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迈向纵深,围绕靶向教学展开,建立“靶标”,推进“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瞄准“靶位”,基于大单元结构开展教学;聚焦“靶点”,以大任务或任务链为线索贯穿教学过程;营造“靶场”,创设指向解决真实问题的教学环境,以一系列实施策略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靶向教学;核心概念;小学数学;思维进阶
靶向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大概念的引领抓住处于教学核心的内容,击中“靶心”,重点突破;通过核心概念建立结构化思维网络,带动整个教学,达成教学目标,推动高阶思维的发展。靶向教学就是在精准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复杂性思维的有效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最后的板块,学生正在经历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的过程,从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建议指出,要建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以及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加强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对该内容进行复习与整理时,需要先分析、整合教材,寻找并确定“靶心”,提炼核心概念,再据此进行教学设计。
一、建立“靶标”,推进“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
UbD理论强调以终为始、追求理解的逆向设计,即首先确定去哪里,再明确如何去。基于此,教师首先应当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来明确教学目标,即建立“靶标”,然后分析教材并寻找核心概念,接着设计细化评价内容与标准,最后设计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在靶向教学中,目标设计是顶层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任务前引导学生认识本节课学习目标,从而为后续教学中学生判断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教师评判本节课“教—学—评”是否一致提供依据。
【教学活动一】明晰学习内容与目标
低年级时,学生先通过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出立体图形。到了中年级,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到了高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基于此,教师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解决与圆柱和圆锥有关的实际问题。(2)能发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以及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3)能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分享观点、提出问题、自我评价。
课堂上,教师提问:“圆柱与圆锥这两个立体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又有什么联系呢?”教师通过驱动性问题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这就是课前建立“靶标”的用意与价值。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建立“靶标”,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目标站位,由目标设计走向内容设计,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晰学习内容,实现教学、评价、作业高度一体化的“闭环”。
二、瞄准“靶位”,基于大单元结构开展教学
新课标指出,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推进单元整体教学。教师在开展靶向教学时要遵循这一理念,抓住教学重点,瞄准“靶位”,围绕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提炼靶心概念,据此进行教学设计。靶心概念应当具有素养导向与生活价值,能反映小学数学学科本质,是数学知识经验与思想方法抽象概括后能持久记忆的核心概念,是具体概念的概括性表达。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必机械地完全按照教材中安排的课时顺序进行备课,而是需要将不同学段、不同课时的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性安排与结构化整合,建立有机联系的知识网络。本节课中,教师依据新课标精神,将“靶心”概念确定如下:建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以及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并应用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问题一:圆柱和圆锥,这两个立体图形能让我们联想到哪些平面图形呢?
生1:圆柱是由一个长方形的侧面和两个圆形底面组成,圆锥是由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扇形组成的。
生2: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是一个长方形,但如果斜着剪开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3:如果沿着圆柱的底面直径切开,横截面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直径;如果沿着圆锥的底面直径切开,可以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圆锥的底面直径,三角形的高是圆锥的高。
问题二:平面图形可以怎样转化为立体图形呢?
生1:用卷的方法,长方形可以卷成圆柱,扇形可以卷成圆锥。
生2:用旋转的方法,长方形以一条边为轴,通过旋转可以得到圆柱;直角三角形以一条直角边为轴,通过旋转可以得到圆锥。
生3:还可以想象一个圆形向上平移,面动成体,扫过的空间就是一个圆柱。
问题三:立体图形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生1:圆柱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长方体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的高。
生2: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本环节不局限于本节课、本单元的知识点,而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学习内容,体现了结构化的整体设计。教学重点围绕靶向教学所提炼的核心概念进行分析讨论,通过“立体图形中有什么平面图形”“平面图形怎么得到立体图形”“立体图形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三个关键性提问,从直观到抽象,由卷、旋转上升到堆叠、平移,渗透“面动成体”的数学思想。不仅如此,教师在本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总结核心概念——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及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瞄准“靶位”,需要教师站在更高的视角,以整体视域来规划与设计教学内容,从而让教学不仅能够涵盖某一单元、某一课,更能形成不同单元、不同册,甚至是不同模块、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结,为学生后续基于核心概念建构联系、拓展应用,推动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的跃迁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聚焦“靶点”,以大任务或任务链为线索贯穿教学流程
在提炼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思考核心概念如何落实与呈现,这就需要聚焦“靶点”,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以某一个大任务或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任务链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知识技能上升到思想方法,让学生在大任务引领下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此外,教学任务还需具备一定的探究性与开放性,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深入思考知识的本质。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之间碰撞思维的火花,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教学活动三】怎样可使削成的圆柱体积更大
首先,出示活动要求:
1.把一张长方形纸旋转成一个圆柱,怎样旋转体积最大?计算说明理由。
2.把一个长8 cm、宽6 cm、高10 cm的长方体削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该圆柱体积最大是多少?
