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峰|河北省曲周县南里岳中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可见,“教育家办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可见国家对教师和校长的期望、要求之高。那么,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如何才能成长为“教育家”呢?笔者认为,拥有“教育家精神”是重要基础和前提。这种精神主要包括——
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不是被动逼出来的,而是为教育事业发展主动拼搏追求的结果。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必须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促进自我发展。首先,要具有主动发展意识,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也不满足于现状,而是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判断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追求、拼搏进取。其次,办学或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此,校长和教师要树立正确认识,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地解决,不懈地推动教育进步和发展。
全心付出的奉献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奉献教育的真实写照,大凡教育家都具有这样的精神和情怀。如果没有为教育真心付出,没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就不可能深入研究教育,不可能做好教育工作,也就不可能成长为教育家。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必须心无旁骛、一心付出,把一生的智慧、心血以及最真挚的爱奉献给学生和教育事业,并且不断在教育领域中拼搏追求,如此才能做出卓越业绩。
耐住寂寞的坚守精神。教育是一门清静而慢的艺术,不是轰轰烈烈的运动,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梁启超曾指出:“盖凡为教育家,必终身以教育为职志,教育之外,无论任何事均非所计,又须头脑明净,识见卓越,然后能负此重任。”大凡教育家,都是以持久的教育热情坚守在讲台和学校,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静,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出自己的教育理论,并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实每个教育细节,从而在平凡的细微之处创造不平凡的教育奇迹。
拥有‘教育家精神’是中小学教师和校长成长为‘教育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大凡教育家都有一种伟大的爱——爱学生、爱同事、爱朋友、爱人民、爱学校、爱国家、爱科学、爱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四有”好老师时同样提到教师要有仁爱之心。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必须具有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真正爱教育、爱学生,才会深入研究教育、探索教育,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复兴强国的担当精神。民国时期,之所以出现陶行知、张伯苓、经亨颐、廖世承等教育家,是因为他们倾情教育,心系家国,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借教育来改造社会和环境。当今的教育家也都具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只有以复兴强国的担当精神为引领,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远大抱负,增强自身的教育使命和责任担当,才能真正做好教育,做出突出成绩,才能向着教育家的境界成长和发展。
潜心研究的探索精神。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参数和指标,但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和因人而异的措施、方法。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成长和办学之路,他们不墨守成规,不照本宣科,不人云亦云,而是善于研究、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能够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提出一些新的办学思路和教育思想,从而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必须具有教育改革的意识和探索精神,静下心来研究,不断探索新思想、新方法、新思路,才能创造优异的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