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新媒体平台深度介入到新闻内容的生产、分发、传播等各个环节,重塑着当下的新闻生态,短视频平台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首要渠道。短视频平台中,大量“新黄色新闻”兴起,其短平快的特性成为收割用户注意力的利器,导致部分深耕内容的专业媒体放弃深度报道,对“新黄色新闻”趋之若鹜。此外,媒介技术门槛的降低、用户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以及算法推荐的盛行进一步促进“新黄色新闻”的生产与扩散。当下亟需政府、平台、专业媒体、用户自身等多方协同参与治理“新黄色新闻”,以形成良性的新闻内容生态。
[关键词]“新黄色新闻”;短视频;算法推荐;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25)01-0110-09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5.01.011
引言
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新媒体平台深度介入到新闻内容的生产、分发、传播等各个环节,重塑着当下的新闻生态。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到10.4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12亿。45.9%的网民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新闻资讯,[1]短视频平台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首要渠道,人类社会进入到平台化社会的新阶段。
打开短视频软件,出现大量统一风格的短视频新闻:较低的分辨率+黄色醒目的标题+镂空红字的标语+一句网友评论+氛围感的音乐,这些新闻内容大多空洞没有价值,但却有着惊人的播放量,这类新闻被统称为“新黄色新闻”。关于黄色新闻,其出现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期的美国,当时美国两位报业大亨赫斯特和普利策进行商业竞争,这两大报业集团使用耸人听闻的标题、色彩鲜明的插图、惊悚有趣的故事。这一新的新闻编辑方法有效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提高了报纸的销量,被全国报纸模仿。就其实质而言,黄色新闻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闻,它罔置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
到舆论的谴责,最终被时代所抛弃。然而,当下短视频平台中资讯类视频正在复制100多年前美国
收稿日期:2024-05-15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算法推荐场域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风险防范体系构建研究”(2023AH052847);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培育项目“网络圈层视阈下主流价值传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YQYB2023109);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信息生态视域下社交网络舆情传播研究”(2022AH052812)。
作者简介:
代晓利,副教授,E-mail: 1170568388@qq.com;许洁,讲师。
黄色新闻的路径,严重背离了传统新闻价值理念,引发用户的反感。当下亟需辨别“新黄色新闻”,深入分析“新黄色新闻”流行的底层逻辑,进而探寻“新黄色新闻”的有效治理策略,以期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新黄色新闻”的特征
百年前黄色新闻善于以夸张的标题、刺激性的内容、煽情性的手法渲染耸人听闻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刺激受众的感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黄色”并非是“色情”,而是泛指煽情性的新闻。“新黄色新闻”是由黄字做标题、挠耳的音乐做背景、一句不痛不痒回应所构成。这类新闻在标题上做足功夫,标题即内容,少则一行,多则四五行,用加大加粗后的字体贴满屏幕。“新黄色新闻”往往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新闻五要素不全
