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斌, 刘 念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创业教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趋势[1]。但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往往停于表面或流于形式。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创新创业教育作出了战略部署,并把“立德树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为深化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以及如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1903年,鲁迅针对当时中国的时代问题,在《中国地质略论》中提出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思想,但“漏题事件”和“幻灯片事件”让他认识到人性的缺陷,并作出“弃医从文”的选择,著书立说,转而医治“人心”,开始了“立人”探索。《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破恶声论》的发表标志着鲁迅“立人”思想的形成。在《文化偏至论》中,他认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2]。“立人”是根本目的,根本方法是解放人性和发展人性,即以“尊个性”和“张精神”为路径,培养个性自由、解放,能够独立思考、判断的人。
从《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破恶声论》中可窥见鲁迅所欲“立人”的模样:他们个性自由、解放,追求“个性之尊严,人类之价值”;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不和众嚣,独具我见之士,洞瞩幽隐,评骘文明”;他们具有强大行动力、意志力,敢于直面社会现实,勇猛战斗,“虽屡踣屡僵,终得现其理想”[3]。鲁迅的“立人”具有双重性,在《摩罗诗力说》中被描述为“精神界之战士”,即为“个人的自由”和“国家的解放、民族的独立”而顽强战斗的人。“立人”既为“个”,也为“国”,“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二者同等重要。鲁迅的“立人”思考始终立足于中国土地,基于中国现实问题,探测和考量历史、人性之幽微。鲁迅的思考极具现实性,同时富有超越性、超前性,决定了他的“立人”思想不是某种外来思想或传统思想的搬弄,而是真正的“中国的与现代的”[4]。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了转型发展时期,各种新现象和新问题相继出现,如经济增速放缓、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等。2015年,国家出台“实施意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2016年,创新一词频繁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双创”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热词,并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国家期待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双创’中集中发力,为国家经济转型提供新引擎”[5]。新时期下国家应社会经济问题一再重申创新创业教育,根抵在于“立人”,即培养“双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转型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赵坚在“两会”上敏锐地指出“双创”的核心要素是人,即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只有个性自由、解放的人,才有可能具有创新精神;只有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只有具备强大的行动力、意志力的人,才有可能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开创一番事业,并“终得现其理想”。从现实层面看,创新创业教育要解决的是当前我国的现实性问题;但从实质层面看,其更是抓住了时代立人的根本性主题,与鲁迅的“立人”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创新创业教育可谓是新时期下对“立人”精神的延续,“双创”新型人才则是新时期下“立人”思想的时代赋形。
2015年,“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上升到国家层面。“实施意见”把立德树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在国家层面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立人”内涵。国家肯定了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进展,同时指出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等。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认识,进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从字面上看,其落脚点是创新和创业,但实质落脚点是教育,即育人、立人。创新创业不过是人才培养的过程要求或目的体现,即人才培养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
“实施意见”在指导思想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指导思想中的几个关键词“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等特别值得注意,它们都明确指向育人的问题。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表明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是立人,而人的首要素质是德,所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也。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指向的是教育过程,要求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则是在教育目标上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要求,表明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就业创业培训。
在经济新常态下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动力,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学生素质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意见”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立人”内涵,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立德树人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更是国家层面上的新型人才规格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在目的上是立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过程上则是育人,以育人为本为基本原则。育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6],“实施意见”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基本原则中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并要求把育人为本贯彻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为了贯彻落实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实施意见”提出了指导性、操作性极强的具体措施,几乎细化到了人才培养的所有方面,要求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评估、管理制度、师资建设、指导服务、保障体系等多方面切入。在坚持育人为本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施意见”还特别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即要求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有学生”,并且不是针对少部分学生,而是面向所有学生,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
从“实施意见”的育人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可知,“立人”内涵并不是外围性地粉饰创新创业教育,而是内在性地植入,“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人格培养体系,贯彻整个培养过程”[7]。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新突破口,“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8]。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在现行高等教育外“画一张皮”,也不是在现行高等教育外人为添加的“另一种教育”,而是新时期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现。
在经济全球化和共享经济的新时代,人才规格是创新型、创业型。创新创业教育恰是适应时代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体现了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9]。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迁移到教育领域则是学生全面发展。有学者认为:“高校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着眼于大学生的需要和个体成长,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在教育理念上,要以“育人为本,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在教育目标上,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下对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另一种表述。
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实施意见”要求“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创业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要全面发展。前者是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规格标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后者是终极性目标,是教育应追求的理想状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意味着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是以育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从本质上讲是促进学生主体个性的全面发展”[11]。
