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媒体对传播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冲击和应对

2025-01-31 00:00:00蒋正和
传播与版权 2025年2期
关键词:传播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摘要]随着智媒体的不断发展,传播学理论课程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面临深刻的变革。传统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理论框架正受到用户中心论的冲击,大众传播也逐渐被个性化传播所取代。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对互动和实践的需求。在教学理念上,行为主义教学理念亟须转变。对此,高校要根据智媒体技术和生态,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要围绕建构主义和实践论,建立新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智媒体时代的教育需求。

[关键词]传播学;智媒体;教学方式;教学理念

一、传播学理论课程与智媒体

施拉姆构建的传播学理论框架诠释了以报纸、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传播现象,呈现鲜明的大众传播特征。这一理论框架不仅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路径,还确定了传播学理论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主要以施拉姆的传播学理论框架为基础,将其作为传播学理论课程的重要内容,传统大众媒体,如报纸、电视和广播,一直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些媒体的传播模式、传播效果、受众行为等都是传播学研究关注的重点。传播学理论是帮助我们理解信息是如何在社会中流动和被接收的,并提供分析和理解媒体如何影响社会和个人的重要工具。可以看出,传播学理论课程面向并服务于传媒业,并随着传媒业的变化而发展。

2015年,微软小冰首次参与东方卫视早间新闻栏目播报,标志着智媒体正式进入本土传媒业的实践领域,这种新式媒体是“以往所有媒体形式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同时辅助以最新的技术设备和大数据分析,形成的内容无尽且信息不存在限制的媒体”[1]。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智媒体已全面融入媒体行业的各个领域,深刻改变了内容生产、传播模式和用户交互体验。2021年我国已步入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2.0时期,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迈向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一体的全周期升级。例如,新华社推出大语言模型MediaGPT,该模型专注于解决中国媒体的实际需求。《大模型深度赋能媒体智创融合—中国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国内主流媒体与技术公司正在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媒体融合创新,赋能智慧传播的实践,大模型落地传媒行业已成现实,产生了一批卓见成效的应用案例,在助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赋能媒体智创融合方面发挥了作用[2]。智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整个传媒生态,也对传播学理论课程教学造成冲击,传播学理论课程革新明显落后于现实的媒介发展。

二、智媒体对传播学理论课程的冲击

(一)智媒体对传播学理论课程内容的冲击

1.用户中心VS传播者中心

传统传播学理论在构建过程中,往往将传播者作为信息传播的核心和起点。这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理论构建,强调了传播者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例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将传播过程视为由传播者发起,通过某种渠道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实现某种效果的过程。这种模式将传播者置于传播过程的中心位置,强调了传播者的意图和行为对整个传播过程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然而,智媒体的兴起对这一理论构建产生了冲击。在智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播者,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即“生产主体从专业化向大众化、多元化扩展”[3]。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普通用户也能够生产和传播信息,从而削弱了传统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中的中心地位。《中国青年报》针对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调查数据显示,约有九成的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传播生活信息,超过六成的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知识信息[4],这表明信息传播的权力正在从传统媒体机构向普通用户转移。

2.多元化视角VS西方视角

传统传播学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视角的影响,这些理论通常是基于西方社会的文化、政治和经济背景所构建的,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完全适用于其他社会环境。智媒体的兴起加速了全球信息流动,使得非西方理论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相关数据指出,亚洲和非洲的互联网用户增长速度远超欧美,这些地区的用户正在通过智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对传统以西方视角为主导的传播学理论提出了挑战。

3.个性化传播VS大众传播

在传统传播学理论中,大众媒介被视为信息传播的主轴,它们在形成公众意见和塑造社会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能够通过选择性报道某些议题来影响公众的看法。智媒体的兴起打破了大众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垄断,大众媒介不再是公众唯一的信息来源。智媒体平台应用个性化推荐算法使得受众能够接收到更加定制化的信息,这改变了信息的传播路径和受众的接收习惯。同时,智媒体的互动性使得受众能够直接参与到信息的讨论和传播中,从而削弱了大众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中心作用。

(二)智媒体对教学方式的冲击

1.教学任务与目标滞后于业界需求

教学目标的现代化调整是智媒体时代传播学教育改革的核心。传统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入智媒体时代,随着信息量的激增、多元传播主体的崛起以及个性化用户需求的增长,传播学理论课程应培养学生的信息识别、处理和分析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辉锋认为:“现在的教学方向要以互联网为平台、融媒体为基础工作条件,技术是我们这个行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学生如果不懂无人机、AR、VR等技术,可能出来找到工作都困难。”[5]