新闻五要素包括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是构成一篇新闻的最基本因素,也是把事实弄清楚,确保新闻真实、准确的基础。“新黄色新闻”并不具备完整的新闻五要素,大多只占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要素。有关时间的交代,时常会使用“刚刚”“近日”“日前”等模糊性的时间概念;有关地点的表述,不具体或者根本不交代;人物往往采用匿名的方式,如“两个老人”“一位姑娘”等;对于事件的呈现很简单,一般十几秒或者二十秒的内容对事件进行判断;对于事件发展的原因,一般不做交代。比如,短视频《女子坐船上拍照突然一条鱼蹦到船上 鱼:我就想跟小姐姐和个影》,内容空洞,却有极高的播放量。这些内容大多没有营养和价值,受众很难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仅仅几秒或十几秒的内容,就能给受众带来感官的刺激,这不仅愚弄读者,还将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二)内容“愚乐”性强
“新黄色新闻”的“愚乐”功能,与新闻本身的娱乐功能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新闻的娱乐功能是指受众阅读完新闻后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而“愚乐”则是通过煽情、夸张的方式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罔置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使受众沉浸在“愚乐”的快感中,以达到吸引流量的效果[2]。比如,国企高管“牵手门”,一段街拍国企领导和年轻女子牵手火上热搜。在这一事件中,公众本应关注的是干部腐败、利益传输等问题,但短视频中重点展现女子的身材和衣着,舆论焦点集中在女子穿的“免职裙”,且一度被卖到脱销。“新黄色新闻”让受众认知越来越“愚乐”化,陷入“愚乐”至死的泥潭,进一步可能造成文化精神枯萎。铺天盖地的“新黄色新闻”正在让文化日益变成一场滑稽的闹剧。
(三)滥用背景音乐
在短视频平台中,音乐承担烘托气氛的作用,能够把新闻的情感情绪加强放大[3]。“新黄色新闻”采用煽情性的背景音乐,将背景音乐放在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刻意渲染煽情性的氛围,达到刺激、煽动受众情绪的效果。这些背景音乐不具有原创性,依托既有的音乐资源,实现新闻文本画面和音乐的嫁接。受众从背景音乐旋律中判断新闻资讯是“好消息”或“坏消息”,但很多时候背景音乐和内容并不匹配,甚至强制抒情或制造情绪焦虑。
(四)发布主体多元
由于媒介技术门槛降低,许多普通用户成为了平台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新黄色新闻”的发布者大多是用户个体,但一些新闻机构迫于经营压力,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直接对“新黄色新闻”进行转发或二次创作。抓拍搞笑的无聊生活琐事被包装成新闻传播给用户,一条无聊的新闻,可能会被多家专业媒体进行转发或二次加工。这种“一材多用”,即一段素材被广泛重复使用的新闻生产模式,造成新闻资源的浪费。比如,有人拍了自己男友煮面的视频,直接用嘴咬断火腿肠,结果被各大媒体掐头去尾地转发,并配上耸人的标题。@澭坊时间(澭坊市广播电台的抖音账号)5月21日发布《网友在小吃店发现厨师竟用嘴咬断火腿肠再放进锅里炒给客人吃》,@南丰县广播电台也以同样的标题发布了这则新闻。但6月2日当事人进行辟谣,新闻中的时间、地点、事件全是捏造的。
(五)采用煽情、虚构的报道方式
“新黄色新闻”往往采取噱头十足的标题,以及夸张、煽情、虚构的报道抓住受众心理,迎合受众情绪释放的现实需求。这类新闻大多用网络热梗或者网络流行语对事件进行描述,表现为简单的事实判断和情绪鲜明的价值判断,引导性强,具有多极传播的特性;采用街拍、监控视频、还原场景等拍摄手法,刻意营造真实感,以极强的情绪感染力煽动受众的情绪;通常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经不起审核,大多是摆拍的虚假信息。制作者和传播者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处心积虑骗取流量,最终实现流量变现。比如,网传短视频《游客手机掉西湖被要1500元的打捞费》,后来西湖景区水域管理处回应,这是一起自编自导的商业推广,这家公司为扩展其经营的有偿打捞业务而策划摆拍的短视频。还有一些网红博主甚至为吸引流量不惜摆拍造假,诸如阜阳敏姐所摆拍的家暴视频、网红博主摆拍给住院婆婆连吃三天泡面的视频。此类短视频以虚构内容作为噱头,刻意渲染家庭暴力和婆媳矛盾等问题,从而挑动大众的愤怒情绪。此外,部分网红博主在贫困地区开展所谓的“悲情营销”或“卖惨带货”等活动,通过夸大事实或制造虚假情节,激发公众的同情与焦虑,进而收割网络流量。
二、“新黄色新闻”流行的底层逻辑
“新黄色新闻”是为了获得流量而进行的一种畸形创新,旨在通过满足受众的低俗化、媚俗化及猎奇的信息需求而获得流量,短平快的新黄色短视频成为收割用户注意力的便捷方式。
(一)用户的情感需求驱动“新黄色新闻”的涌现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逐渐从传统的地缘和血缘纽带中解脱出来,形成了更加独立和多元化的社会身份,在社会中呈现出原子化的游离状态。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强度越来越大,这无疑给广大公众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大众普遍产生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渴望通过观看娱乐、消遣类的新闻内容来缓解内心的压力,这就给“新黄色新闻”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
