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目前,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融合发展的积极态势,但是也面临诸多新挑战。文章深入剖析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平台、内容、互动模式方面的融合样态,并针对性地提出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策略,旨在助力高校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求。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样态;新挑战;创新策略
当今时代,新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其深度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高校借助新媒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培育契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样态
在平台层面,诸多高校纷纷借助各类新媒体搭建思政教育专属阵地。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不仅是高校发布校园资讯的窗口,还是高校传播思政理念的前沿平台。对这些平台的板块设置,除了常规的理论解读外,高校还紧密结合当下的热点时事进行思政分析,并通过推送相关内容,巧妙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的信息获取中。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也被高校积极利用,高校制作的思政短视频时长虽短但内容凝练,契合学生碎片化浏览习惯,从而有效扩大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高校的B站账号则更加注重运用学生喜爱的二次元文化及弹幕互动形式,来传播思政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1]。
在内容塑造方面,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呈现深度与广度拓展的态势。高校不再局限于表面的理论阐述,而是挖掘思政理论的历史脉络、现实意义,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当下社会发展、国际形势紧密联系,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其价值。同时,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多元文化元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并借鉴国外先进思想文化中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形式也不断创新,从图文并茂的推文到生动有趣的动画,再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思政场景,思政教育内容的吸引力显著提升。
在互动模式构建上,新媒体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单向说教的局限,形成多向互动格局。线上思政课堂设有实时问答、小组讨论区,学生能够随时发表个人见解,而教师也能迅速给予反馈和引导,从而促进了师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在校园论坛中,关于思政话题的讨论热度颇高,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纷纷发表观点,营造了热烈的交流氛围。而且借助新媒体的大数据分析功能,高校能精准掌握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关注点、疑惑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思政教育内容与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二、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一)话语符号的隐性重构
当前,网络热词、表情包、短视频特效语言等成为学生日常交流的高频元素,这些话语符号自带轻松诙谐、随性表达的特性,而传统思政教育话语符号扎根于严谨的学术理论与正统的意识形态土壤,有着固定的逻辑架构和内涵阐释方式。当两者相遇,便出现符号对接错位现象,思政教育话语符号的既有表意在新媒体语境下被稀释,其承载的深刻价值难以通过新的话语符号完整且准确地转译,导致思政教育内容即便传播出去,也可能因话语符号的“隔阂”而无法被学生真正理解和内化,从根源上影响思政教育效果[2]。
(二)信息茧房的深度嵌套
新媒体依据算法推荐技术为用户构建了个性化的信息获取环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信息茧房。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这一现象带来的挑战不容小觑。学生被困于固定的信息圈子里,接收到的多是符合自身既有认知和感兴趣的内容,对思政教育所推送的多元、全面且旨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引导学生深层思考的信息,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且信息茧房强化了群体极化效应,导致学生在相对封闭的信息空间里,对思政教育所弘扬的主流价值观的理解趋于片面化和极端化。在这种环境下,不同观点间的交流与碰撞被局限在茧房内部,阻碍了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辩证思维的目标的达成,使思政教育面临突破信息壁垒的巨大挑战。
(三)传播权力的去中心化博弈
新媒体革新了传统传播格局下的权力中心化分布模式,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这意味着话语权不再仅仅掌握在教育者手中。自媒体、网络社群、匿名用户等多元主体纷纷涌入思政话语场域,各方应用不同的传播策略争夺受众注意力。一些非官方、非专业的传播主体为了追求流量,可能会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片面解读、娱乐化加工,以迎合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低级趣味。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权力博弈使得思政教育原本有序且权威的传播路径被打乱,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多元信息时,容易感到困惑,这增加了高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难度。
(四)教育反馈的动态错配
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的过程变得动态且复杂,学生的参与行为和思想反馈呈现多维度、即时性的特点。他们可能在不同新媒体平台上以点赞、评论、转发、自主创作等多样化形式表达对思政教育的看法。然而,当前高校在收集、分析和利用这些动态反馈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高校未建立整合多平台反馈信息的有效机制,难以全面洞察学生的真实思想;另一方面,高校传统的教育反馈评价体系多是基于静态、阶段性的考量,无法与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快速变化的思想和行为相匹配。这就导致高校难以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以适应学生需求,使得思政教育与学生实际接收情况之间出现动态错配,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持续优化和质量提升[3]。
三、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策略构建
(一)话语融合重塑传播语境
新媒体时代,传统思政教育话语和新媒体话语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是影响思政教育有效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要实现传统思政教育话语和新媒体话语的融合,首先需深入剖析思政教育核心理论的本质内涵,找准那些能够与新媒体话语风格相衔接的关键节点。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校要探究其在现实生活中与当代学生的联系点,然后运用新媒体话语中常见的简洁且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进行重新诠释。这并非简单的文字替换,而是要在强调理论严肃性的同时,让其披上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外衣”。
