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25-02-05 00:00:00田燕梅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创融合创新创业

摘 " "要: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创业精神、高素质经贸人才的关键。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出发,分析该课程体系存的问题,提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包括明确培养目标与构建原则,构建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框架,深化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保障体系等。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专创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5)01-0052-04

自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随后,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质

量国家标准》,明确强调该类专业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倡导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全方位支持在校及毕业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连接世界经济的桥梁,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经贸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为此,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创业精神,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蓬勃兴起,这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业发展趋势,掌握前沿技术和管理理念,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促进教育与产业融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为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搭建了桥梁。在这一创新课程体系的框架下,高校与企业的协作不再局限于浅层的实习实训,而是深化至实践教学的核心领域。这种深度合作模式,为学生打造了沉浸式的商业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真实的市场浪潮中磨砺技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准确地把握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高校也可以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优化专业设置,调整课程内容,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确保学生所学能够紧密贴合市场需求。

(三)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环境的快速变化,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还能在模拟创业、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将极大地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学生通过提前接触职场环境,积累宝贵经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或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系统性

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当前,许多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往往偏重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知识框架,如国际贸易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世界经济等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是构建学生专业基础的重要基石。但这种设置未能充分融入到与创新创业紧密相关的课程模块中,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创新思维、创业管理等课程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往往作为选修或辅修课程存在,与主干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难以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和技能链条。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视野的拓宽和思维的发散,也削弱了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能力。

2.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部缺乏统一规划和系统布局。由于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整体目标的明确规划和系统设计,不同创新创业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这种碎片化的课程体系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降低了教学效率,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化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也难以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专业学习中。除此以外,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薄弱。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许多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和支持,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际提升[1]。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独立

1.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有效衔接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侧重于国际贸易理论、实务等知识的传授,而创新创业课程则更多地聚焦于创新思维、创业技能及商业模式等内容,与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内容上缺乏交集,难以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这种分离状态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创新创业理念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也无法将创业理念有效融入专业实践,影响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2]。

2.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融合教材

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市场上能够紧密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系统融入创新创业理念与实践指导的教材凤毛麟角。现有教材往往侧重于单一领域的知识传授,难以有效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3]。而且教育内容与行业发展的快速变化存在时间差,许多教材在内容上显得陈旧,未能及时反映行业最新趋势、技术革新及市场需求变化,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难以直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或创业实践中。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保障不健全

1.实践基地及平台建设不完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需要紧密联系国际市场与贸易实践,但是许多高校的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并不完善。一方面,缺乏与国际贸易企业、跨境电商平台等实际业务场景对接的实践基地,导致学生难以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体验国际贸易流程、跨境电商运营等关键技能;另一方面,即使建立了相关实践平台,但也存在资源有限、更新滞后或管理不善等问题,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和前沿的实践机会,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成长和发展。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具备国际贸易实践经验、了解国际贸易规则及市场动态、能够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师资源尤为稀缺。高校的教师大部分是学术型教师,他们虽然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但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往往缺乏经验和指导能力。此外,由于国际贸易领域的快速变化和发展,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也面临着挑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体系建设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与构建原则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明确培养目标是首要且基础的一环。这一目标应紧密围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复合型经贸人才而设定。具体而言,知识素养目标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理论、政策、法规及实务,紧跟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创新能力目标要求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解决复杂现实问题中的能力。创业精神则要求学生增强创业意识,通过创业基础课程与实训,全面了解创业的全过程,掌握创业所必需的基础技能与资源。同时,重视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及团队协作、沟通等综合素质培养。整个课程体系围绕这些目标构建,旨在培养既有深厚专业基础,又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及综合素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经贸环境。

2.确立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兼顾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理论奠基,实践深化。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训、创新创业项目等多种教学形式,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思创、专创、科创、产创”四创融合[4]。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引领,深度融合专业核心知识体系,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并紧密追踪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构建出“思政引领创新、专业赋能创业、科技驱动创新、产业对接实践”的多元化知识网络。三是层次性与递进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过程,从基础到高级,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确保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深入、逐步拓展,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路径。

(二)构建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框架

在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设置由基础理论模块、专业提升模块、实践拓展模块、孵化转化模块组成的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践课,创新创业课程要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学校可采取必修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并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线上教育平台与线下教学场景相互补充的形式,按照“基础+提升+拓展+孵化”的路径设置课程,体现多元融合与多层递进的特点。实现学生由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到综合技能的提升[5],为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