2.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智媒体时代要求传播学理论课程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传统讲授法在传播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局限性。首先,传统讲授法采取的是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这可能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感,学生普遍认为传统讲授法无法满足他们对互动和实践的需求。其次,传统讲授法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对教学方法有了更高的期待。最后,传统讲授法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在智媒体时代,学生需要具备分析和评估信息的能力,而传统讲授法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很难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新媒体技术不能匹配新的教学场景

尽管新媒体为传播学理论教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但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仍存在不足。首先,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程度不足,导致高校无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其次,教师的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限制了新媒体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最后,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虽然一些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开始尝试使用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进行教学,但这些尝试往往是零散的,缺乏整体规划和评估。

(三)智媒体冲击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理念

传播学理论课程多以行为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强调刺激-反应(S-R)的直接联系,教学过程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灌输。智媒体的兴起对传统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理念,尤其是行为主义教学理念,产生了显著的冲击。在智媒体的影响下,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还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这一角色的转变要求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理念从注重被动学习的行为主义转向更加关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的方向。智媒体技术的应用,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要求传播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更新,须包含这些新兴技术对信息传播、受众行为分析、媒介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影响。这与传统行为主义教学理念中对传播过程的简化处理形成了对比,要求传播学理论课程教学理念适应更为复杂和动态的传播环境。智媒体时代,学生须具备批判性思维,以评估和分析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传统行为主义教学理念注重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三、智媒体时代下传播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拓展

智媒体时代要求传播学理论课程更新教学内容,以反映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传播学理论课程需要与新兴的智媒体技术相结合,纳入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的知识点。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改变了信息的生产和分发方式,还改变了受众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大数据技术为传播学提供了深入分析受众行为和优化传播策略的平台。云计算技术基于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存储能力,为大规模传播研究创造了条件。这要求传播学理论课程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将最新的技术进展和行业实践融入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传播学理论课程要融入本土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本土传播学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勃兴之势,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已实现与国际同步甚至部分领先,不再局限于模仿和追随[6],我国的媒体活动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涵盖传播模式、活动主体、传播方式及其特点,以及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深刻探讨。这些成果的融入,将使传播学理论课程更贴合实际,反映时代特征和本土需求。

(二)构建新的传播学理论课程教学模式

第一,调整教学目标。高校应培养学生的信息识别和评估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区分真实与虚假信息;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帮助其适应未来职场的需求;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独立分析和评价媒体信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项目研究、模拟实践等,提高应用能力。

第二,变革教学方式。智媒体技术的应用推动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由传统的讲授式逐步向互动式和体验式转变。高校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和数字工具,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智媒体的发展推动传播学理论课程与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高校应革新教学方式,鼓励跨学科的合作与学习,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高校还应促进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除了传统的考试,高校还可以采用项目作业、实践报告、在线互动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为教学提供改进的依据。高校要积极利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如在线课程、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材等,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第三,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和实践论教学理念,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中,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并进行意义建构,这一理念在智媒体环境下能够很好地适应学生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需求。实践论教学理念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参与和实践的过程,有助于学生适应技术融合和自媒体盛行的媒介环境。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激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

总之,智媒体的兴起对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要求高校对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1]闫欢,靖鸣,刘家豪.智能媒体时代网络安全隐患与治理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7(11):56-58.

[2]蒋京洲.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技术应用观察: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智能媒体发展路在何方?[EB/OL].(2024-10-16)[2024-12-03].https://sichuan.scol.com.cn/ggxw/202410/82629617.html.

[3]毛伟.从融媒体到智媒体: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探索[J].青年记者,2023(05):64-66.

[4]卞心怡,王军利,孔文轩.近九成受访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分享多元生活[EB/OL].(2024-11-04)[2024-12-0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4743919302031813amp;wfr=spideramp;for=pc.

[5]周茂君,罗雁飞.数字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学本科核心课程的变化与问题:基于21位院长访谈的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04):78-90.

[6]张涛甫,翁之颢.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新认识与新命题[J].中国编辑,2024(09):4-11.

猜你喜欢
传播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5:14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3:37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7:47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1:00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9:35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4:47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0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16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5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