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适应”很重要。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为指南,系统阐释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性的基本内涵,深入剖析了其“不适应”的具体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推动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向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适应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 G41; G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5) 01-0129-04
基金项目: 202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一般项目:“数字化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视频化传播研究”(2023ZSSZSX095)。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2022年4月25日,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1]可见,“适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关键性问题,是“重视不重视”和“做得好不好”的桥梁和纽带。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应用型教育的适应性问题也提出要求:“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不难看出,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的适应性问题,是思政课适应性和应用型教育的叠加,其重要性和复杂性不言而喻。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适应性的内涵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国际治理格局和治理体系尚在形成中,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就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而言,既要站稳守牢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也要开拓创新、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全局,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方式、教学资源以及学生需求和接受特点相适应。
(一)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
新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离不开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唯有适应教育教学目标,掌握学生成长规律,才能赢得学生、赢得未来。总体而言,增强、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的适应性,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又有别于职业高校。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教育,职业院校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主,且注重实用性,而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的是从事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且具有延展性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3]。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助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也能增强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力。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培养方式。应用型高校主要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设专业,通常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能够迅速地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中。这就意味着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育人作用,除了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紧密结合外,还要大力提倡“开门办思政课”,积极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地合作育人体系,并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唯有如此,才能在有限的时空内实现并夯实育人实效。
(二)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合并组建或是民办高校转设而来,拥有丰富的产教融合、校(企)地合作、育训结合等相关教学资源。在探索自身人才培养方式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起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以及创新校企(地)双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学习和提升机会。以上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谋求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淀下的育人资源,这些宝贵育人资源不仅能增强思政课解疑释惑、析理明道的教育教学目的,同时也能大幅度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的“魅力指数”。思政课教师要深入这样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虚心热情地与技术经验精湛的师傅们交流与合作,共同擘绘“大思政课”教育教学蓝图,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意志、积累经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为青少年构筑精神基石、夯实人生根基。
(三)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需要和接受特点
从生源角度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与研究型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心性纯良、乐观好学的优秀青年,他们不仅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还对自身的发展有着明确的认知和规划。然而,从文化素养角度来看,一般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理论素养高于职业院校学生,但低于研究型高校学生。例如,部分专升本上来的学生无法及时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习氛围,甚至个别学生抱着“混文凭”的心态,加之部分学生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误解,因而在课程认知上会出现偏差,认为思政课与掌握专业技能并无较大关联度,从而忽略了对思政课的学习。可见,关注学生需要、接受特点及其发展诉求,是当前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适应性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适应性不足的表现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的“不适应”症候明显,整体归纳起来,三个方面较为突出。
(一)思政课的应用型教育特色不够突出
当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难以彰显自身应用型教育特色。就教学内容而言,部分高校课堂理论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契合度有待提高,同时对内嵌思政教育元素实践缺乏足够的现实观照,导致思政课教育教学不够立体、饱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实践教学而言,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实践教学内容开发乏力,即使有所开发,基本上还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实践方式上“打转”,优势资源整合不力、结构深化受限,使得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亲和力因疏离学生的需要和接受特点而大打折扣。
(二)应用型本高校在用好自身特有育人资源方面存在短板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以校内课堂为主阵地、主渠道,专业课与思政课各自为战、资源整合不强、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就思想认识而言,部分教师重专业、轻思政的传统教学思维方式依然存在,一些高校的管理部门对思政课认知不到位,导致高校强调二者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有流于形式现象。就管理体制而言,尚未构建起高位势、全局性亦或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制机制,从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嵌入元素而成为摆设。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适应学生方面存在不足
从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使用的教材来看,学科体系完整性、学科理论性强是其鲜明的特点,但是涉及学生就业、择业的内容却相对较少,同时也缺乏科学解读以及与实际相结合,教育教学过程侧重理论知识灌输,较少关注对学生意志磨炼、行为举止的培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一门公共课,思政课结业以考试为主,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把重点放在应试技巧上,学习内容呈现“死记硬背”等态势,反观那些体现道德意志、行为修养的考核内容,因无法出现在卷面上、也不计入成绩中,逐渐就被舍弃。当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依然以“教师讲知识、学生背知识、期末考知识”的传统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看似合理,实则违背了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不仅容易引发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也偏离了思政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宗旨。
