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梳理现有的传播模式发现,当前传播模式存在文化内涵传承与现代价值融合失衡,信息过载与有效信息筛选的矛盾,传播过程话语体系存在隔阂,传播主体与受众欠缺互动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建红色故事思政化传播模式的创新策略,即“深度融合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的内容创新”“构建精准高效的信息筛选与推送机制”“打造统一且适配的话语体系”“强化传播主体与受众的互动生态建设”。
[关键词]高校党建;红色故事;思政化传播;创新策略
红色故事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精神与价值,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随着媒体环境的不断演变,高校党建工作对红色故事思政化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现有传播模式在适应新时代师生需求和媒体发展上存在不足,限制了红色故事的有效传播。因此,文章研究高校党建红色故事如何创新传播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党建红色故事思政化传播的现有传播模式概述
(一)传统媒体传播模式
以往,传统媒体在高校党建红色故事思政化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范性。第一,校报是常见的载体之一。在传播形式上,校报通过将文字和图片结合的方式,以固定的排版和发行周期,向高校师生传播红色故事。校报语言风格较为正式、严谨,注重对红色故事的准确描述和意义阐释。在传播内容上,校报内容大多为经典的红色故事,有着明确的主题和教育意义,旨在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在传播范围上,校报的发行范围一般涵盖学校的各个部门、班级和学生宿舍,保证了一定的传播覆盖面[1]。第二,广播也是传播红色故事的重要媒介。广播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即时性,通过声音这一媒介,以生动的语言讲述红色故事。广播的传播时间通常由学校安排,大多在课间、午休等时段播出,使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随时收听红色故事。在传播内容上,除了传播经典红色故事,播音员还会对一些红色故事进行改编,并采用更适合听觉传播的形式进行呈现,如制作成广播剧等,进一步丰富了传播内容的呈现形式。第三,宣传栏在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它以空间展示为特点,一般设立在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具体来说,一是宣传栏的内容设计注重视觉效果,通过大幅的海报、醒目的标题和简洁的文字来吸引师生的注意力;二是宣传栏展示的红色故事内容通常简洁明了,提炼了故事的核心情节和教育价值点,方便师生快速获取信息;三是宣传栏内容的更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通常根据学校的党建思政工作安排和重要纪念日等来调整,旨在保持内容的时效性和新鲜感。
(二)新媒体传播模式
新媒体为高校党建红色故事思政化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格局。第一,网站是重要的平台之一。高校党建专题网站在设计上注重系统性和全面性,通过多个板块来呈现红色故事。在内容呈现方面,除了文字描述,高校党建专题网站还大量运用多媒体元素,如嵌入历史纪录片片段、音频资料等,从而使红色故事更加生动立体。第二,社交媒体平台在新媒体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红色故事,这些故事语言风格较为活泼、简洁,并结合了一些网络流行语,以迎合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第三,短视频平台是新媒体传播红色故事的新兴力量。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凭借算法推荐技术和庞大的用户基础,为红色故事的传播打开了新领域。在这些平台上,红色故事采用了更具创意的形式进行展示,如通过动画形式展现革命战争场景,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此外,短视频平台具备高度用户互动性,即用户能借助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表达对红色故事的喜爱和支持。这种互动反馈机制能够及时反映红色故事的传播效果,有助于创作者根据用户需求和反馈,不断优化故事内容和呈现形式。
二、高校党建红色故事思政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传承与现代价值融合失衡
第一,就文化内涵传承而言,当前红色故事的传播常局限于对历史事实的简单复述,忽略了深层文化内涵这一关键要素。那些在革命岁月沉淀下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极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以及先进的思想理念等,本应是红色故事的灵魂所在,却未能得到全面且深入的挖掘与传承,导致其在传播过程中丢失了精髓,变得较为浅显。第二,在与现代价值的融合方面,高校并未巧妙地将红色故事蕴含的价值与当下文化环境相结合,也未精准对接师生的价值需求,这致使红色故事仿佛游离于现代高校教育体系之外,难以融入其中,更无法在思想层面触动师生,进而阻碍了红色故事价值的充分彰显。
(二)信息过载与有效信息筛选的矛盾
随着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量呈爆炸式增长,红色故事在这种环境下也面临信息过载的问题。在传播过程中,红色故事极易被大量其他信息所淹没,难以凸显其重要性。同时,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没有围绕高校党建思政教育的特定需求筛选和推送红色故事。这导致师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海量信息中探寻红色故事,降低了获取有效红色故事信息的效率,也影响了红色故事思政化传播的效果。
(三)传播过程话语体系存在隔阂
当前,传统媒体采用的较为正统、严肃的话语体系与新媒体环境中年轻师生偏好的轻松、活泼的话语风格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在红色故事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隔阂,使得传统媒体上的红色故事难以被年轻师生所接受,而高校党建红色故事的传播主体在改编红色故事时,若过度追求流行话语风格,又可能会削弱红色故事本身的庄重性和教育意义,这种话语体系的不统一阻碍了红色故事在不同媒体平台和受众群体间的顺畅传播[2]。
(四)传播主体与受众欠缺互动
在当前的传播模式中,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媒体由于自身性质,在互动性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往往只是单向地向受众传播红色故事。而新媒体虽然具备互动功能,但在传播红色故事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当前,高校党建红色故事的传播主体(以下简称“传播主体”)忽略了积极搭建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桥梁和引导师生深入参与红色故事的传播和解读的重要性。这使得师生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地位,无法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红色故事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传播氛围。
