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特色化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2025-02-05 00:00:00侯晓东万春芳张国政
关键词:实现路径课程思政

摘 " "要:在新时代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特色化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和逻辑基础。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课程思政建设特色定位不清晰、内容同质化、实施方式缺乏创新和特色及缺乏特色化机制模式等问题。要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需要从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特色化、课程思政资源及内容特色化和课程思政方式特色化等方面进行建设实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特色化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5)01-0084-0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

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

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1]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阐释了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的总体方针、现实意义,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步骤和重点方向,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设置、按照专业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健全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纲要》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普适性思路和指引。在《纲要》的指引下,高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建章立制和模式探索,实现了从0到1,奠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面对课程思政教育新形势新任务,要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必须按照《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创新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完善机制模式,促进课程思政建设从简单化、随机性、同质化向品质化、系统性、异质性转变,探索行之有效的特色化课程思政建设道路,从1到N,从有到特,通过特色化实现品牌化、品质化,从有到精,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

一、课程思政特色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和内在

逻辑

特色化课程思政是指依托高校的办学定位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等基础,深入挖掘相应的思政资源和素材内容,把特色和优势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从泛在化向特色化、品质化提升。在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探索特色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

(一)弘扬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和内化至关重要。尤其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西方政治思想文化的强势冲击和影响,切实发挥高校作为传播主流价值观主阵地的作用,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实际上,教育背后的“三观”问题在各国都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2]。即使是标榜自由主义的西方国家,其在高校教育中同样也渗透着西方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的内容[3]。课程思政是高校进行学生价值观培养的核心基础和重要途径,而我国大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基本目标就是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育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领和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高校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4]。

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就是特色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是通过与专业理论知识融合的有效形式去弘扬、发展、强化主流价值观。而课程思政特色化建设的核心是基于优秀历史传统、地域文化、行业蕴含、学科专业特点优势等,对其中蕴含的思政资源进行挖掘和提炼,并为青年学子讲授。因此,课程思政特色化建设就是以更有效的方式弘扬主流价值观的过程。如果每个高校、每个教师都能够从特色化建构的角度去思考谋划和组织实施,那么专业课程不但能够让知识理论更加鲜活、富有灵魂,也将在这个过程中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行业精神、专业素养、高尚人格、爱国情怀、人文关怀、规则意识、崇高境界等主流价值观更加有效地传播弘扬,让正能量更加强大,正效应更加突出。

(二)促进高校特色发展的应有之义

所谓大学特色,就是指一所大学应具有的适合自身发展的“一种个性”,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稳定的“个性风貌”[5]。特色包括“人无我有”的异质化比较,但更多的则是同质化比较,同一学科专业在相互比较和竞争中形成的优势。不同的高校都有自己的优秀传统、特定发展历史、特定区位、服务面向以及针对性培养目标方向、特色发展定位指向,同样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专业。高校的特色化战略是指一所地方高校依据自身特点、资源优势和所处地域文化特色而确立的差别化发展战略[6]。

《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强调,要以多样化和特色化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调。高校的特色化发展,要立足已有基础和优势,凝练出自己的办学定位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地域文化特色或者行业面向特色等,并以此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主要依托学校既有的基础底蕴、文化传统等,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进行建设;对于行业特色高校,主要立足于服务行业发展面向,建立行业特色和优势;对于地方高校,则应依托地域文化、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善于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资源将其作为办学特色。尽管高校特色化发展选择的突破点、着力点和路径各不相同,但最终都要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使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形成格局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高校特色化战略实施的过程,一定意义上也是特色化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过程。这种特色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仅需要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育,还需要专业理念、行业精神、地域文化、特定的素养、历史蕴含、传统传承等元素的融入。课程思政则是融入的重要载体。依托高校特色和优势开展特色化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强化相关的价值理念、理想诉求、信仰要求、行业精神、文化传承、专业灵魂等。如果说思政课程致力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底色“红”,那么特色化的课程思政建设则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个底色更加亮丽和丰盈,让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多彩绚烂。从这个角度而言,课程思政特色化建设是高校特色化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是高校特色化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

