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养阳
- 基于古今异轨刍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1]4其中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谓是脍炙人口,被视为四季养生防病的圭臬,自古至今被广泛应用在中医的养生保健与防病、治病中。历代医家对此阐述,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临床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现代众多学者[2-4]对此更是从不同角度切入论述,促进了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亦对临床有所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16期2023-10-18
- 荷塘月色
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阳盛逐渐转为阴盛的转折。立秋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的结束,仍处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管子》中也提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饮食方面应特别注意润燥养阴,宜食生津养阴、清肺滋燥之物,少辛辣、煎炸。独创膳点
食品与生活 2023年8期2023-10-01
- 参照古医书,平稳过夏天
论”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春夏是为阳令节气,春季开始,阳气始生;夏季开始,阳气始盛。夏季,阳气极盛,暑热之邪亦盛,大暑大热非常容易耗损人体阳气。而且在经历了一个冬季的休养生息之后,春夏之时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活动量相对增大,皮肤腠理大开,出汗增多,常常导致人体内阳气宣发太过,以至于体内阳气虚衰。除了暑热和大量活动耗伤阳气,寒湿之邪亦能损伤阳气,夏季暑热之气无处不在,人们喜食冷饮,而冰凉的食物食用过量或为了防暑降温过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3年7期2023-08-04
- 参照古医书,平稳过夏天
论”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春夏是为阳令节气,春季开始,阳气始生;夏季开始,阳气始盛。夏季,阳气极盛,暑热之邪亦盛,大暑大热非常容易耗损人体阳气。而且在经历了一个冬季的休养生息之后,春夏之时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活动量相对增大,皮肤腠理大开,出汗增多,常常导致人体内阳气宣发太过,以至于体内阳气虚衰。除了暑热和大量活动耗伤阳气,寒湿之邪亦能损伤阳气,夏季暑热之气无处不在,人们喜食冷饮,而冰凉的食物食用过量或为了防暑降温过
恋爱婚姻家庭 2023年21期2023-08-04
- 儿童夏季养护重在脾胃调理
大河古代有“春夏养阳”的养生理论,加之孩子本身就“脾常不足”,所以在夏季更应该照顾孩子的脾胃。戒“凉”。夏季应戒“凉”,以免伤及脾阳。不要让孩子过度食用“寒凉”食物。食“甘”。夏季家长可以给孩子适当食用甘味的食物,如红枣、土豆、红薯等,但甘味食物多食容易出现腹胀、便秘的情况,所以不要食用过多。多“动”。夏季可以多增加户外运动,以增强脾胃功能。动“手”。夏季衣着单薄,家长可以给孩子进行简单的推拿按摩,调理孩子的脾胃。如果孩子平素脾胃虚弱,厌食、大便偏稀,可以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3年7期2023-07-18
- 惊蛰节气干沐面
古人提出了“春夏养阳”的养生理念。养阳的措施很多,涉及饮食、起居、运动、修心、功法等方面。其中最简单的功法要数道家退符八法中名列第一法的“干沐面”。干沐面又称干洗脸,最好在晨起盥洗后进行。简单地说,就是两手五指并拢,以先下后上的顺序,搓擦面部,如同洗脸之状,搓至面部轻微发热,才有效果。可以调畅气血、扶助阳气、振奋精神,而且干沐面使面部肌肤毛细血管扩张,微循环畅通,具有美容驻颜的神奇效验。流传到民间,干沐面便为许多养生驻颜的人士所推崇,健身养生作用反而被人们
家庭医学 2023年5期2023-04-06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争议解读与逻辑整理*
10006“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凝结着古人对于时令与万物节律的相关性及相应养生方法的思考。历代医家对此多有阐发。本文溯源此条文及后世医家的阐述,以阴阳性质和关系为纲,重新解读其内涵,并梳理各观点之间的逻辑和相关性。1 重要概念1.1 养:“养”主要有三种解释:以制为养、以补为养、以调为养。以制为养,即强调对立制约观念在调养中的重要性。王冰:“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春夏食寒凉能制约盛阳,秋冬常服温热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2期2022-12-06
- 夏季养阳在养不在补
●林大大春夏养阳,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谓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此时,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畅达的情况皆应避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自然界阴阳交替的规律,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方法,春夏养阳,以助生长之气;秋冬养阴,以助收藏之气。养即供养也,这种养生理念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人只有依此季节的变化特点,供养人体所需要的阴精或阳气,生命过程才能与自然界生物一样,顺应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而
