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人

  • 鲁迅“立人”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启示
    鲁迅认为“立国先立人”,“立人”是“兴国”的前提,“立人”的精神实质即摒弃国民劣根性。在课堂教学中,本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原则,我们将通过鲁迅其人其作去重温鲁迅的“立人”之路。二、当代大学生应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精神——以鲁迅的生平经历为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本生活在“小康”家庭的鲁迅,在13岁时因祖父卷入科场贿赂案,家庭突然遭遇重大变故。再加上父亲生病,又被庸医所误致死,给鲁迅年幼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

    科学咨询 2023年19期2023-11-21

  • 教育家精神的“立人”之道
    家 教育家精神 立人教育家精神,是应当积极保护的珍贵资源,是一座值得深度挖掘的“教育富矿”,是可以成为引领教师发展的宝贵财富。教育家精神,富有感染力,具有影响力,是不可多得的一种教育力量。发挥好教育家精神的“立人”功用,我们责无旁贷。“立人”就是立身、做人,就是扶持、造就人。“立人”就是“使人立”,也就是孙孔懿先生在《教育家:存在与意义》一书中所说的作为动词的“成人”,即帮助他人成为完人,成为完善的他自己。教育家精神的“立人”之道,道在何处?一、教育家的追

    中国教师 2023年9期2023-09-22

  • 从“大宅子”之喻探讨《拿来主义》的精义
    努力培育和构建独立人格,倡导由“立人”到“立国”的转变角度,分析“大宅子”之喻的正确含义,并厘清鲁迅创作《拿来主义》的精义。关键词 《拿来主义》  大宅子  精义  立人《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1934年6月4日写下的杂文名篇,被中学语文教材选录其中。在文章中,“大宅子”是鲁迅在说明“拿来主义”者如何施行“拿来主义”时使用的一个核心比喻,通过“大宅子”之喻,鲁迅辨析了如何“占有、挑选”的“拿来主义”思想。在过去众多的文本阐释中,对“大宅子”到底比喻什么有多种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5期2023-07-06

  • 思维“立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应有向度
    思维能力。思维“立人”,应成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应有向度。【关键词】思维“立人”   价值向度   思维方式文言文教学从人的发展历程来看,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生的走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部分将“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并将思维能力确定为语文课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四项内容之一。[1]许多著名教育专家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而培养思维的最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2期2023-03-03

  • 立人”评价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
    课程改革,构建“立人”课程体系。学校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精神为指导,确立“立人”评价思想,制定评价量表,开展评价活动,运用评价结果,增值评价效益,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一、制定评价量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依赖评价标准制定的科学规范性,学校根据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的具体要求,制定具体的评价量表。1.学科评价总表制定“立人”课程分为五大板块。学校根据五大板块相对应的学科,对照课程标准,制定各学科相对

    江苏教育 2022年82期2022-12-31

  • 鲁迅的“立人”与新文学价值起点
    偏至论》中提出“立人”的思想主张之后,就一直把如何“立人”的问题,置于他思考世界、思考人生的中心,因为这才是建立“人国”的关键。不过,在他看来,所要“立”的“人”,并不是泛泛而指的“人”,而是以“个人”为中心,“其思想行为,必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者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确立“以自有之主观世界为至高标准”,形成“思虑动作,咸离外物,独往来于自心天地,确信在是,满足亦在是,谓之渐自省具内曜之成果”的传统。尔后,在《摩罗诗力

    名作欣赏 2022年16期2022-09-30

  • 鲁迅的“立人”与新文学价值起点
    偏至论》中提出“立人”的思想主张之后,就一直把如何“立人”的问题,置于他思考世界、思考人生的中心,因为这才是建立“人国”的关键。不过,在他看来,所要“立”的“人”,并不是泛泛而指的“人”,而是以“个人”为中心,“其思想行为,必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者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确立“以自有之主观世界为至高标准”,形成“思虑动作,咸离外物,独往来于自心天地,确信在是,满足亦在是,谓之渐自省具内曜之成果”的传统。尔后,在《摩罗诗力

