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我国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出版创新研究

2025-01-31 00:00:00李晶晶孙雨萌
传播与版权 2025年2期
关键词:儿童绘本传统文化

[摘要]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出版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当前,我国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的出版实践在多元理念和多媒体融合思维的影响下,绘本内容和形式虽然都实现了创新突破,但仍存在内容与技术融合浅层化和教化效能有限等问题。未来,出版机构须从策划、生产、营销和反馈四个环节入手,对我国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的出版进行优化与创新,以助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风俗;儿童绘本;传统文化;童书出版

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是普及我国民族文化的有力载体,在向儿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宝贵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出版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我国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的出版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内容、形式方面不断创新。当前,我国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虽然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内容创新缓慢、绘本教化作用不显著等问题,基于文化传承的发展要求,出版机构亟须对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出版展开创新研究。

一、我国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出版的文化价值

(一)契合儿童认知水平,寓教于乐讲好中国故事

以童心、童真和童趣,实现“中国精神”的创新表达是童书出版的重要使命[1]。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肩负着文化传承、价值传递的重任。我国民族风俗历史悠久,相较于传统的文字版儿童读物,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打破了以往说教式教育的局限,降低了理解门槛,从儿童认知视角出发将传统民族风俗类主题与绘画艺术相结合,既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又贴合童书出版特征。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下,融入传统文化主题的儿童绘本蓬勃发展,其中较为经典的有民族出版社组织策划的《青稞种子》《金达莱》《马头琴》《艾德莱斯绸》《冬不拉》等,以更契合儿童认知的内容呈现方式,向他们讲好中国故事。

(二)融合出版优势加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融合出版是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2]。目前,我国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在AR、VR及MR、XR等技术的应用方面已日渐成熟,成功将民族风俗的特色声形具象化,融入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声音等多种叙事要素[3],使得传统民族风俗文化拥有了更丰富的传播方式。当下的民族风俗类AR互动绘本如《年年在一起》《蓝小象与泡泡鼠》等,以3D动画向儿童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特色和节日风俗。在融合出版的大环境下,传统民族风俗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这些新形式绘本既继承传统文化又融入现代审美,为当代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二、当前我国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出版的创新实践

(一)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的内容创新

1.选题深耕本土民族文化

出版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的目的不仅在于向儿童传递民族文化知识,还在于保护本土民族文化。我国各民族的风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作资源,儿童绘本注重民族本土性,既能充分地展现每个民族的历史风貌和民族精神,又能增强新生一代的民族认同感和荣誉感。针对如何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现状相结合的问题,当下已有出版社率先进行相关绘本创作。例如,云南教育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云南十五个特有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绘本》,呈现了少数民族的劳动过程与精神品质。“艺术来源于生活”,儿童绘本选题深耕本土民族文化,在传承民族风俗文化中实现了不断创新。

2.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精品内容

高品质的阅读能够帮助儿童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儿童绘本的创新实践开辟了一片广阔的蓝海,儿童绘本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纸质绘本向新兴数字绘本华丽转变的厘革。在数字技术的助推下,尽管“内容为王”的原则依然不变,但技术的融入为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的阅读带来了全新的可能[4]。因此,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出版机构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打造数智化产品,如《中国56个民族神话故事典藏》分期讲述五十六个民族的神话故事,向少儿提供免费的有声数字绘本,实现了内容和技术的协同耦合与价值共振。数字绘本的不断发展也催生了数字阅读平台的勃兴,以“伴鱼绘本”“KaDa故事”等为代表的数字绘本阅读平台,以文本、动画、插图和声音建构故事并融合交互功能与游戏化体验,应用多模态的数智化绘本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活力。