首先,“新黄色新闻”能够满足人们普遍的消遣型、享乐型的心理需求,使紧张的身心得到放松。传统新闻以客观、理性作为价值中心,“新黄色新闻”具有趣味性,充满戏剧化和娱乐化,给平凡生活增添色彩和谈资。根据情绪管理理论,人们在信息选择时,可能并没有考虑信息内容的价值,而是感性的、潜意识的操作过程[4]。短视频的时长较短,决定了用户在观看时很少进行思考,“新黄色新闻”中吸引人眼球的标题、无需思考的内容,这些特征完美契合了短视频平台的逻辑。在观看短视频时,用户还会有一种参与感,暂且忘记生活中的烦恼。新闻生产者有意迎合用户的情绪,从而赢得更多的流量,“新黄色新闻”作为按需生产的信息工业产品而出现。其次,由于“新黄色新闻”本身的特性,点赞、评论、转发更容易开启对话,用户对“新黄色新闻”的偏好式分享进一步促进其扩散传播。
(二)内容门槛降低助力“新黄色新闻”的传播
随着媒介技术门槛的降低,原本由专业媒体垄断的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权力受到冲击,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成为了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个体话语地位得到提升。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视频的制作与发布越来越简单,用户不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只需进行简单的拍摄、剪辑,就可以发布到短视频平台。
首先,普通个体获得了发布和传播新闻的能力,并不断改变新闻信息流及传播特征。虽说当下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但未必每个人都能按照记者的职责去要求自己,未必能意识到媒体应当承担的功能。由于视频的拍摄者大多是普通人,他们的新闻生产传播实践具有即时性、偶发性、碎片化、情感化,以主观的情感性视角展现着日常生活,所以各短视频平台被鸡毛蒜皮的小事占据热搜榜。其次,有些人受“网红效应”的影响,为博取关注和流量,将此当成事业。部分自媒体生产者专业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将视频点击量作为衡量作品优劣的重要指标,忽略新闻的真实性,刻意选取煽情性、娱乐性内容,以低质的内容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营造轰动性效应,以提高粉丝量和关注度。2025年2月16日一位网红短视频博主发布了一段视频,称她在巴黎街头,一个法国人递给她两本寒假作业,称在厕所里找到的,请她帮忙“还给主人”。“秦朗巴黎丢作业”的话题迅速登上了各平台热搜,自称“秦朗舅舅”的网友甚至开直播,吸引大量网民观看,后经查证此事件系网红策划编造。
(三)商业化利益驱动专业媒体传播“新黄色新闻”
专业媒体对流量的过度追崇助推“新黄色新闻”的传播。随着数字新闻的发展,流量越来越成为新闻生产的评判标准。专业媒体不再依据新闻价值等标准来评判新闻,而是根据流量来判断新闻的生产传播。
首先,一度深耕内容的专业媒体逐渐丧失优势,加之人才的相继流失,内容生产出现困难局面。追求真实性、时新性、重要性、精准性的知识类、政治类、教育类等多样性的严肃新闻内容,需要媒体付出高额的成本,但却难以获得有效的注意力和广告收入,而具有煽情性、趣味性、娱乐性的“新黄色新闻”往往能赢取受众的关注。与其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去采写新闻,不如让用户去生产内容。其次,关注度和流量成为媒体获得广告收入维持正常运营的关键,因此如何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和流量成为专业媒体关注的焦点。如果不紧跟热点,可能会失去竞争力,甚至不及缺乏专业素养的自媒体用户。专业媒体开始习惯将流量绩效作为考核记者和编辑的标准,“流量锦标赛”广泛存在于新闻工作中,“10万+”的流量指标成为衡量“好新闻”的新标准[5]。媒体的公共性让位于平台逻辑,算法和流量在新闻生产与分发中的地位上升。新闻业珍视的专业判断被算法逻辑所取代,记者可能像程序员一样思考该如何做新闻才能获得流量[6]。新闻不再由新闻价值来决定,而是由浏览量形成的流量景观来决定。记者变成了信息劳工,新闻的公共性逐渐褪色。为迎合下沉市场受众的需求,专业媒体和记者背离新闻价值和新闻理想,臣服于流量指标,不得不转向娱乐化、庸俗化的发展方向。短视频平台中自媒体用户生产的“新黄色新闻”成为自主采写意愿低、创新能力不足的记者的新闻素材来源,并对其进行转发或二次加工制作。而一旦专业媒体对“新黄色新闻”进行制作、转发,就会产生“破窗效应”,使用户丧失警觉性,不自觉地加入到转发分享的队伍中。
(四)算法推荐技术在短视频平台的应用加速“新黄色新闻”的扩散
算法推荐技术在各新媒体平台的应用是“新黄色新闻”繁衍的技术因素。算法推荐是应对当下网络空间信息超载,实现用户内容适配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在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微博等平台被广泛应用。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读取用户的行为和兴趣,依据用户的行为与兴趣偏好,自动为其推荐感兴趣的内容。但长此以往,用户的兴趣爱好被固化,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效应。
