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全世界有六千多万华侨华人,他们对于中国和全球接轨,参与全球化以及推动中国开放,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华侨华人既了解中国文化,又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宝贵的人才库。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形象塑造、中华文化的传播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赋予了西部城市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和使命。本研究从华侨华人传播文化的独特优势出发,通过追溯华侨华人对沿海城市的贡献,认为西部城市应充分利用好海外华侨华人这一资源,创造条件利用好华侨华人的资金、智慧和国际人脉等资源,使西部城市全方位融入国际。
[关键词]华侨华人;侨资侨智;融入国际;城市软实力;城市国际宣传
中图分类号:D634"""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25)01-0094-07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5.01.009
引言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华侨华人作为一支独特力量,在资金的供给、中外文化的交流、先进科学与技术引进、中国政治变革等方面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华侨华人走进世界各地时带着深入骨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将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带回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不得不说他们是促进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桥梁。华侨领袖陈嘉庚一生为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民族教育以及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毛主席赞誉他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1]近年来,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城市纷纷走向国际,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自我,展示自己的实力以提升竞争力。政府间友城的对接、到他国开展特色文艺汇演、商品展销、各种内容和形式的视频开展城市的国际宣传,在短时间内吸引到了他国一些民众眼球,达到一定的效果。而海外华侨华人是讲述中国故事、中国城市故事的最好民间主体。
在2021年第四届进博会上,中国侨商联合会会长许荣茂指出,广大华侨华人在促进祖国统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参展进博会等领域都发挥着中外联络的纽带作用,应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的主
收稿日期:2024-05-21
基金项目:攀枝花市2023年社科项目 “借华侨华人之力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简介:崔朝晖,教授,E-mail: 540237248@qq.com。
观能动性和机缘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共商共建、经济合作作贡献,共享中国市场广阔发展的机遇,共促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美东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梁冠军特别提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海外华侨华人在资金、技术、管理、商业网络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优势,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助力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合作。[2]
一、华侨华人传播文化的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然而,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认可度并非全面准确,丑化、扭曲中国形象、过度解读中国政策、以负面报道误导海外民众等现象屡见不鲜,致使海外社会对中国和中华文化产生了刻板印象与认知偏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在很多场合提出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有效的国际传播其实就是把我们想讲的和海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以海外受众易理解、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华侨华人在讲好、讲清楚中国故事、联通国际国内的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一)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的直接传播者
我国是侨务大国,华侨华人移民历史悠久,数量庞大、分布广泛而且实力强大。据统计,海外华侨华人总数有6000多万,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仅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走出去的新移民就接近1000万人。[3]华侨华人经历了两种文化的调适后,既保持着华人文化和种族特征,又熟悉居住地语言、文化和习俗习惯,知晓居住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懂得如何恰当地体现中华文化的特色,所以他们既是中华文化的“守望者”,又是中华文化的有力“传播者”。正如澳大利亚学者马克林(Colin Patrick Mackerras)曾讲,21世纪,中国的普通民众,尤其是散居在海外的中国人,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将越来越大。[4]
首先,华侨华人他们本身就是中国形象代表。他们的饮食、服饰、言谈举止、气质修养、生活习惯本身就是外界感知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样本。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国门的1000万“新移民”,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在中国受过良好教育,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随身携带着体现中华文化的“仁慈、宽容、友爱、诚信”等气质,在待人接物方面体现出“通过内在的道德自觉来约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并通过自我的完善来维系社会关系”的谦虚集体意识而非“我为大”的个人中心意识。
同时,因所处的开放时代和所接受的教育使得现在精力充沛、活跃于各种公众场合的华侨华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交际能力。因为对两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熟悉,在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中国某一城市故事时,他们能运用有利于推介、塑造易为当地民众理解、主流社会接受的中国形象和话语体系。这些“新移民”在移民前亲自经历和目睹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理念以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他们出国后与祖(籍)国保持着联系紧密,对中华民族有强烈的认同感。
(二)华侨华人能及时捍卫祖籍国的名誉