(三)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内在要求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场深刻革命。总体来看,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处于普适化、标准化的建设阶段,各高校按照《纲要》的要求,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设置、按照专业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健全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等方面构建课程思政规范体系。

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研究,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机制和模式,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融合。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重要路径就是在标准化建设基础上进行特色化实践,通过特色化建设,实现品质化提升,打造优质课程思政品牌和标杆,重点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推动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等环节实现课程思政提质、升级、增效,用特色化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和发展。

二、课程思政特色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在认知程度、课程体系、方式方法、协同运行、队伍建设、管理权责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7]。另外,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模式还存在泛在化、同质化、“千校一面”的问题,创新不够、特色不足、品质不高,校本化建设探索不够,特别是在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上缺乏针对性,这制约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思政建设特色定位不清晰

科学的建设目标定位对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方向性、引领性的作用,但目前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特色定位不清晰、不鲜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是高校间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同质化。当前,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过程中,基本都是根据《纲要》的思路要求,循规蹈矩地设计本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相互之间同质化、雷同性现象严重,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成为高校间的普适性方案,鲜少体现高校自身特色和个性。二是很多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特色定位不清晰。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色优势探索适合本校的特色化课程思政建设道路,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思政目标泛化,价值取向和着力点不精准。三是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宽泛笼统。由于学校缺乏清晰的课程思政特色定位,导致学科专业和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也缺乏特色定位和明确的指向性、针对性,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深度、广度和温度。同时,由于课程思政目标缺乏特色定位,导致任课教师各自为战,无法形成育人合力,还会出现课程思政目标覆盖不全等情况,难以全面支撑课程思政教学要求[8]。

(二)课程思政内容同质化

《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和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做了较为宏观的方向性指引[9],这些指引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本的参考,各个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应该根据《纲要》的精神原则,结合自身特色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但是,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存在“千校一面”和同质化的问题。一是缺乏特色的课程思政课程,尤其是缺乏特色课程思政金课和校本课程,对于思政内容和元素,更多地是随机性、机械式的生硬融入,或者“拿来主义”式生搬硬套,而大多数专业教育课程仍在沿袭旧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方案、课程PPT、考核方式等方面针对课程思政建设所做的有效改进较少[10]。二是专业课程缺乏特色思政资源和元素的挖掘。专业课程要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需要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但目前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更多的是“硬性”贴近《纲要》的共性要求,如何“依托本校特色定位、地域文化、行业面向及学科专业优势等进行课程思政内容挖掘提炼,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系统深入的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的探索实践还存在较大的空间。三是特色教学资源建设不到位。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要取得更充分的成效,除了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挖掘提炼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授之外,还需要考虑在教材、教学素材、其他课外学习资源的建设中,融入相应的思政内容,与课堂教学一起,协同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目前,高校在特色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方面的关注不够,相关的探索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

(三)课程思政实施方式缺乏创新和特色

要发挥好课程思政的作用,丰富的、特色化的课程思政内容和元素是基础,而能够把内容有效地传给学生是关键。当前,高校在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方式缺乏特色。目前,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最主要的方式仍是课堂讲授。这种传统的传道方式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鉴于很多专业课教师的授课艺术和技巧存在欠缺,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环节单调乏味,很难实现“知行合一”,出现 “教师讲思政,学生听故事”、学生参与度不高、效果很难保证的问题。二是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单一。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课程思政教育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除了提升课堂讲授的吸引力外,还需要拓展课程思政的方法和途径,如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以及主题讲堂等提升育人效能。但目前第二课堂等的作用发挥有限,没有与第一课堂的教学形成合力。

(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缺乏创新性和特色化机制模式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协同育人平台构建、资源建设、方法手段选择、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认真规划、健全机制、创新模式、完善措施。但总的来看,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动实施还缺乏系统有力的制度和机制,推动的合力不够,创新性的举措不多。课程思政工作体系主要表现在:第一,很多高校对于课程思政的推动形式单一单调,随机性、碎片化的现象普遍,在学校层面,课程思政的组织实施主要由教务管理部门基于教学比赛、教改项目申报、课程考核等工作的需要进行安排布置,没有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第二,课程思政实施缺乏协同创新,各类课程之间、不同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之间、相关的二级学院之间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缺乏有机的分工协作和创新性的协同平台机制,导致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合力不够;第三,目前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效果评估”环节,虽然有的高校认识到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与质量问题,却没有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反馈体系,导致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未形成闭环。