首先,为捕捉大众注意力以获取更多网络流量,短视频平台首要考虑的并非是传播能够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文化产品,而是生产能迎合大众感官欲望与猎奇心理的产品。他们通过精心打造充满娱乐性的视频内容与热点话题,构筑起虚实相交的沉浸式娱乐体验场景。“新黄色新闻”不断用直观化、形象化的影像符号刺激受众的视觉感官,使用户沉浸于视觉景观难以自拔,用户“自愿”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新黄色新闻”中,短视频平台从而成功实现流量变现与资本盈利。其次,“新黄色新闻”被算法推荐的概率较大。相比于“新黄色新闻”,严肃性的新闻内容不具备充分的流量属性,被赋予的算法权重不够,严肃性新闻被推送的概率低、覆盖面狭窄。“新黄色新闻”刺激受众的感官体验,往往能够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如果用户偏向于浏览“新黄色新闻”,那么算法将持续向用户推荐此类信息。观看此类新闻的用户越多,这类新闻的扩散速度就越快,造成其他严肃新闻的退场,“新黄色新闻”大行其道,由此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新黄色新闻”很容易登上热门榜单,各种新奇、娱乐化的事件营造了虚拟现实。
三、“新黄色新闻”的治理策略
传媒产品在群体认知、社会协调、价值认同等方面的影响巨大[7]。“新黄色新闻”缺乏新闻应有的价值取向,采用煽情、夸张、虚构的方式进行报道,消解新闻的价值和意义,阻碍普通受众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以流量为导向,媒体一味地追着事件跑,追求轰动效应,虽然短时间内“新黄色新闻”会吸引受众眼球,但最终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流量至上的生产逻辑,违背新闻价值规律,营造不良的媒介生态环境,严重损害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作用。短视频平台中的“新黄色新闻”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对“新黄色新闻”的治理十分必要和迫切,应从政府、平台、专业媒体、用户等多方协同参与治理,以形成良性的新闻内容生态。
(一)政府:发挥治理主体作用,加强对“新黄色新闻”的治理
政府部门在治理自媒体乱象的专项行动方面,重拳整治造谣传谣、恶意炒作以及短视频与生活服务类平台乱象等突出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与此同时,当下“新黄色新闻”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但仍属于监管的灰色地带。
首先,健全短视频平台法律法规体系。虽然自2024年3月开展清朗行动以来,处理了一大批违规信息和违规账号,有力震慑了自媒体的违法违规行为。但相关的法律建设、政策制度落后于信息技术的更替,面对“新黄色新闻”内容治理缺乏可操作的制度遵循。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针对“新黄色新闻”法律法规的建设。还应制定关于自媒体信息生产者的道德规范和自律制度,促进自媒体行业规范化、职业化,以营造健康的职业环境。
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2023年7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从账号运营、资质认证、信息来源等方面对自媒体作出全链条管理规定,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对自媒体传播规范治理的系统性规范文件[8],还需要各地各部门履行监管职责,依法实施监督。短视频内容复杂、范围广泛,监管主体庞大、监管部门出现重叠、监管协调出现困难。因此,应对多部门的监管进行整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鼓励第三方媒体监督平台,细化对短视频平台的管理规定,提高对短视频平台消极监管的处罚力度,对出现“新黄色新闻”较多的平台采取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罚款等措施,倒逼平台履行监管的职责。
最后,加强对自媒体生产者的教育。目前,自媒体作为当下传递信息的重要平台,内容生产者数量巨大,已成为网络中重要的发声者、议题的主导者[9]。自媒体理应履行专业媒体的职能,但当下并没有专业的机构对自媒体生产者进行教育、培训。因此,监督自媒体平台中信息生产者,从源头上管制“新黄色新闻”,按照专业媒体人的标准对其进行培训,让他们知晓媒体的主要功能和职责是监视环境、教育公众、文化传承和社会控制。
(二)平台:强化自身责任,推行反“新黄色新闻”算法模型
