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精神的基本内涵、实践价值与当代启示

2025-02-21 00:00:00宋若琦肖菊梅
新阅读 2025年1期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教育强国孔子

摘要:孔子将“仁”与“礼”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贯穿所有教育行为,并采用了因材施教、举一反三、以身作则等教育方法,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的君子。孔子的教育精神启迪我们:应矢志不渝地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道德境界与综合素养;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时,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 孔子" 教育强国

2023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指出:“强化教师精神引领。研究教育家精神,建立教师共同价值追求,激励广大教师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1]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2]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队伍中弥足珍贵的思想瑰宝,不仅为教师的个人成长指明了方向,更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进步提供了指引。孔子作为儒家教育的奠基者,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教育精神对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孔子教育精神的基本内涵

孔子将“仁”与“礼”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以“义”为最高行为准则,忠恕孝悌为教育内容,采用因材施教、举一反三、以身作则等教育方法,以将学生培养成君子为教育目标。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其教育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培养君子为教育目标。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构筑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教育体系,其核心精髓在于“仁”与“礼”,并以“义”为行为标尺,涵盖了忠恕之道与孝悌之德,其终极教育愿景直指“成人”之境,乃至“君子”之格。他强调通过道德教育完善个体的品德与人格,追求精神与人格的升华。他视君子为道德的典范与社会的引领者,认为个体通过教育能超越自我局限,达成大我,肩负起社会责任。其中,“仁”被孔子视为君子之基,不仅倡导爱人如己,更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博爱情怀,即以自己的心愿去体悟并成全他人。这种推己及人的哲学,在当时社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呼唤了一种以他人为重、充满尊重与关怀的伦理新风尚。“义”则划定君子的行为边界,强调君子行事需明辨是非,依据“义”做出抉择,而非盲从或滥施善行,确保行为合乎道德的高标准。“礼”为社会规范,约束外在行为;“义”则更像是个人内心的天平,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3]孔子认为君子行“仁”并非无原则的宽容,而是基于“义”的明智选择。正如他所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在“义”与“利”的天平上,孔子提倡追求“利”的同时,坚守“义”的底线,做到言行一致,道心坚定。孔子的道德教育,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人格完善的追求,旨在培养出既能洞察世事,又心怀仁爱、勇于担当的君子风范。

以因材施教、以身作则为教育方法。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形成了独特的道德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为培养君子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认为,尽管后天实践可以提升个人,但性格、智力等因素导致教育方法对学生效果各异。因此,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特点。例如,孔子对同一问题会根据学生的个性给出不同回答。几位弟子同样询问孔子“闻斯行诸”,对做事鲁莽的学生,孔子反问“有父兄在,如何闻斯行诸?”;而对优柔寡断的学生,孔子则鼓励“闻斯行之”。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除了因材施教,孔子还重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孔子还非常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他的高尚人格和博学多才是其道德教育的重要工具和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一众弟子。颜渊就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4]”,高度评价了孔子的学识与人格。这种无声的教化不仅在课堂上发挥作用,更在日常行为中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成为道德教育的有力支撑。

以“仁”“礼”为核心内容。孔子作为教育家的精神精髓之一,在于其道德教育体系深深植根于“仁”与“礼”的和谐共生之中。“仁”,作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与价值取向,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中,孔子视“天下归仁”为理想境界,对“仁”的诠释灵活多变,但始终以人为核心。例如孔子答“樊迟问仁”,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孔子对“仁”的多样化解读,展现了他思想的灵活性与包容性。而“礼”,作为“仁”的外在展现,是个人修养的基石和社会和谐的纽带,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表里。孔子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意指“礼”唯有与内在道德相结合,才能避免沦为徒有其表的空壳。他视“礼”为塑造人格、规范行为的重要途径,认为通过“礼”的教育,学生能够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修养。孔子通过“仁”与“礼”的深度融合,不仅构建了个人道德修养的框架,也为社会和谐提供了伦理基础,其教育家的精神内涵因此显得尤为丰富而深远。

孔子教育精神的实践价值

实践价值强调实践活动的实际效用和影响。孔子教育精神不但切实解决或改善了彼时社会教育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出众多优秀弟子,而且在上千年的教育实践的验证下,展现出科学性和有效性,因而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

启智润心、因性施教的育人智慧。孔子的道德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创新性和深刻的育人智慧,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他坚持“有教无类”,广泛收徒,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问方式、教学情境等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极高,既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思维习惯,又要求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与这些特点相结合,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孔子的学生群体背景复杂,年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等差异显著,且求学目的各异。面对学生群体的异质性,孔子强调个性化指导,提出了“因性施教”的理念,即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需求制订教育方案,在把握人性特质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提升教学效果。

