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全心理育人“动力场”的探索与实践

2025-02-18 00:00:00翟清菊蒋建勋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5年1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摘" 要: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保障。针对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体系不够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够明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在动力难以激发等痛点问题,在调研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对象和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量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试图从勒温场动力理论的视角,以改善心理育人“环境场”为切入点,探索构建三全“心理育人动力场”,激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动性,进而推动心理育人工作提质增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全心理育人;动力场

中图分类号:G64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7164(2025)02-0073-04

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保障。2017年,教育部党组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列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十大育人”体系之一。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1]强调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可见,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是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忽略了心理育人对象的真实需求,无法激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未能基于高职办学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进行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难以实现从“育心”到“育人”的转变和跨越。

一、勒温的场动力理论为心理育人工作提供新视角

德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是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场动力理论成为心理学界研究个体和社会的一种范式。勒温的场动力理论包括场论和动力论两个部分,由心理紧张系统和生活空间两大核心概念构成。他认为“任何一种行为,都产生于各种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以及这些相互依存的事实具有一种动力场的特征。”[2]个体的动机行为是由人和环境共同构成的心理生活空间决定的,而环境只有在与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能起作用,突出主体认知的心理意义。勒温的场动力理论“蕴含着整体与动力的统一”,[3]兼具整体性和动力性,为研究构建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模式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心理育人工作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育人对象,即学生身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质效也要通过学生来检验。如果学校的心理育人环境和育人活动不能被学生感知,抑或无法对学生的“心理场”起作用,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内驱力和主动性得不到激发,那么创建再完美的模式、再完备的环境也都将无法实现心理育人的效果。因此,学校心理育人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突出学生的认知和感受。要在充分掌握学生真实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善学校心理育人的外在“环境场”,增强外在“环境场”的吸引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潜能,推动学生内在“心理场”与学校外在“环境场”之间产生正向的作用力,形成既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也符合时代发展的“心理育人动力场”,如图1所示。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求的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现状,探秘学生的内在“心理场”,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面向杭州两所高职院校的230名学生和8位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展开深入调研。随机选取230名学生,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与满意度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9份。与8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开展访谈,从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了解心理育人工作问题与需求。

(一)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视角的心理育人需求分析

从调研数据来看,当前,大部分高职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对自己的真实需求有较明确的想法,相关需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新设计多样化心理育人载体,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69.87%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结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等举行了较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其中很多活动效果不佳、吸引力不强,期待多开展高感染力、强吸引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第二,多元化融通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契合“00后”时代特征。超过70%的受访者希望在传统线下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之外,可通过网络视频微课、公众号、心理电影等线上方式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心理健康能力;82.53%的受访者更愿意通过电话、邮件、微信等线上平台接受心理咨询服务。

第三,多维化贯通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推动心理课程与心理实践相融合。约80%的受访者希望学校能拓展课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与课外实践活动的链接,实现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育人实践活动的融合。

(二)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视角的心理育人需求分析

访谈8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3位心理健康教研室专职教师、2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工作人员、3位二级学院心理辅导员)后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趋多元化、低龄化,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大幅上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一线工作者的角度,主要有以下需求。

第一,在主体实施者上,要进一步加强心理育人师资队伍建设。要充实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教师队伍,满足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需求;也要加强专兼职队伍培训,确保每年全覆盖参加定期培训,不断提升心理育人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第二,在育人对象上,要把特殊学生心理干预和普通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结合起来。在关注特殊学生心理危机和心理问题的同时,更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全面化、普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在工作联动机制上,要实现学校与家庭、医院、社会等多方协同。呵护学生心理健康,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家校医社协同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心理育人工作。

三、高职院校构建三全“心理育人动力场”的路径与实践

在勒温看来,心理育人动力场只有当外在环境与个体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能起作用。换言之,只有基于学生和一线工作人员的真实需求而建立的“心理育人动力场”,才能激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才会更加有效。综合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和一线心理育人工作者的实际需求来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动力场”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建强心理育人师资队伍,完善协同联动机制,打造人人心理育人的“队伍圈”;二是重视大一、大二、大三这三个阶段,面向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两个群体,构建成长闭环和干预闭环,打造时时心理育人的“动态链”;三是多措并举,创新形式,开展特色心理育人实践活动,打造处处心理育人“磁力场”。

(一)用好四支队伍,实现四方联动,打造人人心理育人“队伍圈”

