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那些不该被遮蔽的生活

2022-11-16 07:50苏北
教育家 2022年40期
关键词:尘烟土地生活

文|苏北

弱现实感,是一些专家对当下许多青少年成长问题的一个判断。

岂独青少年,对于许多家长们这也是一个拷问。

看一看新近热映的电影《隐入尘烟》及其引发的争议,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深刻的启迪。年轻导演李睿珺围绕家乡的土地和人展开的乡村叙事,让我们看见了那些不该被遮蔽的生活。

我们看见了不该遗忘的国情。

有人质疑,电影里的故事脱离现实,如今的乡村,怎还有这样的贫穷落后愚昧?有人抨击,这是蓄意的丑化,无非是为国际评奖迎合西方人的阴暗心理。

该片导演和许多观众对此已有回应。深层的缘由在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社会视阈,也就有不同的生活想象。

我们为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进步倍感振奋,为脱贫攻坚取得的全面胜利而备受鼓舞,为创造美好生活放飞的瑰丽梦想而更添自信。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不平衡不充分”恰恰是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也是当下中国最显著的国情。看不平衡。还有6亿中国人月收入仅有1000元,标志人均收入分化的基尼系数已连续多年明显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缩小贫富差距、特别是保障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增长,已不容迟滞。再看不充分。中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但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还是受制于人,科技创新和基础研发能力不足一直是我们的软肋,实现制造强国目标道阻且长。这就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中国现实。

我们看见了不该淡漠的土地。

城镇化的车轮滚滚向前,空心化的乡村难掩凋敝。受制于要素市场的分隔和二、三产业的挤压,农业的地位在急剧下滑,土地的价值也随之被严重贬抑。它正渐渐淡出发展的聚焦,更多地成为留守老人难以割舍的一丝丝眷念,和逃离乡村的游子们挥之难去的一缕缕乡愁。

《隐入尘烟》用很细致的镜头将我们拉回那片熟悉的土地。

它还是生民最坚实的立足之处。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人们就有了谋生的饭碗,就有了幸福的期待。看一看影片中的老四和贵英吧,两个走入穷途的边缘人,正是有了土地的无私博大厚实包容,他们才有了倾情投入的犁地播种灌溉收割,才收获了绽放笑颜的日子、直起腰杆的尊严和不期而至的爱情。它还蕴藏着源远流长的乡村文明和深沉智慧的生活哲学。土地中浸透世间的人生百味,深藏乡村的文化根脉,值得我们长久地品味和努力地传承。春雨,夏日,秋风,冬雪,在人物与土地一年四季无声的对话和交流中,我们听懂了其中满满的真诚、敬畏和感恩。无论风云变幻岁月更替,土地始终值得依赖和崇敬,它不会因我们的卑微而拒绝接纳辛勤的汗水,也不会因自己的瘠薄而辜负我们满腔的热望。

我们还看见了不该回避的苦难。

影片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苦难。导演把镜头给了村庄里一对备受排斥和压抑的失语者。身体残疾的贵英,和村子里最没有地位的光棍老四走到一起,他们种麦子、孵小鸡、盖房子,两颗善良的心贴近着,温热着,直到贵英失足落水去世,老四畅想中的生活如流星瞬间陨落。

这样的苦难也引起了观众的争议。有人认为不该让人物命运中的悲苦展现得如此沉重这般恣肆,也有人批评那些心有不甘力图抗争而不得、被迫与苦难和解共存而庸碌的人生展示,一概视为一种以鸡汤方式进行群体性精神抚慰的苦难美学叙事而加以责难,这都未免失之严苛。《隐入尘烟》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苦难,还有苦难中那些鲜活的生机和驳杂的人性、清澈的情愫和倔强的灵魂。两个渺小的人物在苦难降临时在命运逼迫中展开沉默的坚守,寻觅简单的浪漫,追逐更明亮的光景,恰是显现了生活最真实的逻辑和生命最本真的力量。

苦难需要揭示而非掩饰,因为它也是必经的生活常态;苦难需要思考而非悲情,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教益;苦难需要勇敢应对不屈抗争,而非逆来顺受自甘沉沦,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最大成就,就是唤醒了我们的主体意识,解放了我们的创造自由,鼓足了我们的发展自信。

敞开视野,看见那些不该被遮蔽的生活,我们当可更真切地感知变化中的现实和不确定的未来,更清醒地安顿焦虑中的灵魂和倾斜中的心态,更坚定地守护普通人的权利与尊严、良知与德性。

猜你喜欢
尘烟土地生活
《隐入尘烟》经典桥段(视频)
《隐入尘烟》海报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给自己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牵马过江南,惹起巷里尘烟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