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立人”思想研究综述

2020-12-23 09:35苑帅民秦思思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鲁迅现代化

苑帅民 秦思思

摘  要: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对促进人的思想解放,推动人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外鲁迅研究中,日本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韩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国的学者也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了广泛研究。国内学者对鲁迅“立人”思想进行了细化研究,对鲁迅“立人”思想的内涵、来源、构成、形成发展阶段、主要内容提出了多样观点,还深入探讨了鲁迅“立人”思想的历史际遇与当代价值。学界对鲁迅“立人”思想的研究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特色,推动了鲁迅“立人”思想研究的纵深发展。

关键词:鲁迅;“立人”思想;现代化;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I210.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20)06-0097-07

在中国近代史上,鲁迅先生是积极倡导新文化,反对封建礼教,敢为天下先的探路者。纵观鲁迅先生的一生,“立人”思想贯穿始终,“立人”工程是其一生奋斗的事业。可以说“立人”思想是鲁迅先生思想的核心,所有主张的起点。因此,对国内外学者关于鲁迅“立人”思想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全面总结,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鲁迅“立人”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化鲁迅思想的研究领域,更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发展。

一、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暂未发现有国外学者对鲁迅“立人”思想进行专门性研究。但国外对鲁迅的生平、作用、思想、作品及其创作方法研究成果则较为丰硕,尤以日本对鲁迅的研究为代表。

日本的鲁迅研究。早在20世纪初,即鲁迅尚在日本留学时期,日本学界已有对鲁迅先生翻译国外作品的简单介绍;20世纪20年代至二战结束前,日本的鲁迅研究得到较快的发展,日本学者们不仅对鲁迅先生的生平进行系统研究,如增田涉的《鲁迅传》与竹内好的《鲁迅》,还翻译了大量鲁迅先生的作品并对其进行评价,如鹿地亘《鲁迅评传》;二战结束后,日本则出现伊藤虎丸、丸山昇、山田敬三、北冈正子与藤井省三等诸多著名研究鲁迅的学者,他们将鲁迅思想与日本文化、日本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个”的自觉是鲁迅思想的原点。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接触的日本当时流行的思想和文艺思潮,对鲁迅一生的思考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所批判的中国的国民劣根性在日本社会中也广泛存在,鲁迅所呼唤的独立自由精神也正是日本所需要的等诸多观点[1]。如今,因中日关系微妙复杂,以及日本战后所形成的学术体制有些机械和教条,所以日本对鲁迅的研究相对有所减弱。

其他国家的鲁迅研究。除日本对鲁迅先生及其思想进行过多方面研究外,韩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学者也对鲁迅先生及其思想进行过多样研究。韩国对鲁迅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30年代至50年代中艰难发展,60年代后全面展开,并涌现出诸多学位论文和相对精确的译介作品。近年来韩国的鲁迅研究方兴未艾,逐步前行,主要代表有朴宰雨、金河林等。苏联的鲁迅研究则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繁盛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60年代之后相对式微。期间研究鲁迅先生的学者有帕·阿·瓦西里耶夫、谢曼诺夫、波兹德涅耶娃等,其中谢曼诺夫的《鲁迅和他的前驱者》与波兹德涅耶娃的《鲁迅传》《鲁迅的生平与创作》在国际鲁迅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美国、英国、法国与德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对鲁迅的研究也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苏冷战时期则相对比较沉寂,随着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之后研究势头又逐渐恢复。期间涌现出李欧梵、帕特利克·哈南、米歇尔·露阿、朱利安等诸多研究鲁迅的学者,他们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学界有关鲁迅研究的成果,也打开了多样化研究鲁迅及其思想的大门。

由此可知,已有许多国家对鲁迅及其思想和作品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除日本对鲁迅的研究略微系统化之外,其他国家的鲁迅研究成果则相对比较分散,既未形成专门的鲁迅研究界,也未对鲁迅“立人”思想进行系统完整论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