队伍建设是实现全员育人的基础,打造专兼职融合、校内外融合、师生融合的队伍是有益之举。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文件要求,要配齐建强师资队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应不低于1:4000的师生比。[4]当下大部分高职院校均能按照这一要求配齐专职教师,但在实际工作中,1:4000的比例往往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需求。因此,充实心理育人专兼职队伍、提升心理育人能力水平尤为重要。要用好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辅导员、校外专家、学生朋辈等四支队伍,推动四支队伍在全员心理育人工作中各司其职、有序协作。专职教师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研室和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专职教师,重点做好课堂教学、咨询服务、活动组织、危机干预、筛查测评以及科学研究工作,为学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制度建设、决策谋划提供参考和依据;二级学院心理辅导员始终站在心理育人工作的最前线,主要做好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宣传、特殊学生的日常排查关注与家校联动等工作;校外专家则侧重对关注等级较高的学生进行咨询、会诊,对学校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开展定期督导、培训提升;朋辈群体主要指心理社团成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等学生群体,在心理互助活动开展、心理排查与日常关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心理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构建“家—校—医—社”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全力打造人人育人的良好格局。要善于运用家长会、家长课堂等创新平台,通过心理情景剧、心理讲座等特色形式,强化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对于特殊学生可采取家校联系单等形式定期进行家校沟通,全方位反馈学生心理状况,并在学生就医治疗方面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实现心理育人的家校协作。学校要与精神卫生中心等专业心理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设立大学生转介与就诊“绿色通道”、邀请精神科医生定期进校坐诊等方式探索协作联动。对于“3+2”五年一贯制培养的学生,要加强校校联动,高职院校要前置与学生的生源中职加强联系衔接,了解中职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加快推进心理育人的中高职一体化。高职院校多采取“2+1”办学模式,即学生2年在学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大三阶段的高职学生要离校进入企业实习,学校应高度重视与学生实习单位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联动,充分发挥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师傅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跟踪关注,提升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的心理育人工作参与度,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二)重视三个阶段,构建两个闭环,打造时时心理育人“动态链”

从学生进校到毕业离校,贯穿学生千日成长始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是全过程的心理育人。要立足高职院校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特点,根据大学三年的阶段性差异,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千日心理成长闭环。面向大一新生,可重点针对入学适应、学业迷茫、目标缺失、人际交往困惑等现象开展心理育人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文化节、团体辅导等开展普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新生快速适应新环境、开启新生活。大二侧重于学业帮扶、压力应对、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开展心理育人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培育正向品质,鼓励学生探索自我潜能,加深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学会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大三的学生面临实习就业和毕业升学,要重点开展实习、就业、专升本、职场角色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加强就业和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做好实习就业准备,积极迎接挑战,促进角色适应。

要面向特殊学生建立心理干预与服务闭环。新生入校后,应开展普适性心理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确定关注等级,通过咨询谈话、家校联系等方式对预警学生进行病史、服药经历、创伤事件、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等信息排查,建立“一人一档”。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排查网络,第一时间发现学习后进、身体残疾、经济贫困、就业困难等各类“困难”学生,及时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避免衍生心理问题,让心理育人工作前置化。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日常跟踪关注,定期开展咨询访谈,及时研判,引导特殊学生勇于面对心理困扰,主动咨询、及时就诊,早日康复回归正轨。对外出实习的特殊学生,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实习指导老师—企业师傅—朋辈同学”五维关注体系,实现实习期间的全过程关注。

(三)创新“三+”路径,开展“四心”实践,打造处处心理育人“磁力场”

全方位的心理育人是贯通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衔接的全覆盖心理育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拓展心理社团、心理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心理育人载体,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心理育人的贯通融合。“线上+线下”结合育人,开设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打造线上工作坊,提升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获得感,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品质+体验”“以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构建教育教学体系”,[5]倡导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以积极品质培育为出发点,强调学生的积极体验和正向力量,突出主体归位,注重增强学生积极品质养成的主体实践感和亲身体验感。

要基于“00后”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根据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和身心成长规律,打造富有感染力和别具吸引力的心理育人实践活动。围绕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创新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阳光一族”团体辅导、“快乐一家”班级辅导、心悦读、心灵好声音、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健康宣传设计大赛、阳光微笑征集、心理剧表演等心课堂、心体验、心舞台、心成长“四心”特色心理育人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育人氛围,发挥实践活动的心理育人效应,打造全方位心理育人的磁力场,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心理育人工作,助力学生提高“四率”(活动参与率、主动咨询率、及时就诊率、危机转化率),提升“两度”(心理健康自觉意识度、心理育人工作的满意度),增强“三感”(生活幸福感、专业认同感、学校归属感),为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奠定基础。

四、结语

高职院校应深刻把握时代背景,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发展需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清晰心理育人的主要内容、有效路径,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框架下,探索构建与学生内在“心理场”相适应的三全“心理育人动力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推动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心理健康素质普遍提升的目标,形成人人心理育人、时时心理育人、处处心理育人的三全心理育人模式,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EB/OL]. (2023-05-11)[2024-11-08]. ht 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305/t20230511_1059224.html.

[2] 申荷永. 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勒温的动力心理学[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52.

[3] 申荷永. 勒温心理学的方法论[J]. 心理科学通讯,1990(02):41-44+65.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 (2021-07-12)[2024-11-0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 12/moe_1407/s3020/202107/t20210720_545789.html.

[5] 浙江省教育厅主编. 育心 育未来:浙江省高校心理育人理论与实践[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1:18.

(荐稿人:钱世凤,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若琂)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党建思政专项研究一般课题“基于勒温场论的高职院校三全心理育人模式研究”(课题编号:HKYDJSZYB-2022-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翟清菊(1985—),女,硕士,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七级职员,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建思政;蒋建勋(1983—),男,学士,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建思政。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11:48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9:41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15:26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16:26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5:20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08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9:02:26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