平台作为“新黄色新闻”的传播渠道,“新黄色新闻”的泛滥离不开平台的算法推荐及对热搜榜单的操纵。虽然在短期内,“新黄色新闻”能帮助平台吸引眼球、获得流量,但从长期来看,平台必定成为“新黄色新闻”的受害者。平台既是治理主体,也是治理对象,在政府、网络组织和平台用户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平台应强化自身的责任,落实底线思维,抵制“新黄色新闻”。
首先,平台通过制定标准和规范对自媒体内容进行整体规范。平台应改善内容架构及政策规范,多方面规范用户行为,促进自媒体内容生产与平台目标一致。平台技术的可供性影响着内容的生产与分发,平台持续优化算法,防止“新黄色新闻”传播风险。通过筛选、移除、封存、降级以及去收益化等方式控制“新黄色新闻”的传播,并对内容进行“颜色”标注,以此决定是否获得广告收益,并将广告收益向优质内容创作者倾斜。
其次,平台应加强审核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短视频平台从业人员的法规教育,通过自主学习、集中学习、定期考核,熟悉并掌握互联网的相关规定,切实强化短视频平台从业人员的懂法、遵法、守法意识,增强从业人员的研判能力和监管实力。短视频平台审核人员应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新闻敏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短视频平台的监管人员作为内容的守门人,对平台内容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应该加强对其业务能力培训,使其明晰平台审核机制、内容审核标准等各类规则。加强对审核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立足于打造精品短视频,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现实需求,传播有价值的正能量信息内容。
最后,平台应推行反“新黄色新闻”算法模型。当下我们处于“过度连接”阶段,对于算法推荐类服务平台而言,应当给予用户算法反连接的权力。短视频平台应在页面首页设置“低连接”“不连接”“修改兴趣标签”等功能,让受众不断更新自己的好奇心,了解“新黄色新闻”以外的世界。当用户超过半小时持续沉浸在“新黄色新闻”中,即自动触发反“新黄色新闻”算法模型,推送用户感兴趣且充满正能量的优质内容。
(三)专业媒体:坚持内容为王,重建新闻评价标准
时代再怎么变,人们看中媒体,仍是因为媒体有价值的、真实的新闻内容。“新黄色新闻”消解了新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更是剥夺了受众的知情权。专业媒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号召力,应抵制流量诱惑、坚持内容为王、重建内容评价标准,做好流量与内容的平衡。
首先,专业媒体应破除流量逻辑。对于专业媒体而言,依附于平台,热衷于“新黄色新闻”所带来的流量提升,仅仅是饮鸩止渴。有研究者发现,专业媒体出于生存压力,而不断尝试平台所给予的“短期机会”,会导致其对平台依附的加重而失去自主权[10]。平台为专业媒体带来了更多的用户,但使专业媒体丧失了对受众定位、营收结构的掌控。在平台上热火朝天的新闻机构变得千篇一律、毫无个性。有研究显示,专业媒体在平台上的流量与获取的利润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平台靠流量“养肥”自身,而非专业媒体。平台中的流量规则传至新闻生产,市场话语挤占专业话语生存空间,专业媒体面对流量经济则可能产生“流量不经济”的后果。面对流量经济的负面效应,专业媒体应将其关在专业价值的“笼子”里[11],因为新闻的本质不属于流量、不属于技术、不属于资本,而属于关怀众生的传统美德[12]。
其次,专业媒体应坚持内容为王。专业媒体追逐“新黄色新闻”导致信任度降低、影响力下降、公信力减弱,长此以往,受众不再关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新闻沦为娱乐化的谈资,那么意味着新闻媒介所承担的社会“瞭望哨”功能消失。内容质量是决定着新闻传播效果,提升媒体公信力的关键。一方面,专业媒体记者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引,严于律己秉持新闻价值规律,践行“四力”,挖掘优秀的新闻报道。坚持新闻是跑出来的实践旨意,学习新技术、更新技术理念,整合资源优势,做好人机协同、人机适配,避免新闻“格式化”“工厂化”,以优秀的新闻作品赢得公众,提升媒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对社会热点的报道应把握好“时效度”,不被流量所裹挟。社会热点发生的时候,专业媒体应快速调查,采取与网民同频共振的方式,开展网评、引导舆论。在做好正能量传播的同时,加强舆情监控,不做“轰炸式”报道,寻找焦点问题的平衡点,提升舆论引导力,把握主动权。
最后,专业媒体应重建新闻评价标准。在短视频平台中,专业媒体对受众偏好的迎合、对流量的推崇,进一步加剧新闻媒介的商业化,助推“新黄色新闻”的传播,损害新闻的公共性。以流量为“指挥棒”的考核标准,压倒了成熟的专业规范与价值标准。当记者开始揣测受众的偏好,将新闻的评价标准集中于受众的注意力上,在一定程度上会放松对新闻的公共价值的把关。在我国,新闻媒介要接受党的领导,肩负着提供信息、凝心聚力、价值引领、舆论引导等职责使命。因此,应改变新闻考核中“流量至上”的考核标准,建立常态化统一的新闻评价标准,将真实性、客观性、新闻价值理论作为评价基础,更多关照社会公共效益。践行新闻媒体价值观引领的职责,平衡流量价值和公共价值,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四)用户: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自觉抵制“新黄色新闻”