3.请思考,你是怎样使削成的圆柱体积最大的?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了很多条结论。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汇报展示。
师:对于这个结论,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生1:四年级我们在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时知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两条边越接近,也就是越像一个正方形时,面积最大。那么我们尝试举一反三,如果在这里将长方形纸换成正方形纸旋转,圆柱体积会不会最大呢?
师:通过“和定—差小—积大”的经验性规律,联想到这里判断立体图形的体积,把已学的知识迁移到未学的知识,了不起!
生2:第二个问题,以三个不同的面作为圆柱底面,共有三种情况,即圆柱底面半径分别为3 cm、4 cm、
5 cm。体积最大时,底面半径是4 cm,高是6 cm。
师:对比另外两种圆柱,思考怎样的圆柱体积会更大一些?
生3:圆柱体积公式是V=πr2h,体积由底面半径和高这两个变量影响,公式中底面半径需要被平方,相当于乘了两次,相比于高对体积的影响更大一些。
生4:我猜测,当底面半径和高更接近时,圆柱的体积可能会更大一些,这时候圆柱是“矮胖型”的。
师:同学们的猜测都有一定道理,到底怎样的圆柱体积更大,还需要在具体问题中分析与比较。
在前述教学活动二中,为落实单元教学的核心概念,教师设计了三个关键性提问来渗透“面动成体”的数学思想,加强对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转化的感悟。紧接着,在教学活动三中,教师以体验探究“怎样的圆柱体积更大”为主题任务,设计了三个问题,从对具体实例的计算证明到解决问题的比较感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猜想、探讨、得出圆柱体积与底面半径和高的关系,促进思维由直观走向抽象,由低阶走向高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聚焦“靶点”,需要教师设计具备一定探究性与开放性的、紧扣靶向核心概念的大任务或任务链,促进学生内化、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数学核心素养。
四、营造“靶场”,创设指向解决真实问题的教学环境
在开展靶向教学时,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具体而言,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性的学习任务,营造“靶场”;基于真实情境,通过开展主题式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自主建构核心概念。教师在教学中选取的素材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利于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活动四】解决真实问题与应用拓展
我校在南京市少儿阳光篮球联赛“5V5”及“4V4”项目中双双夺冠,学校打算送给每位参赛球员一个篮球。已知篮球的半径是10厘米,请给篮球设计一个包装盒,要求既方便运输,又能节省材料。
生1:棱长是20厘米的正方体。
生2:底面直径与高都是20厘米的圆柱,因为圆柱底面比正方体底面小,高又相等,所以包装盒设计成圆柱更省材料。
师: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与球的直径相等,数学上称之为“圆柱容球”。我们之前学过,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球的体积与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3:球的体积可能是圆柱的2/3。
师:到底是不是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数学家阿基米德与圆柱容球的故事。
在前述教学活动三中,学生已经通过“怎样的圆柱体积更大”这一探究性问题,围绕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度学习,但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进阶仍需通过真实情境,在问题解决中进行落实。在教学活动四中,教师设计主题式探究任务,基于“学校篮球队夺冠”这一真实情境,解决“为篮球设计包装盒”这一真实问题。学生在具体实例中计算证明,在问题解决中比较感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在知识的迁移应用过程中加深对体积意义及体积计算过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还充分发挥了数学课程育人的功能。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靶向教学,有助于教师锚定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习得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经过一系列实践,效果显著。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靶向教学,设计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主题式任务,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徽.“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兼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J].教育研究,2020,41(06):64-77.
[2]吕立杰.大概念课程设计的内涵与实施[J].教育研究,2020,41(10):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