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素养型目标”,使得语文课程育人的追求更加聚焦。语文教师应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以读为本,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包括“感染性范读,以读激趣”“精准性提问,以问引读”“描述性评价,以评促读”,从而不断“唤醒儿童”,提升学生的内生动力,促使其思维发展、语感进阶,涵养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 素养型目标;以读为本;唤醒儿童生命自觉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叶澜教授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教育的内容和目的。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素养型目标”。聚焦“素养型目标”的关键点,重新审视当下的语文课堂,不知何时起,曾经书声琅琅、充满童趣的低年级语文课堂,竟也穿插了无数个零敲碎打的“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感受”这样一问一答的所谓“师生互动”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断打破文本情境,将知识碎片化地传授给学生,学生难以习得结构化知识,也难以融入文本情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真情实感。碎问碎答式的教学,往往会使儿童逐渐失去学习的耐心、兴趣,以及对语文的喜爱与热爱。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奠定基础。若已失去热爱,又谈何奠基呢?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唤醒儿童”,提升学生的内生动力,才能促使其综合素养不断发展。“唤醒儿童”是基于学科的优秀文化内涵,通过主客体间有意义的对话和活动,激活儿童沉睡的自我意识,促进其认知反应、价值观念和精神需求的全面觉醒,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自发的力量,从而实现最优化发展。
本文以低年级语文教学为例,简析如何聚焦“素养立意”的育人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不断唤醒儿童生命自觉,提升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一、基于教师个人素养层面的“读”
“教学千法读为本”。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学生感知文本内容、体悟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以读为本”是每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都应遵循的基本准则,这是语文教学的根基,亘古不变。
1.感染性范读,以读激趣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语文教师需夯实“范读”基本功。若想让学生成为想读、会读、爱读之人,教师首先要努力成为善“读”之人。上课铃声虽已停止,但学生的心神可能尚未从喧闹中回归课堂。此时,教师除了借助有效的“导入”激趣外,声情并茂的课文范读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器官,迅速将其带入课堂教学情境,融入文本故事情境,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青蛙写诗》的教学中,一开始,在范读课文中“淅沥沥”“沙啦啦”以及14个“呱”时,教师准确清晰的发音,再搭配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不仅能够快速吸引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同时也容易激发他们透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到青蛙写诗时的快乐。再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坐井观天》,教学的重难点是了解青蛙和小鸟各自的观点和原因,以及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含有“吗”“哪”“吧”等语气词的句子。教师范读课文不只是“读故事”,更是以“讲故事”的语气绘声绘色地呈现出青蛙和小鸟争论时的模样,这既为后面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人物对话提供了范式,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使其沉浸在趣味盎然的故事情境中,在享受“听故事”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听思结合,了解小鸟和青蛙的争论,培养从文本内容中提取显性信息的能力。
2.精准性提问,以问引读
课堂提问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发展。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精心设计提问,能够促使学生思维进阶,也能帮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精准提问离不开对文本的精准解读。课前,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瞄准重难点和主旨意蕴,精心设计提问,才能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以问引读,以读促思。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狐假虎威》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揭题后会借助“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这句话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接着提问:“狐狸是怎样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的?”并让学生依据此问题自读、思考。细读文本后会发现,这样的提问不够精准,容易误导学生认为狐狸极其“聪明”,随机应变。这则寓言主要讲述狐狸如何狡猾地“骗”老虎,使老虎“受骗”,最终虚张声势吓跑百兽的故事。此文编进教材,重在使学生了解狐狸“骗”老虎和百兽的过程,感受其“狡猾”。因此,教学时教师更应紧扣课文最后提到的“老虎信以为真”“其实他受骗了”设计更为精准、更具指向性的问题:“老虎看到的、听到的哪些不是真的(是假的)?”或“狐狸是怎样欺骗老虎的?”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牢记“核心素养”理念,以问引读,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故事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懂得欺骗他人是不可取的,生活中也要注意做好防范,不要轻易上当受骗,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做人,学做真人,不断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的发展。