媒介素养是指个体对媒介信息内容解读、质疑和批判的知识和能力,进而获得对媒介的接近、使用和参与传播的能力。短视频的消费中,受众具有“情绪偏好”,“事实”变得无关紧要,只要视频能唤起受众的情绪,就能对受众产生影响甚至诱发行动[13]。受众满足于接受“新黄色新闻”,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忽视对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新闻的关注,进而弱化社会责任感。因此,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已迫在眉睫。
首先,用户提高自身的信息鉴别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并渗透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眼见未必为实,像深度伪造技术,混淆虚拟与现实,让人很难分辨信息的真伪。用户应追踪技术动态,了解技术对信息真实性可能产生的影响,日常在刷短视频,对信息进行判断时,警惕以假乱真的现象,提高对信息的判断能力。
其次,用户提高自身对“新黄色新闻”批判思维能力。在接收信息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用全局观念看待信息,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优先级,既要识别单条信息的价值,也要判断其在整个信息系统的作用;提高对信息的深度思考能力,坚持理性判断;避免点击和转发“新黄色新闻”,理性发布评论,由此可净化技术推荐“新黄色新闻”的偏好,当对“新黄色新闻”形成抵制态势时,算法推荐技术自然会降低对“新黄色新闻”作为热点向用户推荐的概率。
最后,用户自觉承担起在信息传播中的职责。自媒体用户在创作和传播信息时,应当核实真相,了解信息传播的规则和道德准则,避免传播错误和虚假的信息;积极参与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促进信息共享和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各种渠道举报“新黄色新闻”,深度参与对“新黄色新闻”的治理。抖音短视频平台建立大众评审员制度,普通用户在满足条件并通过考试后即可申请成为大众评审员。用户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不被媒介所困,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新黄色新闻”对个体产生不利影响。
四、结语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体的门槛并未降低,而是技术带来的平权效应使内容门槛降低。短视频时代,更多的自媒体创作者加入到内容的创作中,由此导致大量“新黄色新闻”应运而生。用户长期沉浸在煽情性、肤浅化的“新黄色新闻”中,导致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出现偏差,对事件的评价趋于片面化和情绪化。在流量当道的短视频时代,部分专业媒体对“新黄色新闻”趋之若鹜。如果专业媒体抱守流量逻辑,也参与制造“新黄色新闻”,则会使用户产生疲劳感和厌烦心理,降低对媒体的信任和喜爱。对“新黄色新闻”的整治克不容缓,应充分发挥政府的治理主体作用,加强对“新黄色新闻”的治理;强化平台责任,推行反“新黄色新闻”算法模型;专业媒体坚持内容为王,重建新闻评价标准;用户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自觉抵制“新黄色新闻”。新闻生态的演化并不是弱肉强食的生物进化,而是不断以寻求真相和人本价值为目标,对技术的工具理性形成约束的动态平衡系统,对“新黄色新闻”的批判与治理既是构建良性新闻生态的追求,也是对新闻业历史合理性的确认。
参考文献
[1] 中国日报网.《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EB/OL].(2023-03-31)[2023-09-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1849077075904636amp;w.fr=spideramp;for=pc.
[2] 窦锋昌,孙萌.消遣型新闻的新闻价值与底层逻辑[J].青年记者,2023,13(7):3-16.
[3] 方秋燕.浅谈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J].采编写,2022(4):18.
[4] Ruggiero,T.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in the 21st Century[J].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2000,3(1).