(二)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的形式创新

1.营销宣传多线并进

秉承着弘扬中国民族风俗文化的使命,儿童绘本出版致力于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当前,我国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的营销宣传模式主要包括社群营销、IP营销和平台营销三种。一是以“回忆杀”为切入点开展社群营销,如采用“亲子共读”的形式面向家庭进行亲子营销,通过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开展线上分享活动;线下则结合绘本推介活动、绘本发布会、绘本馆的展览活动进行图书推荐。二是以传统经典民族人物IP为依托,选择具有精神象征的民族人物,如以成吉思汗、阿凡提、文成公主等经典人物形象作为故事创作和宣传的突破口。三是以电商直播营销实现创收,“绘本+直播”是出版机构应对市场急速变化作出的响应,由于作者和读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文化和惯习隔阂,出版机构通过电商直播讲解民族风俗类绘本内容更加符合读者的购买需求。

2.跨界服务多元联动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儿童获取知识的需求不断升级,跨界经营正在成为出版机构创新经营模式、满足用户多元消费需求的有效方式。文化是互联互通的符号标识,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以文化符号为卖点,突破地理限制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构建新的文化关系。例如,改编自藏族民间传说的绘本《吉祥四瑞》是绘本插画艺术与非遗文化堆绣的一次“跨界联动”,其通过传统的“堆秀”技术立体化呈现超长绘本画卷,讲述了民族传说,向儿童传递了执着、求精的工匠精神。再如,讲述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绘本《吃新节》,结合非遗手工沙龙活动让儿童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韵味。除此之外,针对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的传播障碍和儿童的认知局限,部分少儿出版社也在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如根据渠道需要推出定制合集并赠送独家周边,与有声公司合作录制音频,对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的文本进行剧本化演绎,录制有声短剧并在各大平台播出。出版机构应用跨界思维既能够联动其他文化产业达到民族文化传播和绘本出版盈利的叠加效果,又能够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儿童个性思考与情感表达,助力民族风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三、我国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出版面临的挑战

(一)融合深度不足:内容创新滞后于技术应用

虽然新技术应用到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的创作中已日渐成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重技术轻内容”、内容创新让位于技术作秀的问题。目前,我国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内容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内容种类,如选题通常为较为大众的民族戏剧、民间故事、神话故事、传统节日等,对小众民族文化元素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其二是民族种类,当前儿童绘本对民族风俗的描述多集中在维吾尔族、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这不利于向儿童普及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风俗文化。其三是时间维度,当前儿童绘本对民族风俗的描述多集中在现代社会,忽略了对民族风俗的溯源。其四是空间维度,由于部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大多绘本的选题更注重物理空间的接近性而忽略了跨区域、跨媒介的教育意义。内容创新的局限性反映出当前我国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出版存在缺乏新秀、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且作者绘画的艺术性和想象力也有待提升。

(二)教化效能有限:呈现低幼文学的特点

绘本是儿童发展的助推器和儿童想象力的激发者,贯穿儿童思维逻辑发展的始终[5]。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作为传统教育教学的拓展和补充,蕴含着巨大的教学价值。在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的创作中,出版机构应平衡艺术性与教育性,确保既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又能有效传递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而当前我国部分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为了迎合儿童的阅读需求,过度追求趣味性和卡通化,呈现低幼文学的特点,难以有效传递民族文化的精髓。这种低幼化的呈现方式可能会降低绘本对儿童的启发和教育作用,影响了其教化效能的发挥。除此之外,一些绘本甚至还存在情节内容表面化、文字艺术性较低、插图画风扭曲等问题,这些粗制滥造的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也阻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四、链接与触达:我国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出版的破局之策

(一)策划环节:深挖民族文化元素,把控主题意蕴与叙事逻辑

主题的确定是构建叙事的起点,出版机构应为儿童构建完整的中华民族文化图景,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6]。我国民族风俗文化蕴含群体观念、向心观念和中庸观念,基于当下此类绘本内容创新落后于技术实践的问题,出版机构在选题策划环节应将着力点放在如何挖掘极具吸引力的文化元素上,从小切口出发,致力于将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符号、图案、音乐融入故事建构中,从读者定位、读者需求、图书形式等多方面考量选题的适配度,再从历史、传说、科学等角度阐释主题内涵。同时,出版机构应严格把控叙事逻辑的连贯性,创作少数民族名人传记系列绘本、关注民族文化的教育意义等。

