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屏万卷”时代经典深度阅读的价值与实现策略

2025-02-21 00:00:00李冬燕
新阅读 2025年1期
关键词:经典名著数字阅读深度阅读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对于纸质书籍的阅读热情日渐式微,加之微信读书、喜马拉雅等的广泛普及,使“一屏万卷”的数字阅读时代已然到来。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数字阅读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逐渐成为当前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数字阅读往往伴随着信息的碎片化,读者在快节奏的阅读中容易忽视经典作品的深层内涵,出现浅尝辄止的阅读现象。因此,如何在“一屏万卷”的数字时代完成对经典名著的深度阅读,充分发挥经典名著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成为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一屏万卷" 数字阅读" 经典名著" 深度阅读

《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5.70亿,同比增长7.53%。从作品数量来看,2023年中国数字阅读平台上架作品总量5933.13万部,网络文学、电子书以及其他类型的作品量均有所增长[1],这表明,“一屏万卷”的数字化正逐渐成为主流阅读模式。然而,根据手机应用商店的书籍阅读APP下载排行榜来看,排名前列的基本是网络小说,多以玄幻或言情为主,浅薄、同质化的电子读物充斥其中,而数字经典书籍的阅读情况则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托数字技术的创新优势,打破经典名著在数字平台传播的局限,让经典名著触达更广泛的人群。

“一屏万卷”时代经典名著深度阅读的价值

何为经典?“经典”一词,源远流长,最早见于《汉书·孙宝传》中记载的汉末大臣孙宝的话:“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这里的“经典”,正是指具有永恒价值和普遍影响的著作,是历代所推崇的典范之作[2]。读者通过阅读经典、品味经典,能够获得精神滋养与人生启迪,实现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的双重提升。

培养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数字阅读背景下,依托大数据、算法推荐等技术手段,读者可以快速筛选出感兴趣的内容,获得更加高效、便捷的阅读体验。但与此同时,读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信息茧房”,并逐步丧失自主选择的能力,由“不作选择”逐渐变为“不会选择”。同时,人们会更倾向于快餐式、跳跃式的浅阅读,使自身认知能力发展受阻。正如美国著名作家威廉·鲍尔斯在《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所提到的:“在数码时代,我们正失去生活的深度:思想的深度、情感的深度、人际关系的深度以及工作的深度。”[3]在此背景下,读者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经典名著,能够完成与不同领域智者的对话,在转译、阐释过程中将阅读行为转化为高质量信息读取和思维再造的过程,增强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经典作品中的思想和观点往往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们并不单纯地给出固定的“正确答案”,而是提供了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方式,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温床”。

提升文学素养与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源自希腊语“aesthesis”,意指感知和体验,是人类通过感官对美的事物进行感受、评价和欣赏的过程,在提升个人生活品质、培养个人情操修养与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一屏万卷”时代的到来,大量无厘头、宫斗穿越等内容充斥网络,肆意篡改历史典籍、编排演绎文学名著等行为屡见不鲜,使身处数字化时代的社会大众被各种恶搞低俗、毫无内涵的粗鄙之作所影响,审美问题日益突出[4]。在数字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下,读者通过深度阅读经典名著,能够提高文学素养、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净化精神世界、增强文化自信。一方面,经典名著大多具有极高的语言艺术价值,以精准的语言、巧妙的结构、独特的叙事展现出作家的艺术才华。读者反复阅读经典名著,不仅能够提高对文学语言的敏感度和理解力,而且还可感受作家们在语言运用上的独特技巧,进而不断提升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经典名著具有高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够帮助读者净化内心世界,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引导读者树立良好的审美观,提升对美的认知和追求,进而过滤掉那些形式粗糙、内容空洞的低俗作品。

提供精神滋养和人生启迪。经典名著之所以历久弥新,成为文化的瑰宝,不仅在于其为读者提供了长时间、深层次的思考空间,更在于其能够满足人们对精神深度和人生意义的需求。一方面,经典名著往往探讨人性、社会、道德等永恒话题,读者通过阅读能够获得精神滋养与人生启迪,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平衡和方向,透过丰富的人物经历、人物情感以及心理活动,产生情感共鸣。例如,经典名著《悉达多》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创作的一部充满哲思的中篇小说。其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引领读者走进主人公悉达多的精神世界,探寻人生的真谛。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悉达多的人生经历丰富而多彩。他在沙门时期的刻苦修炼,展现了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在尘世中的沉沦与挣扎,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而晚年的觉悟,则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和对世界的包容与热爱。黑塞通过悉达多的故事,启发读者对自我、对世界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经典名著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的宝贵资源,也是读者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内心宁静与思考空间的避风港。读者在深度阅读过程中,可从中汲取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从而在面对人生中的迷茫与困惑时,获得真正的启迪和指引。正如《百年孤独》中所写:“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5]意在提醒读者,在孤独中不仅能够找到自我,还能远离世俗的喧嚣,发现内心的力量与人生的真谛,让灵魂与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一屏万卷”时代经典名著深度阅读的实现策略

随着数字化迅猛发展,信息获取与传播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屏万卷”为读者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海量的电子书籍、在线资源和多媒体内容随时触手可及。但与此同时,信息的泛滥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浅层次、碎片化的阅读习惯逐渐取代传统深度思考与沉淀,使得经典名著的深度阅读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因此,如何在“信息茧房”效应和快节奏的数字环境中有效实现经典名著的深度阅读,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依托数字媒介,构建经典名著深度阅读平台。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公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发生明显改变,越来越多人开始习惯无纸化的阅读方式。因此,利用网络平台或数字技术搭建经典名著深度阅读平台,已成为迎合现代读者需求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利用先进技术构建数字化经典名著数据库,使读者能够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访问丰富的经典文献资源,并帮助读者迅速找到感兴趣的作品,实现经典阅读资源的高效供给;另一方面,依托网络平台举办的阅读征文等相关活动,推广“思考阅读”和“深度阅读”理念,有效激发读者对经典读物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其更为深入和细致的阅读与思考。此外,可依托社交多媒体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向读者推送经典阅读内容,平台上的评论、分享和讨论等互动功能,可增强读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经典名著的阅读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成为一种集体参与和共享的文化体验。