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详见图1。

1.通识教育与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

大一阶段,学生首先接触通识教育课程,如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这些课程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在此期间,引入创新创业基础启蒙类课程,如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训练等,旨在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培养其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和流程,为后续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2.学科基础与创新创业专业提升课程模块

大二至大三阶段,学生进入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领域并开始学习。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扎实掌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及国际经济学等基础性学科课程,这些课程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学科基础课程之中,推出如经济学与创新创业等交叉融合课程。此类课程不仅传授前沿的专业知识,更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从专业视角敏锐捕捉创业契机,培养他们将理论知识灵活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行动的能力。

3.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拓展课程模块

大三阶段,在深入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领域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将同步接触创新创业实践拓展课程,这些课程搭建起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桥梁。课程内容聚焦于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技巧、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创新的商业模式,旨在系统性地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与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感知能力。为了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设计并实施包括模拟创业项目、竞争性创业赛事,以及企业实地参观等实践教学模式。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6]。

4.集中实践与创新创业孵化转化课程模块

大四阶段,学生进行集中实践。核心实践环节涵盖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这些经历促使学生将四年所学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设置创新创业高阶综合类课程,如创业融资策略与财务管理等高级课程,提升学生的商业洞察力、资金运作能力及财务管理水平。组织创业沙龙、创业孵化项目,邀请创业导师、成功企业家到校举办讲座,分享创业经验,激发学生的创业梦想与热情。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晰地规划个人职业蓝图或创业路径,更为他们未来在各自领域内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三)深化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1.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专创教学内容体系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进行全面梳理,识别出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和领域,如国际贸易中的市场分析、风险评估等内容,将这些创新创业元素有机融入到国际贸易的专业课程中,形成“专业+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开发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如国际贸易与创业策划和跨境电商创业实战等,这些课程紧密结合国际贸易实际情况,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市场调研、项目策划、融资、路演等创业活动。

2.强化竞赛科研与创新创业项目联动,促进专创

深度融合

首先,鼓励学生参与国际贸易与创新创业竞赛,如“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激情,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在竞赛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宝贵的经验[7]。其次,强化科研项目对创新创业的引领作用,鼓励教师将科研方向与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相结合,共同开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提升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的机会。最后,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搭建起从项目策划、市场调研、团队建设到资金筹措、法律咨询等一站式的服务体系,助力学生将竞赛成果、科研成果及创意转化为市场潜力项目,并在平台内加速孵化和成长,为学生创业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保障体系

1.加强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建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国际经贸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应涵盖进出口贸易、跨境电商、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商业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则、交易流程、风险管理等,增强其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建设或升级校内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校内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等平台,配备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从创意产生到项目孵化、市场推广的全链条支持。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拓宽创新资源获取渠道。

2.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结构。广泛吸纳具备深厚外贸背景与丰富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人才加入教学队伍,以他们的实战经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同时,倡导校内教师跨学科协作,构建跨学科创新创业教学联合体,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跨界融合与创新[8]。第二,提升教师创新创业专业技能。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专业技能提升培训班,培训内容不仅聚焦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理论动态,还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分享成功案例、探讨教学难题,促进教学方法与理念的创新,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的能力,推动教学质量与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第三,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设立创新创业教学奖励基金,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并将其成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

四、结束语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变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集理论、实践、创新于一体的多元化课程体系,不仅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还能激发其创新思维,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以期构建更加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经贸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文兴.高校“三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

大学教学,2022(3).

[2] "黄丽静,杨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困境

与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8).

[3] "李辉,杨思佩.“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

设的逻辑遵循、实践困境与行动路向[J].现代教育管理,

2022(11).

[4] "李海东.融合与创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23(3).

[5] "丁小燕,余雅璐,NI Lin.“双创”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

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江苏商论,2023(1).

[6] "申双花.地方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

矛盾与提升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4).

[7] "叶杨翔.“岗课赛证创”综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4(5).

[8] "孙楠,吴禹峰,姜欣欣.数字经济背景下基于层次分析法

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影响因素评价[J].黑龙江

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9).

猜你喜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创融合创新创业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科技视界(2017年18期)2017-11-16 09:01:36
基于“创新工作室”的高职电子类专业专创融合教育改革的研究
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102期)2017-01-17 04:51:54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考试周刊(2016年101期)2017-01-07 21:53:55
校政企多向嵌入合作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22:26
浅析应用技术型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1:16
当前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69期)2016-09-21 13: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