三、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建红色故事思政化传播模式创新策略
(一)深度融合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的内容创新
第一,高校党建红色故事思政化传播的内容创新,核心在于深度融合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在挖掘红色故事的文化内涵过程中,传播主体需要从精神、思想、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除了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红色故事文化内涵还应包括革命年代形成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等。传播主体应深入研究红色故事诞生的历史背景,理解其背后复杂的文化成因,如地域文化对革命行动的影响、传统文化在革命思想中的映射等。第二,传播主体要精准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红色故事中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公共意识、社会责任紧密相连。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传播主体应引导高校师生学习红色故事蕴含的坚韧不拔、勇于斗争的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应对各种挑战的精神动力。同时,传播主体要从多维度剖析红色故事,拓展其思想深度,使其在思政教育中成为沟通历史与现代的坚实桥梁,从而更好地引领高校师生思想发展[3]。
(二)构建精准高效的信息筛选与推送机制
第一,传播主体在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处理红色故事信息的过程中,需要精细准确地开展故事分类及标签化工作。传播主体不仅要依据故事主题、发生时期进行分类,还要考虑故事所涉及的人物类型、事件性质等因素;设定的标签要涵盖文化价值、教育意义、情感倾向等多维度内容,构建全面准确的信息标识体系。第二,传播主体要紧密围绕高校党建思政教育目标制订信息筛选标准。传播主体要从思想塑造角度重点筛选有助于培养师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从知识拓展维度选择能丰富师生党史、革命史知识的信息。第三,传播主体在分析师生行为时应重点关注停留时间、浏览频率、信息分享等相关数据,以判断师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推送红色故事信息的过程中,传播主体要严格审核内容的来源和准确性,以保障信息质量。
(三)打造统一且适配的话语体系
第一,传播主体在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话语风格时,需要深入剖析二者的特点。传统话语能够彰显红色故事的历史厚重感,其庄重性源于对革命历史的尊重和对先辈的敬仰。传播主体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时,不应仅做词汇的简单替换,而是要从语言结构和表达逻辑入手,如将冗长复杂的句式进行简化,同时确保其原有内涵得以保留。在词汇选择上,传播主体要引入现代流行且积极向上、能准确表达意义的词语,避免生搬硬套。传播主体需要巧妙地将传统严肃表述与现代生动表达相结合,在描绘革命历史场景时,除融入年轻人熟知的词汇外,还应调整语言节奏,以营造紧张激昂的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可读性与吸引力[4]。第二,由于新媒体的自由性易导致过度娱乐化或随意化问题,传播主体要制订统一的话语指导原则,明确红色故事的核心价值,以围绕核心价值确定话语的边界。在不同媒体平台传播时,对学术性较强的平台,传播主体采用的话语应更具专业性和逻辑性,可适当融入一些现代表达方式;对社交性平台,传播主体采用的话语要更加活泼,但不能偏离核心价值。
(四)强化传播主体与受众的互动生态建设
在当今信息传播格局下,强化传播主体与受众的互动生态建设已成为重要议题,尤其对蕴含深厚思政教育意义的红色故事而言,意义更为凸显。首先,传播主体要转变自身观念,传统单向传播思维已难以契合当下受众的需求以及新媒体环境特点,要积极拥抱新媒体,搭建多样化且具有专业性的平台。以红色故事讨论社区为例,其板块设计需要精耕细作,如:理论探讨区应聚焦红色故事背后的思想理论深度分析,引导受众深入挖掘其思政内涵;情感分享区应为受众提供抒发内心感悟、交流情感共鸣的空间,以促进受众间的互动交流。其次,传播主体要设置反馈渠道,这些渠道不仅要涵盖常见的在线问卷、留言板等功能,还要增设实时反馈的在线客服功能,以构建无死角的反馈体系,确保受众在接触红色故事的全流程都能随时表达想法。同时,传播主体需要构建科学的信息分析系统,从内容层面解析受众关注重点、兴趣点,从形式上探究哪种呈现方式更受欢迎,从传播时间维度把握最佳传播节点,通过多维度量化分析,精准洞察受众的需求,为传播策略调整提供依据。最后,传播主体需要策划独具匠心的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在线上活动方面,红色故事创意改编可鼓励受众发挥想象力,融入现代元素重述故事;线上故事接龙则可借助网络的即时性,让更多人参与创作,增强互动性。在线下活动方面,除常规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外,红色故事实地调研能让受众亲临故事发生地,真切感受历史氛围;情景再现活动则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受众沉浸式体验故事,强化体验感,这些活动有助于充分激发受众主动性,构建生机勃勃的思政化传播互动生态。
四、结语
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高校党建红色故事思政化传播模式及其创新策略,旨在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有益思路,使红色故事在新的媒体视域下能更有效地在高校传播,真正融入高校师生的思想教育,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潘奕诺.以新媒体为创新载体推进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军转民,2024(18):75-77.
[2]胡艳芝,李倩.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9):182-184.
[3]章红平.广西高职院校党建品牌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J].中国军转民,2024(19):194-196.
[4]孙亮.互联网时代农业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以“全国高等农林水院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研讨会”为例[J].核农学报,2024(12):2487-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