近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丑化、扭曲中国形象时有发生,对此现象华侨华人能在第一时间知晓并澄清事实,捍卫祖(籍)国名声。虽旅居异国,但很多华侨华人会随时关注、关心祖(籍)国,也因生活距离和环境等,更容易感知到危机爆发前的蛛丝马迹,并在华侨华人论坛、华文媒体、社交平台等发布相关信息,有时候能帮助我国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同时,当国外发生涉及我国负面舆论时,华侨华人会做出最直接的回应,引导国际舆论、化解国际舆论危机。大量事实表明,当遇到涉及我国国家安全、领土主权完整等问题时,华侨华人总能汇聚成一股支持中国和平、完整的巨大力量。2008年3月14日西藏发生部分骚乱分子打砸抢事件后,西方一些媒体在没有了解事件真相的情况下,肆意歪曲、抹黑中国政府对这件事的处理,无耻地将打砸抢行为描述为和平示威。西方媒体的行为也激怒了海外华侨华人。于是,加拿大、德国、新西兰、瑞典等国多个城市,都有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抗议部分西方媒体对西藏事件的歪曲报道,要求这些媒体向当地民众宣传事件的真相。2020年初,流行全球的新型冠状肺炎之初,由于一些西方国家公众对新型冠状肺炎认识不足,某些西方媒体就用“中国是亚洲真正病夫”“中国病毒”等用心险恶的言论污蔑中国。对此,华侨华人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强烈反击,有力地捍了中国的名誉。对国际社会一些就新冠病毒对我国的诬陷和攻击进行了捍卫。
二、华侨华人参与经济建设的特别贡献
根据移民理论,移民与祖籍国之间存在着双向互惠的关系,即移民通过满足祖籍国对资金、技术的需求,成为祖籍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同时,祖籍国经济现代化产生的巨大发展红利也能为移民共享。[5]
(一)侨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
作为从中国走出去的移民——华侨华人频繁活跃于与祖籍国的经济活动。目前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第一贸易伙伴都是中国,其中华侨华人在参与和积极促成中外贸易往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4]对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华侨华人支撑了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开始到今天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建成,华商功劳不可忽略。凭着浓厚的亲情和对祖籍国深厚的感情,华侨华人的包括汇兑和投资对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在资金的投入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第一,侨汇为中国经济良好发展给予了辅助。长期以来,侨汇收入是中国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之一,1982—2015年,侨汇收入占中国外汇储备的平均比重为2.88%,最高年份一度可达19.64%。[6]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在1982年的侨汇收入是6.16亿美元,2022年猛增到了510亿美元。可见华侨华人的汇兑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资金辅助作用。相关研究认为,虽然侨汇在短期内无法转化为即时的经济发展动力,但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6]
第二,侨商引领中国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确立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但发展经济模式处于探索中,存在资金短缺、经营管理不科学、不规范等诸多问题。这时部分华侨华人看到祖籍国的商机,带着家国情怀以及资金开启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料装配”和“贸易补偿”的“三来一补”轻工业。1979—2017年,中国累计利用外资额近2万亿美元,其中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对祖籍国的投资占到外资的60%以上。[7]这些侨资缓解了当时国家资本市场资金不足的困境。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发展的日趋成熟,各种制度、流程的日趋规范,以及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逐渐转变,侨商在华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如今侨商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实力也进一步增长,2019年世界华商总资产规模已达5万亿美元,在广东投资企业超过6.2万家,占全省外资企业总数的六成多。[8]从目前中国国内安定和谐的环境以及消费需求看,越来越多侨商选择了回祖籍国投资,这是国家经济建设有力的支撑。2023年,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达成了对粤投资项目616个,项目金额总计6582亿元,涉及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涵盖多个高新技术领域。[9]以上数据充分展示了侨商助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三,侨企让中国进入了世界经济行列。改革开放初期以侨资为主建立的大量以“三来一补”为主的轻加工侨企逐渐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各行各业中国民营企业的产生并蓬勃发展,在技术、管理以及产品等方面既与国际接轨,也成为国际所需,成为国际大市场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本土企业能进入国际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海外华商起了巨大的桥梁作用。最初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大多是通过与侨商的关系而得到推介进而走向国际。
(二)侨智促进了中国经济创新发展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而华侨华人中有着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这些华侨华人人才为祖籍国的创新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众所周知,“两弹一星”的二十三位专家中,有二十一位是海外留学归国者。正是钱学森、陈宗基、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华罗庚等这些归国华侨华人科学家,缓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科技人才短缺的艰难局面,是他们的智慧和研究成果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展示国力的最初基础。[10]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新生代华侨华人人才越来越多。据统计,6000多万华侨华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超过400万,主要分布在北美、澳洲、欧洲、日本以及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中国赴国(境)外留学为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源国,2014—2020年,4万多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取得了博士学位,其中有80.7%的人选择留在美国。[11]在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中心硅谷,五分之一的硅谷工程师具有华人血统,约有18%的华人担任着硅谷的公司总裁。[12]这些华侨华人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是我国经济现代化高速发展亟需的专业化人才,他们的才智将对我国强国建设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就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为国效力。