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开展深度学习的议题式教学策略

2025-02-19 00:00:00徐贵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议题式教学生活情境

摘"要:议题式教学主要围绕情境、任务、活动等真实情境,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价值观念的引领。层层递进的议题式教学使课堂更具连贯性、综合性、开放性和挑战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巧用教材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基于问题情境开展议题式教学,可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逻辑性,让初中政治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情境;深度学习;议题式教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积极探索议题式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笔者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关注核心议题、情境探究、活动任务、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把握深度学习与议题式教学之间关系,子议题与总议题,总议题与情境之间关系,设置如下议题式教学设计思路图(图1),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挖掘教材:为议题寻根

议题式教学方式的最突出特征是“议”,“议什么”是一节课的核心所在,“总议题”是所有要议的问题聚焦的核心,也是学生所有情境活动聚焦的中心。需要借助不同的子议题去推动、支持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进程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所以,开展议题式教学,首先要依据课标,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确定一个既能体现本课教学目标,又能贯穿于整堂课教学的总议题。总议题可以以教材的框题名称形式呈现,也可以通过高度概括的问题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在议题讨论中形成对本学科核心素养价值的认同,而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根,也是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探究活动、精准提练总议题与子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议题式教学,学科素养目标的设定也成为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将主议题根据教材知识和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层层剖析,并细化为数个可行的子议题。新课标对议题式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如“法治教育”主题学习板块,在明确十五个具体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前提下,给出了“宪法是根本法”“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才是有意义的”等教学“总议题”。确定了总议题,就明确了本课学习的目标与内容。其次,依据教材,创设真实情境,围绕总议题设置多个子议题。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服务社会”一课时,本课主要内容是服务社会的意义和奉献社会的途径,笔者设计主题情境为:社区志愿服务。本课总议题为“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并设置以下四个子议题,议题一:志愿服务与课内学习冲突了怎么办?子议题二:志愿服务只是体验一下吗?子议题三:怎样提高志愿服务能力?子议题四:除了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服务社会?本课的情境线、活动线、任务线设置都基于教材,

又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的“参与民主生活”一课时,议题设计基于教材,围绕教材知识内容进行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将视野扩展到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发现教材基础知识,创设总议题“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子议题:“我们能不能参与民主生活”“我们要不要参与民主生活”“如何做民主生活的建设性参与者?”通过设计“我们能不能参与民主生活”子议题,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出五大民主实践的知识,通过这些民主实践,可以得出国家为公民参与民主生活提供了法律保障、物质保障的结论,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方式多样、便捷。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提升,帮助学生达成政治认同。

基于教材的合适议题对推进总议题的达成,把情境、任务、知识和价值导向等各种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充分挖掘教材,为议题寻“根”,促进议题式教学的有效进行。

创设真实生活情境:让议题有脉

情境是连接知识与议题的桥梁,真实的生活情境是打开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精神,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载体,在道德与法治学科议题式教学中,创设真实生活情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再现或模拟生活中的生活场景,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涵和价值,进而增强道德认同感和守法自觉性。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生动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为其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道德与法治学科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要注意两点:首先,情境设置热点化。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注重国际时政热点,合理运用实事,选择能引发学生高度关注、让学生有话能议,有话想议,也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社会热点,热点来源于生活,能引起同学们的热议。从身边的榜样到两会热点,从全国抗疫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双奥之城到“俄乌战争”等。将议题设计与时政热点想结合,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意识。其次,情境内容生活化。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知识理解、培养实践能力、贴合生活实际、提升道德认知、强化法治观念、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服务社会”一课中,设置了这样的情境线:播放班级志愿服务活动剪辑视频,激发兴趣导入,课前问卷调查结果展示,服务社会我分享,热议同学们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收获与困惑,开展思考探究活动,讨论解决志愿服务中遇到的困难,服务社会我策划,制定微公益活动方案,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倡议书,由远及近、深入浅出,由具体到抽象,在生活情境中坚定学生的价值导向和政治认同。

又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的“参与民主生活”一课中,笔者创设了以下情景线:播放关于我校老师参与民主生活,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物的电子相册,教师呈现图片,学生连线,判断图片是哪一个民主实践。创设总议题“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子议题一:我们能不能参与民主生活;通过展示课前“你愿意参与民主生活吗”调查问卷,设置子议题“我们要不要参与民主生活”通过本班级同学曾经给市长写过信提建议但是没有被接纳,所以认为初中生还要不要参加民主生活的困惑,设置子议题三:如何做民主生活的建设性参与者?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两条建设性建议。达成议学共识:在思想上要愿意积极参与,在能力上要掌握必备技能,在参与中要守法依规,做民主生活的建设性参与者。

贴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道德问题和法治事件,进而增强其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反思情境中的道德行为,深化对道德规范的理解,提升自己的道德判断。