    名作欣赏 2022年6期2022-06-13

  • 论鲁迅作品中教师话语的破立辩证
    出核心思想——“立人”理念的坚守以及“自反”式文本再现与思考,践行了破与立的繁复辩证。关键词:鲁迅小说 教师话语《高老夫子》《端午节》“立人”从在家乡绍兴读家塾、私塾到进南京洋学堂(路矿、水师),再到东渡日本留学(曾经求教于章太炎,也曾学医并最终弃医从文),鲁迅先生作为学生的经历(从学校性质和专业转换角度看)堪称丰富多彩,而从1909年回国到杭州、绍兴担任教师、学监,到北京时期(1912-1926)一边担任教育部公务员一边兼课(大、中学教师),再到1926

    粤海风 2022年5期2022-05-30

  • 根柢在人
    《文化偏至论》 立人 立国鲁迅早期的留日作品《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谈及“人”及其精神的问题,把“立人”提到很高的地位。在其突显“人”的观念背后,蕴藏着深层历史机制。从具体历史语境来看,近代中国外敌入侵、民族矛盾尖锐,救亡图存成为文学创作的基调。鲁迅站在革命派的立场上,论及盲目模仿西方物质文明的洋务余响与保留君主制的维新派思想并非救国之道,中国的根本出路在于唤起民众的革命觉悟。此外,留日期间,在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与国民性大讨论热潮的相互激荡与影响下,鲁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8期2022-05-30

  • 班级管理以“立人”为要
    理而言,应该以“立人”为要,目中“有人”,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地发展。具体而言,在班级管理中应以文化人、以纪律人、以学养人。一、以文化人,实施文化熏陶“以文化人”,就是构建文化场域,实施文化熏陶,于潜移默化中实现“立人”。如从精心设计每一次黑板报开始,以“九月繁花颂师恩,金秋香风度省实”祝福教师节,以“康衢烟月、海晏河清”祝贺盛世华诞,以“薪火相传、强国有我”祝贺运动会的胜利召开,让教室充满文化气息。班级“硬文化”环境的布置让学生徜徉于文化中,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11期2022-05-30

  • 立身·立根·立人:建构“立学课堂”的三个梯度
    。“立身、立根、立人”是建构“立学课堂”的三个梯度。只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观照“立学课堂”、建构“立学课堂”,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关键词:小学数学   “立学课堂”   立身·立根·立人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如何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当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如何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既有挑战性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为了建构“立学课堂”,逐步引导学生“立身”“立根”“立人

    江西教育C 2022年11期2022-05-30

  • 鲁迅“作为一种方法”后如何“看”
    要概念,提出以“立人”和“相互主体性”互为支撑的创建性构想,将鲁迅研究作为梳理传统思想文化,介入当前全球化语境下诸多思想文化问题的方式,从而真正做到了“以鲁迅为方法”。“以鲁迅为方法”之后更有应对“现代性”问题的“睁了眼看”的姿态,使其研究于厚重扎实的内容之外,提供了一种清明理性的思维参照。关键词:高远东 鲁迅研究 “立人” “相互主体性”高远东的论文集《现代如何“拿来”——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论集》收录了他探讨鲁迅思想及文学的论文,时间跨度约二十年,共分三辑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5期2022-05-12

  • 王得后与新时期鲁迅研究的“立人”脉络
    鲁迅研究笔记》 立人2021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王得后先生的《鲁迅研究笔记》。这是一部十分特别的著作,著者王得后先生是新时期之前(1976年)就进入北京鲁迅研究室的“老一代”学者,选编、评点者则是新时期以后“第三代”学人的重要代表钱理群先生,虽然他们年龄差距仅仅只有5岁,钱理群在评点中也以“得后兄”相称,但是如果按从事学术事业的严格时间算来,王得后先生无疑还是属于所谓的现代文学“第二代”。如此一来,这一本《鲁迅研究笔记》也就成了两代学者的“共同结晶”:既是