这些人才将海外的最新技术、专利带回祖国,并在国内外高科技产业之间建立联系,促进了中国与国际的前沿技术交流,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13]今天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领军人物施正荣是改革开放以后走出国门的新华侨华人,2000年回国创办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提升了国内绿色产能的技术和供应;尚德电力的足迹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成为全球知名的高性能光伏产品制造商。[14]作为中国最大的侨乡和侨务大省,广州今天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取得领先全国的成就,与其积极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和高层次人才的智力和技术密不可分。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8年,广州累计引进包含华侨华人在内的海外人才约5.8万人,其中华侨华人达到70%以上,“珠江人才计划”到2018年共引进163个科技创新团队,其中华侨华人团队82个;共引进123名领军人才,其中华侨华人港澳人才101名。[15]
(三)华侨华人的关系圈搭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华侨华人在居住地多年的生活和工作,了解熟悉当地人文环境和法律法规,认识当地行业内的许多重要人物,很多华侨华人具有广泛的国际高端人才的人脉关系网络,拥有较强的海外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可以为中国各领域推荐国际人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诸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无论是中国走出去还是他国走进来,这些华侨华人个人或者社团都是促成双方交流和合作的有效媒介。至2017年底,广东与63个国家建立了190对地方友好关系,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当地侨胞牵线搭桥推动促成。[16]与国际接轨紧密的广州如此,远离国际的内陆地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需要华侨华人的关系网。从笔者多年的外事工作经验讲,因内陆城市、单位没有国际知名度,所以要拜访交流、建立合作关系,很大程度需要熟悉的华侨华人这个网络关系。
三、城市通过华侨华人联通国际的机制及其构建
(一)建立海外华侨华人智库
现有的海外华侨华人大多是从广东、福建、广西、海南、浙江等沿海省份、城市走出去发展人士。而内地省份和城市走出去定居海外的人士相对较少,而内地的资源丰富,城市发展有特色,与国际接轨的渠道和机会相对与沿海城市较少。所以西部省份、城市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利用本地的华侨华人资源,将从沿海地区走出去的华人华侨资源纳入本地智库建设,建设一个“世界华侨华人智慧库”,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华人华侨智慧资源和能量,谋划城市的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西部城市可以通过该智库定期举办商务发布会、研讨会、学术交流、文化展览、教育培训等,让华侨华人更全面了解西部城市特色、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发展优势,推动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推动城市学术和交流,促进城市走向国际。
(二)通过故土情机制吸引华侨华人
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感情联络是西部城市在新时期的一项必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海外同胞的联系除了联谊交友,维系亲情、乡情、友情外,还应引导华侨华人以己之长服务祖籍国社会的发展。要利用好华侨华人这一重要资源,首先就要让他们了解中国、了解城市。而眼下能联系的海外华侨华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出生、成长在中国而后移居国外的老侨民,他们有着强烈的祖国情怀,无论在居住地成功与否,他们骨子里的中国“根”意识和家国情怀仍然强烈,报效祖国的意愿也浓烈。但因距离和居住国媒体的不真实报道,他们对祖国、家乡的了解不够全面和准确。二是新生代华裔,就是出生、成长于居住国的华侨华人后代,他们接受的是居住国的教育,受到的是居住地的文化熏陶,从而缺乏对祖籍国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故土观念较为淡薄。而在家里,潜意识中会受到父母祖籍国文化意识和行为的影响,在跟随父母参加华人社团活动时会受到中华文化的感染。受两种文化的影响,在原生态的本土人眼中,他们仍然是外国人,是中国人。因此他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其实是困惑、不肯定的。根据威廉布鲁姆的身份认同理论“身份确认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可以肯定地讲,这些新生代华裔的身份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塑造的,他们对祖籍国的感情是能够培养的。因父母的影响,潜意识中是有中国情结的,如果能到中国、到城市实地看看高耸的楼房、便捷的交通、整洁的街道、繁华的商业、健康愉快的市民;通过城市对华侨华人的介绍,让他们了解城市的资源、发展方向和路径,更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衷和使命是一心一意提升人民的福祉,了解中国共产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以及全球价值观。他们对祖籍国的认可度自然会提高,对自己华人后裔、中国血统的身份自然会肯定。有了这样的身份认同,他们的行为举止自然会有利于祖籍国,也自然会对熟悉的城市进行宣传,并说服身边的朋友到城市来投资、献智。由于华侨华人出生或者长期在居住国,语言、文化的相通,他们已融入居住国主流社会,与当地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人交往,在城市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他们将是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可以推动城市与所在国在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促进政府间的经贸往来。为此,西部城市可以在特定的时节邀请一些华侨华人到本地参观、交流,亲身感受城市的经济、文化等,让其对城市有深入的了解和情感的印记,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金的筹措和人才招募就有了更大的平台和空间——国际化。
华侨华人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弘扬、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事业以及城市的对外宣传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他们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的“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华侨华人的资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形成巨大的拉动作用,华侨华人掌握着世界某些领域领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在攻克某些科研项目的瓶颈、卡脖子问题上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西部城市应利用好华侨华人资源,让他在其居住地、所在国讲好中国国家、西部城市的故事,搭建起工业发展、经济建设的桥梁,这不仅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关心关爱中华同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杨国振.陈嘉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9.