巧设议题活动路径:续议题之链

议题是链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深度学习的桥梁,是课堂教学的主线。议题设置是对道德与法治课学科内容结构化设问转化的结果,通过巧设议题活动路径,结构化建构课程的核心内容,把核心内容转化为议题。从学生角度出发,议题活动设计要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合作探究、实践体检等,要在议题引领下对活动设计进行建构,活动设计要更好地服务于议题式教学,更好地为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服务。笔者认为议题活动路径要具备以下三个要求:

1.“真”与“争”的统一。议题活动路径创设要兼顾“真”与“争”。“真”即真实性,“争”指争议性。“真”与“真”的统一,是指教师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创设两难问题,激发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通过合作、辨析、选择、判断等方式培养独立思维,激发创新精神。从丰富的日常生活中甄选开放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同学们在课堂中培养批判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

2.“辩”与“变”的统一。议题活动路径设计要兼顾“辩”“变”,“辩”即辩论,“变”即变化、变式。教师设计议题,学生围绕议题进行论辩,“变”一是变换角色促辩论,议题设计可以给学生创设不同的角色,变化学生身份,改变学生角色的单一性,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二是变视角促讨论,帮助学生在课外充分了解课外的相关知识,从不同视角去分析,促进知识的研讨与思维的碰撞。

3.“议”与“益”的统一。议题式教学需要“议”的过程,也需要“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设置总议题和序列化子任务,导向问题逐步解决。将知识性目标转化为议题式子任务。将大议题解构为一个个小任务、子议题时,需要注意议题任务的先后与深浅,注意要使前面问题的解决推动后面问题的达成。并建构反思空间,实现政治认同。价值越澄越清、观点越辩越明、教与学相长,师生情感共鸣,学生达成新课表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的“凝聚法治共识”一课时,笔者设置了符合以上“三个统一”路径要求的议题:

某交警执勤时,发现高某用非法改装的电并瓶车载客,决定对高某违规载人的行为处以20元罚款,并要求依法拆除载客装置。高某说:“我腿脚不方便,找工作困难,就算了吧!”围观市民也纷纷表示同情,请求交警不要处罚高某……

议题:假如你是交警,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

这样真实又有争议的生活情境,议题设计符合“变”角色和“辩”做法的要求,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实现情感的升华,交警既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又要力所能及的给予高某一些帮助,传递情感正能量,进而得出“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结论。

四、坚持任务驱动:铸议题之魂

议题式教学的重点虽然在“议”,但“议”不是最终目标,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教学优化服务的必要形式,笔者通过设计议题将学生引入具有思辨性的问题情境中,在情境中融入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以议为形式,以育为内容”,恰到好处的设置情感升华的情境,在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把整个教学推向高潮,实现议题的升华,始终坚持“超越知识”的素养培育追求。

议题问题任务的设置有深度、有广度、有梯度、有难度,每一个议题环节的设计都要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发散,为学生创造更多议的机会,引导学生深人碰擦出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议题式教学中,以活动任务驱动学习层层深入,以活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首先,议题任务要有深度。教师要设置议题学习任务,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有深度的议题任务不能停留表面,而要针对现实情况,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偏向,激活学生议的欲望。在情境任务中解决困惑,引导学生辩证思考问题,解决学生的生活困惑,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成长。

其次,议题任务要有梯度。教师要充分关注学情,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梯度,思维层次由低到高,由浅入深,逐渐加大难度。引导学生从教材知识出发,由不知到知、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刻,通过一系列任务设计将学生思维引向更高深处。

再次,议题任务要有广度。根据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要准确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任务设置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防止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教育学中提及的“跳一跳摘桃子”的理论,桃子的位置应该设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够到的高度,这样既保证了挑战性,又确保了可行性。“跳起来”是学生需要付出的努力,“摘桃子”是学生达到目标后获得的成果和满足感。知道学生“跳一跳”后可以“到哪里”。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的“参与民主生活”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任务线:课前调查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过哪些社会问题,为课堂分享做准备;通过事迹分享,选择“学校门口交通拥堵”这一问题作为总议题设置进阶任务,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拟出台相关方案解决问题,你认为制定方案应该遵循什么流程才能使大家都满意?试着画出流程图。如果最终方案和你的预期有落差,你会如何面对这一方案?小组合作完成“关于缓解学校周围交通拥堵的提案”。并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组做的提案进行修改提交给相关部门。通过探究思考,学生能够了解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知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能够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能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以积极态度对待自己面对的各种挑战,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具备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 沈雪春,顾爱勤.议题式课堂教学设计[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堂议题式教学生活情境
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
考试周刊(2018年88期)2018-10-30 09:40:34
议题与实证: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7年89期)2018-02-03 00:59:03
浅谈信息技术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教学实效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新态势
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考试周刊(2017年22期)2017-12-09 12:47:25
也谈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52:30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