    名作欣赏 2022年5期2022-05-11

  • 创翰墨氛围建书韵校园
    在书法实践场中“立人”。【关键词】书法教育;立心;立字;立人【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9-0007-03【作者简介】1.杨永彬,江苏省淮安市广州路小学(江苏淮安,223232)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蔡刚枝,江苏省淮安市广州路小学(江苏淮安,223232)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淮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多年来,江苏省淮安市广州路小学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学校尤其重视书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2年4期2022-05-05

  • 作为教师的鲁迅,如何在课堂上"立人"?
    涵,检证鲁迅的"立人"教育思想。关键词:鲁迅;课堂;"立人";语文教育鲁迅的文章,在他生前就常被选人各类中小学课本之中,数量之多,是其他现当代作家难以企及的。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鲁迅的作品"能成为现代文学经典中的经典,很大程度上与人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有关"①。鲁迅不仅是近百年来现代语文教材选文的主要作者之一,而且他本人也多年从事教育,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他鲜明的个性与精神,是当时最受人欢迎的教师之一。笔者选取鲁迅的课堂教学这一独特视角,通过研究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3期2022-04-21

  • 立人”与“生本”导向下中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语文教学中坚持“立人”与“生本”理念,以学生为主,构建中学语文和谐生态课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关键词】立人;生本;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构建【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3-038-03【本文著录格式】王皓,彭品荣.“立人”与“生本”导向下中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J].课外语文,2022,21(03):38-40.中学语文课程作

    课外语文·下 2022年1期2022-03-24

  • 立人”与“生本”导向下中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子的生态位。在“立人”与“生本”理念的导向下,使各生态因子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独特“生态位”作用,从而构建起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即生态课堂。一、生态主体:教师与学生共生,彰“生本”生态主体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失衡的:教师是主体,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是客体,处于边缘地位。在这种“师本”色彩浓重的教育下,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遭到压抑,对教师的言语和行为“敢怒不敢言”,甚至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众

    课外语文 2022年3期2022-03-17

  • 为“立人”而教育
    德育最大的问题是立人。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书写好“大写的人”?“成人—成才—成功”的金苹果教育思想,引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关键词:德育;立人;金苹果教育思想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什么是思想?所谓思想,维特根斯坦做了精辟的论述:“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我们一般称之为“观念”,观念的形成和活动的结果属于认识。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校长需不需要思想?试想,校长之间的交流如果只是停留在“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的状态,那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4期2021-11-03

  • 文以载道 阅读立人
    阅读教学应树立“立人”为终极目标的观点,阐述了阅读教学所达到的丰富中职生情感、提高中职生品位、健全中职生人格的“立人”目标。关键词:立人 阅读教学 终极目标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创作与阅读的终极目标应是提升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因此,文以载道,职教语文阅读教学应以“立人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9期2021-09-27

  • 研学旅行课程融合设计及实践
    ”)精心打造了“立人”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以“立德树人”思想为指导,以“自立立人,日新日上”的“立人”精神为原点,建构出“立德”“立志”“立身”文化体系,以及“畅游校园”“了解家乡”和“行走祖国”的课程设计。【关键词】“立人”文化;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实践【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9-087-03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实践类课程,能打破学科界限,打通课堂内外,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因此,学校要建立科学的研学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9期2021-09-22

  • 面向未来的“立人”教育
    笔者将阐述学校“立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以课程为抓手,活动为载体,探索适合新时代的学校“立人”教育新模式。【关键词】教育 拓展 体系 创造课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我工作所在的学校地处珠三角地区的农村,无论是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师资生源等方面,和一些发达城市的学校相比有很远的差距。然而,这些都永远阻碍不了我们对教育初心的坚守。多年来,我们一直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年12期2021-09-13