在重塑传播语境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优化思政教育内容的文本结构,使其不再是刻板的长篇大论,而是类似于分段式、要点式呈现的新媒体文案,以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同时,高校应注重把控语言节奏,应用明快简洁的新媒体话语形式,避免拖沓冗长的表达,使学生在阅读思政教育内容时能够迅速抓住重点,产生深入了解的兴趣。高校还可从话语的情感共鸣角度入手,融入一些能够触动学生情感的元素,如对青年理想追求的关怀、对时代责任的强调等,使思政教育话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能与学生内心产生紧密连接,真正融入他们日常的信息交流,进而构建一个有利于思政教育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顺畅传播的语境。
(二)信息定制突破茧房局限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茧房现象,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为突破这一局限,高校须充分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功能。大数据技术能够收集并整合学生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留下的海量行为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以精准绘制出每个学生的兴趣画像以及思想认知的大致轮廓。人工智能技术则在此基础上,依据预设的算法模型,对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进行智能预测和分类[4]。
在上述技术的支持下,高校可以制订个性化的信息定制策略。针对兴趣画像不同的学生,高校推送的思政教育内容要在保持核心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比如,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生,高校除了推送常见的历史事件解读内容,还可以从思政角度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演变,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深层联系;对关注科技发展的学生,则可将思政教育与科技伦理、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意义等内容相结合进行推送。同时,高校要注意信息推送的频次和时机,确保推送的信息能够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引导他们逐步打破信息茧房,拓宽思政知识的接触面,形成更加全面、客观且深入的思想认知体系,让思政教育信息得以在不同学生群体中实现精准有效的传播。
(三)多元协同重构传播格局
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内整合校内各部门、各学科的思政教育资源,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例如,高校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理论资源与其他人文社科及理工科专业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相融合,构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思政教育资源库。同时,高校要制订统一规范的传播框架和内容标准,确保思政教育传播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系统性[5]。
官方媒体凭借其权威性、专业性的传播渠道,在思政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能够对高校输出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和广泛传播,利用自身的公信力为思政教育背书,增强内容的可信度和影响力。例如,官方媒体可以通过与高校联合策划专题报道、开设思政教育专栏等,将高校的优质思政教育资源推送给社会受众,同时也将社会上的主流思想反馈给高校,形成内外互动的良好传播态势。
优质自媒体通常具备贴近学生生活、形式灵活多样、善于运用新媒体传播技巧等优势。高校可以鼓励优质自媒体通过动漫、短视频、图文故事等形式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创意呈现,将严肃的思政理论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从而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关注和参与思政教育活动。高校在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下,能够重构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影响力强大的思政教育传播格局。
(四)实时监测,优化反馈机制
高校可以搭建实时监测系统,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学生在思政教育线上平台的数据,包括学生登录思政教育线上平台的时间、频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点击轨迹、视频观看时长,以及对不同类型思政教育内容的偏好程度等。高校通过在新媒体平台嵌入数据采集代码、利用应用程序接口(API)等方式,能够实现数据的自动化、实时化收集,获取最真实、全面的学生行为数据。
对收集到的数据,高校可以运用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学生思想变化趋势、学习需求特点以及对当前思政教育模式的接受程度等有价值的信息。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数据变化,了解其学习兴趣。
依据数据分析的结果,高校可以及时调整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在内容方面,高校若发现学生对某一板块内容关注度较低,可分析原因并对其进行优化更新,或是调整内容的呈现形式,或是补充更贴合学生需求的案例素材。在互动策略上,高校应采取更多元、更具吸引力的互动形式,如开展线上小组辩论、主题创作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若数据显示存在明显效果不佳的区域,高校应从教学方法、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并加以改进,通过实时监测与反馈优化的循环机制,确保新媒体赋能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始终紧跟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结语
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面临诸多复杂且棘手的挑战,但高校通过深入探究融合的有效样态,积极构建创新策略来应对挑战,能够让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焕发新的活力。高校应持续关注新媒体发展动态,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应的教育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使其契合时代发展脉络,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志丹.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推进路径[J].传播与版权,2024(21):98-100.
[2]何雷.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融合探索[J].中国就业,2024(11):86-87.
[3]杨照泰,岳国伟,苗汝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性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今传媒,2024(11):129-132.
[4]张玉迪,乔德中.新媒体环境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甘肃教育研究,2024(18):155-160.
[5]王三强,许琳玲.新媒体视域下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福建茶叶,2024(1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