三、推进课程思政特色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上述问题,制约了课程思政的成效。要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需要进行创新设计和实施,实现课程思政从泛在化、同质化向特色化、品质化的升级,使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丰富有特色,形式多样有创新,机制灵活有动力。

(一)特色化的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

1.确立特色化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定位

特色化的课程思政目标定位有助于实现精准育人,是思政教育基本育人目标的具象化,让基本育人目标更加鲜活和丰富,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效能。

第一,各级各类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都有共同的

育人目标,即通过系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修身立德、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做到德才兼备。高校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紧紧围绕这一重要目标。

第二,各高校应结合学校承载的特定使命、行业特点、学科专业特色优势、自身的办学思想理念、学校历史文化传承以及由此形成的校风、学风等因素确定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取向,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定位。例如,综合性大学可以依托学校既有的基础底蕴、文化传统等,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凝练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方向;行业特色高校可以立足行业面向定位,把相关行业精神的孕育作为特色化目标;地方普通高校可以依托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面向,结合地域特色进行特色化课程思政建设;职业类院校可以把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特色等。

2.营造特色化的育人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能够有效促进育人效果的实现。课程思政最鲜明的特点便是“要求人文立课,讲究人文精神”[11]。通过为校园的一草一木赋予文化内涵,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较大的影响[12]。特色化的育人环境设计营造应彰显学校特色化发展价值指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目标,从显性和隐性不同的层面和维度突出特色精神理念。例如,在校园的景观设计和实物设计中嵌入相应的标签标识,在文化墙的设计中凸显学校课程思政特色目标定位的元素,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把突出宣扬特色精神文化和人物等作为重点,通过这些人文特色环境的科学设计,夯实校园文化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景化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熏陶。

3.打造特色化的课程思政工作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组织运行体系、教学体系、保障体系等。要使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致力于课程思政协同生态体系建设,提升课程思政协同力。特色化的课程思政协同生态体系建设关键是实现工作体系层面的创新引领,顶层设计需要依托本校办学定位和理念,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对课程思政育人中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载体、课程体系、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进行成体系的统筹规划,形成特色化育人格局。在组织体制上,探索学校党委、教学管理部门、教学院系、教学支撑保障机构等有机协同的立体化课程思政育人工作格局,形成管理特色。在运行机制上,构建和完善组织联动机制、交流联动机制、信息联动机制、投入保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竞争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长效机制,实现思想联通、组织联动、人员联手、行动联合,构建纵向联动、横向互动的特色化大思政育人格局,促使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学校办学特色。

(二)特色化的课程思政资源要素和内容凝练

1.挖掘凸显办学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

如何更好地通过教学内容的传导实现课程思政的效果,需要思政内容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这也是课程思政的痛点之一。解决痛点的一个有效思路是把普适性的价值理念、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理论原理等思政元素特色化和具象化。特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以基于学校层面,从学校办学特色角度着手,如挖掘学校历史、校友故事、学校传统中的思政元素;可以基于独特的行业、地域资源进行提炼,如行业精神、地域文化等;也可以基于专业特色进行挖掘,如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和建设面向,提炼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还可以基于课程层面,根据自己的课程设计,形成整体性和分模块的特色化课程思政元素。总之,特色化的课程思政内容元素就是要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学特色与比较优势,提高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和解释力,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入脑入心,伴随着教学内容的传导在春风化雨和润物无声中得以更好实现。

2.打造特色化的课程思政课程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依托,也是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关键所在。在当前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环境下,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课程思政品牌示范课,创建个性化的课程思政体系显得尤为重要[13]。

