西腊尔山地区六里(今花垣)苗民因不服土司的统治曾多次要求改土归流,但因时机不成熟,均遭拒绝。此后,苗族人民对土司和流官“时附时叛”。为了加强统治,1703年,清廷命吏部尚书席尔达,湖广总督喻成龙,湖南巡抚赵申乔等统领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官兵进攻腊尔山区,用兵两月,迫使苗民编户纳粮“归流”。将下四里苗寨设乾州厅;改凤凰镇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6期2011-08-15

  • “改土归流”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
    16000)改土归流是清政府对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行政体制,其核心是废除原有的土司制度,确立朝廷轮流委派行政官员异地做官的制度。在历史上,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曾对当时西南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清代土家族地区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开始于雍正五年(1727年),经过八年的“剿抚兼施”、“恩威并用”,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基本完成。改土归流在土家族历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仅对土家族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5期2011-04-11

  • 改土归流与当代行政区划改革
    14000)改土归流与当代行政区划改革周新伟(中共岳阳市委政策研究室,湖南岳阳414000)行政区划改革属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其涉及区域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涉及地域文化的包容与整合,涉及区域中长期发展等敏感话题,历来被认为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大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不妨通过对其与历史上的改土归流举措进行对比分析,或许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改土归流;行政区划改革;比较;启示历史学是一门博大的学科。意大利历史哲学家B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4期2010-10-21

  • 清代鄂西与川边改土归流之比较研究 ——以容美土司与德格土司为例
    代鄂西与川边改土归流之比较研究 ——以容美土司与德格土司为例岳小国(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湖北宜昌 443002)土司制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一种民族政策,它是一种过渡性的管理策略,因而改土归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清代的改流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其实施存在着地域、民族间的差别。从鄂西、川边地区的改土归流运动来看,二者同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但改流的背景、目的及影响却大不相同。以史为鉴,鄂川两地改流的比较研究或可为我们当前民族地区政策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04-10

  • 清清归流
    默 然一归流河,一个充满启示意义的名字,一条世代流淌在北中国大草原上的河,一条可以照见我们自身奥秘的河。这样一条河,在一见之后,尤其是在它以温软的水濡湿我的眼睛和手和心灵之后,我便再也不会忘记。我知道,我不可能忘记。就是在那风与石头之间,它始终坚韧地蜿蜒向前。尽管很细,但依旧清澈透明,依旧忍痛发出使我们不再迷路的冷冷之声……二那是一个正午。是正午。我去到它的身边。我去的时候完全是不由自主,仿佛一种迫切的声音牵住我的心。我无可抗拒。我走得是那么地急促,正如赶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1年9期199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