  • 鲁迅之于当代是“立人”精神
    败之地,“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激越变革的时代,既有亡国的危险,又有破茧新生的希望。西方资本主义的肆意扩张,将中国逼到了背水临渊的绝境,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打算为国家的新生和富强设计一套背水一战、临渊一跃的方案,从而在世界文明的竞争中胜出。从龚自珍提出“自改革”开始,到20世纪初,已经过去整整100年,其间经历的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虽都已烟消云散,但足以刺激后来者进一步思考: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1年19期2021-08-10

  • 鲁迅之于当代是“立人”精神
    败之地,“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激越变革的时代,既有亡国的危险,又有破茧新生的希望。西方资本主义的肆意扩张,将中国逼到了背水临渊的绝境,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打算为国家的新生和富强设计一套背水一战、临渊一跃的方案,从而在世界文明的競争中胜出。从龚自珍提出“自改革”开始,到20世纪初,已经过去整整100年,其间经历的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虽都已烟消云散,但足以刺激后来者进一步思考: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1年19期2021-08-10

  • 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深切呼唤
    间隐含的对五四“立人”思想的回归在叙事学及文本意义上都更加显豁。关键词: 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 个体精神自由 爱情 立人《爱,是不能忘记的》(以下简称《爱》)发表于1979年,作品一发表,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这一热情一直延续到今天。一方面,能如此迅速地引起学术界论争的作品必然凝聚着百废待兴的社会转折时期人们对于文学与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另一方面,时过境迁后,离开了《爱》产生的历史现场,读者的阅读热情和学者们的研究热情仍在延续,这让我们感到《爱》所承载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6期2021-08-03

  • 试论中国近代美育话语体系的建构
    体系 美育实践 立人 美术革新 新式美术教育近年来,美育再次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当前学界对美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从美学角度阐释美育的概念、性质与功能等,试图建构中国现代美育理论;另一方面从教育学出发,以美育为手段,探讨美育与德育的融合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学界在美育实践上尝试较多,但经验总结不足,未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成熟模式,且未形成统一的美育话语体系。基于此,本文认为应回到美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起点,进行全面梳理,从美术革新与

    美育 2021年5期2021-01-02

  • 民族复兴视域下鲁迅早期“立人”思想探析
    成就与他独特的“立人”思想存在内在关联。要揭示鲁迅思想中的革命属性和文化旨归就不能绕开鲁迅思想的核心——“立人”,而且要对这一思想形态追本溯源。实际上,早在留学时代,鲁迅即已初步构建起自己的“立人”思想,并由此探索“立国”之路。回国之后,鲁迅的身份及思想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立人”却是执着一生的。着眼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独立与复兴的历史使命,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及其他相关思想资源,对青年鲁迅的人性观作深入分析,揭示其由“立人”而“立国”之路失败的原因,并从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12-29

  • 鲁迅“立人”思想研究综述
    要: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对促进人的思想解放,推动人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外鲁迅研究中,日本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韩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国的学者也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了广泛研究。国内学者对鲁迅“立人”思想进行了细化研究,对鲁迅“立人”思想的内涵、来源、构成、形成发展阶段、主要内容提出了多样观点,还深入探讨了鲁迅“立人”思想的历史际遇与当代价值。学界对鲁迅“立人”思想的研究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特色,推动了鲁迅“立人”思想研究的纵深发展。关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0年6期2020-12-23

  • 论《无常》中的三重指涉
    理”诉求以及对“立人”新发展之后的“立国”关怀。[关键词]《无常》;“公理”;人性;“立人”[作者简介]朱崇科(1975-),男,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教授(珠海 519082)。1926年3月18日,约5000名群众在李大钊同志带领下在北京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英、美、法、意、荷、比、西、日八大帝国3月16日根据《辛丑条约》海口不得设防之条款,向北京政府外交部提出44小时限期的“最后通牒”;而彼时八国公使团向北京当局提出必须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否则会通

