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俐俐+李子运
摘 要 论文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整理近十年关键词,绘制成知识图谱直观展示当前数字阅读领域内研究热点,再经过SPSS系统聚类分析对数字阅读的发展现状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发现当前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理论尚不成体系、数字阅读素养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双缺乏、数字鸿沟愈发难以弥合等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字阅读必将作为数字学习的基本技能而受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 数字阅读 图书馆 阅读素养
分类号 G252.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8.019
Abstract The knowledge map is applied to reveal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fields of digital reading based on the keywords collected from the CNKI literature over the past decade. Also, this paper conducts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digital reading by using SPSS cluster analysis, and reveals that the research theory of digital reading is still fragmented, and there is a lack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gital reading literacy training, as well as the digital gap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bridge.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he digital reading will receive due attention as the basic skill of digital learning.
Keywords Digital reading. Library. Reading literacy.
根据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成年国民数字阅读方式接触率已达58.1%。随着数字时代的全面来临,数字阅读已然成为了国民主流的阅读方式之一,不断挑战着传统阅读,成为热点研究问题。本文将结合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从数据、内容等方面对中国知网中关于数字阅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出数字阅读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数字化研究提供史料和数据支持。
1 研究样本
基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由于数字阅读领域概念繁多,而本文研究的是领域内的热点,为增加数据的可靠性,检索词仅选取近十年词频数大于10的关键词,即:数字阅读、数字化阅读、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移动阅读、电子阅读、屏幕阅读、超文本阅读、微阅读、在线阅读等词组。检索项为“关键词”,检索关系为“或者”,匹配条件为“精确”,截至2015年12月。
为确保研究的可操作性及可信度,本文并未选取全部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而是以期刊、硕博士论文及外文文献作为数据来源,时间跨度选取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文还结合了近七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对数字阅读文献从年代分布和关键词这两个角度进行综合匹配分析,以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
2 数字阅读研究的数据及内容分析
2.1 文献的年份分布分析
通过对文献发表时间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字化阅读研究的发展趋势,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5—2008年我国关于数字化阅读的文献数量呈现缓慢增长状态,我们称之为探索阶段,2009—2010发文量呈现突增趋势,属于增长阶段,2010年之后发文量持续保持在高水平范围内,波动不大,相对稳定。这说明,我国已形成稳定的数字阅读研究队伍,进入常规研究态势。
按照学术研究发展的一般规律,快速发展之后通常会进入发展的“高原期”,这一阶段增长的速度会放慢,甚至会出现阶段性下降,研究主体群内部也会发生分化与优选。基于此,笔者判断在今后一个阶段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会持续稳定,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将在研究方式方面。
2.2 文献的期刊分布分析
经过统计,核心与CSSCI论文总量2221篇,占期刊文献总量8172篇的27.2%。由此可以看出数字阅读的相关论文具有不低的质量,并且可以猜测研究已经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期刊文献年代分布具体见图2。
2.3 期刊关键词共现分析
将中国知网收集的数据先处理成共现矩阵,再录入Ucinet软件中进行进一步计量处理,然后利用可视化软件NetDraw绘制出知识图谱。为了更加直观地显示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采取的分析方法为中心性分析,选择Degree选项来设置节点大小,从而形象地展现出数字阅读研究至今的热点,如图3所示。图中可以看出图谱中心为数字阅读,其次为网络阅读、移动阅读、手机阅读、浅阅读、传统阅读等等。