(二)生产环节:依托数字化技术,拓展多媒体融合出版新空间

在出版繁荣发展的今天,融合出版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新风口,儿童阅读方式和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因内容创新的局限性产生的“马太效应”,出版机构应平衡好内容和技术的融合,打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二元对立的矛盾局面。其一,出版机构须优化原有数字绘本的触达通道,简化操作步骤,以避免儿童信息接收过载。其二,出版机构可借助超链接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丰富阅读模式,针对一些需要二次解读或沉浸式体验的民族元素,设置一键跳转至其他平台的功能,集文本阅读、观看视频、手动绘画、音乐鉴赏为一体,让儿童实现“一次阅读、多重体验”。归根到底,对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的打造,出版机构要依托数字技术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以文化传承和增强儿童阅读体验为基础,应用智能技术、结合儿童认知,创作出能激发儿童主体意识的优质儿童绘本。

(三)营销环节:线上线下共创IP,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

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出版机构应积极创建IP以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就绘本的特殊性来讲,出版机构创建IP的关键在于视觉形象的定位,如独特的民族人物角色、具有特色的画面,这些视觉元素应贯穿整个绘本,从而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在宣传渠道上:在线上,出版机构可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进行宣传和推广,根据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IP形象制作精美的绘本介绍视频、分享绘本背后的民族文化故事;在线下,出版机构可举办民族风俗绘本展览、亲子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邀请读者近距离感受绘本的魅力,了解绘本中的民族文化故事。此外,出版机构还可以进行热点营销,如在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爆火之后,出版机构可结合流量热点推出相关绘本。

(四)反馈环节:倾听集纳供需双方诉求

在新媒体时代,儿童绘本出版的商业逻辑应该从“用户找书”转变成“书找用户”。对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出版机构来说,对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拓宽销路、促进民族风俗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一是应根据自身定位及相关政策要求,明确绘本主题选取方向、质量把控细节和市场推广形式。由于家长对儿童阅读情况存在认知偏差,因此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的更新迭代更须上游出版机构密切对接下游读者需求,把好绘本的“质量关”[7]。二是要倾听读者的反馈,其一是收集儿童阅读绘本的读后感,根据儿童心理、生理特点梳理契合读者真实需求的卖点,进而实施儿童绘本群体定制化,以更符合儿童群体认识能力的方式向儿童讲述民族风俗文化故事;其二是重视家长和学校的反馈意见,可通过与教育机构、学校图书馆等合作,将绘本纳入课程体系或推荐阅读榜单中,通过拓展反馈渠道提升绘本质量,最终扩大民族风俗文化在儿童群体中的影响力。

五、结语

绘本作为面向儿童和家庭的重要读物,可以很好地讲述民族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2024年,少儿出版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出版机构还须继续创新和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的急速变化。尽管现阶段我国民族风俗类儿童绘本依托智能技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已经有所突破,但针对其内容创新与技术应用不协调、教化效能有限等问题,出版机构还应继续在绘本的策划、生产、营销和反馈四个环节上发力,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绘本作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王波伟.拥抱“儿童性”:基于人本取向中国原创绘本的价值共创机制及路径[J].编辑之友,2023(06):27-33.

[2]牛文斌,郑铁男.儿童经典读物的出版融合实践:以长尾巴月读社阅读盒子为例[J].出版广角,2023(16):55-59.

[3]邓逸钰,王垚.沉浸视域下儿童数字绘本交互设计研究[J].现代出版,2024(05):85-91.

[4]雷鸣,袁瑞芳.我国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出版策略[J].出版广角,2017(06):49-51.

[5]刘蕴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儿童动态绘本设计探析[J].玩具世界,2024(08):115-117.

[6]姜洪伟,王悦.儿童绘本中民族共同体文化图景意识探讨[J].中国出版,2020(22):45-50.

[7]石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儿主题出版的实践探析[J].科技与出版,2024(11):95-101.

猜你喜欢
儿童绘本传统文化
儿童绘本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 14:15:09
刍议“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09:44:13
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探讨
美国儿童绘本出版中的性别理念研究
出版科学(2016年5期)2016-11-10 06:31:26
引进版少儿绘本给我国绘本出版带来的启示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20:18:16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6:43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8:14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