    关东学刊 2020年4期2020-11-17

  • 鲁迅与孔子在“立人”问题上的相同与不同
    仿,核心思想是“立人”,就是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又要树立什么样的人。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六》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李泽厚译为:“自己想站起来,就帮助別人站起来;自己想开拓发展,就帮助别人开拓发展。从近处做起,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87页)鲁迅与孔子这两位毛泽东所说的“圣人”的确有相同点。我认为他们的相同点主要是:第一,都把人与人的灵魂和精神视为首位

    名作欣赏 2020年3期2020-06-28

  • 鲁迅“立人”思想下的当代教育理念建构
    :改造国民性和“立人”是鲁迅终生孜孜探求的问题。“立人”的要义在于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强调具体的个体、自由的状态、精神的意义,从而让沙聚之邦转为人国。教育追求立德树人,成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鲁迅“立人”思想可以成为当今教育理念建构汲取的思想资源,启迪广大教师要以生为本,强调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需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词:鲁迅;“立人”思想;教育理念;建构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4期2020-06-19

  • 立人:语文教育的内生指向
    的内生指向在于“立人”,即为未来社会立有丰厚语文素养的时代新人。[关键词]语文教育;阅读;立人;内生;正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关乎全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根本性问题。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深刻洞察现代教育中某些非人性弊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观——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1]。语文教师也应扪心自问:语文教育的目的指向何方?真正的语文教育,不应仅指向当下的考试需求,更应指向学生长远的未来人生,即培养学生能够受用一

    基础教育参考 2020年3期2020-03-26

  • 无痕融通: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立人”追求
    核心旨归就是教文立人,这当中“教文”和“立人”是无痕融通的。教好文是分内之责,“教文”的过程与诸环节是渐进“立人”的前提;立好人是终极目标,“立人”是在“教文”的过程与诸环节中无痕、渐进地实现的。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在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感悟力、思辨力、表达力以及自主精神、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和创造品质等,使“学好文”和“立好人”无痕交融、自然达成。一、无痕融通,立起一个诚信自守的人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特别强调,要把“是什么”这一层次的东西都交给学生去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11期2019-12-25

  • 立人”与现代民族复兴问题 ——鲁迅留日时期的思考和警觉
    了鲁迅留日时期“立人”思想的重要价值。“立人”是通向“改造国民性”的基础。问题在于,对“国民性”和对于“人”的思考在当时并不限于鲁迅一人,甚至也不始于鲁迅,那么,与之比较,鲁迅还有无特色呢?如前所述,在强烈的民族屈辱体验当中,中国留日学人开始了对本民族的反思。梁启超《新民说》首先提出了一个“国民性”的问题,“国民”、“自由”等概念也应运而生。以后,又有以日本为革命大本营的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实际上也是在一个新的历史层面上设计中国人的生存发展问题。但是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2-22

  • 立人”思想 绽放光芒
    文学作品阐释的“立人”思想作为其精神内核,贯穿于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立人”关乎国家建设以及个人幸福,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实施呢?在《坟——文化偏至论》一文中,鲁迅讲到“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很多人质疑鲁迅所提倡的“立人”的实践性,草率地认为这不过是些纸上谈兵、虚无缥缈的理论罢了。然而,我认为鲁迅在此处的“浅尝辄止”,悬而未结,并非是他个人的思想缺陷或者对这一问题的放弃,而是他遇到了不可估量的强大的社会历史阻力,使这一问题的解决存在着矛盾棘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2018-12-14

  • 略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及价值
    者,作品也含有“立人”思想,做到了破中有立。本文第一部分写鲁迅“立人”思想的具体呈现,第二部分写其价值,并站在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挖掘其“立人”思想价值,以期推动当代人走向现代化。关键词:鲁迅;立人思想;价值一、鲁迅“立人”思想的具体呈现鲁迅“立人”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留学。在留学阶段,写出了表明其“立人”思想的作品如《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鲁迅的这种思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成熟的过程。(一)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2018-11-24