江苏卫生保健 2022年6期2022-06-15
- 春夏养阳勿上火
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原文“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通俗地讲,“春夏养阳”是指在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这时人们应该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并不断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2年4期2022-05-17
- 春季养生:拍拍打打振阳气
防病延年。“春夏养阳”之论出自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因为春夏之季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二气相交,陽气旺盛,故养生以通调阳气为要。要突出“动静结合”的特点。“静”突出在对精神心境的修养,戒怒戒躁,恬淡适从,方能心静自然凉:“动”主要是指适度运动,有助于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其中,拍打经络是一种很好的“动静结合”的养阳方法,而尤其以拍打背部和双腿这两处最养阳气。拍背部 背部分布有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皮肤肌表为阳,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是阳经之
家庭医学 2022年4期2022-04-27
- 春夏养阳常按“六穴”
候。中医有“春夏养阳”之说,即此时如能顺应季节,养护好体内的阳气,不仅可散寒通络、益气温阳,还可以固本扶正,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阳气不足生百病”。春夏如不注意养阳,易引起肺气虚,使人抗病力降低,易感冒、发烧等;肾阳虚,易出现怕冷、手足不温、腰膝酸软等;脾阳不足,寒湿不化,使脾胃受困,出现纳差、腹泻,或肌肉或关节痛等。“春夏养阳”除了药补和食疗外,选择穴位按摩不失为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方法。下面就介绍六个有助调顺阳气的穴位和按摩方法。百会 位于頭顶正中。用中食
家庭医学 2021年6期2021-07-19
- 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义论析中医“治未病”之养生观
00700“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亦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历代释义者颇多,以王冰的“制养”说、张介宾的“顺从其根”说、张志聪的“夏阳外浮”说等流传较广。现代学者从时间、医学、体质、脏腑、治法角度不断发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说的泛化,难免出现误读、误解,甚至曲解,导致误用、滥用等流弊发生。因此,本文聚焦“养”“阴阳”及所养之“道”的含义内涵,对“春夏养阳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29期2021-03-27
- 从“春夏养阳”思想探讨阳虚体质抑郁症的养生调摄*
究对象,从“春夏养阳”思想探讨阳虚体质抑郁症的养生调摄,以期为临床防治阳虚体质抑郁症提供新思路、新方法。1 “春夏养阳”思想“春夏养阳”思想是中医养生基本思想,是通过顺应四时的变化,使人体内外达到阴阳平衡。“春夏养阳”思想始于《黄帝内经》时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每个事物的正常发生发展都不离阴阳。因此“春夏养阳”是阴阳学说指导疾病养生调摄的
光明中医 2021年8期2021-03-27
- 孙思邈《千金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思想探析*
000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古人顺应四季规律以调整个体阴阳偏颇而至和谐状态的一种原则性提法[1]。此说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史记·太史公自序》)在思想上存在承继关系,用于中医预防医学体系,成为人体顺应自然规律把握阴阳和谐状态的方法之一。纵览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思想发展史,自《黄帝内经》开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仅被视作一种“因时施治”“因时先防”的养生原则或治则治法,至隋唐时期医家开始从饮食起居、治疗方药方面加
现代中医药 2021年5期2021-01-04
- 春夏养阳话紫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阴阳之气随着四时季节的变化而消长,这也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只有顺从自然变化的规律,才能和万物一样自然而然地随着生、长、收
养生月刊 2020年6期2020-12-04
- 睡眠时头的朝向
西卧,以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南北派”的主要依据是所谓“地球磁场说”。他们认为,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之间有一个大而弱的磁场,如果人体长期顺着地磁的南北方向睡,可使人体器官细胞有序化,调整和增进器官功能,久而久之,有益于健康。那么,关于睡眠朝向对于睡眠到底有没有影响呢?睡眠专家认为,无论哪一派都没有得到现代科学证实。与其纠结床头朝向的问题,倒不如从睡眠的本质入手,才能拥有一个高质量的睡眠。睡眠是一個很个性化的问题,每个人应根据普遍的睡眠规律,结合自己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0年11期2020-11-11