查阅资料发现,我国学界对鲁迅“立人”思想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于世纪交替时期出现第一个研究高峰,涌现出大量专门研究“立人”思想的学者。近年来,我国学界对鲁迅“立人”思想的研究愈加细化、系统化,研究角度也愈加多元化。截至目前,在中国知网以鲁迅“立人”思想为主题检索显示,有效期刊论文共有134篇,硕博论文共有67篇。

(一)鲁迅“立人”思想内涵及来源研究现状

1.“立人”内涵研究现状

关于“立人”的内涵。大多数学者均从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的角度出发,对“立人”内涵进行界定。如李金涛认为,“立人”就是在肯定个人与群体内在统一性的前提下,以少数知识分子的觉醒为突破口,最终使中国大众摒弃劣根性,转为具有主体意识的现代人[2]。邱兴宇认为,“立人”就是结束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和压迫,使每个人都成为具有独立精神的实体[3]。所以,学界对“立人”内涵的界定已基本形成一致观点,即“立人”就是使人摆脱旧思想的枷锁,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

2.“立人”来源研究现状

在长期的研究中,学者们为了厘清“立人”思想多种来源及对鲁迅先生的影响,已从不同的角度对“立人”思想的来源进行了多样化阐释。有学者从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对“立人”思想来源进行探究,也有学者从鲁迅先生自身的生活道路出发对“立人”思想的来源进行探索。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发现学界普遍认为鲁迅“立人”思想共有以下三大来源:

一是受中國传统文化与中国思想界先驱的影响。以郭晴云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在对鲁迅生活经历和生活轨迹进行详实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立人”思想来源于鲁迅对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仔细观察与认真反思。他们指出,鲁迅在对近代中国进行观察和审视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虚伪本质,指出它是“奴性的文化”,是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造成大众虚伪、冷漠、麻木等民族心理特点的重要原因[4]。因此,鲁迅积极提倡“立人”,号召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进行彻底洗涤。以叶继奋与张金凤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则从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对鲁迅的影响出发,分析了“立人”思想的具体来源。他们认为,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鲁迅“立人”思想的最初起点,而严复的“三民说”、章太炎的民族与社会政治思想、邹容的“革命先去奴隶之根性”的思想,也对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5]。

二是受西方文化及西方思想界先驱的影响。以李新宇为代表的部分学者从西方文化对鲁迅先生的影响角度出发,指出西方文化尤其是兴起于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本主义观念,以及兴起于19世纪后期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鲁迅“立人”思想的重要来源[6]。以张同俭与张文忠为代表的学者则从西方思想界先驱对鲁迅先生的影响角度出发,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学、易卜生的“独战多数”思想、拜伦的个人主义观、施蒂纳与叔本华等人的个性主义思想,在“立人”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对鲁迅产生了重要影响,是鲁迅“立人”思想的直接来源,而马克思的人学观则是推动鲁迅“立人”思想发生转变,由空想走向科学的重要原因[7]。此外,还有学者指出,“立人”思想还来源于鲁迅先生对西方社会面临问题的反思。他们认为,鲁迅在对19世纪西方工业文明进行考察之后,一方面对西方社会创造的财富与文明给予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指出西方社会对物质的过分崇拜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道德滑坡现象[8]。这就意味着,鲁迅发现了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弊端,指出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并不能使中国真正摆脱“奴隶时代”[8]。因此鲁迅先生另辟蹊径,从实现人的解放和健全人的人格角度出发,提出“立人”的思想主张。

三是受日本文化与日本思想界先驱的影响。以方长安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鲁迅先生有着在日本长期留学的经历,而且标志着“立人”思想正式形成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文章,也正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创作的。因此,日本当时盛行的社会文化及思想,也对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通过分析指出,流行于日本社会的强调精神永恒性的精神绝对主义观念以及日本化的尼采思想、拜伦思想和内村鉴三的思想等,都是鲁迅“立人”思想的重要来源[9]。