  • 爱即良知,立人之本
    发展,最终达到“立人”的目的。从“立人”这一写作目的出发,全面解读课文,并以此为依据就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解读。关键词:爱;良知;立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一、课文解读(一)爱,一种能力人们往往觉得,动物都有舐犊之情,爱孩子是为人父母的天性和本能,甚至是人的天性和本能。爱到底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呢?弗罗姆给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他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掌握的。爱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养成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二)良知,人

    新课程·中旬 2018年7期2018-10-26

  • 国民性的反思与重构
    改造国民性”的“立人”主题,并提出宗教信仰的重要性,以期破解国民性的死局,培养“新民”,建立“人国”。关键词:《驴得水》;国民性;立人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8-0114-03戏剧《驴得水》[1]带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大胆与无情,将剧中所有人都置于良知的天平上,不露声色而又准确迅速地将匕首刺入人物的内心,把每个人物的灵魂陈列出来,让观众与读者见证这些灵魂的困惑与矛盾、丑陋与渺小。《驴得水》所反映的是一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8期2018-07-09

  • 立人”视野下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的“立人”精神延续1903年,鲁迅针对当时中国的时代问题,在《中国地质略论》中提出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思想,但“漏题事件”和“幻灯片事件”让他认识到人性的缺陷,并作出“弃医从文”的选择,著书立说,转而医治“人心”,开始了“立人”探索。《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破恶声论》的发表标志着鲁迅“立人”思想的形成。在《文化偏至论》中,他认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2]。“立人”是根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3-19

  • 立人”思想 绽放光芒
    文学作品阐释的“立人”思想作为其精神内核,贯穿于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立人”关乎国家建设以及个人幸福,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实施呢?在《坟——文化偏至论》一文中,鲁迅讲到“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很多人质疑鲁迅所提倡的“立人”的实践性,草率地认为这不过是些纸上谈兵、虚无缥缈的理论罢了。然而,我认为鲁迅在此处的“浅尝辄止”,悬而未结,并非是他个人的思想缺陷或者对这一问题的放弃,而是他遇到了不可估量的强大的社会历史阻力,使这一问题的解决存在着矛盾棘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8年11期2018-01-28

  • 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终极理想及其根由
    生活化语文教学;立人;生存环境;教育事业;主人意识【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7-0027-03【作者简介】董旭午,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常有人问我,您为什么要搞生活化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建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教学生活学学活、学会会学语文,学以致用,终身受益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由了。但是,这还远不是我的终极教育理想……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终极理想究竟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9期2017-12-20

  • 通识教育:追寻“立人”的教育理念
    识教育中蕴含着“立人”的教育理念,其根本旨趣是促进青年学生精神成人,拥有完整、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能实实在在地立足于现实世界之中。通识教育要追寻“立人”教育的理念,需要有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优秀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和博大精深的大学文化为途径来实现。关键词:通识教育;立人;精神成人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7-0034-02一、通识教育蕴含的“立人”教育理念当前,大学教育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有显著的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7期2017-11-24

  •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研究
    冶性;文本对话;立人萨特说,阅读是一场自由的梦,那种思绪绵迤的过程是多么令人迷醉,以至于不愿醒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慢慢的发现只是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内的课文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地帮助是有限的,反而把学生禁锢在了“模式化”的阅读牢笼中。为了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我们在重视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

    东方教育 2017年11期2017-08-02

  • 小学语文教育要以“立人”为中心
    小就提出了“语文立人”的构想,并确立了培养具有天下情怀和完整人格的孩子的价值目标。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育要以立人为中心,既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又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用科学的头脑来思考学生,而且要用高尚的人格去拥抱学生,肩负起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平台实现对学生人格塑造的神圣使命。一、“语文立人”内涵的解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四种核心素养。首先是敏而好学的积极态度