- ?被误解的“春夏养阳”
》中记载:“春夏养阳”。有人顾名思义,认为在春夏两季应以养阳气为主,所以应多吃些热性的东西。特別是喜爱吃火锅的人,就拿这句话当“挡箭牌”。夏天吃火锅真能养阳吗?“春夏养阳”并不是指天热时应该吃热的东西。这一理论的意思是,夏天因为天气热,人们喜欢吃凉东西来解暑。但凉东西吃多了容易伤害脾胃,因此要注意不能吃太多生冷食物。如果已经过度贪凉饮冷,出现了脾胃不和的症状时,就需要适当吃一些热性的东西来缓解。而对于没有任何毛病的正常人来说,在炎热季节经常吃火锅肯定是不利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0年5期2020-05-13
- 《养生四要》中“法时”养生思想探析
循《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与自然万物一道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升降出入、往来流转,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现对《养生四要》“法时”养生思想进行分析及总结,具体如下。1 遵循“法于阴阳,顺时养生”的原则“法于阴阳”,这是《黄帝内经》的养生总原则,本质是指调摄人体阴阳之气,效法自然界的规律,从而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万全遵循“法于阴阳,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5期2020-02-11
- 近30年《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研究进展*
1000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下称“《内经》”)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的著名命题之一。本文拟对近30年国内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述评。1 文献研究1.1 句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载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有学者认为在“万物之根本也”句下标为句号[1],或在“以从其根”句下标为分号[2],这显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2期2020-01-10
- 多数老人还很“壮”,不需要补阳气
中医学有“春夏养阳”的说法。补阳气虽是养生手段,但却不是人人都适用。因为在“生长壮老已”五个人生阶段中,老年人的气血其实更偏向于“壮”,阳气并不亏虚,不需要特意进补。那么,哪些人需要适当补阳气呢?老年人常见的阳虚表现有三种。第一,手脚冰冷,半夜不开空调或电热毯无法入睡;第二,大便不成形,严重时会出现“五更泻”(凌晨4至5点一定要上厕所);第三,饮食上吃点东西很容易胃胀不消化。补阳气可以从运动、饮食和生活习惯三个方面进行:运动方面,建议老年人可以适当晨练。饮
新传奇 2019年20期2019-10-08
- 夏季养生,这样做
状加重。3 春夏养阳:“顺应天地之刚柔”的养生智慧医生介绍,春夏自然界阳气旺盛,暑热之邪当令,可吃一些寒凉食物以抵御暑热之邪,但切记不可太过,太过则易伤人体阳气。中医经典《伤寒论·伤寒例》里边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一种“顺应天地之刚柔”的养生智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分别指两个时令的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的意思就是春天和夏天,大自然的气是向上、向外生发的,人体的气也应该养护成向上、向外生发的气势;“秋冬养阴”,就是秋冬的时候,大自然的气是向下、向
婚育与健康 2019年6期2019-07-30
- 小暑
远炳《夏日》春夏养阳,喜为心之志摄影_陈健Main Content Of This Month's Magazine7月精选摄影_陈健有界·VIEWGuidelines for Self-Rescue in this Colorful World花花世界的自救指南057Some people seem to fail to make any compromise by birth,so they get a black eye when fighting
厦门航空 2019年7期2019-07-12
- 风湿病患者如何“春夏养阳”
》里所说的“春夏养阳”的原则,适当多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以及当季蔬菜。注意增加营养,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提倡饮食的多样性与科学性。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主,多吃豆类制品、瘦肉、蛋类、蔬菜、水果等。饮食宜清淡,不宜吃高脂肪食物,奶油、油条之类也在禁忌之列,保持低油、低盐、低糖饮食。保护疼痛部位注意背部保暖潮湿、寒冷是风湿病的发病诱因。风湿病患者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降温注意保暖,阴雨天注意除湿,居住处应经常通风,增加日晒时间。除疼痛部位外,还需格外注意背部保暖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9年5期2019-06-06
- 热水泡脚治好我的筋膜炎
脉。俗话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热浪滚滚,很多人易疲劳,食欲也不好。晚上睡觉前如果坚持用温水泡脚,不仅可以储存阳气,而且可以祛除暑湿。夏季湿气正当令,人的五脏六腑中属脾最怕湿,湿气阻滞在脾胃中,就会出现没有胃口、爱犯困、没精神等表现。而夏天坚持晚上温水泡脚,正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具体方法是:每天晚上睡前用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泡脚,水最好超过脚踝到达小腿;水中加点盐,还能起到消炎杀菌的作用。如果吹空调导致感冒、头
