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纪录片因真实性、艺术性等特质,在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依托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纪录片呈现出了崭新的发展格局。高校是我国纪录片研创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国家级一流课程“电视纪录片制作”为例,提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旨在强化课程设计,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提高纪录片类课程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制作”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5) 01-0133-04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综合性民办本科院校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实践”(213139)研究成果;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互联网+’时代重庆高校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203510)研究成果。
一、引 言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创办于2000年,位于重庆市合川区草街街道,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此创办育才学校。学院认真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着力打造学科专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水平高、技术研发能力强的应用型民办大学[1]。
2004年,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该专业着眼时代和行业发展前沿,依照学院办学定位,锚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方向,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电视纪录片制作”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线下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以推进传统课堂教学改革,激发课堂生机活力为目标,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使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知行合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3-4]。
在课程思政总体设计上,该课程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地域文化特色、课程教学目标,优化内生于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基于“心怀国之大者”与“社会生活日常”的场景建构,明确“良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家国情怀激发、重庆文化开掘、时代记忆留存”的思政教学内容,通过“认识—实践—认同”的方法论,切实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日常审美,激活课程思政新生态。
二、“电视纪录片制作”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语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除了硬实力的比拼外,软实力博弈也不容忽视。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影响力、提升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纪录片以真实为原则,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中,是塑造和传播良好国家形象的最佳载体[5]。进入新时代,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国际舆论场仍存在对我国形象的“有色滤镜”和“双重标准”。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尤为迫切[6]。
当前,在国家政策扶持和新媒体技术助推下,我国的纪录片题材类型更加多样,制作手段更加多元,传播渠道更加丰富,为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高校纪录片类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对纪录片的社会责任认识不够清晰,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对纪录片的关注度不高,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欠缺,纪录片类课程价值引领效果不够凸显;理论与实践不匹配,教学滞后于行业发展,作品缺乏可视性,在题材内容选择、创作主题表达等方面的思政元素融入还不够鲜明。进一步实地调查发现,这些问题除了与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在业界的生存状态相关外,高校纪录片类课程的方案设置、教学组织和学生学情也是重要的内在原因,优化和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对纪录片的关注度,使他们明确纪录片的作用和意义,强化实践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纪录片创作的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立足学生学情,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电视纪录片制作”课程在思政教学实践中通过“认识—实践—认同”的方法论,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最终建构起“成果导向—实践强化—价值认同”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
1.产出导向:强化课程设计,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贯彻“思政”育人目标
“电视纪录片制作”课程开设于大三下学期,共计51个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4个,实践学时17个。经过数十年的完善和发展,课程内容设置遵循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和要素,包括纪录片的概念、特征及分类,中外纪录片发展的梳理,电视纪录片的选题、策划、拍摄和后期制作,纪录片的市场营销和案例分析等。期末考核要求提交一部原创纪录片作品。
结合教学内容,在思政教学实践方面,“电视纪录片制作”课程确立了“成果导向”的总体路径。课程遵循产出导向的教学范式,将思想政治内容和思政育人目标贯穿教学全过程,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切实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一方面,基于学生学情及我国纪录片的艺术形态,课程以纪录片为媒介载体,重点聚焦思政供给内容发掘,通过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日常审美,使他们加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厚植家国情怀,最终能够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在体验、认同中超越自我,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基于认识建构规律,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将课程思政元素和理念与学生的认知学习、个体感悟、实践效用、价值体验有机结合,显性书写“心怀国之大者”的情怀。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从知识点“灌输”的角度强化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史论”根基,并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对经典作品进行详尽分析,彰显纪录片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在宏观感知上,打破学生与纪录片之间的壁垒,使他们能从纪录片的题材和内容中拓宽视野,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接受更加显性的“思政”教育。
2.实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在作品成果孵化中形成“生成性”育人成果
在纪录片拍摄制作实践教学中,“电视纪录片制作”课程注重思政育人目标的融入,形成“生成性”的育人成果。沿承课程整体实践设计,思政教学实践实施小班教学,引入项目驱动管理,将“分组合作学习”模式与“制片人”制度有机融合。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及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达成的视域下,将教学班学生进一步分组,明确每组人员分工,让他们反复交流、协作,确定纪录片选题,撰写策划方案,进行拍摄、制作,最终完成一部纪录片作品,并积极参加专业、学科竞赛。主要流程如下:
(1)确定纪录片选题。学生以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为目标,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通过征集信息、调查采访等方式确定纪录片选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继续建构思政教学“心怀国之大者”的场景,对选题的题材内容做出宏观把控和隐性引导,使之紧扣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以及意识形态传播话语,与时俱进。教师还鼓励学生深入挖掘重庆文化,围绕着重庆丰厚的文化资源进行选题。