    陕西教育·教学 2016年10期2017-07-26

  • 浅谈当今教育背景下的人格塑造问题
    词】 人格教育;立人;缺失;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02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有一句名言表达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人格决定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说:“教育者,养人格之事业也。”同一时期的名家鲁迅先生也曾指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万事举。”这都足以说明“人格”以及“人格教育”在个人的成长及教育中占据着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当今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4期2017-07-04

  • 忧患意识与责任担当
    达了“立国”与“立人”以及“民族复兴”的宏大愿望。只不过,鲁迅是一位以“立人”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沈从文则是一个以人性为依归的人道主义思想家;鲁迅在对国民性的探讨中,主要从否定的角度批判国民劣根性,而沈从文在否定我们民族种种恶德的同时,更勾画了一种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提供了中国民族性的一种理想范式;从对国民病根的挖掘来看,鲁迅始于对“现代病”的疑虑,后来才转而集中火力对准中国传统文化,沈从文则既对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强烈不满,又对现代社会

    江汉论坛 2017年2期2017-04-19

  • 鲁迅的“立人”理想
    80)鲁迅的“立人”理想苏 睿(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一、“立人”思想的形成“立人”是鲁迅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主要形成于鲁迅在日留学期间(1903-1909),我认为这一思想的形成是推动鲁迅弃医从文,从事文学启蒙的重要因素。鲁迅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作为起点的。鲁迅作为第一批留日学生,其留学目的是“别求新声于异邦”,学习日本成功“脱亚入欧”的先进经验而后回国使中国变得强大。因而在留学早期,鲁迅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和大多数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4期2017-04-15

  • 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立人”文艺观构成论析1
    迅小说创作中的“立人”文艺观构成论析1王初薇(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文章建立在当代历史语境下,用“立人”这一具有明确诉求的关键词统领鲁迅的文艺思想,力图搭建一个统一的文艺观体系,复原其发展本有的严整性,并选取代表性创作《呐喊》《彷徨》和“立人”文论话语两相对比,在论述过程中从文艺本质论、文艺动机论、文艺功能论三个角度进行切入,展示其创作实践的感性经验是如何体现、上升并建构为鲁迅的文艺理论概括的,以期提供另一种解读视野,使一些因

    惠州学院学报 2017年5期2017-04-13

  • 从“作文”看“立人
    键词:作文教学;立人;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承担这样的重任。作文教学,“作文”是出发点,“立人”是归宿点。从“作文”走向“立人”,是作文教学的必然诉求,是当下作文教学的本质彰显与回归。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的踏实写作,认真思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一、充实生活,增加阅历学生的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

    速读·下旬 2017年1期2017-04-08

  • 加强企业员工职业素质培训探讨
    素质角度,从铸魂立人、提质育人、拴心留人等三个方面,浅析了加强企业员工职业素质培训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关键词:职业素质培训;立人;育人;留人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0.04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激烈化的时代背景下,市场如同战场,员工就是战士,职业素质则意味着战斗力,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企业员工及其职业素质的竞争,而员工是否可靠,职业素质是否过硬,是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0期2017-04-05

  • 浅谈语文教育观中的“立人”教育
    【摘要】 以育人立人为中心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语文教育教学的角度,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认知、心理等都可以产生深切影响,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中蕴含的教书育人理念,为满足多样化的语文教育需求奠定了深厚基础。【关键词】 立人 行为习惯 心理“育人先育才”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应当首要做到的教育目标。以往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一切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目标,忽视了教育中最重要的“立人”教育,培养的学生有不少的缺陷和不足。在新的环境下,社会各界