恋爱婚姻家庭 2019年36期2019-01-28
- 热水泡脚治好我的筋膜炎
脉。俗话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热浪滚滚,很多人易疲劳,食欲也不好。晚上睡觉前如果坚持用温水泡脚,不仅可以储存阳气,而且可以祛除暑湿。夏季湿气正当令,人的五脏六腑中属脾最怕湿,湿气阻滞在脾胃中,就会出现没有胃口、爱犯困、没精神等表现。而夏天坚持晚上温水泡脚,正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具体方法是:每天晚上睡前用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泡脚,水最好超过脚踝到达小腿;水中加点盐,还能起到消炎杀菌的作用。如果吹空调导致感冒、头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9年12期2019-01-14
- 从《黄帝内经》中的“春夏养阳”探讨三伏贴
8300)“春夏养阳”理论是三伏贴的理论依据,探析“春夏养阳”的本义对制定三伏贴的应用标准与操作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伏贴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肺系疾病,疗效突出,但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此进行探讨。1 “春夏养阳”的本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是“春夏养阳”思想之滥觞。后世医家对“春夏养阳”之本义进行了大胆探索,大致归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21期2019-01-07
- 春捂秋冻 百病难碰
统医学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秋季气温开始下降的时候,过分保暖增加衣服,会导致暑热稽留在人体内不易发散,从而不利于“存阴”。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春捂秋冻”对身体健康也是大有裨益。因为适当的“冻”,可以使身体受到相应的寒冷刺激,人体能够自然而然逐渐地适应气温变化,提高耐寒耐冻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冬季严寒做准备。这样即使到了三九寒冬之际,人体的上呼吸道因为已经习惯冷空气的刺激,毛细血管也不会过分收缩,相应血流量灌注量相对维持稳定,从而使抗菌能力相对增强,
养生月刊 2018年10期2018-10-11
- 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知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最早是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其中对此有如下阐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1]自《黄帝内经》以来,历代的医家对其是见仁见智。1 历代医家最具代表性的见解(1)唐代王冰从“阴阳互制”理论出发,认为“养即制也”,故曰“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1]。通过互制,达到互养,扶阳消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4期2018-02-09
- 夏病冬治三九炙
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法则。所谓“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秋冬养阴,夏病冬治”,两者均是借助自然界气候变化来调补阴阳,正如“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一“天人相应”理论。冬病夏治的代表治法为三伏灸,夏病冬治的代表治法为三九灸;三九灸是巩固加强三伏灸的疗效,其目的是通过调补阴阳,祛寒扶正;两者相互配合,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效果相得益彰。其治法有各种艾灸法、药物敷贴等,主要体现在选择温阳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而调制成的药饼,敷贴在针灸医师通
四川劳动保障 2017年11期2018-01-02
- 养生的这些说法不一定适合你
戴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季常饮绿豆汤”,这些养生方法也适合你吗?养生需要个性化,应在总体养生原则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科学养生。说起夏季养生,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些说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季常饮绿豆汤”,解放军第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诊疗与研究中心中医科主任王睿林认为,夏天应该进行个性化的养生选择。王睿林说,之所以讲“春夏养阳”、“夏吃姜”,主要是告诫人们,在夏季气候炎热的情况下,人体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而
大众健康 2017年8期2017-08-23
- 春夏养阳 当重养心
毅编辑/小丁春夏养阳 当重养心文/张毅编辑/小丁张毅医学博士,上海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师承浙江名中医林真寿、上海著名中医董耀荣。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门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二下午门诊地址:上海市静安区芷江中路274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风渐暖,万物复苏,随着春夏的到来人体的阳气开始复苏,心脏病患者朋友们在春夏时节应当注意些什么呢?“心”在中医的理念里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地位,中医称之为“君主