[5] 刘战伟,李嫒嫒,刘蒙之.从“挣工分”到“挣流量”:绩效制度下的市场、共谋与流量锦标赛[J].国际新闻界,2022(6):130-153.
[6] 方师师.算法:智能传播的技术文化演进与思想范式转型[J].新闻与写作,2021(9):12-20.
[7] 唐建英.博弈与平衡:网络音视频服务的规制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85.
[8] 蔡雨婷,罗昕.职业化与规范化:创作者经济中的“自媒体”治理[J].青年记者,2023(19):89-92.
[9] 詹新惠.“新黄色新闻”的源头之治[J].青年记者,2023(14):125.
[10]" Kleis Nielsen R, Ganter S A. Dealing with digital intermediaries: A case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publishers and platforms[J].New Media amp; Society, 2018,20(4):1600-1617.
[11] 常江,罗雅琴.以品质对抗流量:在平台时代重顾新闻价值[J].青年记者,2023(13):9-12.
[12] 杜骏飞.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J].国际新闻界,2018,40(2):22-29.
[13] 钟智锦,周金金,徐铭达,等.娱乐信息与公共信息的扩散竞争:网络结构和传播主体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30(3):88-107+128.
[责任编辑:魏 净]
The Emergence and Governance Strategies of
“New Yellow Journalism” in the Era of Short Videos
DAI Xiaoli, XU Ji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Fuyang Nomal University,Fuyang 236041, Anuhu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Chaohu University,Hefei 238024,Anhui)
Abstract:With the in-depth convergence of media, new media platfor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the creation, distribu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news content, reshaping the contemporary news ecosystem. Short video platforms have emerged as the primary channels through which people obtain news and information. Within these platforms,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new yellow journalism” has emerged, characterized by its brevity, immediacy, and sensationalism. These features make it a powerful tool for capturing user attention, leading some professional media outlets to abandon in-depth reporting in favor of producing such content. Additionally, the lowering of technological barriers, the growing demand for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and the prevalence of algorithmic recommendations further facilitate the production and spread of “new yellow journalism.”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efforts involving the government, platforms, professional media, and users themselves to form a healthy news content ecosystem and mitigate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new yellow journalism.”
Keywords:" “new yellow journalism”; short video; algorithm recommendations; media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