2.4 期刊关键词聚类分析
由于数字阅读领域内研究内容较多,图3表现出的共现关系并不十分清晰,因此数据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利用取词阀值为100—1000的关键词来生成矩阵,再将其导入SPSS中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采用的聚类方法为组内平均连接,度量标准选择二分类中的Ochiai,最终以树状图的形式直观表现出近十年研究热点的情况,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所取关键词最终可以分为三大类,六小类。接下来将从这六类入手分析数字阅读发展现状。
3 数字阅读发展现状
3.1 数字阅读模式
数字阅读包含了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MP3\MP4阅读、光盘阅读等,但现在的人们普遍使用手机进行数字阅读。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占所有网民的88.9%[2],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3]。究其原因,首先网速限制已经得到初步解决,其次手机硬件性能提升且价格下调,再次手机客户端不断优化完善,吸引部分用户从电脑向移动端转移[4]。
而电子阅读器在中国并不吃香,一方面手机方便随身携带,另一方面手机的各种阅读软件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
3.2 纸媒萎缩但不会被取代
我国当前社会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并存的时期,在信息化社会数字阅读潜移默化地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但数字阅读要想取代纸质阅读则尚且遥远。
首先,因为图书馆拥有极丰富的纸本文献资源,其中并不是所有文献都有对应的电子版,还没有完全被数字资源覆盖。其次,图书馆有“传承文明”的社会责任,要为后人留下完整全面的文化遗产[5]。再次,读者对纸质文献的需求仍然很大,根据2015年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57.2%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6]。
随着传播方式的不断扩展、数字阅读平台的更新,无论是学术信息还是文学作品,大多都会优先发布于网络平台。但当学术信息积累到一定价值,或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人气之后,出版纸质文献便是作者的最终目标。这说明纸质图书的地位在国民心目仍然是电子书无法企及的。从数据上讲,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协会发布的研究表明亚洲是少数纸媒发行量上升的地区,纸媒依旧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7]。
3.3 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
阅读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提供阅读方式的改变。人们在搜索某个主题的相关书籍或文献时,图书馆已然不是第一选择。不过,“数字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等均从侧面说明图书馆也在与时俱进,并且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各个高校的数字图书服务发展得较为迅速,如微书评、云计算的应用发展等。同时,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又加快了数字阅读的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在图书馆搜索图书时,搜索量、点击率等都是读者主动提供的初步数据,而现在不少公司如亚马逊都积极开展数据的再利用,在这一点上我国图书情报界及相关企业需要向人家学习,进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据创新[8]。
3.4 对高校的着重研究
“高校图书馆”和“大学生”在统计中的膨胀程度,显示当前的数字阅读研究大部分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阅读方式之一,因此大学生适合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比社区图书馆无论是建设方面还是人流量方面,都更具规模,利用率更高。如果实行数字化,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适应,并使用这些新型数字设备来阅读,因此研究价值也就更高。
3.5 全民阅读推广
今年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除了国家的号召,各种新技术的涌现在阅读中迅速得到应用,又极大地扩展了阅读的领域。如阅读器的优化为电子书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电子书的扩展又刺激了阅读载体的发展;移动阅读刺激了图书馆服务的升级,图书馆提供更多数字资源。同时,不同组织机构也积极举办数字阅读相关活动,如上海图书馆推广“市民数字阅读推广计划”,杭州读书节以数字阅读为基础。
3.6 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之争
3.6.1 数字阅读危机论
深、浅阅读之争在网络阅读兴起之初便一直存在,直到现在移动阅读盛行,仍有不少学者认为数字阅读推进了浅阅读的发生,而浅阅读正在摧毁人类建立在书写印刷文化之上的怀疑精神、思考能力、理性思维[9]。另一批学者为数字阅读正名,指出网络阅读等和浅阅读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是阅读模式,属于本体范畴,后者是阅读的策略或手段,属于方法论范畴[10],甚至有学者提出浅阅读是当代阅读的有效形式之一,对人的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1]。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阅读危机论会消失于无形中。2004年试验证明数字阅读心理卷入水平明显低于纸质阅读[12],2013年的实验数据又指出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理解程度无明显差异[13]。