科学生活 2017年7期2017-08-14
- 浅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2)浅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陈凯丽,周丽(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22)自《素问·四时调气大论篇》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今通过研读《黄帝内经》相关思想与阴阳五行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自然、根据四时的时令主气养生保健,调节自身阴阳之气,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阴阳五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时调气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福建中医药 2017年4期2017-04-05
- 为什么要“春捂”?
内经》中有“春夏养阳”的论述。其中的春天养阳,说的就是初春季节,自然界的阳气升发才刚刚开始,要想保护这种初始的阳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穿点衣服,多捂一捂。这样,到了夏天就能够适应那种炎热的气候了。“春捂”,最主要的是“捂”两头。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从脚下生,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
中老年保健 2017年4期2017-03-23
- 秋日养生大套餐总有一款适合您
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秋季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那么,秋季该如何养生?我们的身体器官在秋季会有哪些变化?如何有效避免秋愁?重阳节至,我们
养生大世界 2016年10期2016-10-12
- 春季养肝三要素早起、舒缓、清淡
阴”过渡到“春夏养阳”。在生活中要记住这三点:早起、舒缓、清淡。早起:生发阳气和肝气春天到了,要晚一点睡,早一点起,因为春天到处充满生发之气,阳气开始复苏,白天变长,晚上会变短。早起可使精力更加充沛,减少困倦,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若是久卧可能会伤气,造成新陈代谢功能下降,气血运行不畅。如果你把本来应该生发的肝气给压制住了,肝属木,木就不生火,到了夏天你就会着凉、肚子疼,体内的阳气就会被抑制,各种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舒缓:衣宽大、发散披春天是个无拘无束的季节,
家庭医药 2015年4期2015-04-08
-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其对治未病的意义
355)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其对治未病的意义张 旭1刘圆圆1张庆祥2(1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临床本科,济南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济南25035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中提出的重要的养生原则,也是治未病原则的具体体现。强调顺应四时调节阴阳、养生防病外,还体现了融合调整机体,养生防病的理念。文章查阅历史文献,总结了各时期医家较为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总结讨论。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进行探讨,试图探求《内经》中该理论的本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2期2015-01-31
- 科学“春捂”远离疾病
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变化的规律,是四季养生的根本,养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适时进行四时调摄。不然,就会像张景岳《类经》中说的一样:“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脱之为病也。”可见,春夏养阳,能预防秋冬之寒病。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所以此时的防寒保暖依然非常重要。因为此时虽然阳气渐生
科学养生 2014年4期2014-04-21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新议❋
0700)“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自古以来人们对其含义的理解见仁见智。如王冰持“以制为养”的观点,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1]。马莳认为:“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2]”即春夏应当养人之阳气,秋冬应当养人之阴气。张景岳从阴阳互根角度提出了春夏养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秋冬养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类经》中讲:“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8期2014-01-26