3.描述性评价,以评促读
“言为心声”,说话、朗读都是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低年级学生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要求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流利”关注是否停顿得当,不读破音,不拖音;“有感情”有一定难度,它要求学生知文意,明主旨,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并能与之产生共鸣,然后以朗读的方式加以抒发和表达。
当下,很多教师朗读指导方法较为机械、单一,他们常会说:“请你把这种喜悦读出来。”“你能读出这份担忧吗?”这样的朗读指导缺乏技巧的点拨和情感的渲染,学生读得极其空洞。然后,不知所措的教师又继续追问:“有谁读得比他(她)好?”“你能读得再高兴(悲伤、自豪等)些吗?”长此以往,这样的横向评价和机械指导会使学生对朗读逐渐失去兴趣。
在朗读指导时,教师应结合文本或生活情境更多采用描述性评价语言来诱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浮现画面,产生共情,使朗读指导更具层次性、梯度性和实效性。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妈妈睡了》一课中,指导朗读“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来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教师先指读短语“明亮的眼睛”,随即点评:“你发现了,这里藏着‘的’,读得轻又短。”接着再次指读短语后继续评价:“读得真好,这双眼睛不仅很明亮,还很清澈有神呢!”然后,让学生“把词语送进句子里夸夸妈妈的眼睛”……教师以生动、形象、具体的描述性语言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使其脑中有画面,心中有真情,越读越有味道。
二、指向学生能力发展层面的“读”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关于“读”的重要性和意义,《朗读者》主持人董卿曾列举了朗读的十大好处,比如能开发人的右脑,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有利于形成记忆,形成语感,有利于其他科目学习,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发挥“读”的作用。
1.读思结合,促进思维的发展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教学应提倡边读边思、以读促思,通过课堂有限时间,教给学生阅读、思考和释疑的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坐井观天》一课中,需要解决“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问题一很简单,学生在初读感知后即可了解;问题二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带着学生细品慢读共同研讨。故事以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形式呈现,层次分明。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一次对话了解位置,一个“坐在井里”,一个“从天上来”;读第二次对话了解观点,一个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一个认为“天无边无际”;读第三次对话了解原因,一个自信地“笑”称自己“不会弄错”,一个无奈地“笑”着说“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通过研读深思,启发学生懂得寓言故事所阐释的道理:一个人之所以目光狭隘,缘于所处的“低位”,周围的事物局限或屏蔽了自身的视野;一个人之所以会自以为是,缘于久而久之的固化思想。学生在领悟道理后再结合生活实际去认识现实中的“井底之蛙”,并告诫自己切莫效仿之。这样的教学,才是所谓的学语文、用语文,才是培养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核心素养。
2.读中见悟,培养语感的进阶
对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培养,永远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追求。“读”是根基,学生只有沉浸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从看似不经意的只言片语中去挖掘、去品析、去感悟,将语文“小火慢炖”,才能不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与无穷魅力。
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封信》中,处理课后习题“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能肯定“更喜欢第二封”,因为露西给爸爸写的两封信,一封是“我们很不开心”,让爸爸看到的都是不快乐,他心里会难受、会担心;一封是“我们过得挺好”,爸爸看到露西和妈妈生活得很好,在外工作也就放心了。那么,为什么第二封信比第一封信好呢?学生在初读文本时,仅仅会认为是因为有了妈妈的帮助,露西才写好了第二封信,而露西自身的原因学生却不易发现。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发挥语文课程育人的作用:两封信由说“不好”到“挺好”,除了妈妈的正面引导,还在于露西本身就是个懂事、明理的好孩子。读句子“妈妈还在厂里,露西早早回到家。她打开空调,又洗了一些土豆,削好后放在锅里”,让我们看到了露西的勤劳、体贴。写好第一封信,露西认为“可是我写得不好”,并“把纸揉成一团”,这样的言行,反映了露西有着正确的认知及对负面情绪的排斥,她不喜欢将这种不良情绪传递给他人,尤其是深爱的亲人。课文最后一句话,“露西在信的结尾,画了一大束鲜花”更启迪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境况,我们应努力看到积极、阳光、温暖、美好的一面,站在不同角度去看问题,结果往往会不一样。正是在语言文字的浸润与涵泳中,学生内在的小宇宙才能不断被触碰与点燃,从而以生命的自觉去品析、去感悟一个个小故事所映射出的大文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语文学习,眼之所见,心之所想,耳听其音,口传其声,只有“唤醒儿童生命自觉”,将学生“听说读写思”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位,才是全面的“素养型”语文教育。而在这几者之间,“读”为首位,此乃语文学习之根基,之要义。
[参考文献]
[1]杨德铸.唤醒儿童的语文[J].小学语文教学,2022(33):11-13.
[2]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跟大师学语文)[M].北京: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