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华
[摘 要]高效课堂,就是以最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的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用心解读文本为前提,并采取正确的策略——合理安排教学目标、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掌握有效提问的技巧、灵活运用课堂语言技巧,这是关键。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彰显它独有的魅力和活力,才会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高效课堂 教育智慧 以人为本 用心解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014
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以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的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路上,构建高效课堂一直是教师不断总结、反思的问题,也是教师一直在困惑的问题。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只有教学扎实,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过程充满智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构建高效课堂应树立的理念——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以说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把“学生为本”放在第一位。
观摩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课堂教学,我的心灵被深深地感动。贾老师时时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他的一个弯腰、一个抚摸、一句问候,都拉近了教师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们陶醉其中,尽情发挥。课堂上出现了一个个精彩的场面,达到了师生的完全融合,令人惊叹!这是一种人格化的教育,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一次教学比赛中,笔者亲眼见到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面对打瞌睡的学生,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是幽默地说一句:“这位同学在睡觉吗?……根本没睡,人家的脑子还在思考呢!为了不让大家误会,你坐起来好吗?”教师的话是有魔力的,这个孩子果然坐了起来,后面还接连回答了几个问题。
可见,真正的课堂活力并不一定表现为教师上课有没有活动,有没有让学生动起来,而是教师有没有尊重学生,有没有投入情感,包括对学生的情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深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尊重、理解、宽容、善待和接纳学生,以人文关怀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这样,必将获得学生丰厚的感情回报。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用心解读文本
什么是文本呢?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发现文本的美丽。
首先,用心解读文本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地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
其次,教师要“三方着眼”:一是要了解作者。解读文本,要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的原因、作品的风格进行了解。二是体察编者。教材中的文本,在编入教材以后,已经打上了编者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蕴涵着编者的选择标准和价值追求。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如“春光无限”“亲情依依”“故事长廊”“科技之光”“有志者事竟成”“名人风采”等。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教师要认真考虑。同时,教师还要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根据教材的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最后,关注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能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教师不仅要考虑把教材文本教给儿童,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以儿童的视角来解读文本。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姿态和职业定位。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紧紧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才能遵循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规律。
三、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智慧和策略
告别低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最终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策略。
(一)合理安排教学目标
杨再隋教授在其《呼唤本色语文》一文中提倡“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切忌面面俱到。教学前,教师要找准课文的主题,定好情感基调。新授课的第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阅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在中高年级,教师应进行分段指导,理清文章脉络,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的教学要善于抓语言的品味点,把握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段进行导学。教学《秦兵马俑》可以以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为切入口展开教学;教学《海伦·凯勒》可以紧扣中心句“海伦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勾画品味,感受相应的内容;教学《天鹅的故事》可以紧扣“沉重一击”,让学生感受老天鹅腾空而起撞击硬硬的冰面时,那种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围绕主线学习,能让教学一步一步展开。这样的教学设计,目标清晰可见,过程实实在在,课堂就会在主题线上开花结果,教学就会省时高效。
(二)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1. 创设氛围。如,《秦兵马俑》一文,主要介绍秦兵马俑的规模和艺术。作为秦始皇的地下军队,它既是古今雕塑的精品,又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教学伊始,我从小处着眼,扎实地组织学生学习字词,巧妙地抓动词进行训练。出示:
戴金冠 披铠甲 穿战袍 蹬战靴 挽发髻
握铜戈 擎利剑 拿盾牌 执缰绳 持弓箭
这样把描写不同类型俑的内容整合起来,让学生依次读准字音,做出动作。这组练习很有节奏感。在学生准确朗读后,我再追问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的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历史、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更快地走进文中,感受兵马俑特有的魅力。可见,高效教学要求教师应具备这样的课程能力,能够整合课程资源,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2.情境体验。如,教《桂花雨》一课,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紧扣一个“缠”字,让学生体会摇花前迫切的心情,为下文品读“摇花乐”埋下伏笔。课后,很多学生都以这节课为素材进行写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笑声》中这样描写:
老师讲完课文后,笑着说:“现在我就是文中的妈妈,谁来扮演孩子?我们重现一下当时缠妈妈的情景。”老师话音刚落,S就像离弦的箭一样从座位上冲向老师。W一看,不甘示弱,也一个箭步冲了上去。他们俩像口香糖似的“粘”在老师身上,一边摇一边喊:“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老师看着这两块“口香糖”夸张的样子,已经逗得合不拢嘴了,忍了半天才开始接下文:“还早呢,花没开足……”看着老师被他俩摇得像文中的桂花树,同学们个个笑得前俯后仰、上气不接下气。我也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在阵阵笑声中,我们读得更动情了,学得更起劲了。
这节课的教学,就是情境体验的成功。教师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生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三)掌握有效提问的技巧
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上,有的教师对问题提取不精练,采用“满堂问”的形式,连珠炮似的提各种问题,导致教学琐碎拖沓;有的指向性不是明,学生不能明白教师所指,一头雾水。有效提问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1.发现式提问。发现式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对他们提出要求,并提供机会,通过启发引导,让他们自己去思索、发现问题。
2.辩论式提问。辩论式提问的问题要有可辩性,要有着眼点。这类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提问。如,《中彩那天》《把这条鱼放掉》这类课文,都有可辩论的内容。当然,在辩论中既要让学生尽情地说,也要注意价值取向的引导。
3.补白式提问。这种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想象,使他们深入了解文本,并再创造出新形象。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当讲到“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一段时,教师提出问题:“此时,彭德怀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学生根据文本的场景,主动走进人物的内心,去体会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深厚的感情。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大黑骡子呀,我对不起你!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我只能把你杀了给战士们充饥,你又为革命立了大功。我的战友,红军的救星,我们会牢牢记住你的!”这样,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对彭将军的侠骨柔肠,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品质体会得更深刻,人物的形象也更加清晰、高大。
(四)准确把握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的节奏要讲究张弛有序。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性情。比如,在教学《秦兵马俑》时,在指导学生体会将军俑的特点并及时总结学法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不同类型的俑来自学,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这部分教学内容简单有趣,学生自己可以学懂,参与性强;再加上上面的词串训练,可以快节奏进行,这是教学上的粗线条。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需要学生慢慢品味,则要“慢节奏”。课文中描写兵马俑神态各异的句子可以说是文章的精华所在。细致的描写、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词语,让人感受到兵马俑的精美绝伦;整齐的句式,读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而句末的“……”,则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学中,抓住这一写作训练的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写兵马俑的其他神态,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灵活运用课堂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语文教师的语言更要具有艺术的魅力。谁能将它演绎得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如,教《黄河的主人》,可以激情导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教《月光启蒙》时,娓娓讲述:“童年的夏夜,有这如月似水的母爱相伴,怎不美妙呢?工作后,我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母亲已患上了失忆症,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讲者落泪,闻者动容;教《埃及的金字塔》后,教师话锋一转,神秘地说:“对金字塔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它像一本永远无法读懂的大书,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散发着神奇的魅力,等待你们去破解。”这样激发了学生课后拓展学习的兴趣,文虽学完,但余味无穷。当然,教师讲课时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也显得尤为重要。有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虽然情绪饱满,但尖细的音色、夸张的肢体动作、一惊一乍的声音让学生时刻紧张,无法静心沉入文本。可见,语文教师音色的柔美、音量的适中,既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让学生沉浸文中,引发思考。这充分显示出课堂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只有“入情”才能“入神”“入境”“入胜”,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真实的语文课堂也许不是完美的,但一定是扎实的、充满智慧的。让心灵触动心灵,用智慧开启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语文教学才会彰显独有的魅力和活力,才会达到高效的目的。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