3.6.2 再辩绿色阅读
比较公认的观点是电字书不用浪费木材,也不会造成纸张制造而产生的水污染,因此环保、绿色、低碳。但是有学者提出电子书会产生电子产品生产固有的污染,且是否低碳取决于人们的阅读量[14]。电子书的筛选比纸质图书更为松散,新闻信息等更是良莠不分,“绿色”资源的地位岌岌可危,“开卷有益”更是遥远。
3.6.3 变的只是方式,不变的是阅读
阅读媒体和环境的变化实质是认知主题和环境共生关系的一种变化[15],但无论数字阅读还是纸质阅读,阅读的最终目的仍是希望培养读者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自我表达或管理的能力[16],本质都在于意义构建,从社会构建到个人情景意义,从而认识社会探索自我[17]。
4 存在的问题
4.1 技术问题
首先,现在的数字化设备并未适应不同的人群。中国特殊人群或弱势群体人数并不小,从营销角度来讲也是不小的市场。
其次,多种电子书格式导致数字图书重复开发,数字信息资源的交换困难[18]。建立统一的数字格式标准才有可能实现不同平台、阅读软件之间的互操作。
再次是各个阅读平台的内容重复性较高,为提高阅读效果,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阅读内容的深度开发,主动推送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提高用户对阅读平台的粘度[19]。
最后,基于阅读平台、阅读设备的多元化趋势,需要解决如何在不同类型的设备上呈现相同的数字内容问题[20]。
4.2 相关理论未系统化
中国知网上相关硕、博士论文共260篇,其中博士论文仅4篇,说明在大学中对数字阅读的研究还没有深入系统化。数字阅读的相关书籍也很缺乏,笔者在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分别以“数字阅读”和“数字化阅读”为检索词搜索相关书籍,只搜到了《数字阅读:你不可不知的咨询和技巧》《数字时代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研究》两本。在亚马逊书城等相关网上书店搜索数字化阅读或数字阅读的相关书籍,也只有这两本,且前一本书并不是数字阅读的相关学术著作,而是趋近与普及书物;后一本也并不是针对数字阅读进行的研究,因此这两本书显然还不能引起人们对数字阅读的深度思考。
此外,理论研究对象过于狭隘化。虽然已有学者开始关注研究大学生以外的人群,但目前在中国知网以检索词“青少年”“未成年”“儿童”,检索项为“或者”,在加上上文提到的数字阅读的关键词,搜索结果为73条,“老年人”仅为4条,“特殊人群”“残障”“弱势群体”等搜索结果仅有6条。
4.3 对数字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中国知网搜索“素养”“阅读素养”“数字阅读素养”,关系为“或者”,再加上上文提到的关键词,搜索结果仅有44条。新信息技术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信息本身的含义,我们必须面对的不是内容固定不变的文献,而是多样化、易变的文本,所以数字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1]。数字阅读满足人们浅层次的娱乐需求是文化变革的第一波,紧随其后的一定是系统、严肃、普遍的知识需求[22]。
所谓的浅阅读不仅和阅读载体有关,更和能力相关。针对不同人群来探究如何培养数字阅读能力,数字移民、数字难民和数字土著是个很好的分类选择。他们对数字设备的使用及看法均不一样,在研究数字阅读能力时,应当对这三类人分别进行不同的调查研究,然后提出不同的建议,这样才可以增加研究的实用性,为技术的发展提供帮助,也为不同人群选购数字设备提供指南。
4.4 相关政策缺失
首先,电子教材等的版权问题、价格方面等都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来统一标准。
其次,在信息充斥的社会,不良信息和广告无孔不入。就像网络需要政府制定某些特定的标准来管理一样,数字资源同样需要政府来实施一定的监督。
此外,课堂中数字设备或软件的使用日益频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没有进行任何相关数字阅读能力的培训。
4.5 应用于教育尤其是课堂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4.5.1 数字阅读设备
亚马逊在2009年首先在校园内测试用Kindle DX设备来代替纸质教科书,却未取得成功。2010年美国一所大学向一年级新生每人提供一台iPad[23],这是ipad首次大规模地应用在教育领域,结果试点项目遭到冷遇。在中国,2012年北上广分别开设ipad实验班,引起社会强烈的争议,家长反对声音较高。
相比美国,中国只是初现眉目,引入iPad代替纸质课本更是微乎其微。如此昂贵的电子学习工具在国内肯定不现实,且利用iPad等电子产品进行教学,学校需配备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局域网络设备,这也是一项巨大的投入[24]。
4.5.2 电子教科书
首先电子课本在目前仅能支持数字阅读内容的传递,实质上并未超越阅读本身,无法真正为数字化学习提供支持,更谈不上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25]。
其次教师并不具备较高的数字素养,不能很好地利用电子课本进行教与学,使学生对这一项技术没有高度的认可,而学生的态度又反过来影响老师对电子课本的需求。
4.6 数字鸿沟难以弥合
随着数字阅读的不断普及,数字鸿沟反而愈加难以弥合。这无形之中拉大了特殊群体和大众接受信息及知识程度的差距。如何保障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等群体的阅读权利,仍是一个现实的难题。
目前已有证据表明,有声阅读全面推开的时机已经成熟。它的好处有拆掉阅读的门槛、免费让百姓便捷地享受文化服务、操作简单、交互性强等等[26]。
5 发展趋势
5.1 技术发展人性化
硬件方面应考虑到阅读设备对人体的生理伤害,比如对眼睛的影响,还需注意如何适应不同的人群,其次数字服务方面必须从图书馆馆员的数字素养抓起。
5.2 形成数字阅读的基本理论体系