在坚持因“性”施教时,孔子首先探讨了“性”是什么,又如何能运用于教学。他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类天性相似,皆具纯真之本性,但后天的环境和习惯会导致道德行为的差异,甚至偏离正道。这一观点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核心——“仁”紧密契合,表明他对每个人道德修养提升的信念。因此,孔子根据人之“性”进行教导,以修正人的社会实践使其走上正道,成为君子。而把握人“性”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思维习惯、背景特征等因素,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情况下进行。孔子坚持此原则,培养了大批具有卓越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弟子,充分展示了其非凡智慧与作为伟大教育家的精神风范。

言传身教、知行合一的师道精神。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孔子的教育精神既指导着教师自身的实践,也通过教师的实践影响着学生。孔子视教师为知识的传播者与道德的示范者,强调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孔子的道德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也反映在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上。他认为要想真正帮助学生培养高尚道德,教师首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孔子主张“内省”与“立志”,即通过自我反省和设定道德目标来提高自身修养。面对艰难困苦,孔子坚信“为仁由己”,即通过个人的不断努力实现道德修养的目标。在教学中,孔子不仅讲授道德理论,更通过自身行为示范,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树立道德榜样,产生了深远教育效果。这种教学方式,蕴含着他对教师角色的深刻理解和严格要求。教师言行举止和道德水平对学生品德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想有效地引导学生,首先必须自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乐学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拥有深厚的育人意识,注重人文关怀。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孔子展现出了包容与平等,无论学生的地位、出身、家境如何,孔子都一视同仁,悉心教导,以一颗仁爱之心向每位学生倾注同样的关怀和教诲。这种关怀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延伸至学生身心健康与人格成长。此外,孔子的仁爱精神还体现在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上。他遍访列国,传播教育思想,面对困难从不言弃。晚年,孔子致力于典籍整理与编纂,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教育智慧,对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是其个人品德的光辉体现,也是其教育实践的核心理念,展现了他作为教育家的风采。这一思想对后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孔子教育精神的当代启示

孔子身上所展现出的教育家精神对今天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实践仍然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坚持立德树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道德素养。孔子作为一位具有崇高道德修养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伟大学者,始终以“仁”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准则。他视教育为终身事业,将“仁”这一伦理价值观深植于其教育实践中,坚守“立德树人”的使命,强调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这种以德为先、以爱为本的教育思想,不仅奠定了儒家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在当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也应当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强化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的自律意识[5]。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还应在知识层面持续更新,掌握最新学科内容,并探索应用先进教学方式与技术手段,积极响应时代变革,提升综合素养,然后才能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学生。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全面发展。孔子在教育领域始终秉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其全面发展。他倡导因材施教、因性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性格设计教学内容与方式,展现了对学生个体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这不仅在当时意义重大,对今天的教育同样具有借鉴价值。孔子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培养创新能力。这种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在今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减少对分数的过度关注,推动教育从“唯智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实践能力。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对个性的关注不仅有助于学业成功,也有助于学生成为身心更加健康的社会成员。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孔子强调知行合一,认为提高德行需结合理论与实践。他以身作则,重视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与实际应用。他认为实践是获取真知的重要方法,思想理论都需在实践中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孔子认为不能只强调口耳记诵、博闻强识却忽略了理解层面的融会贯通与实践层面的学以致用[6]。想要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要理解知识,更要学会运用知识,身体力行,敢于实践。在当今教育中,实践教学同样至关重要。教育不应仅仅着眼于课堂知识的传授,更应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提升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教学条件日益优化的今天,可以结合大数据分析和实际场地,通过项目式学习、实验课和实地考察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超越知识灌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质疑,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作者单位:宋若琦"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肖菊梅"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近代中国教学论研究”(项目编号:21FJKB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印发《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23-02-18)[2024-08-18].https://hudong.moe.gov.cn/s78/A10/tongzhi/202304/t20230427_1057568. html.

[2]中国教育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勇担强国建设使命[EB/OL].(2023-09-10)[2024-08-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309/t20230911_1079583.html.

[3]吴兴港.孔子德育内容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3.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赵培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3,(Z2).

[6]张震.取士视角下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古今省思[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45(01).

猜你喜欢
教育家精神教育强国孔子
教育家精神研究的三个定位
中国教师(2023年9期)2023-09-22 03:04:21
教育家精神的“立人”之道
中国教师(2023年9期)2023-09-22 03:04:21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小学校长教师发展
教育家(2022年40期)2022-11-16 07:50:50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教育家的成长路径探究
教育发展给力供给侧改革
人民论坛(2017年31期)2018-03-08 20:59:47
试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习近平的教育思想
党史文苑(2017年10期)2017-06-12 13:24:16
新加坡基础教育特色和启示
速读·下旬(2016年12期)2017-05-09 03:42:18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