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质量管理专业人才成为高等院校和各大企业关注的重点。以质量管理工程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重点建设内容,以期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质量管理工程;课程思政;中国“质”造;质量强国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5)01-0079-05
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党的二十大强调建设质量强国。中国制造2025提出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数智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对质量的要求更加迫切。然而,国内很多企业对质量重视不足,在质量工具运用方面缺少科学指导。地铁事故、汽车召回、非标线缆、土坑酸菜等一系列质量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我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的转变,依赖于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的提升。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质量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制定具有特色的质量管理工程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对于培养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国“质”造的高素质质量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质量管理类课程是多数高校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我国多位学者对质量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崔庆安以质量管理学为例,探讨了实践性教学设计,并给出了实际应用案例及效果评价[2]。汪建均和马义中构建了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立体式的教学体系[3]。欧阳林寒以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为例,探讨了提升本科生科研素养的保障措施[4]。何益海等提出了“质量工程技术”本研课程四位一体式研究性教学方法[5]。吴锋等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6]。郑玉巧和吴苍通过选择全面质量管理的课程思政章节教学内容,提出了课程思政立体资料库建设思路[7]。蒋海清等对四门核心质量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8]。郭一鸣从基础理论、核心知识、技术工具和管理模式四个方面对质量与可靠性工程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及思政元素的挖掘[9]。陈秋月等探索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和相关思政元素[10]。经调研,目前我国质量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知识更新较慢,对企业实际问题欠缺关注,对中国质量方面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思政内容融入生硬。
基于上述研究和实际问题,本文拟以河北工业大学质量管理工程课程思政建设为例,研究面向中国“质”造的知识体系更新,构建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库,研究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的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完善评价体系等,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
一、质量管理工程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质量管理工程是本科工业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工业工程人员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能力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化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帮助学生掌握质量检验、过程控制、质量设计和质量改善等不同质量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熟悉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理念,培养科学化思维、系统化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使其基本具备改善中国社会质量问题的职业能力。立足于工业工程“精智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考虑质量管理工程以实践为导向的特点,因此,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刻理解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和内在规律,掌握质量检验、过程控制、质量设计、质量改善、质量成本等方面的原理与方法,树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观念,充分认识质量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养成科学化、系统性思维;针对运营系统的设计质量、过程质量或产出质量问题,具备描述、分析和改善的能力,能够利用软件工具Minitab进行质量数据分析,初步具备对于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诊断和优化的能力;激发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公民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深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形成敬业专注的职业素养和精益创新的专业品质。
二、质量管理工程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笔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中国“质”造企业实践更新知识体系,构建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库,研究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的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在此基础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更新知识体系,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质量管理工程课程历史比较长,内容体系比较成熟,但是也存在着涉及范围广、知识点相对分散等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通过课程组的反思,认识到应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寻求突破。因此,课程组通过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性地从纵向、横向和时序三个维度上对教学体系进行了整合,在增强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主要措施如下:(1)在纵向上,将宏观的国家质量发展与微观的具体质量工作相结合。在课程中,既介绍了中国质量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时代要求,又介绍了企业中具体开展的质量工作和应用的质量工具。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投身质量管理工作的公民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于质量管理的全面认识,培养其职业素养和专业品质。(2)在横向上,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方法应用相结合。本课程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在课程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聚焦于企业实际问题,以解决中国
“质”造中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统计方法为基础,在有限的学时下,精简传统理论和技术,借助于最新的科研成果,以科研反哺教学,引入最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技术,分析解决企业实现品“质”方面的实际问题。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强调通过质量管理原理解析质量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案例讲解、上机实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帮助学生具备根据不同情境来选择质量工具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强化落地应用,指导学生系统解决企业质量问题,帮助学生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既可以通过理论来指导和解析质量管理的实际工作,也可以通过不同场景的分析进一步了解质量管理理论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内容,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
“工匠精神”。(3)在时序上,将分散的质量工具与系统的质量体系相结合。质量管理工程共分为三个知识模块九个章节。在教学顺序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如表1所示,首先,模块一为意识革命,主要介绍了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念;其次,模块二为职能与方法,详细分析了不同职能领域的质量工作和相关工具;最后,模块三为系统化进阶,阐述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这样就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首尾呼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的作用,以及构建质量文化的途径,让学生对质量素养的认知从自身扩展到组织。