- 从三因制宜新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从《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发,首以“三因”而养的观点,谈如何“养”的问题。1 四季均要养生命之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首见于《内经》。笔者理解:春夏秋冬是时间问题,阴阳是核心内容,如何养才是关键,因此如何养是整个理论的精髓所在[1]。就时间来说涵盖了所有时间。阴阳为何如此重要?值得一年四季予以关注呢?《内经》提出人或生命是“阴阳二气而已”,“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是指生命之气,是生命的根本。养生需养生命之气,故阴阳确实非常重要。可以得出结论:一
中医研究 2014年9期2014-01-24
-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应用
”的情况。“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揭示了人与天地四时相应,惟有顺应外界四时气机变动,采取适宜的养生方法,才能保持人体健康的道理[2]。具体到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的理解以及在指导养生的实际运用上 ,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例如医家王冰认为“养即制也”,主张“春夏制其亢阳,秋冬制其盛阴”;但
世界中医药 2013年2期2013-04-07
- 夏季消暑以热止热法
■赢 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认为,夏季五脏六腑阳气相对较少,盛夏消暑,不要贪凉饮冷而耗伤阳气。阳气释放过多,会使内脏虚寒而生病,比如腹泻、咳嗽、关节疼痛、怕冷等。食用绿豆汤或冰镇西瓜、喝冰镇啤酒或冷饮、在空调环境中工作或休息,是一种消暑的方式,但不要过度,一旦阻遏体内阳气,会出现胸闷等不适感觉。夏日还有另一种消暑好办法就是以热止热,常用的方法有:热毛巾擦身,及时擦汗可促使皮肤透气,人体降温节律;洗热水澡,洗冷水澡会使皮肤收缩洗后反觉更热,而热水洗澡
时代农机 2013年6期2013-04-06
- 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咳喘的机制探讨
论》中“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为理论依据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传统医学中外治法的一种。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功能,素体肺、脾、肾三脏虚弱,故常因正气虚弱、感受风寒而诱发咳喘,且好发于冬季,故称“冬病”。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在机体腠理疏松开泻、荣卫通达、便于药物吸收的夏季三伏天,采用穴位敷贴疗法,扶助正气、祛除机体内伏寒邪,起到缓治其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故称三伏天穴位贴敷,也称为“冬病夏治”[1]。1 三伏天穴位贴敷的渊源三伏
中医研究 2013年4期2013-01-22
- 关于《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教学体会
于《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教学体会禄颖1张俐敏2(1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北京100029;2山西中医学院,太原030001)本文从《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教学体会入手,强调了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即把握原文本义、辨析注家观点以及结合临床实际综合理解,并且在教学形式上要多样化,比如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活跃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经文的理解。《内经》;教学;体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顺四季而养生的重要原则,对于这一原则历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8期2012-01-28
- 新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医学家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论述都凝聚对这句话的理解、发挥以及在临床上运用后体会的结晶,而其中不乏有相反的观点。笔者深研其理,领悟了其中的一些奥旨,论述于下,以供同道指正。“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其大意为春夏应养阳以生长,秋冬应养阴以收藏。顺四时之气,而调节人体精神意志,保持身体健康。人与自然界一样,为阴阳二气而已。春应生,夏应长,为阳;秋应收,冬应藏,
中医研究 2012年6期2012-01-23
- 夏月伏阴在内论
甚也?予曰:春夏养阳,王太仆谓春食凉,夏食寒,所以养阳也。其意可见矣!若夫凉台水馆,大扇风车,阴水寒泉,果冰雪凉之伤,自内及外,不用温热,病何由安?详玩其意,实非为内伏阴而用之也。前哲又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若于夏月火令之时,妄投温热,宁免实实虚虚之患乎?或曰:巳月纯阳,于理或通,五月一阴、六月二阴,非阴冷而何?予曰:此阴之初动于地下也。四阳浮于地上,燔灼焚燎,流金烁石,何阴冷之有?孙真人制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虚而何?