[2] 中国青年网.华人华侨进博会上发声:为促进祖国统一、连接中外发挥桥梁纽带作用[EB/OL].(2021-11-08)[2024-04-02].https://www.sohu.com/a/499929054_119038.
[3] 陈旭.国务院关于新时代侨务工作情况的报告(下)——2023年4月24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EB/OL].(2023-04-24)[2024-03-05].http://qwgzyj.gqb.gov.cn/tbbd/230/3766.shtml.
[4] 张焕萍.借助华侨华人讲好中国故事[J].对外传播,2020(6):14-16.
[5] 陈奕平,曹锦洲.国际移民与祖籍国经济现代化 ——以华侨华人为例的分析[J].华人华侨历史研究,2023(2):6-15.
[6] 林昌华.改革开放以来侨汇收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启示[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8(4):34-41.
[7] 张秀明.21 世纪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与特点探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1(1):1-16.
[8] 王辉耀,康荣平.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30.
[9] 新快报新闻广东.1.63 万亿元!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项目成果丰硕[EB/OL]. (2023-02-26)[2024-03-04] . https://www.gzdaily.cn/ amucsite/web/index.html#/detail/1983254.
[10] 中国新闻网.华侨华人3次归国潮的万千“隐情”[EB/OL].(2009-08-31)[2024-03-10].http://intl.ce.cn/zhuanti/hrhqyghgtpz/lscs/200908/31/t20090831_19906155.shtml.
[11] 罗发龙.美国华裔科技人才面临的多维困境分析——国际学术流动的视角[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3(1):36-45.
[12] 刘泽彭,陈奕平.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 : 118.
[13] I. Filatotchev,X. Liu,J. Lu,and M. Wright,“Knowledge Spillovers through Human Mobility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Evidence from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 in China”[J]. Research Policy,2011,40,(3):453-462.
[14]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中国光伏十大人物之——施正荣(尚德电力董事长)[EB/OL].(2011-09-13)[2024-04-10].https://guangfu.bjx.com.cn/news/20110913/308979.shtml.
[15] 搜狐.[改革开放40年]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发挥独特作用,广东近五年引进海外人才中华侨华人超七成[EB/OL].(2018-09-19 )[2024-03-15].https://www.sohu.com/a/254844684_99952528.
[16] 广东5年引进海外人才中华侨华人超七成 谱改革新篇[N/OL]. 南方日报,2018-09-19[2024-03-19]. https://www.gqb.gov.cn/news/2018/0919/45403.shtml.
[责任编辑:魏 净]
The Necessity of Publicizing the City Through the Overseas Chinese
CUI Zhaohu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Panzhihua University,Panzhihua 617000,Sichuan)
Abstract:Today,there are more than 60 million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world. They are an important force for China’s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participating in globalization and promoting China’s opening up. They are the most valuable talent pool. Overseas Chinese are people who have both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abilit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overseas Chinese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terms of capital investment,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image building,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endowed the western c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miss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study starts from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overseas Chinese in spreading culture,traces the contributions of overseas Chinese to coastal cities,and believes that western citi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platform of overseas Chinese,create conditions to make good use of overseas Chinese capital,wisdom and international contacts and other resources,so as to enable western cities to integrate into the world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overseas Chinese; the wisdom of overseas Chinese;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urban soft power;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of cities