从研究主题的宽泛度看,首先,研究对象的限制性导致很多研究或实验结果并不能直接说明数字阅读的某些特性,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儿童的研究。其次,应增加科学实验类的研究,用数据指出数字阅读时不同人群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负荷情况,既要扩大研究的广度、更要拓展研究的深度。
5.3 加强数字阅读素养培养
数字化阅读素养是新媒介时代公民的一种必备素养,可以概括为是一种在数字阅读中能通过合法方式快速高效地获取、辨别、分析、利用、开发信息的素养[27]。
从内在条件来讲,除了需要相关理论对数字阅读的引导,还需要读者自身阅读实践的磨练,如心理图式的整合、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从外在条件来讲,可以改进文本来减少迷航,如利用眼动仪等设备已经证明ppt使用白色背景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8];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数字阅读思想道德教育与阅读指导、加强数字阅读资源的建设与开发等。
青少年及儿童作为数字土著虽具有更高的视觉智商与平行处理能力,但已有研究证明他们的数字阅读能力并不突出。与此同时,儿童和青少年日益独立于成人的监管使用互联网,因此更需要将重点放在他们身上[29]。
5.4 完善国家相关政策,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虽然国家已将全民阅读纳入政策当中,但至今没有较为全面的数字阅读相关的法律建设或活动组织。随着国民数字阅读率的不断攀升,国家必然会大力支持相关社区、平台等的建设,并制定法律保障。
5.4.1 相关社区的建设
数字阅读在向前发展,那么基于数字阅读的相关服务或基础设施的发展自然不能落后。从数字阅读服务创新视角来说,应整合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社会力量,形成数字阅读服务创新社区,以推进有效的数字阅读,从而推进全民阅读[30]。
5.4.2 相关平台的建设
电子书上下游产业市场领域交叉、各自为政,导致内容平台缺乏统一管理,制约了共享开放的平台建设。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继续积极推动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内容平台建设,鼓励内容与平台对接[31]。
5.4.3 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最根本的是尽快出台全面的国家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从法规制定上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并要求有法必依,同时从长效机制的设计上对管理做出安排[32]。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制定的版权保护政策与资源共享之间的关系需要平衡。
5.4.4 阅读推广机制的建设
目前仍没有相应的推广活动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如构建国民阅读推广机制,而政府以其较强的影响力及其权威性将成为机制建立的主导力量和首要因素。政府可以从立法到多元化的政策计划,为各类阅读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及自上而下的推动[33],如此国民阅读推广才有成功与持续的保证。
5.5 教学或科研环境中的应用不断成熟
5.5.1 教育游戏新发展
教与学需要改革的原因之一是作为“数字移民”的教育者,正在吃力地教育“数字土著”,而“教育游戏”则是方法与内容最佳的结合体[34]。它不仅有助于革除目前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病,而且更容易使师生双方作为真实个体投入到教育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对话[35]。教育游戏大部分扎根于移动终端,数字阅读的应用将不断渗入到学生的数字学习之中,实现“寓教于乐”。
5.5.2 电子课本新发展
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电子教材再次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关注热点,有学者从连接阅读与学习的角度,提出了电子课本的信息模型设计。
5.6 不再“移动”,稳定“泛在”
泛在阅读是指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渠道,获取任何所需的阅读资源,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进行阅读。一方面信息无障碍运动不断开展、移动阅读等数字阅读不断普及;另一方面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和教育不能完全在学校教育中完成,而泛在阅读就是全民终身学习的基础,最终使数字鸿沟得到弥合,为全体人民创造数字机遇,并从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受益[36]。
6 结论与展望
总而言之,我国数字阅读的研究已经得到人们较大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待在日后的研究中不断改善乃至解决,从而实现《2011—2020规划》中提出的推广全民阅读,为国民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如今的信息化社会,信息表征方式多种多样,获取信息及知识的途径自然更加多元化,数字阅读应运而生。数字阅读是未来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数字阅读素养是学习型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后必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 1 ] 易观国际.2014年第2季度中国移动阅读市场数据监测[EB/OL].(2014-08-25)[2015-11-01].http://www.199it.com/archives/269149.html.