(2)撰写纪录片策划方案。学生在选题调研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纪录片策划方案;教师组织“纪录片提案大会”进行模拟演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业界各类“纪录片提案大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结合选题内容,在“心怀国之大者”的场景建构中,逐渐强化“社会生活日常”的场景体验,引导学生在查询资料、采访当事人、勘察拍摄环境等准备活动中,强化团队合作意识,高效利用数字信息资源。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生活,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触、对话,从而了解人生,认识社会,不断成长。
(3)作品拍摄制作。学生反复打磨选题和策划案后形成拍摄思路,开始拍摄和制作纪录片,最终完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生成体验,引导学生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勇担社会责任与使命;沉浸式锻炼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加强他们对社会生活日常的再认识;鼓励学生积极运用纪录片创作的新技术、新理念,培养创新思维。
3.价值认同:动之以情,在内向观照学习中升华“思政”育人思想
经过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创作锻炼后,学生完成纪录片作品。在课程考核前,每位学生以自述的方式讲述学习心得并录制视频,再以小组为单位对完成的作品进行汇报。课程考核完成后,进行作品公开放映,并开展创作分享交流活动,将优秀作品推送至学科专业竞赛平台,接受社会、行业的检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课程考核中学生自述学习心得体会、作品汇报等环节,作品展映中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师生点评等互动,都是显性分享与隐性表达的有机结合,这些活动重塑了学生认知,激发他们积极的思想道德情感,增强了价值认同。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保障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以社会、高校、行业为主体,协同搭建制度、团队、平台、技术、评价考核等圈层体系,夯实“电视纪录片制作”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资源保障。
1.制度保障。学院加大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相向同行。
2.教学团队保障。学院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注重“跨院校、跨行业、跨年龄”的跨界优质资源整合。目前,教学团队成员涵盖老中青三代,具备高级职称的人员占比较高,从教(从业)大多在10年以上,对纪录片有着深厚的艺术情怀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学术造诣、艺术成就高。学院还特邀多名纪录片研究专家开展专题学术讲座,邀请多位著名纪录片导演进行创作经验分享。用优质的教学团队资源和优秀的纪录片人的创作故事、从业从教情怀激发学生的职业追求,培养学生学习与创作纪录片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意识。
3.协同育人保障。学院构建了集资源汇总、师资培训、赛事评审、成果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集合化平台,还与重庆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重庆微视频大赛、中国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重庆微视频平台等主体对接,建构协同育人机制,在强化实践中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创设良好的创作情景,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可视性,实现主题表达的高立意。
4.信息技术保障。学院积极引进先进信息技术,自编出版“智慧型”教材,在各章节增设APP二维码,学生扫描后就能获取知识链接;升级实训中心,配备全新的数码影视制作设备;加大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其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引入线上优质纪录片课程资源,让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纪录片的行业前沿,形成适应时代及自身的学习模式,浸润式地体悟纪录片作品,增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初心使命。
5.评价考核保障。学院将课程思政教学纳入课程全程考核,注重教学的过程性以及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在课堂讨论、项目团队作业、阶段性测试、实践活动等环节都融入了思政要素。课程的“平时成绩”占40%,包含出勤、课堂表现、团队项目作业、教学实践活动等,注重过程性、实践性考核。“期末考核”占60%,采取“无纸化”形式提交作品,特别增大了“主题表达”“叙事内容”等方面分值的比重,强化对学生情感、态度和素养的考察,有助于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思维。
三、“电视纪录片制作”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一)校内外同行和学生评价较高
目前,“电视纪录片制作”课程立项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入选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作品《<电视纪录片制作>课程思政案例》荣获重庆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学科德育)高校组优秀案例二等奖,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重庆市一流课程,入选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示范案例。
学院已与其他高校达成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交流沟通、共建学习的意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自建教学资源库,修订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自编教材,其中,教材《纪录片创作》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高度评价,修订后的《纪录片创作》(第二版)获得中国高等影视学会学术成果推优活动“学会奖”、获批重庆市高校普通本科重点建设教材。在学校评教活动中,学生也对课程给予了较高评价。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具成效
通过定量分析及定性阐释的双重考察发现,经过“电视纪录片制作”课程的学习,尤其是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植入,学生对纪录片的兴趣与关注显著提升,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情与民族认同。
首先,纪录片领域的毕业论文(设计)数量占比显著提升。目前,已有一篇学生论文获评重庆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三篇学生论文获得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实际情况,这些是此前从未有过的现象。其次,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拍摄制作了多部作品。学院师生创作的纪录片在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微电影展映会、重庆微视频大赛、重庆大学生艺术展演等专业赛事和活动中屡获佳绩。再次,立足教学,促进科研。“电视纪录片制作”课程组成员聚焦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纪录片与记忆建构,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立项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形成了课程思政在方向、内容上的良性转化循环,积累了区域性推广经验,课程思政示范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最后,以纪录片为核心媒介载体,提升美育育人成效。课程负责人牵头申报的“智能+”美育虚拟教研室入选重庆市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组织召开的相关研讨会受到新华网重庆频道、华龙网、中国网、第一眼新闻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此外,课程的“艺术疗愈”效果初显,根据学生自述,他们以纪录片为镜子,观照自身,有的在看到他者的人生经历后更加励志积极、明德向善;有的敞开内心,融入团队,积极与他人沟通合作;有的学生获得情感释怀,主动分享自己的故事,激励更多的同学。
四、结 语
高校是我国纪录片研创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使命,在课程思政建设上,与时代同频共振,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思政建设实践路径,激活课程思政新生态,做到知行合一、协同育人,亮点与成效较为鲜明,为提高纪录片类课程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夏霜.基于DEA的重庆A高校二级学院绩效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22:21.
[2] 方艳.实现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大化研究[D].喀什:喀什师范学院,2011:4.
[3] 刘珂珂.改革创新勇破坚冰———济南大学高质量发展纪实[N].大众日报,2021-01-07(03).
[4] 冯婉桢.教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模式:基于师德养成规律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3(8):92-96.
[5] 刘克强,谭正娇,黄维.共情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以CGTN对北京冬奥会的报道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23(4):58-63.
[6] 王广禄,邓瑗.“现代中国叙事与世界华文文学”高峰研讨会在南京举行[EB/ OL]. https:/ / www. cssn. cn/ wx/ wx_xlzx/202212/ t20221229_5575756. shtml,2022-12-20.
[责任编辑: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