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燕
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核心旨归就是教文立人,这当中“教文”和“立人”是无痕融通的。教好文是分内之责,“教文”的过程与诸环节是渐进“立人”的前提;立好人是终极目标,“立人”是在“教文”的过程与诸环节中无痕、渐进地实现的。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在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感悟力、思辨力、表达力以及自主精神、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和创造品质等,使“学好文”和“立好人”无痕交融、自然达成。
一、无痕融通,立起一个诚信自守的人
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特别强调,要把“是什么”这一层次的东西都交给学生去自主学习和积累。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写作意图以及课文内容、生字生词等。在积累过程中,学生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教师才会出手相助。比如默写,也交给学生去自主默写和评改。默写之后,要求学生把没有默写对的字自己改正过来,把默写掉了的句子自己补上去,之后统一交给老师审阅。老师检查后,高度表扬那些自主评改特别认真到位,不蒙蔽老师、不自欺的同学。次数多了,学生就会深刻感受到老师真的是在把自己视为诚实守信、自主自觉的好学生,而不同于一些老师总像对待不老实的“小偷”一样死盯着学生,甚至还总是对默写成绩不好的同学“骂”个没完。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会像过日子一样地来对待这种默写了。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适机指导和适时检查的背景下,对于那些“是什么”的东西,学生总是长期坚持这样学习和积累,自然就会养成不偷懒取巧,不欺骗自己和老师的自觉和习惯。这样的教学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特别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升独立做事、诚信立身的好品质。
二、无痕融通,立起一个审思明辨的人
語言教学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教学。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能力的发展有赖于思维能力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生活化语文课堂特别注重以“问题意识”引领学生的“头脑风暴”,教学生自主地探寻、发现、思辨、探究各种问题,让课堂真正成为自主思辨的“战场”。学生自主思辨和表达的形式活泼多样,如,当堂讨论探究、发表见解,课前演讲,课后书面作业等。比如,教学《淮阴侯列传》一文,韩信身经百战为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家王朝。韩信功高于世,是汉代的英雄人物,但他的结局却被夷灭三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英雄的悲剧。根据这个结论,笔者曾引发学生自主思辨“如果没有陈豨兵变,韩信能躲过被杀一劫吗?”这个问题。经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能。一者,正如武涉所言,虽然韩信自以为与汉王交情深厚,为他尽全力用兵,但早晚是要被刘邦所加害的——韩信之所以还能活到现在,那是因为尚有项王在呢。二者,正如蒯通所言,现在韩信功高震主,名扬天下,汉王特别害怕他,早晚会加害于他的。三者,正如韩信自己讲,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韩信本就当烹了!所以,就算没有陈豨兵变,韩信的结局也不会好到哪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主张“教学生把自主思辨当日子过”,并且每堂课上都设法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这种理念和实践对发展学生的思辨力、自主精神、创新品质、健全人格等无疑都是特别有益的。
三、无痕融通,立起一个自主自觉的人
要教学生像过日子一样自主自觉地学习、积累和历练语文,这是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的一贯主张。课内,教师用心指导,创设机会和平台供学生学习、积累和历练;课外,教师依然指导学生长期坚持这样做。课内外相互融通,互哺共生。如,生字生词、文言词汇、作家作品、文化常识等,学生是完全可以进行自主积累的。例如,指导学生课下自主积累文言词汇。现在的大纲和考纲均要求学生积累并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虚词。严格地讲,无论是为了应对高考还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个数量都远远不够。多年来,笔者一直坚持让学生从高一开始自主积累更多的文言词汇。具体讲,就是每教完一篇文言文或者讲完一篇课外文言文,都让他们自己整理讲过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现象。如,指导学生对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进行有序化积累。平时一边积累,一边经常翻阅、温习、巩固和强化。这样教学生像过日子一样地积累文言词,不仅夯实了学生的文言基本功,大大提高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更使他们培养了一种自主自立、诚实做事、诚信为人的精神品格。
四、无痕融通,立起一个勇于担当的人
何谓勇于担当的人?简言之,就是勇于把自己认为应该担当起来的事担当起来并努力做好的人,也就是常说的那种心怀天下、做好自己的人。这种人具有劳动意识、民主意识、介入意识、职守意识、担当意识、博爱意识、奉献意识、公民意识、生命意识、环保意识等,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活化语文教学高度重视与现实生活相融通。课堂上,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感受、思辨社会现实,尤其是要特别心系社会上那些令人不满意的现象和事件,进而深入思辨,思考自己的责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出路。比如,教学屈原的《离骚》,虽然年代久远,但屈原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利益和人民作用,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的担当精神,两千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一直引以为范。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现实社会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表达自己的爱国心的同时,谈自己改变现状的理想和责任。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进行感受和思辨。如,刘强东性侵案、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重庆大巴坠江事件等,尤其是要注意引发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深刻反思,时刻警示自己要少抱怨、多担当。中学语文教材中类似的教学内容特别多,生活化语文教学的课内外天地十分广阔,无痕融通的渠道又多而畅通,显然是可以最大化地培育学生的担当意识和情怀。