创新创业教育要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商业创业有本质区别,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商业创业。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徐小洲教授认为:“大学的任务不能只是教学生如何赚钱,不能讲经济价值多,讲社会价值少。对高校而言,最核心的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创业型人才。”[12]商业创业关注的是成败,遵循着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规律;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创业关注的是育人,以创业为载体来进行人才培养,不能以创业成败与否来优胜劣汰学生,关键是通过创业载体育人,达到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新型人才的“立人”目的,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值得警惕的是,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应避免走向商业创业,消解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过程和“立人”目的。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这是国家战略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达,但要真正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联合所有力量,多主体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贯彻到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实施意见”,不到半年又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立德树人、创新等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两份重要文件的指导思想中,并且两份文件涉及的都是高等教育领域,表明二者在政策上具有一定的内在连续性。“实施意见”从人才培养切入改革,“总体方案”从学科、大学着手建设,二者具有共同的使命,即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创新创业教育和“双一流建设”具有共同的使命,为二者的协同推进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为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开路;另一方面,“双一流建设”可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动力。当前,国家正在落实实施方案,这势必打破原有的高校身份固化,重新配置资源,新的大学格局正在形成,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结合“双一流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破利益壁垒,整合更多的资源,突破更深层次的障碍,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保驾护航。
在“总体方案”的建设任务中包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容,任务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可见,“总体方案”与“实施意见”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性。在国家的部署中,“双一流建设”本身就包含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并且在人才培养上再次重申立德树人。结合“双一流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其核心在于“立人”,要围绕“立人”中心来展开各方面的改革,充分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虽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创新创业大潮正在涌动,但每年700多万大学毕业生中投身创业的却少之又少,2014年仅有6.8%的大学生创业[13]。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究其根本,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没有跟上。2016年10月20日,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作出指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14]。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向,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切实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立人作用。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经济增速放缓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和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是相适应的,甚至还会面临不足。出现就业难,其实是高校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出了问题”[15]。李克强总理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更具体而言是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从培养路径上来解决“高校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为此,国家出台了“实施意见”,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在解读“实施意见”时一直强调的两个字是培养,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简单教学生开公司、办企业,而是为了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强调“实施意见”体现的都是“向学”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指向的是高校育人核心。
创新创业教育指向的是培养,体现的是“向学”导向,意味着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单一的某种具体的教学行为,如开设一门创业课程、举办一些创新创业教育主题讲座、搞一些创业现场参观活动等,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如结合信息时代特征提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16],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从根本上改造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或体系,培养和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事业,更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事业。在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国家战略层面,创新创业教育更宏大的目标是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才素质,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指向的不仅仅是大学生,还应促进大学与社会的融合。这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需要高校、企业和社会等多主体互融互通,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一方面,高校办学要更加开放,让企业家、社会精英等走进来。“实施意见”指出应“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让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开放。另一方面,企业、社会等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与高校共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企业和社会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便利,高校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双创”人才,实现合作共赢。“实施意见”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高校、企业和社会等应共同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1] 刘宝存.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去创业[N].人民日报,2015-12-15(5).
[2] 鲁迅.文化偏至论[M]//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7.
[3] 鲁迅.破恶声论[M]//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
[4]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5] 柯进.“双创”教育不是就业创业培训[N].中国教育报,2016-03-09(1).
[6] 翟博.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理念的重大创新[J].教育研究,2011(1):8-14.
[7] 霍正刚.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2(10):147-148.
[8] 陈耀,傅方正.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J].高教与经济,2009(3):29-32.
[9] 蒋燕.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探索,2014(7):133-134.
[10] 张华玲.育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5(4):82-83.
[11] 熊匡汉.教育以育人为本与学生个性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6(6):50-51.
[12] 万玉凤.中英专家热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把创业教育等同商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6-04-15(3).
[13] 邓晖.国务院力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如何上好创业课[N].光明日报,2015-05-15(10).
[14] 李克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 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EB/OL].( 2015-10-20) [2017-04-28].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0/20/c_1116884849.htm.
[15] 马陆亭.创业教育的价值仅为就业吗[N].光明日报,2015-05-19(13).
[16] 陈雪钧.“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构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7(3):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