建设特色化的课程思政课程,要基于学校办学特色和定位、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以及课程内容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等,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触点,挖掘二者有机融合的亮点,结合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五类“金课”建设、校本课程建设等进行推进,形成“思政+”通识特色品牌课程、“思政+”专业特色示范课程、“思政+”特色实践课程等。一是立足现有专业课程,着眼于课程思政的内容创新。通过科学有效的课程设计、重构再造,优化创新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使课程思政更加贴近行业特点、地方特色、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定位,打造课程思政品牌。二是依托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化课程思政校本课程。例如,行业特色高校可以紧密依托行业,深度开发行业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校本课程,在行业发展史中融入“四史”教育,在行业文化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行业发展中融入创新精神与职业道德培育,有效实现特色育人目标[14]。

3.建设特色化的课程思政资源库

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样的,建立特色思政教学资源库,有助于强化课程思政外驱力。不同学科专业可以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目标,按照“分层、分类、特色、精品”的原则,构建特色化、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思政元素库、资源素材库、教学案例库、教学设计库、示范微课、校本资源库等,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思政“盐料”。特色化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建设可以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实现课程思政资源的传播形态多样化、传播渠道多元化、平台终端多种类,以更好地服务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三)特色化的课程思政方式创新

课程思政建设的痛点在教学实施环节,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重构的落脚点在课堂教学,教学实施的重点在学生身上。要让课程思政发挥好育人功能,就需要从教学实施环节着眼,做实做新,通过特色化、个性化、创新性的教学组织方式和讲授模式,让课程思政更好地入脑入心。要实现第一课堂、社会实践课堂、特色主题课堂三大课堂联动,就要把课程思政贯穿到不同的教学场景和教学环节中。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发挥第一课堂课程思政主阵地作用

第一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功能,通过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手段,积极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经济社会中的真实案例搬进课堂,把价值观培育融入专业课程,提升学生对思政育人的接受度和代入感[15],让课堂教学鲜活有亮度、生动有激情。要结合教师特色开展课程思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特色化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要针对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方式。例如,针对“00后”大学生喜欢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对手机较为依赖的特点,设计教学APP、制作微课程短片,依托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抖音等新媒体手段的传播,实现课内、课后思政的教育效果的融合互补等[16]。

2.丰富第二课堂,发挥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育人合力

第二课堂要重在“活”,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化活动课程,侧重思政教育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习、在课外活动中感悟、在课外活动中成长,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劳动精神、专业伦理精神、团队合作意识、职业素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素养,使学生在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认知,实现知行合一。高校应结合自己的专业学科特色,不断丰富第二课堂的类型和形式。学校可以加大课程思政示范实训基地建设力度,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思政+”实践活动,如技能竞赛、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等,使第二课堂的课程设置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知识内容的有效延伸,促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协同,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3.打造精品主题课堂,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打造主题课堂是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育人效果的有效方式。高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行业特色等,打造不同特色的主题系列课堂,如中国历史文化系列讲堂、财经大讲堂、大学美育、“地质精神”主题系列讲堂、“航天精神”主题系列课堂等,开展主题鲜明的专题讲座。植根于这些特色课堂的主题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职业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度。以“主题课堂”“主题讲座”建设为支点,打造特色思政课堂,从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案例、历史和精神文化的根脉、内核与外延等不同方面,阐释主题精神文化和价值信仰,有助于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充分发挥主题课堂的思政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

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

07-21)[2024-07-30].https://www.gov.cn/zhengce/2024

07/content_6963770.htm.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

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3]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

思想教育研究,2018(4).

[4] "董必荣.论课程思政的本质与内涵[J].财会通讯,2022(12).

[5] "苏宇.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战略论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

院学报,2015(3).

[6] "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

论教育,2018(6).

[7] "石岩,王学俭.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及实现

路径[J].教学与研究,2021(9).

[8] "张树永.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不足及未来建设重

点——以化学类专业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8).

[9] "李博,陈栋.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挑战与改进[J].中国

大学教学,2021(9).

[10] "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

研究,2019(1).

[11] "袁德栋.高校“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对策研究[J].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

[12] "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

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

[13] "罗仲尤,段丽,陈辉.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

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

[14] "翟文豹.课程思政建设:逻辑起点、基本前提与实践路

径——以行业特色型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21(9).

[15] "张春萍.加强新商科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

高等教育,2021(10).

[16] "陈怡琴.加强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国

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11).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究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0:16:41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09:08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58:21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0:5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