由此可知,学界对“立人”的内涵已基本形成一致观点,并从不同维度出发揭示其多重来源。但对“立人”思想来源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性,还未能准确地凝练出各种思想在“立人”思想形成、发展、调整中的具体作用,也无法全面展现“立人”思想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社会大环境中与各种思想影响下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鲁迅“立人”思想构成及形成发展阶段研究现状

关于鲁迅“立人”思想构成。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学界关于鲁迅“立人”思想的构成共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鲁迅“立人”思想仅指形成于鲁迅日本留学时期的,成熟于五四运动时期的相关“立人”主张与改造国民性思想[10]。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立人”主张熔铸于鲁迅先生一生的活动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立人”思想还应包括五四运动之后鲁迅所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用阶级分析法改造国民性及社会的思想[11]。因此,对鲁迅“立人”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的研究,学界也出现了两种相应观点。

认为鲁迅“立人”思想仅指“五四”之前的关于批判国民性,追求个性解放和独立思想的学者,主张“三段论”。他们认为,“立人”思想共经历了萌芽期(南京求学时期)、形成期(日本留学时期)、成熟期(新文化運动时期与五四运动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孙亚敏与李齐建等人指出,鲁迅的“立人”思想萌芽于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期。他们认为,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期的经历使他深受启发,进一步认清近代中国保守与落后的事实,开始思考中国命运问题[12]。因此,“立人”思想开始萌芽。以郭国祥与赵焕亭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指出,南京求学经历并没有使鲁迅真正找到挽救国家与民族的可行途径,故鲁迅决定赴日留学,去“异邦”找寻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而“立人”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正式形成的。郭国祥指出,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时提出的“三个关联”问题,表明他已经开始对中国国民性进行深入思考;在创作《中国地质略论》《斯巴达之魂》等作品的过程中,就已经产生“自我确定性”的问题意识;而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先生已经明确提出“立人”的思想主张,并正式阐述“立人”的概念,“立人”思想正式形成[13]。赵焕亭指出,在新文化运动中尤其是五四运动中,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彻底转变,开始把人作为一切思考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核心,确立了以“立人”为目标的价值观念,而在此时期其创作的《狂人日记》则标志着鲁迅完成了“立人”思想的文学表达[14]。至此,“立人”思想走向成熟。

认为鲁迅的“立人”思想还应包括五四运动之后鲁迅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用阶级分析法改造国民性及社会思想的学者,则主张“两段论”。他们认为,“立人”思想共经历了“空想”期与“科学”期两个发展阶段。高文波指出,“五四”之前鲁迅的“立人”主张还具有空想、“茫漠”的性质,“五四”高潮退去之后,尤其是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鲁迅逐渐接受了阶级论的思想,开始运用阶级观点分析国民性,并将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号召大众和知识分子相辅相成,此时其“立人”思想才由“空想”转为“科学”,从而走向成熟[8]。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导致上述两种观点的原因在于,对鲁迅“立人”思想与鲁迅的阶级论思想关系的界定不同。是否将鲁迅在“五四”之后提出的阶级论思想归为“立人”思想的组成部分,是导致上述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学界对鲁迅“立人”思想的构成与发展阶段的研究,仍存在较大争议。厘清“立人”思想的构成部分与发展阶段,仍是新时代研究鲁迅“立人”思想的学者们所要努力的方向。

(三)鲁迅“立人”思想主要内容研究现状

1.“立人”目的研究现状

关于“立人”目的,学界主要形成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鲁迅先生提倡“立人”的目的是为了使中国大众实现觉醒,使中国走向独立。如李金涛认为,“立人”的目的是使中国人觉醒起来,认识到“人各有己,朕归于我”,由此达到“群之大觉”“中国亦以立”[2]。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立人”的目的旨在“人立”,使人真正成为人,而不直接指向经济和政治目标。如王雨海认为,鲁迅否定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并不直接指向经济和政治操作,而在于对人们进行思想启蒙,让人们认清自己的境遇,并行动起来去改变这种不利处境,以实现人的自主与自由[15]。