中医药通报 2012年4期2012-01-23
- 运用“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理论干预治疗慢性HBV 感染免疫耐受的探讨
蒋开平运用“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理论干预治疗慢性HBV 感染免疫耐受的探讨蒋开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免疫耐受的干预治疗正受到临床高度关注。通过分析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的治疗现状,结合临床实践,提倡从长计议,引入基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整体干预治疗,内容包括:辨证论治基本方药、宗李时珍之说因时选择用药、按药物属性因时选择用药、因时调整治法方药以及因时调摄精神、因时调摄起居、因时调摄形体锻炼、因时调摄饮食等身心调摄项目。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年1期2011-10-12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四时养生及用药探讨*
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养生长之气,秋冬养收藏之气,这是《黄帝内经》从“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的中心思想出发,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为理论先导,从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规律性变化来探讨机体生理、病因、病机及传变等规律,以此指导中医学预防养生及治疗,是中医学时间医学思想的萌发[2-5]。本文从四时养生及四时用药的角度,探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思想的指导意义。
中医研究 2011年10期2011-02-10
- 夏月伏阴在内论
甚也?予曰:春夏养阳,王太仆谓春食凉,夏食寒,所以养阳也。其意可见矣!若夫凉台水馆,大扇风车,阴水寒泉,果冰雪凉之伤,自内及外,不用温热,病何由安?详玩其意,实非为内伏阴而用之也。前哲又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若于夏月火令之时,妄投温热,宁免实实虚虚之患乎?或曰:巳月纯阳,于理或通,五月一阴、六月二阴,非阴冷而何?予曰:此阴之初动于地下也。四阳浮于地上,燔灼焚燎,流金烁石,何阴冷之有?孙真人制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虚而何?
中医药通报 2011年1期2011-02-10
- “春夏养阳”调治小儿支气管哮喘25例
留饮,以及“春夏养阳”的思路用中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可取得良好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患儿均为2006年4月至2009年9月绵阳市中医院门诊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儿科哮喘诊断标准[1]及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儿科哮喘标准[2]诊断,且处于哮喘缓解期。25例患者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4~13岁,平均6.8岁;病程1.3~4.5年,平均2.6年;排除缓解期伴有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疾病。治疗方法:用玉屏风散合肾气丸加味治疗,如患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20期2010-08-15
- 多喝姜汤可预防空调病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指的就是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阳气畅达。而现在都市人群白天晚上呆在空调房内,虽然能享受到空调的清凉,但却导致阳气压制,阳气发散受阻,阴阳失衡,而最终影响正气,导致免疫力下降。专家指出,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可有效防治空调病。早晨是喝姜汤的最好时机,因为经过一个晚上,空调房内的寒气使体内寒凉加重,喝些姜汤可以驱散体内的寒气,帮助身体出汗,有效排
老来乐 2009年9期2009-09-27
- “春夏养阳”的原理与方法
》,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养生原则。长期以来,它对人们养生防病、抗老延年很有指导价值。本文拟将“春夏养阳”的含义、原理与主要方法介绍给读者,以利指导春夏之令的养生防病。一、什么叫“春夏养阳”“春夏养阳”就是要求人们在春夏之季顺从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重视保养阳气。阳气是与阴精相对而言的,它是构成人体的一种基本物质,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推动和温煦等作用。人体精(包括生殖之精)、血、津、液等各种营养性体液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
祝您健康 1990年2期199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