三、探索“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当前,破解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不适应”症候,需要全面理解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立足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全局,将思政课置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置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置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等重大时空和场域中加以考量,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应用型高校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多措并举,不断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思政课因材施教,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特点
第一,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特点编排思政课内容。职业道德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的亮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不仅要具备高尚情操、优秀品质以及创新精神的“小德”,更要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大德”。换言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先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嵌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理解“何为职业道德”“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使其成长为熟知其职业规范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开拓创新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队伍,谁就拥有开拓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基于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决不能止步于培养技能娴熟的能工巧匠,而是必须顺应世界潮流、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在国家紧缺型高技能创新人才上做文章、下功夫。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鼓励质疑、尊重个性,通过议题设置、头脑风暴式、任务驱动式、探求主导式等教学方式,唤醒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种,照亮学生“智造”之路,使其成长为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所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
第二,加强案例教学,拓宽行为养成路径。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特点扩充教学案例,构建与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首先,深入党史馆和革命英雄纪念馆(堂)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重大试验基地或实验室等场所学习,激发学生爱党报国热情。到医院、殡仪馆、监狱等特殊场所参观,让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远离违法犯罪。其次,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情景式教学活动。基于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等,挑选出适合的概念、事件以及人物等进行情境虚拟教学,让学生置身于可感可知的环境中去体验和感悟理想信念和人生真谛[4]。最后,倡导并鼓励学生深入基层体验生活。例如,组织“三下乡”活动,拜访农村脱贫治理先进人物,走访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地等。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思政课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
第一,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既要守正创新,也要深入“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5]。应用型本科高校想要把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固本培元、思想提纯的过程,既需要发挥思政课教育教学主渠道作用,也需要各类专业课程通力合作。因此,课程思政应侧重使命担当,以听党话、跟党走为主线,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重大历史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新质生产力”等话语,着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体系,以“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必修课+选修课”为常态教学,做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岗位实习(训)育人“一盘棋”,推动形成“1+1+N”(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劳动模范/时代先进楷模/脱贫攻坚先进代表人物/解放军指战员/优秀企业家……)的教育教学格局。
第二,促进思政课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为了强化思政课育人功能,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生特点及需要开展专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做到专业开在哪里,思政课就要跟进到哪里。开展专业教育,除了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将诚实、守信、合作、共赢、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思政课教育元素贯穿其中,从而使思政课程与专业教育发生化学反应,达到传技与传道的有机融合。一言以蔽之,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贴近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实际,能使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广大学生得到全方位引导和栽培。
(三)整合多方力量,构建协同育人教学机制
第一,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因此,推动二者有机结合,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等,也要着眼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群体特点、职业诉求、职业规划等因材施教。做到党组织建在哪里,思政课就跟进到哪里,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及实践中感知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第二,用好企业资源,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古人云:“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打通思政课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劳动模范、企业家、能工巧匠的榜样力量,从而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国家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基于此,广大思政教师要走出校门,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一线,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课程开发等方面整合挖掘产教融合资源,使思政课教学与职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学生成长相呼应。应用型本科高校也要推动企业“行家里手”和学校“名师名教”双向流动,齐心协力打造高质量协同育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第三,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5]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与社会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同向发力,针对学生群体诉求,与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科研院(所)、重大成果实验室等携手合作,将“小课堂”与“大课堂”衔接起来,让思政课走出课堂,扩展到学生职业发展、岗位实习、技能大赛、社会实践等领域,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四、结 语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大力挖掘各方资源中蕴含的思政教学元素,将思政课的“课堂空间”与社会生活的“实践空间”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进而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进阶。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王沪宁陪同考察[EB/ OL]. http:/ / paper. people. com. cn/ rmrb/ html/2022-04/26/ nw. D110000renmrb_20220426_ 1-01. htm,2022-04-26.
[2] 人民网.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EB/ OL]. http:/ / paper. people. com. cn/ rmrb/ html/2021-03/26/ nw. D110000renmrb_20210326_1 - 01. htm,2021 - 03-26.
[3] 景安磊,白滨.高校应用型本科该如何自处[N].光明日报,2021-07-20(02).
[4] 郭继武,李刑西.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20-21.
[5] 人民网.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沪宁出席[EB/ OL]. https:/ / epaper. gmw. cn/ gmrb/ html/2019-03/19/ nw. D110000gmrb_201 90319_1-01. htm,2019-03-19.
[责任编辑: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