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千金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思想探析*

2021-01-04 05:41:33呼兴华高原卢芬萍范增慧李玲
现代中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秋冬养夏养阳孙思邈

呼兴华 高原 卢芬萍 范增慧 李玲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古人顺应四季规律以调整个体阴阳偏颇而至和谐状态的一种原则性提法[1]。此说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史记·太史公自序》)在思想上存在承继关系,用于中医预防医学体系,成为人体顺应自然规律把握阴阳和谐状态的方法之一。纵览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思想发展史,自《黄帝内经》开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仅被视作一种“因时施治”“因时先防”的养生原则或治则治法,至隋唐时期医家开始从饮食起居、治疗方药方面加以理解与应用,其中尤以孙思邈贡献显著[2]。本文从以下5个方面对孙思邈所撰《千金方》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思想进行探析,以供参考。

1 治伤寒宜春夏少吐下,秋冬少发汗

《备急千金要方·卷九》引《小品方》提出伤寒治法的大原则,即“伤寒之病,逐日深浅,以施方治”。其后,孙思邈着重介绍了华佗的伤寒学思想体系,即“夫伤寒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肤……至三日在肌……至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华佗治疗伤寒的方法,主要是汗、吐、下三法,其中在皮者,“当摩膏火灸”;在肤者,可“依法针”或“服解肌散发汗”;在肌者,可“复发汗”;在胸者,可用吐法或酌用针法;在腹入胃者,可用下法。与本研究相关的是,华佗主张考量时令季节用药[3],即“春夏无大吐下,秋冬无大发汗”。此“无大”亦即少用,非禁用。具体而言,大寒时患外感病宜服神丹丸(附子、乌头、半夏、朱砂、人参、茯苓),或者采用摩膏、火灸等辛温解表,前提是伤寒仍在肌肤;至春末及夏月始秋患外感病宜辛凉发散,则不宜火灸。此外,《备急千金要方·伤寒例》接受了魏晋名医王叔和《脉经》中对《伤寒论》证治经验,对于伤寒病三日以上者,需要“明当消息病之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气也。经言: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又夏月亦不可下也。此医之大禁也。”此处,脉虚细者,血液衰耗,脉微属阳气微之兆,非吐下所主治症也[4]。至于“夏月亦不可下也”,疑似孙思邈发挥后窜入。尽管“夏季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素问·脉要精微论》),但是仍与《素问·八正神明论》“因天时而调血气”“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等思想一致。此举诚告诫医者治病必须考虑人与自然界节律变化而施治。

2 五脏虚劳应春夏养阳气,秋冬养阴气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虚损病治疗,多依据五脏特性以调阴阳、和四时为原则[5]。

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分别记载“肝劳”“心劳”“肺劳”“肾劳”“脾劳”的治法与方剂。例如,治肝劳,以木能生火,“母虚补子”为出发点,按照“补心气以益之,心旺则感于肝”。其余“肝劳补心气以益之”“脾劳补肺气以益之”“肺劳补肾气以旋之”“肾劳补肝气以益之”等,论述顺序基本一致。需要注意的是,《备急千金要方·脾劳》记载“脾劳以补肺气益之,肺旺则感于脾。是以圣人春夏养阳气,秋冬养阴气,以顺其根本矣。”孙思邈进一步解释,按照脏腑阴阳划分,“肝心为阳,脾肺肾为阴”,其实就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浊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转述。亦即补五脏虚劳须依据季节治疗。孙思邈这种以“劳则补其子”治疗虚劳,被现代著名医家朱良春教授认为是以《内经》五脏相关理论对经验作出的总结[6]。例如,《备急千金要方·惊悸》与《千金翼方·补五脏》所载补心汤(麦门冬、茯苓、紫石英、人参、桂心、大枣、赤小豆、紫菀、甘草),系“主心气不足,多汗心烦,喜独语,多梦不自觉,喉咽痛,时吐血,舌本强……宜春夏服之”,可作为“春夏养阳气”“顺其根本”的佐证[7]。

3 四时食治注意逆调理之,食啖不可过度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方》首次提出食治的观点[8],即“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以霍乱为例,《备急千金要方·霍乱》认为霍乱发病,多因外感寒热邪气或内伤饮食,结于胃肠之间扰乱脾胃气机,导致体内清浊相干,气机升降失常所致[9]。对此,孙思邈以五脏配五行,五行配五味,提出五脏宜食法,所谓“春夏秋冬,逆调理之,食啖不可过度”“凡饮食于五脏相克者,为病相生无他”。可作为其倡导健康饮食的理论依据[10]。此外,孙思邈参照四时气候变化,如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给出饮食应四时以调配饮食的基本规律[11],如“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方》)。相对应,四时食物的选择还要注意四时食物性味的选择,即“春不食辛,夏不食咸,季夏无食酸,秋无食苦,冬无食甘。”具体到时间节点的膳食搭配,如“夏至以后,迄至秋分,必须慎肥腻饼矐酥油之属,此物与酒浆瓜果,理极相仿,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又鱼鲙诸腥冷之物,多损于人,断之益善,奶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卒多食者,亦令腹胀泻利,渐渐自已。”不难发现,孙思邈所拟食谱中首先重视果实类,其次疏菜类,再其次是谷米类,最后是禽兽鱼虫。需要强调的是,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生病起于过用”的理论[12],如《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方》提出:“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千金翼方·养老食疗》给出“夫老人所以多疾者,皆由少时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故其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惟乳酪酥蜜,常宜温而食之。此大利益老年”。至于发病原因,是由于春夏两季天气温暖甚或炎热,人们疏于顾护阳气,甚至为了降温消暑,进食大量生冷之物,造成内伤于寒。对应治疗方法,《千金翼方·养性》给出“老人于四时之中,常宜温食,不得轻之。”此说被认为是李东垣脾胃论的先驱,对中医脾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13]。