根据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重要精神,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具体要求,质量管理工程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将教学案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围绕质量管理活动凝聚了“爱国教育”和“工匠精神”两条主线,旨在激发学生对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公民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培养学生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工匠精神”,培育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工程管理人才。针对三个知识模块的九个章节,在授课中注重课程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如表1所示。模块一:意识革命,重点从公民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两方面强化学生的“爱国教育”;模块二:职能与方法,重点从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四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模块三:系统化进阶,侧重于“爱国教育”和“工匠精神”的结合。
(二)重构教学资源,思政元素多样化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为导向,质量管理工程围绕质量管理活动凝聚了“爱国教育”和“工匠精神”两条思政教育主线,注重培养公民责任感、职业使命感、职业素养和专业品质的全面质量素养。为了培养高素质的质量管理人才,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资源进行重构,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资源的各个方面。
在教学大纲建设方面,在继承原有大纲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于学生公民责任感、职业使命感、职业素养和专业品质的培养要求,凸显了面向新时代工程管理人员的全面质量素质培养。
在课程教案建设方面,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定期开展线下和线上教研活动,着重研讨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以“爱国教育”和“工匠精神”为主线的课程教学设计,将责任感、使命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思政元素贯穿于质量管理工程的教学始终。
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课程在强调对产品质量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的同时,一方面,逐步引入应对大数据和智能化的质量管理工具;另一方面,面向产品多样化介绍小样本数据控制和过程能力分析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新方法。针对各章内容开发典型综合案例,充分体现质量情境多元性、质量现象复杂性、质量问题隐蔽性、质量因素交叉性、质量工具多样性等特征,帮助学生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复杂质量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加强了与质量管理工程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统计学课程组联系,为本课程提供必备的统计学知识;与智能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组联系,协调本专业计算机相关课程内容,为新方法和工具的应用奠定计算机基础;由课程组成员开发质量管理工程的后续课程实验设计与分析,进一步完善了质量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思政资源库构建方面,紧跟时代的变化,深挖中国“质”造方面的思政资源,结合教学团队在科研方面的成果,把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融入课堂教学。一方面,引入中国企业的伟大实践、中国质量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其对质量理论的倡导、践行、推广,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教育”,提高公民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另一方面,深挖日常质量管理工作的典型范例和优化创新,让学生深刻体会“工匠精神”,提高敬业专注的职业素养和精益创新的专业品质。表2为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述对应的思政元素。课程通过融入中国“质”造方面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高质量强国自信心,激发“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引入中国质量管理的历史成就和当前质量管理发展存在的不足,增强学生建设质量强国的公民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引入学术期刊前沿论文,激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三)创新教学手段,润物无声融思政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思政与质量管理类课程教学的融合,探讨多元化的思政融入方式,使之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工匠精神,对于推动我国实现中国“质”造的质量强国目标至关重要。
基于课程的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探究多样化的思政融入方式,把课程思政之“盐”润物无声地融入质量管理工程课程之“汤”。质量管理工程主要包括意识革命、职能与方法、系统化进阶三个知识模块九个章节。根据每一章节的知识特点,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发现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借助主题视频播放、典型案例、学术专题拓展、软件工具应用等形式,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忽略思政教育的传统,将思政元素合理地融入质量管理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在建立正确的质量理念的基础上,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匠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引领,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同步提升,为“制造强国”添砖加瓦。
在教学手段运用方面,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形式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课堂授课。(1)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形成“自主兴趣激发教学模式”。立德树人不应局限于课堂时间,应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创新采用“课前实际案例预热+课上理论分析讲解+课后习题巩固拓展”的方式:课前利用企业微信课程群、雨课堂等发布大国质量的视频材料、质量管理发展简史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对质量管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建设质量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课堂上通过课前材料讨论、问题探索、理论讲解等形式,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质量管理技能。结合多种教学方式详细设计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职业素养的培养和价值塑造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实施质量管理时注重“工匠精神”,形成精益求精、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品质;课后通过作业、课外资源的阅览等方式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科技报国的能力。(2)知识与应用相结合,形成“知识转化亲历学习模式”。创新采用“教材学专业知识+上机掌实操技能”的方式:理论上,讲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运行及论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知识,全面提升质量管理素养;实操上,通过上机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现代质量管理统计软件Minitab,并完成课程设计,加强知识转化能力,实现专业学习、技能实现和思政输入三个目标。实验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工匠精神”从个人逐步扩展到团队,直至整个组织。(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实践案例探索学习模式”。创新采用“个人专业知识学习+小组合作案例应用”的方式: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讲授、研讨式教学等形式,强化统计质量控制、实验设计、新老七种工具等专业质量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案例上,充分融入华为、海尔等扎根中国实践的项目素材,以及非完全随机化可靠性试验稳健优化、高维数据流质量监控等站在国际前沿的科研专题,将不同类型学生进行交叉分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案例的实际应用,真正做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观念,树立科学严谨的“工匠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
(四)完善评价体系,丰富和创新考核方法
质量管理工程课程改变了传统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综合考评模式,其中平时成绩占比30%~40%,期末考试占比60%~70%。多元化考核方式可以全方位综合考查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质量问题解决能力、职业素养和精益创新能力等,以期全面地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