融入学校教育,打造经典名著深度教学体系。2017年版新课标以“整本书阅读”的形式将名著阅读教学纳入高中语文教学必修的课程内容当中,并在附录部分给出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参考建议。但是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当下高中语文的名著阅读教学似乎并没有落到实处,名著阅读教学的实施主要依靠部分对名著阅读感兴趣的教师的个人教学艺术,存在极强的随意性。对此,应将经典名著深度阅读纳入全国各学段教育教学体系中,确保其得到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实施。

经典名著通常篇幅庞大、内容繁复且含义深远,然而,由于教学时间限制,若在课堂上试图全面覆盖所有细节,不仅会加重师生负担,也可能削弱学生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筛选有代表性的阅读内容。以《红楼梦》为例,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结构宏大的文学巨著,其涉及的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极为广泛。为了避免信息过载,教师可聚焦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核心人物和关键情节筛选内容。同时,相比于结构、事件,《红楼梦》的人物形象解读更适合作为深度阅读的素材。因此,教师应围绕不同人物的形象及性格特征来制订深度阅读计划,引导学生深层次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外,教师应运用诸如设计整合性学习任务、创设读写情境、开展阅读交流活动等适合经典名著深度阅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经典名著的深度阅读过程中有思有感。具体而言,一是可通过设定任务情景组织学生开展完整的深度阅读活动,如绘制思维导图、开展专题学习等,使学生在深入分析、梳理和研究中了解整部作品。例如,在阅读《平凡的世界》时,老师可设定“孙少平的人生选择”这一专题学习任务。二是可通过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经典名著的深度阅读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应注重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的拓展与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通过阅读笔记、研究小论文、文学创作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写作,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升他们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深度。三是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活动。教师可通过小组讨论、读书分享会、文学辩论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个人的阅读感悟和见解,从而使其在观点交流、思维碰撞中实现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

利用公共空间,营造经典名著深度阅读环境。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肩负着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承的关键任务。在数字阅读时代,经典名著阅读已从传统纸质阅读转变为富媒体、融媒体的交互式阅读,这既为公共图书馆引领全民深度阅读提供了新选择和方向,同时也对其开展阅读推广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公共图书馆应利用数字媒介不断拓展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带领经典名著阅读在数字媒介阅读中占领一席之地。首先,公共图书馆应丰富经典名著数字阅读资源,为全民深度阅读提供资源支撑。一是采用“一书多体”的模式,推动经典名著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将其转化为电子书、有声书等多种版本,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6];二是积极与地方高校、文化机构等展开合作,促进经典名著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经典名著馆藏资源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为开展深度阅读推广、推进全民深度阅读提供支持。其次,公共图书馆应开展多元化的深度阅读推广活动,引导读者在阅读中形成对经典名著的深刻理解。围绕馆藏经典名著资源,将主题式阅读、体验式阅读等推广方式融入经典名著深度阅读推广中,既可激发读者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也可帮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对经典名著更为全面与深入的理解。比如,上海图书馆沉浸式阅读项目,以经典名著《红楼梦》为基础,以戏剧表演为载体,面向青少年学生开展深度阅读推广活动。学生可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亲身体验角色的情感世界,感受文本中的戏剧张力。

结语

古时读书“一卷在手”,现时读书“一屏万卷”。在当前数字技术推动下,听书、可视化阅读、沉浸式阅读让读书多元化,人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攻书”方式。特别是喜马拉雅、掌阅APP等平台的兴起,更是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窗,使其能够更好的品读、理解经典。但与此同时,阅读碎片化、浅表化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在“一屏万卷”时代,我们要借助数字技术的优势,构建经典名著深度阅读平台、营造经典名著深度阅读环境,将经典名著的教育与文化价值更好地传递给现代读者,从而让名著“读”下去、经典永流传。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R].(2024-04-24)[2024-12-17].http://www.cadpa.org.cn/index.html

[2]张汝伦.阅读经典的意义[J].通识教育评论,2024(1):25-37.

[3]徐贲.高级的阅读,是一种包含批判性思考的阅读[EB/OL].(2022-10-13)[2024-12-17].https://www.163.com/dy/article/HJJE0H840553XUSL.html

[4]赵雪,韩升.数字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隐忧与解决路径[J].理论探索,2021(6):25-31.

[5]《百年孤独》孤独是人类的本质,所有的灿烂,终要用寂寞偿还[EB/OL].(2020-03-27)[2024-12-17].https://www.360kuai.com/pc/9deea1c82a6859375?cota=3amp;kuai_so=1amp;sign=360_57c3bbd1amp;refer_scene=so_1.

[6]王越.数字媒介阅读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路径[N].中国文化报,2022-11-10(007).

猜你喜欢
经典名著数字阅读深度阅读
初中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实践研究
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未来英才(2016年17期)2017-01-06 15:17:25
浅析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微媒体推广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20:14
农村用户数字化阅读培养策略研究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3:18:12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出版科学(2016年5期)2016-11-10 06:47:04
戴着镣铐起舞
考试周刊(2016年78期)2016-10-12 12:53:08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16期)2016-07-11 19:05:29
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24期)2016-05-27 00:35:32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5期)2016-03-26 12: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