    中国新通信 2017年3期2017-03-11

  • 新课程“立人”理念下的鲁迅作品教学
    重头戏”,他的“立人”的观点与新课程的立人思想不谋而合——教育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立人”来“立民族”。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要突出鲁迅作品中的立人,是为了发挥其思想对中学生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鲁迅作品内容深奥、年代久远,学生因为年龄和时代所限,理解起来有难度,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下足功夫。关键词:立人;学生主题;现实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速读·下旬 2016年7期2016-07-20

  • 鲁迅“立人”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0100)鲁迅“立人”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程金越(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20世纪初叶,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面对民族危机之时,鲁迅提出“立人”思想。以“破”国民弱点的病根为基础,达到追求个人独立自觉精神,实现“立”的最终目的。“立人”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有着互通之处,将鲁迅“立人”思想中的宝贵资源融入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鲁迅;“立人”思想;思想政治教育20世纪初叶,中国惨遭列强侵略且屡战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2016-04-13

  • 探寻成都铁路中学的“立人”之道
    成都铁路中学的“立人”之道本刊记者_周春伦 刘文耘 四川成都报道第一次,当我们走进成都市铁路中学,正值其大课间时段。大课间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跑步,令人惊讶的是,整个过程没有老师组织,也没有常规意义上的绕圈儿跑,学生自由地穿梭在操场的各个角落,那股欢腾劲儿,颇似野马找到了草原。场面极其壮观。喧嚣中透出的活力,狠狠刷新了我们对中学大课间的认识。领路的年轻老师进一步告诉我们,在铁中,除了这半小时,初中孩子还享有每天将近一个小时的体育运动时间,从下午四点钟开始。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6期2015-11-03

  • 语文主题教学:让“立人”主张照进现实
    在她看来,“以文立人”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语文课就是实现“语文立人”使命的过程。一堂绘本导读课引发的主题讨论2014年圣诞节前夕,清华附小三年级语文教师薛晨为学生们上了一节绘本导读课,使用的是曾被改编为电影的绘本《极地特快》,一个关于“相信”的故事。这本书只有十来页,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原本并不相信圣诞老人。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圣诞节前夕,登上了一列开往北极的特快列车。最终男孩果真见到了传说中的小矮人和圣诞老人,并得到了圣诞老人送给他的第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5年6期2015-09-23

  • 解读鲁迅的“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阐释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关键词】“立人”思想;独立人格【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纵观鲁迅的小说中,不难发现,二元对立的意象表述成为鲁迅小说复杂性的一大特色。如光明与黑暗,沉睡与觉醒,吃人者与被吃者,觉醒者与庸众,人与兽,以及空虚与充实,自由与限制等等,这些看似相反或冲突的意象既增添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和深邃性,又为后人在解读鲁迅思想的道路上提供了多角度的可能性。本文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切入,寻找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的情感线索,

    课外语文·下 2015年7期2015-08-28

  • 以“立人”为本旨的“中间物”状态(意识):走进鲁迅世界
    以为,只有对以“立人”为本旨的“中间物”进行重新诠释,才是走入鲁迅世界最为合理的途径。一自从鲁迅1907年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立人”命题后,他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思想实践和坚持不懈的文学创造。无论是其始终不渝地改造“国民性”、“撄人心”[2]的诉求,还是“为人生的文学”,[3]都指向“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4]以创造中国历史的“第三样时代”,进入“深邃庄严”的“20世纪文明”。[5]应该说,“立人”是鲁迅以不变应万变(虽然人们认为鲁迅的思想存在着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4-16

  • 科学的人文品格:论鲁迅的“立人”科学观
    可以透视出鲁迅“立人”科学观的品格与本质:以“人”为根柢。二、“科学”与“爱国”:早期论文思想的原初价值关于鲁迅1902年到日本之后的著述,一般来说是以1906年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退学为转折点,大致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一是1903年至1906年,二是1907年至1909年。[5]67诸多研究著作都重在发掘后一阶段的意义,把鲁迅连续发表在《河南》月刊上的5 篇文言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作为鲁迅早期思想形成的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