[ 2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3)[2015-12-11].http://tech.sina.com.cn/z/CNNIC36/index.shtml.
[ 3 ]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1-16)[2015-12-11].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 4 ]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EB/OL].[2015-12-25].http://www.cnnic.cn/hlwfzyj/hlwfzzx/qwfb/201308/t20130826_41331.htm.
[ 5 ] 吴晞.阅读: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J].图书馆论坛,2014(8):36-39.
[ 6 ] 中国出版网.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在京发布[EB/OL].(2014-04-20)[2015-10-18].http://www.chuban.cc/yw/201504/t20150420_165698.html.
[ 7 ] 韩硕,孙广勇.亚洲纸媒,转型中影响力依然强大[N].人民日报, 2013-06-07(22).
[ 8 ] 维克多·迈尔.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136-137.
[ 9 ] 王子舟,周亚,巫倩,等.“浅阅读”争辩的文化内涵是什么[J].图书情报知识,2013(5):15-21.
[10] 杨沉,张家武.为网络阅读正名[J].图书馆,2012(5):43-45.
[11] 董一凡.“浅阅读”不应遭遇“深谴责”[J].图书馆杂志,2009(1):26-29.
[12] 刘儒德.网上阅读与纸而阅读行为的对比调查[Jl.电化教育研究,2004(5):28-31.
[13] 张冰,张敏.数字阅读必然会导致浅阅读吗?: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对比实证分析[J].2013(1):52-53.
[14] 陈耀华,陈琳.关于电纸书替代纸质书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2):104-105.
[15] 潘英洁.基于“趣味”的“对境”构建图书馆二元阅读环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6):19-20.
[16] 林珊如.数位时代的阅读:青少年网路阅读的争议与未来[J].图书资讯学刊, 2010, 8(2):29-45.
[17] 林珊如,刘应琳.从诠释现象学的观点看爱书人之休闲阅读经验[J].中国图书馆协会会报, 2003,12(71):21-36.
[18] 郑澄瑜,丛挺,缪婕.电子书格式标准研究[J].出版科学,2010(4):90-93.
[19] 周永红,吴振寰.中国三大数字阅读服务平台发展分析及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 2014(1):62-64.
[20] 仇壮丽,吴晓奕.数字化阅读存在的问题与图书馆的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2(11):18-23.
[21] 罗伯特.达恩顿.阅读的未来[M].熊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22] 何明星.移动阅读的内容需求趋势[J].出版参考, 2009(8):8-9.
[23] 新快报编辑中心.iPad课本2.0[N].羊城新快报,2010-05-22(A24).
[24] 文静.平板电脑取代教科书还有多远?[N].广州日报, 2010-10-20(C12).
[25] 顾小清,许哲.电子课本何以支持教学方式变革[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2):13-20.
[26] 焦雯.云图·公共数字有声图书馆让真正的全民阅读成为可能[N].中国文化报, 2013-11-04(4).
[27] 王健,陈琳.青少年数字化阅读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中小学电教, 2011(6):23-27.
[28] 安璐,李子运.教学PPT背景颜色的眼动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2(1):75-80.
[29] GilFlORES J, TOMES GORDILLO J, PERERA RO-DRIGUEZ V. The role of online reader experience in explaining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digital reading[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3(59):653-660.
[30] 王佑镁.数字化阅读的概念纷争与统整:一个分类学框架及其研究线索[J].远程教育杂志,2014(1):33-39.
[31] 陆文军.电子书市场发展有三大瓶颈:中国的机会何在?[N].《瞭望》新闻周刊, 2010-08-10(25).
[32] 李婧璇.农家书屋美好的明天[N].成都晚报,2014-04-02(29).
[33] 卢宏.近五次我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4(1):71-82.
[34] MARC PRENSKY,胡智标,王凯.数字土著 数字移民[J].远程教育杂志,2009(2):48-50.
[35] 张琪,陈琳.我国教育游戏研究述评及展望[J].开放教育研究,2009(5):107-112.
[36] 孙祯祥,张家年,王静生.我国信息无障碍运动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7(11):71-74.
张俐俐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研究生。江苏徐州,221116。
李子运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系主任、副教授。江苏徐州,221116。
(收稿日期:2016-02-03 编校:陈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