平时成绩主要通过学生出勤、课堂表现、课堂讨论、课程作业、分组作业、实验报告等形式,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政目标达成情况。本课程在课堂表现环节注重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纳入考核范围,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计入平时成绩,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学生精益创新能力。在开展课堂讨论、布置作业和实验环节时,侧重培养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方法工具在各类组织中的应用能力,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组织实践的特征与理论方法的局限性,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作业环节,针对不同的章节设置不同类型的作业,比如,在“意识革命”模块,重点通过作业的完成强化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在“职能与方法”模块,重点考核学生对质量管理工具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课堂中融入小测验,持续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在分组作业环节,学生分组完成与质量管理相关的实际问题,通过收集数据和资料完成质量屋的搭建及质量改进,通过分组作业提升学生协作解决实际质量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报告环节,主要通过设置上机练习,巩固学生借助于质量管理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期末考试在学期结束时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设置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等多种类型的题型,覆盖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质量管理工程的理念、工具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此外,与质量管理工程课程相关联的质量管理工程课程设计,倡导学生从制造企业或服务企业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实地调研或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为企业质量改善提供建议。在课程设计环节,通过系统性的“提出问题—收集数
据—数据分析—改进建议”练习,强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工学并举解决企业实际质量问题的能力。
三、质量管理工程课程思政实践效果
河北工业大学质量管理工程课程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981年,至今已四十余年。课程名称最初为质量管理,重点介绍质量理念、方法和工具,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质量管理意识、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和掌握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重基础、强意识阶段)。2004年更名为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强化数据分析方法,提升学生“用数据说话”的能力(重方法、强能力阶段)。2014年再次更名为质量管理工程,重点是面向新的时代背景,强调质量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技术性和创新性(重系统、强创新阶段)。课程立足学校“工学并举”办学特色,响应新工科与新文科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塑新型工程管理人才的全面质量素养”为使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能够以社会经济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质量检验、过程控制、质量设计或质量改善等方法和工具,有效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系统地解决社会组织所存在的质量问题,提高企业质量水平,进而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建设。
在课程目标达成方面。(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对近3年质量管理工程课程的课前复习提问、课堂练习、课后习题及期末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质量管理的概述、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掌握情况总体达到了良好水平,而且近3年知识目标的达成度呈稳步增长趋势。同时,通过小组作业及实验报告发现,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质量问题描述、质量数据分析和质量方案设计能力,能够针对复杂的实际问题,借助Minitab等专业的数据分析工具,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质量改善方案,提升制造或服务质量。(2)思政目标。通过学生参与式讨论、完成作业及毕业论文效果调查发现:学生基本形成了对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感,能够针对制造业或者服务业质量痛点,树立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借助于所学知识,帮助企业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助推我国早日实现“质量强
国”。例如:王同学利用实验设计方法对某公司的质量问题进行研究,确定了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方案,使该公司的产品不合格率从17.67%下降到6.67%,最终提升了产品质量;杨同学采用控制图和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对某食品公司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企业生产检验的抽样方案,使得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得到了提高;么同学对某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调研并提出优化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方案。
质量管理工程课程组提出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在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充分的实践论证。基于课程思政方面的建设成果获专家同行认可,成功获批“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河北工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组注重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工匠精神,致力在传授质量管理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助力我国早日实现“制造强国”。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任课教师多次获评“本科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四、结论
本文以河北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工业工程专业质量管理工程课程为例进行研究,坚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通过更新知识体系,对思政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探究润物无声的思政融入方式,完善评价体系,实现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有利于质量意识入脑入心,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匠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引领,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同步提升,为中国“质”造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崔庆安.工业工程本科专业“质量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
教学设计[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23).
[3] "汪建均,马义中.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立体化教学
体系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3).
[4] "欧阳林寒.立体式教学体系下本科生科研素养的探究分
析——以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为例[J].教育教学
论坛,2017(51).
[5] "何益海,戴伟,康锐,等.“质量工程技术”本研课程四位一
体式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8).
[6] "吴锋,董丰,朱康丽.新时代背景下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
质量提升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23).
[7] "郑玉巧,吴苍.基于课程思政的“全面质量管理”课程教
学模式探索[J].甘肃高师学报,2020(2).
[8] "蒋海青,胡献华,何文辉,等.质量类核心课程群思政建设
探索[J].现代农村科技,2022(8).
[9] "郭一鸣.“质量与可靠性工程”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与
实践[J].大学,2023(S1).
[10] "陈秋月,周华从,洪海龙.课程思政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工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大学教育,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