4 用药因春夏用凉、秋冬用温

“因时用药”的治疗思路直接由中医从时间、季节因素认识疾病和治疗中总结而出,其源头可追溯至春秋战国的哲学思想,但是真正补充与发展起来者,则以《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为代表[14]。至《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明确记载有不同季节药酒服用方法[15],如,《备急千金要方·风癫》治疗“通治五脏六腑大风、洞泄、虚弱、五劳七伤”的天门冬酒,此酒服用方法,如“春夏极冷下饭”,或者“秋冬温如人肌,酸之”。再如《备急千金要方·虚损》记载“治产后百病……产讫,蓐中服”之地黄酒,至于服用方药,“但夏三月热不可合,春秋冬并得合服”。此酒仅地黄汁、酒曲、米三味,若夏三月服用,则酒性炎上,不利于产妇恢复,但是秋冬春三季服用则有助于促进药性发挥,起到固护阴精的作用。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记载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关于药酒制作方法,即“凡渍药酒,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漉出,不必侍至酒尽也。滓可曝燥,微捣更渍饮之”的记载[16],至于《备急千金要方·风毒脚气》之小黄芪酒、《备急千金要方卷·诸风》与《千金翼方·中风》之金牙酒与常山太守马灌酒,以及《备急千金要方·肝脏》之五加酒方,均是将药物切细成料后直接用酒浸渍而成,属于冷浸法[17],且均提及与“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类似表述。另,《千金翼方·消渴》记载治疗消渴之葛根丸(葛根、栝蒌、铅丹、附子),加减法:“治日饮硕水者,春夏去附子。”此法依春夏季节应该顺应阳气太过,减附子以养阴津,更可减轻与防止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

5 起居劳作顺应春夏生长、冬季闭藏之性

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序》引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此说是在《素问·四气调神论》的基础上对人体四季卧起时间和寝处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曰:“春欲晏卧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而晏起,皆益人。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虽言晏起,莫在日出后。”认为春季应晚睡早起,夏秋季节应入夜后便入睡而应早起,冬季应早卧晚起[18]。其原理为“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显然,孙思邈将四时、四方以及脏器法时相结合[19],较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了更深一步的探索。

此外,《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提出寝处的选择甚至睡觉的姿势也应根据四时气候之不同而有所不同,即“每冬至日于北壁下厚铺草而卧,云受元气。每八月一日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不欲泄于上”。冬至日,阳气初生时接阳气,八月一日以后阴气渐生,用微火暖足,这都是为了使气在下,不欲泄于上而使用的依时摄养法。需要补充的是,机体活动期间,衣着适度也体现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思想,正如《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所记载:“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春冻未泮,衣欲下厚上薄,养阳收阴,继世长生。养阴收阳,祸至灭门”“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是《抱朴子·内篇》所谓“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说的注脚[20]。

6 小结

孙思邈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孙思邈所撰两部《千金方》,不仅包含有医学文献学的价值,更有孙思邈本人对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综上所述,孙思邈传承《内经》“人与天地相应”思想,遵照自然节律变化施以方药与养生保健,体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例如,孙思邈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解治伤寒吐下汗三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以调阴阳、和四时为基础,采用“劳则补其子”治五脏虚劳,为后世治疗虚劳法提供借鉴;孙思邈以食治著称于世,其依时调整五味、治应四时的观点,仍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思想为根本;注重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四时节律的同步运动变化规律,选择用药考虑自然节律盛衰,即“春夏用凉,秋冬用温”;起居劳作,严守春夏应生长,冬季应闭藏,目的是“人能依时摄养,故得免其夭枉也”。

总之,孙思邈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思想的诠释与发展,不仅拓展此学说的实践领域,而且丰富了中医预防医学的理论基础,至今仍有着现实的意义。例如,夏月时节利用空调等设备避暑,容易出现“取冷太过”;而秋冬季节利用空调等设备防寒,则容易出现“取暖太过”,形成所谓的“空调综合征”。甚至,在冬令时节,不辨体质,不依证机,大量服用温热之性的膏方进补,错莫大焉。

猜你喜欢
秋冬养夏养阳孙思邈
春夏养阳勿上火
从秋冬养阴说起
孙思邈与屠苏酒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20
?被误解的“春夏养阳”
近30年《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研究进展*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基层中医药(2018年3期)2018-05-31 08:52:13
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
冬季膏方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