五、无痕融通,立起一个喜爱创新的人
创新型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它要求教师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常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常创造气氛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使其身心真正获得自由舒展。生活化语文课堂,尤其是“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特别重视充分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思辨力和创造力。首先是课文教学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命积淀,以深度品悟课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运招用技的缘由,这就必然会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一切契机指导学生进行依文境写练笔文(如扩写、改写、续写)和实用文(如祝福语、颁奖词、即兴发言稿等)训练,为培育学生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创设机会和环境,以切实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再次,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辨,积极培养学生的思辨力。课内打基础,课外作延伸性自主历练,课内外融通,互哺共生。长期这样坚持,自然会促进学生联想力、想象力、思辨力和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
六、无痕融通,立起一个智慧学习的人
生活化语文教学高度重视活教教活,即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即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等)、课文生活(即课文语境、情境、情节以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所生存的环境等),联系生活情理,充分调动师生的生活积累等,真正生活化地学懂悟透文章的语言表达艺术。这样,语文教与学就真正做到了“生活”相融通,充满了活力和智慧,学生长期这样学和练,自然就会成长为一个智慧学习的人了。如,《登高》这首诗的首联、颔联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教师一般都能联系当地的气候环境加以诠释,而对于颈联、尾联的首句,分析往往不是很到位。因为颈联、尾联的末句是作者当时情况实写,并不难理解,而颈联、尾联的首句即“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不仅写实,更是诗人一生饱含血泪的总结,内涵极其丰富,也是全诗的核心所在。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毕竟是有限的,对他“常作客”的具体生活更是知之甚少。于是,笔者就整理了杜甫从755年到767年这一阶段的生活踪迹,让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杜甫一生客居他乡的痛苦,理解“常作客”意味着怎样的辛酸。实际上,也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这些,他们才有可能深入理解句中“悲”字,进而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并在心灵深处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是生活情理,更是客观逻辑,也只有这样教与学,学生才可能学得活、学得智慧,并不断地悟得本质和生成新知。学生长期这样体验、感悟、历练,不断地用眼睛去读到、用心灵去悟到生活中的“语文”来,他们自然也就会逐渐成长为一个智慧学习的人了。
七、无痕融通,立起懂得感恩的人
语文教学的内容中富含感恩教育的矿藏,开发并渗透感恩教育大有可为。中学语文课本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教材。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主张,教师要充分利用相关课文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世界,珍惜人间真爱,学会感恩,并能够自助式进行感恩教育。在生活化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就特别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感恩资源(如挖掘教材中的親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家国故土情等),把握学生心理特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恩情绪体验。例如,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笔者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这篇交织着愧疚、感恩与心灵隐痛的散文,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来深刻体验、感受、理解史铁生对母亲的忏悔。不仅如此,当时笔者还指导学生扩写出史铁生母亲的坐卧不宁和惊恐不安,以及她听到儿子答应出去走走时激动地要“准备准备”的神态和复杂内心。课后,笔者要求学生给史铁生的母亲写祝福语、颁奖词,或以“学会感恩”为主题写发言稿、演讲稿、读后感等。“祝福语、颁奖词”二选一,“发言稿、演讲稿、读后感”三选一。这些语言表达训练,形式上是在依托课文历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骨子里则是在无痕培育学生的感恩品质。
有人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存在与发展、人的内涵与依据构成了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品质依据。对于这句话,笔者还想强调,生活化语文教学自始至终都高度关注人的存在与发展、人的内涵与依据,始终都极力追求让学生学出乐趣,学出智慧,学出创造,学出自觉和习惯,以遵循教育的这种内在逻辑与品质依据。笔者的生活化语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 “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终极教育理想就是“立人”,也确实通过“场”内诸要素、诸环节的无痕融通、互哺共生达成了这一终极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