因此,学界应进一步深化鲁迅“立人”思想的研究视角,完整梳理鲁迅“立人”思想的重要来源,以及相关重要思想在鲁迅“立人”思想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探究鲁迅“立人”思想的科学组成部分与发展阶段,整理鲁迅“立人”思想诞生之后的历史际遇问题,总结鲁迅“立人”思想在各个主要时期的传播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归纳鲁迅先生关于“人”、“立人”内涵、“立人”目标、“立人”路径的分析。这些研究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深化鲁迅“立人”思想的研究,明晰鲁迅“立人”思想的当代价值,推动鲁迅“立人”思想自身的发展;更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大众思想的再发展,增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强化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明晖.百年日本鲁迅研究的生机与偏至[J].文学评论,2016(5):154-163.

[2] 李金涛.鲁迅“立人”思想的现实性与超越性[J].鲁迅研究月刊,1998(8):3-5.

[3] 邱兴宇.鲁迅的“立人”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2(9):7-9.

[4] 郭晴云.“尊个性而张精神”──重提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J].昌潍师专学报,2000(4):34-36.

[5] 张金凤.鲁迅“立人”教育观及其思想渊源[J].齐鲁学刊,2019(2):148-153.

[6] 李新宇.鲁迅人学思想论纲(一)[J].鲁迅研究月刊,1999(3)3-5.

[7] 张同俭,张文忠.论鲁迅“立人”启蒙思想的发展[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69-72.

[8] 高文波.鲁迅的“立人”思想简论[J].莆田学院学报,2002(4):50-53.

[9] 方长安.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化(上)[J].鲁迅研究月刊,2002(4):15-19.

[10] 王金双.精英知识分子的楷模——鲁迅“立人”思想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05(2):129-130,162.

[11] 商昌宝.青年鲁迅“立人”思想的多义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07(8):22-27.

[12] 孙亚敏,李齐建.论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2-37.

[13] 郭国祥.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发展轨迹[J].兰州学刊,2005(2):265-266.

[14] 赵焕亭.《狂人日记》:鲁迅早期“立人”思想的首次文学表达[J].鲁迅研究月刊,2018(9):67-74.

[15] 王雨海.鲁迅的“立人”思想与现代文化建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08-110.

[16] 李新宇.鲁迅人学思想论纲(二)[J].鲁迅研究月刊,1999(3):3-5.

[17] 沈启帆.从鲁迅的“立人”思想想到的[J].上海人大月刊,2013(1):53-54.

[18] 叶青.由鲁迅的“立人”思想谈及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自觉[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S1):21-32.

[19] 贾子仪.浅析鲁迅提出的“立人”思想[J].高校社科动态,2019(1):38-43.

[20] 李邦照.论鲁迅的“立人”思想[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2):158.

[21] 钟晓红.鲁迅“立人”思想与中学鲁迅作品接受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2] 程金越.鲁迅“立人”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127-128+144.

[23] 付松.鲁迅“立人”思想与当代人文精神[J].理论与当代,2009(5):26-28.

(责任编辑:郑宗荣)

Abstract: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Lu Xuns thought of “Li Ren”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emancipation of peoples mind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people. In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the study of Lu Xun in Japan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has an evident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ent stages. In addition to Japan, scholars from Korea,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other countries have done extensive research on Lu Xuns life, works and thoughts. In the domestic research results, domestic scholars have made a lot of in-depth research on Lu Xuns thought of “Li Ren”. They not only put forward various views on the connotation, sources, component par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ge, main contents of Lu Xuns thought of “Li Ren”, but also delved into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Lu Xuns thought of “Li Ren”. In a word, these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about Lu Xuns thought of “Li Ren” show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Lu Xuns thought of “Li Ren”.

Keywords: Lu Xun; theThought of “Li Ren” ; Modernization; People Oriented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鲁迅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孔乙己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我的女巫朋友
阿迅一族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